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香港流行音乐的一曲挽歌

2020-11-08 08:55:07

作者| 张铁志

选自| 金融时报


"即使香港流行音乐还没有消亡,也时日无多了",这是香港学者(也是知名作词人)周耀辉和荷兰学者高伟云(Jeroen de Kloet)的著作《多重奏:香港流行音乐声像的全球流动》导言中的第一句话。当然,这不是他们的立场,而是别人的:"你问过每一个见证过香港乐坛的人,大概都会听到类似的感叹。"他们接着说。




这个感叹,对应于近来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对于香港流行歌手许志安的批评,似乎别具意义。


去年十一月底,歌手许志安参加中国歌唱比赛《中国之星》,翻演张学友的经典广东歌《怎么舍得你》。作为评审之一的崔健说:"我必须承认我真的听不太懂这首歌,但我正在仔细看歌词。"他问许志安:"现在已是21世纪,2015年,你让观众和年轻人去听一首老歌,而又是以广东话唱,你的寓意是什么? "


这段话放在这几年陆港矛盾的气氛中格外敏感,也让崔健在香港遭到严厉批评。


崔健这段话听起来确实很粗暴,但事实上这只是他原话中被撷取的片段。他在现场讲的更重要、但被剪掉的话是:"我觉得真正代表一个区域的一个文化,不光是语言,应该有它的精神、它的独到之处,甚至有它的坚持。我更渴望听到来自香港的,代表他们香港本地人声音的一些音乐。当然听流行歌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20年以前的香港的情歌已经足够代表香港了,但是我坚决不同意。为什么没有更现代更年轻一点的香港人,来登到大陆舞台上,去表现他们自己的声音?让我们大陆人也多了解一些香港人好不好?不要再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让我们去错误地认为,香港人是这么看大陆人。"


看看最后一段话,崔健可谓用心良苦,希望降低大陆与香港民众间的误解。因为这几年的大陆与香港的矛盾,的确很大部分源自官方或媒体对于某些特定行为或语言的刻意扭曲或放大讽刺的是,崔健的用心良苦也因为这种娱乐节目为了强化戏剧化效果(被包装成"崔健骂许志安"),而制造出另一种陆港矛盾,让人觉得"大陆人是这么看广东歌。"




崔健是不是大中华主义者,我不确定,但是在他97年为香港回归中国而写的歌曲"超越那一天"中,他是质疑那种国家主义宣传的必然血缘连结


"我曾经相信过我们的血缘关系

能够完全地解释发生的一切

当我经历了若干次的苦难后

我发现了有一种潜在的危险

就是越长时间的误解将会带来

越出乎预料的演变。"


后面这两句话,放在今日矛盾来看,几乎是预言了。


2012年9月他在深圳个唱演出《超越那一天》时,甚至大胆地在大屏幕出现那一年香港"学民思潮"反国教的影像;被大陆封杀的香港歌手在今年下半年的演唱会上,也在香港透过大屏幕和崔健现场联机。


当然,崔健期待许志安的歌唱比赛演出能化解陆港之间的误解实在是太沉重了,甚至期待他的竞赛歌曲要代表当代香港的声音,也是不必要的。不过,崔健不是特别针对许志安或粤语歌,而是强调摇滚精神、批评流行乐、批评假唱,并且关注年轻音乐创作者是他长期以来的态度,因为他希望看到音乐能表达当代社会、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所以,问题是在于香港流行音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更现代更年轻一点的香港人,来登到大陆舞台上,去表现他们自己的声音?


这个答案一方面是其实是有的,如歌手林二汶或邓紫棋;另一方面是许多能表达香港年轻一代声音的音乐人,很难在大陆演出,,或是商业原因,更不要说这种歌唱比赛本来就是很保守的游戏。


但除了驳斥崔健外,更深层的问题是香港流行音乐真的有新的生命力吗?


香港著名词人也是学术研究者黄沾说,香港粤语流行曲在1997年就终结了;也有不少人认为,随着香港回归中国和"再中国化",原来香港文化、或者香港认同中的那种混杂性──这是此前香港的独特性所在──也随着逐渐消失,也因此香港粤语歌开始丧失生命力。


文首引述的周耀辉和高伟云一书基本上拒绝这种悲观论,而相信香港粤语歌仍会在新的中国情境中不断游移、流动,并重建其自身在华语音乐中的位置。而这几乎就是整个香港的譬喻了:,,年轻世代的香港人只能不断地进行游击抵抗,重建自己的认同,寻找新的出路。


关注天问

▲长按图片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