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大二下的我们为什么如此焦虑

2021-08-26 10:38:24



刚过去的寒假,社团里一个大一的成员申请退出。与很多人的原因一样,是想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其实当时听到这个理由我是有些不以为然的,直到前两天看到了开头的那张截图。


                              


我自己是经常感到焦虑的。进入下学期,慢慢地发现焦虑的氛围已经在周围的同学中蔓延开来。大二下学期是个有趣的时间节点,到了大三大四,大家基本上都对之后的道路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选好了接下来的路。大二的我们,上完了一半左右重要的课程之后,对刚进大学时抱有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成绩水平和专业排名初步确定,如果决定读研就必须开始关注相关的科研活动,如果决定出国那么必须开始着手准备语言和其他考试。


可以说,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决定未来五到十年方向的岔路口。


                              


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都与未来、预期、无力感、不安全感这几个词有关。


保研、考研、出国还是工作?

这是最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看起来选项很多,但每个都不太容易,也没有那么好。


想保研的看着自己八十出头八十五不到的分数暗暗下定决心,下两个学期的加权一定要冲到90+,总排名才有可能冲进前15%。排名成绩已经可以保研的,大多看不上已有的保研学校,但又不确定考研能考到哪儿,或是担心某门考试马失前蹄,一不留神丢了保研资格。



考研就更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项了,且不说考研失败就将面临错过公司秋招,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单去知乎、贴吧瞧一瞧看一看,多的是学校不如我们的同学四年磨一剑,考研成功的励志故事,我们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又不甘妥协向低处走。对比现在自己的生活状态,暗暗问自己一句:我能考过他?


那天去帮忙复试,整个下午招办的电话就没断过,学姐接电话接到嗓子哑。当然,无一例外的都是拒绝对方,这也是她的工作。当时第一轮初试名单已经出来了,电话多是打来咨询调剂的,报名邮箱随着我们的录入完毕就截止了。我能听到电话里每一个焦急的声音,和程序化的“抱歉”之后的落寞。现实头一次以这么具象直白的形式展现在我面前。

至于出国,除了成绩之外,还要有扎实的语言、实习、科研、活动经历等一系列要求。留学归来,还要面对留学含金量降低、海外学校国内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和随之而来日益普遍的“海归变海带”情况。


工作这个选项的压力,部分来源于家长希望你继续读研的想法,也来源于热门单位、公司高高在上的招聘要求和录取比例。

 

成功者太多,我们甚至没有比身边人更好

信息爆炸,我们听到的成功的故事太多,变得异常浮躁,觉得自己不成功是不是真的很笨。大学生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多数人评价一他人,要么看你成绩如何排名第几,要么看你的外表和穿着。优异的成绩太困难,穿着打扮就显得容易上手得多,于是我们便进入了消费主义的怪圈,然后进入新一轮的空虚和自责。

 


无力感

前一段“佛系”流行,多少人标榜自己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十几二十几岁的我们真的还没进入社会就看破了红尘?

只是难以控制的事情太多,对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充满了无力感。


过着今天,担心后天,安全感完全没有。

担心自己所拥有的美好随时失去。

不知道具体的努力方向,所以觉得什么都要掌握的无力感。

变化不在计划或预想之内,在某个时候真的想重新开局再来一次。

能力配不上野心。

 

                              

想出国是逃避考研压力用钱镀金还是真正感兴趣。

想考研是为了好找工作还是喜欢科研。

想工作是逃避学习压力还是真正热爱某个职业。


有人会说,后一种太少了。确实,功利现在已经算不上贬义词。但是真正做得出色的永远是后者。坚持和热爱的道理人人都懂,而且最起码,那些相对优秀的人也会有一种认知,我不喜欢科研,我考研是为了收获经历变得更优秀,就算得到了一份比研究生还要好的职位offer,也改变不了经过选拔脱颖而出的研究生优秀的事实。


人总要有一些坚定的东西,才能平和地走下去,才不至于一边复习一边怀疑现在努力的价值。失败成功都能对我有所裨益,不重结局重努力,认识到这些大概也就不会焦虑了吧。


出国或去香港绩点3.5雅思7.0,听着压力不算大。可能也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出国热度逐年升高,LLM甚至更高之类的学历越来越水。然而身边真正拿到有分量的offer的人,本来就达到保外标准足够优秀。出国应该是选择而不是救赎。


或者直接工作,又能有多差。确实本科生不好找工作,尽力而为就好了。最怕心有不甘郁郁寡欢,不努力还不低头。再或者就去做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开个民宿、当职业摄影师、写公众号当美妆博主…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我们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预期的悲观。人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在自己在乎的事情受到威胁之后,自己身体和心理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


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则都是以我们的父辈经历为蓝本描绘的,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打开中国市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经济总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近些年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又伴随着中国资本化和阶层固化程度不断加深,老的改革红利被瓜分完毕,大家都守着自己的那点东西不肯放手。


家境一般,相似的本科学历一般大学的父辈,假如愿意,十几年前咬咬牙努努力也可以在一二线城市拥有有房有车的体面生活。现在我们却发现这已经很困难了。


当然了,大二的我们暂时还不会直接面对来自催婚催育、户口、大城市高房价这些更实在迫切的压力,最多也就是课上听老师提过几次高房价,新闻里的公园相亲角偶尔远远望见过而已。我们预期的只是比我们的父辈略高的或我们坚信我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而这也愈发困难。



我对我们现在的这种焦虑是持悲观态度的,它大概不会随着时间而消解,而且还会愈发严重。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还不完善,以教育为代表的向上流动窗口逐渐收窄,阶层固化几乎必然会发生,我们势必比父辈付出得更多才能获得相同的上升空间。但是在认清了现实之后,我们仍然有理由理智地设置目标,用智慧和汗水抓住新的机遇,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没有钱没有精致生活是自己不够努力也好,运气不够也好,都是自己造成的。人永远无法拒绝下一秒的到来,惧怕未来相当于惧怕现在。因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明知道自己不行还不想改变。认识到这些就算没斗志昂扬也应该释然了。


没有侥幸,没有退路,便没有焦虑。


我们当然不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知识分子,我们也并非拥有最充足最优质的资源。但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收获最多时代红利的不也并非那些当时拥有最好资源、活得从容优雅的人,而是那些最懂的抓住机遇的吗?


我想引用一段关于存在主义的论述作结:


世界是无序的 混乱的 无规则的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做尽好事

但最后死于非命 也是正常的

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世界在本质上从来不跟你讲道理


人生于世

就像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不知去向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流

被一卷而走

而所谓的仪式感

大概就是人 甚至于人类

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吧

靠着这些灯塔 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虽然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阵风

就能把这些灯塔全部吹熄

这些灯塔 说穿了 也毫无意义

但我们还是在创造

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

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这就是人类极为卑鄙但又感人的地方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