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宝庆风情】宝庆城里那些曾经盛行的老手艺,你见过其中几样?

2021-10-24 08:39:20


宝庆邵阳历史悠久,自古凭手艺养家糊口者不少,既有城市居民,也有从周边县乡来的。据考究,邵阳城市居民中,真正的土著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凭藉一身好手艺闯荡江湖,路过宝庆的时候,因为生意还不错,久而久之,便在邵阳城里落地生根,成为邵阳永久居民。


1

补锅匠

  老辈子煮饭炒菜,家家户户用的都是铁鼎铁锅,因材质都是生铁,而且比较薄,用的时间一长,稍不留神就会磕破。破了需要修补,于是就有了补锅匠人,也有人将他们称之为“鲁疤匠”。

  后来,由于钢筋锅(邵阳人习惯将铝锅称之为钢筋锅)的轻巧、耐用,逐渐淘汰了铁鼎锅,补锅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走到了尽头。




2

修锁匠

在畔门锁出现之前,居民用的都是挂锁。过去挂锁钥匙的标配是两把,怎么办?大人要上班,孩子们放学之后回不了家,必须重新配几把钥匙才行。加之挂锁用久了开启不灵活,这就需要专人进行修理。于是邵阳城里就出现了修锁配钥匙这个行当。



3

修鞋匠

很早的时候,邵阳城里的绝大部分人家买不起皮鞋,石板街上见得最多的,是自己做的布鞋。但由于鞋底是用旧布加米汤打的“布壳子”,走的路多了就容易磨锅,有聪明人便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最开始是用马车轮胎皮,在布鞋底部的前掌与后跟,各钉上一块,称之为“掌鞋”。

后来,邵阳街上开始有人穿皮鞋,但价格不菲,有人于是就找到修鞋摊,在鞋跟部位钉个铁码子,这样既可以防止鞋跟过早磨坏,同时可以发出那种很屌的咯噔声,隔很远就知道是“水佬倌”来了。

邵阳城里穿皮鞋的人,其实并不是每一个都很有钱,通常一双皮鞋要穿上三五年,通常是面子烂了从里面贴一块,鞋底断了重新换一双新底,这种活计,自然也就离不开皮匠师傅。

但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加之邵阳人的口袋越来越硬撑,鞋子破了基本都丢进垃圾箱,导致修鞋师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于是,以往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鞋摊,现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


4

修伞匠

钢骨伞的出现,催生了修伞这个行当,特别是后来出现的折叠伞,让修伞匠人的生意一夜之间好起来。但由于现代广告与伞结合的这种方式出现,很多人家的伞基本上是不花钱的,加之伞本身的价格不贵,所以一旦坏了也难得再拿去修理,基本上是用坏一把丢一把,导致修伞师傅们丢了饭碗。



5

修表匠

别看手表这玩意很小,在当年却是恋爱男女的“装逼神器”。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当年的手表可是排在“手表、单车、缝纫机”这结婚“三大件”之首。而最为时髦的当属“上海牌”,在上海牌手表当中,又以秒针上有一个小红点的那一款最惹人喜欢。一块上海牌手表的价格是120元,在那种一个月30~40元工资能养活一家5口人的年代,能存下一块手表钱,没有个三五年时间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因为手表精贵,当走时不准或不小心进水时,就必须拿到修表摊去修理。后来,由于走私电子表当道,加之现在手机上都有时间显示,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修理手表的摊子基本绝迹。但尽管如此,动辄大几万的手表,依旧成为政府官员和有钱人的“装逼神器”。



6

修自行车

自行车,邵阳人俗称“单车”。80年代初期,邵阳的工业还很红火,整个东风路、红旗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场景,蔚为壮观。由于自行车胎很薄,遇到路面有钉子或尖利的玻璃渣,非常容易扎破。加之风里来雨里去,零部件容易生锈,用一段时间之后要给飞齿洗油,所以修理摊经常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

后来由于摩托车的出现,自行车逐渐被淘汰出局。现在路面上,如果你偶尔见到同时有几辆自行车从身旁掠过,你绝对不要误以为他们这是在骑车上下班,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一群骑行爱好者。


7

修收音机

经历过70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工厂和城市街头都有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播三次。自从有了收音机,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有所改变,修理收音机也成为一种手艺。大多修理店都在东风路、红旗路上开着修理店,牛叉得很的。

但修收音机是个技术活,要看得懂电路图,认得二极管三极管。尽管后来又有了录音机,但随着电视的普及,收音机、录音机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年轻人几乎没有人再学无线电修理,修理店纷纷关门歇业。




8

磨剪子锵菜刀

早些年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人,都记得磨刀人那句耳熟能详的出场白:磨剪子来~锵菜刀~。那个时候的剪刀和菜刀,无论是邵阳城里还是乡下,都比现在的使用频率高很多。一家老小每人一年至少要两双布鞋(单鞋和棉鞋),而母亲在做鞋过程中,用得最多的工具就是剪刀。加之那时候打菜刀用的钢材质量不如现在,淬火不到位容易卷口,淬火过来容易崩缺,特别是剁猪草的时候,如果刀子不快特别容易剁手。

那时候的农村女孩,绝大部分左手的食指第二三节上都留有刀疤,那就是小时候在家里剁猪草的时候留下的。

工业砂轮片的出现,加速了磨刀师傅的下岗失业,后来市场上出现的磨刀石,一边是粗砂,一边是细砂,有了这种磨刀神器,原来靠走街串户磨刀赚钱的人基本,基本上没有了生意。

特别是有了解放鞋开始,加之接下来出现的懒鞋、网球鞋等等,彻底地将母亲们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不要做鞋子纳袜底了,剪刀的使用功能大打折扣。至此,磨剪子锵菜刀这门手艺,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9

钉秤杆

秤,是一种用来称重的衡器,外国人咱不知道,但至少中国人老老少少都认得。退回去四十年,十户人家至少五家有秤。那时候日子穷啊,家家户户的鸡毛鸭毛橘子皮,乃至烂布鞋塑料底,都是用来卖了换油盐钱的。大家都知道,上门收购这些东西的人,大多爱耍秤,本来十斤重的东西,到了他们带来的秤上一过,最多也就是八斤半的高秤,其它一斤半就冤里冤枉被对方耍狡耍掉了。加之定量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还要从进城卖米的农民手中买米买红薯。出于多方面考虑,并不富裕的邵阳人只好自己备了秤,以防被人讹诈。

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人家开始不太在乎卖个鸡毛鸭毛多两分钱三分钱,家家户户的秤也成了多余。秤的数量大幅减少,钉秤修秤最后基本无人问津。


10

修补搪瓷盆

自从有了搪瓷盆,洗脸洗脚用木盆的时代就结束了。搪瓷盆就是用一块薄铁皮冲压成形之后,通过烤瓷上色印花,就是图片上见到的这只搪瓷脸盆。

搪瓷盆最大的缺点,就是稍微用力碰一下就会爆瓷。掉瓷之后,里面的铁皮非常容易生锈,用不了多久,就会锈穿。搪瓷盆子比较贵,绝大部分家庭都会将锈穿的盆子拿去进行修补。

我曾经见过修补的过程,师傅用的是牙膏皮,过去的牙膏皮都是金属的,有铅皮和铝皮两种。师傅先根据锈穿部位的大小,剪下两块牙膏皮备用,然后涂上强力胶,从两面贴到锈穿的部位,再涂上磁漆。

后来随着塑料盆的出现,搪瓷盆子在家庭中用得越来越少,现在绝大部分的家庭,几乎难觅搪瓷日用品的踪迹。



11

修理钢笔

随着钢笔的普及,修理钢笔这种手艺便出现了。严格地说,过去修理钢笔的师傅,基本上都是有点文化的人。因为钢笔在修理过程中,要一边修一边写字,从而观察笔画的粗细,检查写字过程中挂不挂纸。

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堪称中国钢笔史上的黄金时代。大凡读书人,都要用钢笔写字。记得60年代末到70年代,无论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穿的都是四个兜的“中山装”,其中左边上面的口袋,基本上是用来挂钢笔的。那时候的妹纸找对象,见面首先看的是对方兜里挂的是几支钢笔。如果男方是挂了两支钢笔的,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就有戏。

当然,也有趁机装逼的,明明斗大的字认不全一箩筐,却偏偏捡来三个钢笔帽子挂在兜上,于是也就闹了很多的笑话。

钢笔退出历史舞台,缘于一次性水笔的兴起。不是吹牛,狮子哥的毛笔字未得家父的真传不咋地,但钢笔字还马马虎虎上得了台面,这得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聂聚贤先生。

要说现在的水笔,如果你用得得法,效果跟钢笔有得一比,其实也差不到哪儿去。关键是硬笔书法的基础要打好。




12

瓷器錾字

瓷碗錾字这种手艺,现在基本上绝迹了。它的由来是因为家家户户请客办酒席,都要到邻居家里借饭碗菜碗和酒杯。因为在日杂铺里买的碗大同小异,颜色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为了便于区分哪只碗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各家各户在买来新碗的同时,要请錾字匠人将主人的字号錾到碗杯的底部,便于一眼就能认出来。

现在邵阳人办酒席,大多在酒店,即便遇到白喜,非得在家里办,也有专门出租碗筷的店铺。再也用不着从别人家里借碗筷了,于是錾字这门手艺便渐渐没有了生意。



13

修手电筒

手电筒这玩意,几乎所有人都曾经用过,狮子哥不但用过虎头牌电筒,还用过全铜电筒。正因为用过的电筒多,期间也尝试将电筒所有的配件拆卸下来,结果发现修理电筒其实非常简单。但由于并非所有人都如狮子个这般聪慧(嘚瑟一哈~),电筒坏了或收不拢光的时候,就需要找修电筒的师傅给修理修理。只要师傅用砂纸擦一擦,摆弄摆弄,结果电筒就修理好了。

现在大家很少用这种老式电筒,除了手机上有电筒之外,即使家里必须电筒,也会选择高压充电电筒。而这种电筒的维修,与老式电筒根本就是两回事,即使到了修电筒的老师傅手上,人家也不一定耍得亮。


来源:府门囗的獅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