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VOL.93 咬文嚼字 | 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附:16、15、14年年度易错字)

2022-03-02 08:05:42






VOL.93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道德经 ▪ 第四十四章》











《咬文嚼字》

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中的人名误读

老舍的“舍”误读为shè




央视2017年2月开播的《朗读者》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缺乏依据的,正确的读法是shě。


“舍”有shě和shè两个读音。读shě,义为舍弃;读shè,义为房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舍予是舍我、无我的意思,“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


根据亲友回忆,老舍生前自己也读shě。如果读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显然不是这个笔名的寓意。



二、“双十一”宣传中的用字错误

“蘋”误作“萍”误读为cān



某功夫电影的主题曲《风清扬》将“青蘋之末”的“蘋”误成了“萍”。


“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


“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三、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

“参商”的“参”误读为cān




2017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句台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剧中人将“参”读成了cān,正确的读法是shēn。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杜甫诗《赠卫八处士》——“参”“商”指的是参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


人们常用“参商”比喻亲友分离后不得再见。“参”读cān时有加入、参加、参考等义,与上述台词无关。



四、“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2017年11月,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引爆媒体,社会为之震惊。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有关涉事单位时称之为“非盈利组织”,正确表述应是“非营利组织”。


“营利”即谋求利润。“营利组织”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而“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通常指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等。“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其经营目的是否是获取利润。


“盈利”指扣除成本后的利润,“非盈利”即不产生利润,显然不符合“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五、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

“飓风”误为“台风”



2017年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自然灾害。不少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把“哈维”误称为“台风”。


何为“飓风”何为“台风”?


气象学上是按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


被命名为“哈维”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大西洋,显然是飓风而不是台风。



六、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

“起诉状”误为“起诉书”




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


“起诉状”是公民、。“起诉书”则是人民依照法定程序,,又称“公诉书”。


“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



七、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

“领衔主演”




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的本义的。


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


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八、不得体的礼貌用语

“敬请期待”



社会礼貌用语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敬请期待。”


谦恭的“敬请”和自负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


所谓“期待”,是充满期望的等待,这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显示;强行要别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传统礼仪的。


正确的用法是“敬请赐候”。



九、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

“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


“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区域在区划管理上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兼具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


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



十、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

“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这些“一言九鼎”都应改作“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用“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的九个鼎,后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


“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重、威力大。


商家用“一诺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诺,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咬文嚼字》

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

“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载”是个多音字,既可读zài也可读zǎi。读zài,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ǎi,意思是记载、刊登。


“载人飞行”即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其“载”应读作zài而不是zǎi。




二、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恰恰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都进来。




三、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

“任”误为“届”



2016年11月,唐纳德·特兰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这种说法不一的情况是因混淆了量词“任”和“届”导致的。


简而言之,“届”是由选举决定的,一次选举即产生一届总统;“任”是由总统的更换来定义的,每更换一次即产生一任总统。


据美国历史,特朗普当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四、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

“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欧”。有些媒体在报道这次事件时,把“脱欧”解释为“脱离欧洲”。这属于明显的概念错误。其实,英国脱离的不是欧洲,而是欧盟。




五、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

“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2016年10月中旬,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用“举足无措”来形容朴槿惠执政团队的慌张和混乱。


汉语中没有“举足无措”,只有“手足无措”。措,义为安置、安放,如措辞、措身、措手不及。手足无措,即手和脚都没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从、举止慌乱。


之所以会出现“举足无措”这样的误用,可能是和“举足轻重”一词发生了混搭。




六、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

“凭借”误作“凭藉”



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在报道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


“凭藉”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过去,“藉”(jiè)可表假托、利用之义,简化字颁布使用后,此“藉”已经简化成“借”。


因此,依照现在的用字规范,只能写作“凭借”,不能写作“凭藉”。




七、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

“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



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


“令人髮指”误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发”既是“髮”(fà,毛发的发)的简化字,又是“發”(fā,发展的发)的简化字。


“令人发指”的意思是,让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其“发”指头发,用繁体字书写,显然是“髮”而非“發”。




八、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

“作为”误为“做为”



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出了一条个人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这条道歉微博说:“做为一个男人……”“做为”应是“作为”之误。


“做”“作”两字在语用中常常纠缠难辨,有时甚至含混不清,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运用规律可循:表示抽象语义多用“作”,表示具体语义多用“做”。


“作为”是介词,常用来引进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如“作为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等。无疑表示的是抽象语义,所以是“作为”而非“做为”。




九、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

“绅士”误为“绅仕”



“绅士”常出现在男装广告上,如某品牌男装每年都进行“优雅绅仕形象大使评选”,香港明星黄宗泽就当选了今年的“新绅仕”,大幅广告贴满大街小巷。


其中的“绅仕”是“绅士”之误。“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


十、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


“黏豆包”误为“粘豆包”



店招、广告牌及食物包装袋上基本上都被误成了“粘豆包”。


“黏”(nián)和“粘”(zhān)本为两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颁布实施,“黏”作为“粘”的异体字废除。


“粘”于是身兼二职,既表“粘”的意义也表“黏”的意义。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将“黏”恢复使用,被确定为规范字。


从此,“黏”和“粘”又各自独立,担负不同的意义:“黏”是形容词,表示糨糊、胶水等具有的使物相连的性质;“粘”是动词,指依靠黏性把东西互相贴合。 误“黏”为“粘”,也常见于其他用字场合。






《咬文嚼字》

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

“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


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 “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

“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

“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


“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

“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


“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


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

身价/身家


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


“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


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

“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 “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


足球比赛中,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此称“发角球”,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


“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


“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

“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


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


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这种用字分工,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


综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因此用“征”字。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

《失孤》


《失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走失,雷泽宽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偶遇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工曾帅,两人结伴同行,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最后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而他自己则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独自踏上寻子之路。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指年老无子的人。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都不能称为“失孤”。


《失孤》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咬文嚼字》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议案”“提案”混淆


“”召开期间,、。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



二、:

“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

“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


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

“国际间”


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


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

“通信”误为“通讯”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


“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


“通讯”是“通信”的旧称,“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拘留”误为“逮捕”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


“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


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七、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

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


“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

“碑文”误为“墓志铭”


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


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


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松树”误为“鬆树”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常有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


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


“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十、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

“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


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某种光荣的称号或者竞赛中的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







精彩荐读:


VOL85. 视频公开课 | 硬笔(一):斜钩及简单衍生字 ①

VOL.87    大师那些事儿 | 他,18岁画了一幅画,却能火了一千年

VOL.79 2017写字等级考试真题——及由考试引发的书写问题解答

小学语文 | 215个近义词+199个反义词,建议收藏

VOL.88    答疑 | 孩子练习书法的那些事儿







专注书法教育


不失初心,

不忘初衷。


啸风堂书法工作室


微信号:tangyunjiao0923

电   话:13518615361

地   址:天桥区堤口路世茂天城5-1-50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