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周四| 瑞士手表总是那么准时,该庆幸还是该难过呢

2022-02-07 08:17:37

关注我们,每天与大豆儿一起

爱手机、爱生活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瑞士手表

摘自余秋雨《行者无疆》


半仙有话说


手表,现在已经是人们“彰显地位”的必备用品了。不管有没有钱,凡是觉得需要“提高品味”、“提高价值”的人都会备有一块名表。而且这块表,多半来自瑞士。


欣赏它外观的人很多,但真正欣赏到瑞士手表内涵的却寥寥无几。这篇文章不是任何华丽的广告词,你却依然能感受到瑞士手表的美。


还有瑞士手表的真正意义。


就像文末那对年老的夫妇那样。



01

在瑞士,不管进入哪座城市,抬头就是手表店。橱窗里琳琅满目,但透过橱窗看店堂,却总是十分冷落。


从卢塞恩开始,很多手表店里常常坐着一位中国雇员,因为现在一批批从中国来的旅游团是购买手表的大户。


原先瑞士的手表厂经过多年挣扎已判定手表业在当今世界的衰败趋势,怎料突然有大批中国人成了他们滞销货品的大买家,他们一开始十分纳闷,后来就满面笑容了。


说起来,手表的起点还真与中国有关,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计时器还是要数中国东汉张衡制造的漏水转浑天仪,但是,如果说到普遍实用,我看还是应该归功于欧洲。古老的教堂原先都是人工敲钟的,后来改成机械钟,不知花费了多少天才工艺师的才智和辛劳。意大利人造出第一台机械打点的钟是十四世纪中叶的事,到十六世纪初 ,德国人用上了发条,后来,伽利略发明的重力摆也被荷兰人引入机械中,英国人又在纵擒结构上下了很多功夫。反正几乎整个欧洲都争先恐后的在为计时器出力。这与他们在工业革命和商业大潮中的分秒必争,互为因果。



02


至于瑞士的手表业,则得益于16世纪末的一次宗教徒大迁徙。法国的钟表技术随之传了进来, 与瑞士原有的金银首饰业相结合,使生产的钟表具有了更大的装饰功能和保值功能。


手表在20世纪更重要的任务是普及。其间的中枢人物不再是工艺师,而是企业家。


要普及必然引来竞争,瑞士手表业在竞争中东奔西突,终于研制出了石英表,液晶表。这对手表业来说,究竟是喜讯还是凶兆?我想当时一定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此间悖论,那就是新兴的电子计时技术必然是机械计时技术的天敌,他的方便,准确,廉价,已经构成对传统机械表的嘲谑。




03


其实手表的装饰功能,并没有人们购买时想象的那么大。购买时它被放置在人们的视线中心放置在射灯的聚光点上,容易产生一种夸大了的审美预期。真带上一个,一看它只不过装饰在人体一个偏侧性运动性的局部,很不起眼。在聚会中,一位太太为了引起人们对他的手表的注意,必须先去引起手表的话题,为了引起手表的话题,又必须先去赞扬别人的手表,然后渐渐把别人的视线吸引到自己手上。


至于男士们用手表来装饰,那就更吃力了。除了剩下男士的服装很难使手表,比如广告里那些男士装腔作势的频频露出手表,终究不是正常男士的正常动作。我们常常取笑几位时髦的年轻朋友为了让大家看到他们的新表早早地忍冻换上了短袖衬衫,或者在公共场合不断看表。此时,某个演讲者误会成是催促结束的信号。但是如果不这么做,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买一块昂贵的手表,藏在暗无天日的衣袖里也实在太委屈了。


现在人实际很快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于是,瑞士表,早在20多年前就被日本和香港的石英表所打败,失去了世界市场。



04


瑞士的手表商痛定思痛,才在20年前设计出了一种极其便宜的塑料石英走针表。制造一个英文名字叫Swatch,中文翻译成司沃奇,当时很受大众欢迎,连很多小学生都花花绿绿带着他甩来甩去不当一回事儿。


说笑着,这里我们应该回过来看看大批到瑞士来采购手表的中国游客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糊涂,知道手表的计时功能已不重要,装饰功能又非常狭小,似乎看重的是它的保值功能。但心里也明白,按现在生活的消费标准几块瑞士手表的价值,于事无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那么热衷呢?我想这是昨日的惯性、父辈的遗传、乱世的残梦,很需要体贴和同情,而不应该嘲谑和呵斥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大家都想随身藏一点值钱的东西。王公贵胄会藏一点文物珍宝,乡绅地主会藏一点金银细软,平民百姓会藏一点日用衣物,而大城市里见过一点世面的市民则会想到手表。因为藏手表比藏文物安全,也容易兑售。我小时候就见到过一对靠着一些瑞士手表度日的市民夫妻,就很有历史的概括力。



05


那时我13岁,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上海的一个公园劳动。每次都会见到一对百岁夫妻。公园的阿姨告诉我,这对夫妻没有子女,年轻时开过一个手表店,后来就留下一盒子瑞士手表养老。每隔几个月卖掉一块作为生活费用,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能活的那么老。


因此,我看到的这对老年夫妻,在与瑞士手表进行着一场奇怪的比赛。他们不知道该让手表走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瑞士手表总是走的那么准,到时候必须卖掉一块。卖掉时,老人是为又多活一段时间而庆幸,还是为生存危机的逼近而惶恐?铮铮铮铮的手表声究竟是对生命的许诺还是催促?我想在孤独暮年的深夜,这种声音很难听的下去。


他们本来每天到公园小餐厅用一次餐,点两条小黄鱼。这在饥饿的年代,很令人羡慕。但后来有一天,突然说只需要一条了,阿姨悄悄对我们说:可能是剩下的瑞士手表已经不多。


我很想看看老人带什么手表,但他们谁也没带,紧挽着的手腕,空空荡荡。


06


我不知道老人活了多久,临终时是不是还剩下瑞士手表。不管怎么说,这是瑞士手表在中国留下的一个悲凉而又温暖的生命游戏,但相信他不会再重复了。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图/来自网络


扫码加大豆儿微信

等风也等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