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一份关于香港的书单丨在这20本书里,试图读懂香港的前世今生

2021-06-05 10:37:27



第一次听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名字,是在我小学的一堂音乐课上。隐约记得当时我们捧着音乐书,看着老师站在台上跟着旋律唱起《七子之歌·香港》。歌声透着我无法体会的悲凉,穿过皮肤的毛孔,让人直起一阵鸡皮疙瘩。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很香的港,很悲的歌。彷如诉不尽的离愁憾恨,道不完的屈辱血泪。


那一年,第一次知道香港。眼中,她是一座悲情的城市。


到了初中,上了历史,才渐渐地明白中国地图右下角的这一个小点的故事。


她是HongKong。维多利亚港口永不停歇的渡轮,是她热情和繁华的象征,为这颗明亮的东方之珠作以点缀。


而1842年前,她还是“香港”。一切没什么波澜,居民们还在走街串巷拉拉家常,渔民依旧出海捕鱼,天气还是依然的晴朗。


1842年,一场硝烟,改变了她的历史轨道,摧毁了膝下子民的家园。一份条约,从此母亲在此端,儿女在彼端,从此只有山远水远地念着盼着。


直到1997年7月1日,不列颠的轮船终于离开了香港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米字旗永远地降了下去,。至此,一百五十五年的屈辱史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血和泪都拭干,流浪的灵魂都有了归宿。


再后来,她收起了曾经的伤痕,以最美丽的姿态,向全世界展示。眼下,她是一座妖娆的城市。


如今,快到了香港回归20年的日子。走失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中饮泣,是幸福的。撕裂的伤口渐渐地结痂愈合,但是那条浅浅的疤痕,在告诉每一个人,那些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是对现在和未来敲响的警钟。


香港回归之初,时任香港主任姜恩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香港是一本深奥的书。


香港这本书,如一坛陈年老酒,一开口就苦味沁喉,而慢慢地品酿,竟是久久弥香。


在此,师太君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香港历史与故事的书籍。那里有风云暗涌,也有岁月静好。我想,如果你翻开香港这本书,你会读懂一位孩子的童稚,少年的天真,青年的隐忍,壮年的奋进。




香港,它是你读不完的一本书




1、《我城》

西西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2、《香港味道》

欧阳应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著书两卷来对香港的饮食文化与历史做全景式的纵览。作者对每一道食品既有自己的历史回顾,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绍展示,同时还分别邀请香港演艺明星和文化名流做嘉宾助阵,把饮食与人生、经历与记忆柔为一体。另外,这本书也是可以按图索骥的香港美食地图。




3.《香港重庆大厦》

麦高登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4.《我所爱的香港

林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香港,林夕呵护和塑造的心中之城,林夕的“家”。


他爱这个“家”,笔端充满了对这个“家”的关注和亲情。他看取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香港,而是全球视野下的香港,转变中的香港;他从种种微末的事件中,观察香港的性格与文化,民生与政情,缺失与坚守,当下与过去,乃至香港与内地、与西方的幽隐关联。其情也真,其感也深,其思也切,其发现无疑也非常敏锐。


《我所爱的香港》,不仅仅关于香港……



5.《寻回香港文化

李欧梵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香港的华丽和颓废,香港令人兴趣盎然的文化生机……皆由“都市漫游者”娓娓道来。



6.《香港制造》

魏君子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一切源于十年前一个叫做“香港制造”的电影论坛。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那几年,一群当时二十岁出头的网友聚集在这个论坛,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香港电影,聚集在一起,以最纯粹的热情讨论、分享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香港制造”成为民间港片迷的最大阵地,他们是在录像厅长大的一代,也是亲历了香港电影黄金岁月的一代。2003年,香港电影随笔集《香港制造》出版。


十年后,当年论坛的一名潜水员(当时念高中)混迹在出版界,某天灵机一动,联系到当年那些网友,看这十年的光阴过去,他们都在哪里?他们都还爱香港电影吗?


他们还在,因为“香港制造”而生的缘分维系着他们的友谊,而最令人感慨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十年后的今天都正在从事着和电影相关的职业,其中几位更是已成为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于是,事隔十年,当年的《香港制造》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再版——除了从老版《香港制造》以及当年论坛的精华文章中选出一些关于港片、录像厅、影人的随笔(收入上半辑:香港制造)之外,更邀请当年的作者以十年后的视角重新去看待港片,去回顾那一段青春岁月(收入下半辑:一梦十年)。光阴悄悄改变了你我,却仍有一些最宝贵的情怀,始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7.《香港:一个城市的代码》

江迅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香港:一个城市的密码》中谈论的其实就是一个个典型的香港都市文化符号,对它们解读实际上成为了解香港都市文化的通道。然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香港、了解香港历史、了解香港故事、了解香港文化,进而真正了解香港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香港作家联会会员、香港资深记者江迅先生,为我们奉上一个个精彩的香港片断,组成一个完整的香港故事:从这座现代都市的生命屐痕、悠然绮梦、男人密码、红颜私语、情爱配方来展示香港的无限魅力。



8. 《等待香港

林奕华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9. 《我这一代香港人

陈冠中 著

中信出版社


本书以一个港人的角度,为读者解读了“港人港事”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城市。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全方位谈香港,比如香港的社会文化史,香港回归十周年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其余两部分主要聚焦于世界一些其他城市的观念,比如美国的城市等等。作者对香港“来自何处,往何处去”的反思和想象,在宏大繁杂的命题下,从小处和居民的福祉着眼潜藏着对香港隐忍的爱,他呼吁对香港人接受和珍惜现有历史、建筑、文化积累和社区,告诉人们这个混杂的拥挤的半唐番的城市的魅力所在,为之规划未来之路。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坦率诚恳的态度,反省婴儿潮世代对香港的贡献和枷锁,精辟独到。游居香港、台北、北京三个中国人的都会的陈冠中对香港婴儿潮一代人的反省、体察与建议,针针见血,矛头直指自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的香港人实际只是夜郎自大,香港所谓成功之道种出了现时深层矛盾的苦果。本书对于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解读香港最好的一部作品。


10. 《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

陈子善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瞥集》是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书写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的各类文字的结集。香港文学丰富多彩,成就斐然,辉耀中华文坛。作者研读香港文学作品,结识香港作家,本书可视为作者一个人的香港文学阅读史和与部分香港作家的交往史,所谈皆名家名作、文史轶事,丰富生动,简洁明快,可读性强。通过对谢晨光、曹聚仁、叶灵凤、宋淇、罗孚、金庸、刘绍铭、蔡澜等等这些现当代香港文坛的代表作家、研究者的代表作品以及其逸闻轶事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侧影横截面式的香港文学史。书稿中配合文字编插了40余幅难得一见的精美书影,文图并茂,为书稿增色。




11. 《我们香港这些年》

徐天华 著

中信出版社


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12. 《香港的另一面》

蒙敏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批底片绝大多数是纪实摄影,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记录香港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香港的农夫、渔民、码头工人、作坊、工厂劳工、社会活动、有轨电车、市井茶肆、民俗风情、中产阶级、港九工人运动、香港风光、香港城市建设等等,这形成了一部连续的香港图片史证,仅仅从历史学、社会学意义而言,这就十分珍贵了;从图像内容而言,蒙先生记录的是香港的另一面,这就是:概貌之外的细节,成就底下的磨难,浮华背后的苦楚,功利之上的理想……同类相恤,他的摄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蒙先生加一顶 “香港人民摄影家”之冕。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底片时就感叹,直到1990年代,我们还相当闭塞,不知道大陆之外在为什么拍?怎么拍?拍的如何?我们将大陆几位八十年代开始自觉、平实记录社会生活的摄影家称为纪实摄影的先知先觉者,看来是我们的孤陋寡闻下对他们的一种过誉。就摄影而言,香港的蒙敏生等人觉醒更早、实践更多、功利性更少,中国摄影史将无法忽略这样的人物。



13. 《香港波西米亚》

廖伟棠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批底片绝大多数是纪实摄影,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记录香港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香港的农夫、渔民、码头工人、作坊、工厂劳工、社会活动、有轨电车、市井茶肆、民俗风情、中产阶级、港九工人运动、香港风光、香港城市建设等等,这形成了一部连续的香港图片史证,仅仅从历史学、社会学意义而言,这就十分珍贵了;从图像内容而言,蒙先生记录的是香港的另一面,这就是:概貌之外的细节,成就底下的磨难,浮华背后的苦楚,功利之上的理想……同类相恤,他的摄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蒙先生加一顶 “香港人民摄影家”之冕。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底片时就感叹,直到1990年代,我们还相当闭塞,不知道大陆之外在为什么拍?怎么拍?拍的如何?我们将大陆几位八十年代开始自觉、平实记录社会生活的摄影家称为纪实摄影的先知先觉者,看来是我们的孤陋寡闻下对他们的一种过誉。就摄影而言,香港的蒙敏生等人觉醒更早、实践更多、功利性更少,中国摄影史将无法忽略这样的人物。




14. 《香港三部曲》

施叔青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九世纪末期,东莞农村小女孩黄得云被人绑架到香港做了红妓,后来母因子贵,成了香港上层社会的名流。一个苦难少女及其后人的际遇经历,构成了完整的三部曲;作者用以折射出香港自1842年开埠以来的发展历程。




15.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

黄志华 / 朱耀伟 / 梁伟诗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谈。词人在对谈中以创作者第一身,回顾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构思,并分享对于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借此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访谈录”的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七十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九十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二十一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共十六位。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16. 《早期香港电影史》

周承人 / 李以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电影何时传入香港?香港最早摄制的电影是哪一部?谁是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


本书重新梳理了香港电影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确认电影传入香港的时间,阐述美国人布拉斯基如何催生香港电影,厘清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等人在中国/香港电影史中的地位,并对大时代背景下香港、广州、上海三地的电影交流及相互影响予以回顾。


周承人、李以庄夫妇,奔波穗港两地近30载,自力自费、锲而不舍地搜集文献,观摩影片,访问影人,考证史实,以“编年+专题”的研究方式,修撰香港电影史。


2005年,本书繁体字本于香港出版,书中根据史实考证出真正的香港电影第一人是黎北海,确证既往对黎民伟的评价有不实之处,以及对罗明佑重新评价等研究突破,获得港台两地电影界、学术界广泛认同。此次简体字本进行了全面增订,体现出作者最新的研究进展。




17. 《什么都没有发生》

陈冠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




18. 《香港造城记》

谢尔顿 / 卡拉奇威茨 / 柯万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由于其岛屿起源、高楼大厦以及世界城市地位,香港经常被拿来与纽约相比较,然而,这种比较不久就由于这样的认识而动摇,即香港的高楼大厦只是其复杂得多的都市状况中的一个更显而易见的方面。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最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


《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在本书中,香港强大的都市化演进可以追溯到地区的前殖民围村和殖民店屋,以及当代垂直的和立体的都市:塔楼、基座加塔楼、高架桥、自动扶梯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其他组成部分。因为坐落在一个被急剧缺乏平地所折磨的地方,香港被描述成“一种新都市生活的偶然先锋”,获得了全球的密切关注。




19. 《龙头凤尾》

马家辉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他们是互不靠近的船舶,却在同一个江湖。在这样的时局里,每个人都背负着世界的混乱,以及混乱里的怨怼。跟你对赌的并非其他,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一九三六年的中国,时局纷乱不明,内战外战一触即发,本是广东乡下一个木匠的陆北才被抛进时代的浪涛里,揉搓、碾压,沉沉浮浮。


离家去陈济棠部队当兵,无意间窥知兄弟的秘密,差点丢了性命;偷渡到香港卖苦力讨生活,又卷入一场洋人的命案;无奈之下逃到广州,经弟弟引介加入洪门……在 跟命运的对赌里,陆北才似乎总有化险为夷的运气。再次回到香港的他,改名北为南,搖身一变成为孙兴社龙头,江湖尊称的“南爷”。


但历史的赌局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日本人的威胁一天天迫近,上海青帮来了,汪精卫的人来了,江湖翻江倒海,而南爷心底的秘密炸弹也仿佛随时会引爆…… 




20. 《我的豪华劏房生活》

林小龙 著

三联书店


劏房,是指把一个楼宇单位分成两个或以上的独立房间,类似于内地出租房中的隔断间,但香港的面积更小。《我的豪华劏房生活》的主人公林小龙,是一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家庭问题,独自搬到不足5平米的剖房里。书中记述了他如何把1300多本书、电视,冰箱、两张沙发、3张桌子, 电脑。打印机…井井有条地放在劏房里。除了供一个人生活,这里还要容得下5个以上的学生,让他以补习老师的身份赚取生活费。林小龙为这问“豪华劏房取名“天下”,道出许多辛酸寂寞及生存伎俩。书末他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采访了香港不同“不适切居所”的生存个案,关怀更大的“天下”一一为香港底层的蚁族立传,为读者呈现最真实的香港社会图景。





往期精彩内容


-END-

编辑丨左婉鸣 师太君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757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