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水+墨|梁兆基(中国香港): 如何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而又保留 水墨本性是未来一个重要议题

2020-11-09 11:05:54


梁兆基

Liang Zhaoji


梁兆基,香港资深策展人。







梁兆基(中国香港):

如何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而又保留水墨本性是未来一个重要议题

采访人_ 于丽娜



库艺术= 库:香港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及环境生存因素,发展出具有混搭特色、具有本地特点的“港式水墨”。作为香港著名的策展人,想请您谈谈香港现当代水墨发展的源流变化?


梁兆基= 梁:继承华南岭南派的求变精神,香港一向是水墨改革的重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及台湾地区均进行水墨艺术的改革,引入大量西方艺术及设计的技巧和意念,甚至掀起放弃传统笔墨的革命,发起新水墨运动,造就了一批出色的现代水墨艺术家,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水墨形成了亚洲艺术一个重要板块。


◎ Shieh 石家豪《香港的那些银行》水墨绢本2009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香港的水墨艺术亦不断在融通传统与当代,并摄取东西养份的过程中演变。至千喜之后香港水墨亦迈入另一里程,在本土文化思潮及商业因素推动下发展出具本地特色的当代水墨。


当代艺术注重概念及创新,新一代水墨艺术家大量采纳各种媒介、科技及生活素材,令水墨艺术的可能性无限伸延,而香港水墨亦逐渐脱离蕴含儒、道、释精神的文人格调,渗入了更贴近城市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元素,构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受学院训练的年轻艺术家既具备厚实的传统水墨技巧,亦讲求观念的表达,同时也受着动漫及网络文化薰陶,创作了不少受收藏家欢迎的作品。这类带有混搭特色,中西结合并充满本土智慧的水墨暂故且戏称之为“港式水墨”,亦反映了香港人灵活求变,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


◎ “蛙王”郭孟浩上世纪70 年代在纽约展出书法装置


库:香港当代水墨近年最有趣的变化有哪些?有哪些代表性的艺术家?


梁:近年香港画廊热卖的一类当代水墨模式是港式的“新工笔”。年轻的学院派艺术家选择有别于上世纪新水墨的道路,改以传统式样表达现今情事,这以古代韵味表达当代情趣的“新古典”艺术风格,可算是始于上世纪90 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的石家豪,他其中一个著名系列就是以漫画风的工笔把人物与香港建筑结合起来。之后不少接受较厚实传统技巧训练的中大毕业生亦运用工笔技法配合港式的小智慧去说故事,以含蓄细腻东方美学盛载当代精神,广受香港收藏家欢迎,成市场的生力军,其中包括张惠文、黄绮琪、卓家慧、蔡德怡、陈钧乐及张小黎等。另外采纳混合媒材模拟工笔效果的艺术家梁嘉贤及郑哈雷,作品亦独具特色。他们回归传统中国画技巧去表达当代意念,与新水墨运动大多借鉴西方抽象艺术及设计技法表达传统东方思想正呈相反的创作方向。


◎ Man文凤仪《仿闺阁绘画行为》 香及绢2001


库:香港当代水墨的另一条发展方向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请您就此谈谈水墨文化中有待打开的空间及可能性?


梁: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蛙王”之称的郭孟浩便以水墨及书法创作装置作品和行为艺术,可说是把水墨融合西方前卫艺术形式的先行者。千喜年之后新一代艺术家更注重创作观念及挪用其他媒材及新媒体去表现水墨精神,尝试把水墨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装置艺术家甘志强就把水墨与他著名的鸟笼装置结合,先在透明亚加力鸟笼上描绘山水,及至在云石、不鏽钢鸟笼上刻划,把大观世界微缩鸟笼当中。而艺术家黄棕瑜则把水墨结合录像,重构可游可玩的现代文人山水。除原有水墨元素及人文情操可透过当代媒体重新演绎,艺术家亦把更现代的素材更国际的视野纳入水墨创作,令水墨艺术超越东方跨越媒介,成为更全球化的艺术语言。随着新媒体不断出现,社会文化不断变迁,可预期水墨艺术的发展空间是无止境的。


◎ 甘志强《盆景(二)》混合媒介 2009


库:您多次作为水墨艺博“水墨+”的策展人,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和研究“水墨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第二次笔墨革命”的问题。请您谈谈“第二次笔墨革命”这一命题在当下的意义?


梁: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国松先生提出笔墨革命是倡议放弃传统笔墨技巧的写画方式,但基本大部份新水墨作品仍保留平面纸/ 布本的式样,以墨/ 颜料为主要创作媒介,以绘写为主要创作手段。而现今以当代艺术形式呈现的“水墨”作品部份已经放弃笔/ 墨/ 纸的载体,透过立体造型、影像、装置及互动媒体等各种形式展示,可以说是“第二次笔墨革命”,是彻底放下物理性的笔墨。香港艺术家文凤仪2001 年怀孕时的作品《仿闺阁绘画行为》就在丝绢以香火灸出一圈圈花纹,呈现古代闺女绣花时专注沉淀的美学。新媒体艺术家洪强则收集香港招牌中的书法字,创作了互动录像作品,尝试对书法美学重新注释。这笔墨革命大大扩阔水墨的创作空间,虽然有质疑挪用西方当代艺术式样创作就可能被拼合其中,但上例作品“水墨”元素仍相当强烈,当代艺术推崇创新,界定还可留待历史审议。


◎ Hung 洪强《道生一》录像装置2010


库:在去年的“水墨+”项目中,您提出了“形式”与“生死”两大东方美学命题。围绕这些东方美学命题,参展艺术家巧妙地挪用水墨元素和意念,运用非传统水墨媒介创作出具有文人神髓的当代艺术作品。这是否也体现出您一贯以来的艺术思考与主张?


梁:《水墨+》旨在探讨水墨以外的水墨,开拓水墨的界限,形式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如何以当下新媒体呈现水墨元素及意境亦是项目的其中一个主要探讨方向。至于具体策展方向及主题其实视项目而定,不同展览尝试不同的观念及艺术取向,不断学习实践亦是策展工作的主要乐趣。今年在台湾策划的《新古典︰当代港式水墨》展览大部份作品就是以古典美学表达香港事物。


库:通过多年的策展经验,想请您谈谈水墨在当下世界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又对中国当代艺术身份产生何种影响?


梁: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艺术出现单一化倾向,各地双年展及艺术博览会展示的艺术形式及风格愈来愈相近,地区文化差异逐渐收窄。一方面互联网资讯发达,互相影响更加迅速,另一方面西方当代艺术透过双年展、艺博会及不断增加的当代艺术馆等平台建立全球性的话语权,形成比过去更单一的审美体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代表东方美学的水墨艺术更显重要,如何在世界推广水墨艺术,如何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而又保留水墨本性是未来一个重要议题。


库:您如何看待香港水墨艺博存在的价值?又如何评价水墨艺博举办以来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梁:作为暂时唯一专注水墨的艺术博览会,对推广水墨艺术及市场具重要作用,既集中艺术界焦点成为每年一度盛事,亦担任学术及文化交流平台。艺博会除展现最新现当代水墨面貌,亦设有专题展梳理水墨发展的脉络,及筹划项目探讨更实验性的水墨艺术,可提供观众及业界一个较全面地反思水墨本质的参考。水墨艺博对延续香港在水墨艺术发展的角色,亦有积极意义。



 以上为图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

欢迎购买图书观看,现火热发售中





“水+墨”学术研究文献内容回顾


学术专题文论 

ACADEMIC ARTICLES


夏可君 | 空白的活化-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原理

峰村敏明(日本)| 从“浸透的三相”概观绘画史(纪要)

罗伯特C.摩根(美国)|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   

沈语冰 |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水墨

朱其 | 抽象主义和书法性:20世纪中西绘画的书写现代性

皮道坚|颜勇 | 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在进行时”

陈孝信 | “水墨之变”与“四大诉求” 问题讨论——水墨问题述要

千叶成夫 | 当代日本"水墨画”存在吗?

刘骁纯| 墨思默想

彭德 | 水墨进入当代的历史话题

高名潞:|中国画的历史与未来(节选)

刘旭光|美的责任

阿克曼(德国)|水墨对当代艺术家是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并不在于媒介

张颂仁(中国香港)| 水墨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追求一种现代与当代的身份

高千惠(中国台湾) | 中国的水墨研究方法还有待开发 

陈筱君 (中国台湾)| 相较于谈论“新”与“旧”的对立,我更倾向于去谈论艺术家如何“化古为新”




学术个案样本

SPECIAL CASE RESEARCH


刘国松 | 信仰

王无邪 | 东西问道

王冬龄 | 乱书   

邱振中 | 时时刻刻

梁铨 | 拼贴的虚无  

樊洲 | 曲线 

徐龙森 | 山不厌高

戴光郁 | “绝望的水墨”

王彦萍 | 世界或社会给我的感知始终没有脱离屏风

吴国全 | 知黑守白

鞠慧 | 偏书

刘旭光 | 痕迹

沈勤 | 光

李津 | 活色生香

张强 | 她者

袁武 | 人与历史

张羽| 离开水墨

刘庆和 | 安放

| 数字水墨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

正式开始发售 


  •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也可进行购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