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在香港读营销,我劝你不如去买房

2022-05-16 10:29:50


上次投票的结果显示,大家伙儿对我在香港留学的体验表示有点兴趣,那我这篇就主要讲讲我读了这么两个学期下来的心得体会。


虽然很不乐意作出这个结论,但我还是必须要说,


在香港读营销,真的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篇文章,主要讲讲我作为营销学学生和普通消费者对所接触到的香港营销学教育以及营销生态的观察,事先声明,不客观、不专业、不负责,请酌情参考。






怎么去判断一个接受教育的决定做的对不对呢?


我的一个观点是(当然是后知后觉了):


看当地有没有优良的土壤,去为学界输送顶尖的人才、观点,以及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举个例子,如果是念金融、会计等主流商科,香港欢迎您。


因为就目前而言,香港依然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行业的发展程度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所以,来香港念金融,中环的金融机构鳞次栉比等着你去做实习卖苦力,接受一番资本主义的洗礼,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你要选营销作为你的研究生学科,而且好死不死来到了香港,那是另外一个不尽相同的故事。


我将从营销的主要构成:媒体、创意,这两个方面展开讲讲为什么香港营销方方面面比较一般,而且被内地碾压。


因此,内地学生过去香港学营销就好比清华北大的学生用大价钱跑去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上暑期学校。






在媒体习惯上,香港居民和内地居民大相径庭。


距离被称为是新媒体元年的2015年,已经过去了三年。


当时,内地的移动端数量爆破增长,各种新媒体视频平台、公众号已经羽翼丰满,具有越来越高的商业价值。


反观香港,这里,传统媒体(电视、报纸)还占有目前而言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




不同的媒介代表着不同的创意展示策略。在这个传统媒体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的地方,你所学习到的,很抱歉,也只能是旧方法。


但是,拜托,现在有多少个年轻人还会跑去拍全套TVC呢?







那你可能也会说,香港也有很多人用社交媒体呀!新媒体营销也发展的非常不错呢。


确实,香港的智能手机用户里,96%的人天天上网,不是一般的多。


但说到营销这一块儿,我们先来看一个来自2015年不是很新的数据:


64%的香港人拥有活跃的社交媒体账户,其中63%使用繁体中文,29%使用英文,8%使用简体中文。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所有香港发布在社交媒体的广告的创意、文案设计、以及背后的品牌诉求,都要完完全全迎合这63%的粤语和29%英文消费者。


那剩下的8%的简体中文消费者呢?这里有一本《粤语大全》,您自己琢磨琢磨吧,啊,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它一出现,谁都要给它面子”


“冰冰凉”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香港,粤语俚语的广告牌、新媒体广告随处可见。


我作为一个以粤语为母语的广东人,因为长期浸泡在国语的环境里,看着都觉得无比别扭,那何况其他的学生呢?


据我所知,来念香港读市场营销的学生构成,99%是内地的学生。


对他们来说,如果他们走在大街上,或者在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的时候,面对一堆让他们云里雾里的的营销资讯,在这样的营销环境,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洞察,来裨益他们的营销学习生涯呢?


我在这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instagram发布的推广信息









那我们再看看,在香港各平台的活跃用户占人口比例:


  1. Whatsapp – 41%

  2. Facebook – 33%

  3. Facebook Messenger – 23%

  4. Wechat – 23%

  5. Line  – 14%

  6. Skype – 13%

  7. Google+ – 12%

  8. Instagram – 11%

  9. Twitter – 10%

  10. Sina Weibo – 6%


其中,WhatsApp和Facebook占据头部位置。


说起WhatsApp,我不禁想拿和它对标的微信来做比较。


上为WhatsApp,下为微信






WhatsApp,一个干净的不能再干净的即时通讯软件,没有一点留给营销的空间,是一个单纯聊天的工具。


所以Facebook和Instagram才是企业营销的主战场。用户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和品牌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基本上是完全割裂的。


而在微信这里,发挥的空间就广阔的多了。朋友圈广告、公众号、服务号、小程序,哪一个不能被营销人玩出花来?在这里,社交和营销密不可分。


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的营销逻辑,我不相信可以任意适用。







在香港,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慢得让人心碎,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数字媒体渠道的拓宽变得很难很难:


Youtube上一个营销活动,香港街头采访浏览量可以突破百万,但水平不过停留在小学生作品。之前可口可乐在香港做的“chok chok”Campaign,我们春晚“摇一摇,拿红包”都早已用过。


反观,在内地,营销方案的落地可以非常Fancy,VR、H5都是玩剩下的,追热点、造网红、卖人设、黑科技、搞跨界、做直播,这些粗暴的方法论已经开始往外输出。


所以当我看到,香港新媒体做山寨版的“XX有嘻哈”,香港青年开始使 用淘宝,跑去深圳排队买喜茶的时候,我丝毫不感到惊讶,同时大力地扇自己耳光:你看你来香港学营销!人家香港学大陆呢!




在以往,香港早期的广告创意人的金牌文案犹言在耳,从香港走出的广告代理商总有一种“谁与争锋”的气势,但如今为什么尽失光彩?


归根到底,在于“保守”二字。


因为保守,所以创意人们紧紧抱着之前为他们赢得无限风光的“本土洞察”,殊不知这成为了他们跳出一隅之地的包袱。


文化优越感让他们的笔下只能写出取悦香港本地人的“梗”,他们甚至会非常享受人为制造文化隔离的过程。


这点我也十分理解,文化认同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但是,大佬啊,营销是针对消费者的,人家想买你的产品,你故意写人家看不懂的语言,这不是跟钱过不去吗?


因为保守,所以香港企业保持谨慎、怀疑,不敢采取新技术。


香港电视和香港电影购物中心主席Ricky Wong指出,在香港,消费者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比许多CEO还要快。


连消费者都要教你做人,营销行动自然而然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最后,谈谈营销学硕士项目本身吧。


这个项目,什么都很好,学校资源丰富,教授见识广博,教职工服务到位,唯一一点我感到不解的是,招生人数实在,太多了,让人很难不认为它不是一个走量的圈钱项目。


一个项目里120位同学,分方向之后一个班60个人左右,恕我直言,比我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个班的人还要多。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成本变高。


做完一个课堂展示,还有千千万万的课堂展示,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会在毕业的时候拿到的不是营销管理而是表情管理硕士学位。


这么算下来,这个项目还不如我家楼下的小太阳小主持人班呢。


要来香港读营销的话,建议再腆着脸找爹妈要点钱,在家乡买套房付个首付吧。





综上,我的结论是:


1 要是想做营销,请跳过读研这部分,直接就业吧,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真的不高。最关键是活好耐操,这个读研没办法帮到你,只会让你更不接地气,增添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精英气息。


2 要是实在想读研,也别来香港了,留在内地,一边读研一边去顶级营销公司或者是互联网巨头的营销部门打打酱油,毕竟,这些部门专业门槛不高,钱又很多。


3 要是实在想来香港读研,也不是非得念营销,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或者学费最便宜的项目就行了,反正你以后也是要去卖保险的,他们不会在乎你的专业,只要你是活的就行。



哦忘了说,土豪请随意,你爱咋地咋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