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美!“小香港”藏在恩平临市某条村,曾多次成为影片取景地……

2021-09-02 10:30:03


位于台山市冲蒌镇白岗村委会永盛村的17幢洋楼,未进村已能观其威风。洋楼群建于1924年前后,当年是村里的防盗、防匪堡垒。原台山博物馆馆长蔡和添表示,永盛村洋楼群是台山乡村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楼群村落,对研究华侨文化、建筑文化地方史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永盛村远近闻名,在台赤公路红领路的永盛村路口有一座门楼,上书“永盛村”三个大字。路标显眼,方便来盛村看洋楼的游客。


家乡洋楼上了游子的电影

        

        踏入永盛村,最前端的那一座洋楼气派慑人,有“小香港”的美誉。白色的外墙经历过风霜,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豪华。在这个静谧的村子里,飘着一股欧式风,每一座建筑各有风格,与村中的青砖平房建筑风格对比鲜明。这是一条李姓村子,据村里老人介绍,村里洋楼从1920年开始建设,而村里的大部分青砖平房也建于同一时期,是当时村里华侨多回乡置业。

       

1984年,反映侨乡生活的电影《加州来客》拍摄组到这里来取景,当时的拍摄方—南海影业公司正是被村里的洋房所吸引,慕名而来。2005年,在外出生的旅加女导演李家惠专程回乡,以其父亲爱国怀乡事迹为题材,拍摄一部26分钟的纪录片《老爸同志》,此片并在德国电影节中获得好评。



永盛村现有居民270多人,约有300多人侨居美国、加拿大,是冲蒌镇著名的华侨村。村中3层以上的洋楼共有17幢,其中村南占12幢,村北5幢。村南的12幢洋楼最为气派,建筑年代稍晚,除了其中2幢为3层之外,其余均为5层,且12幢洋楼三列分布,建造齐整,每列之间距离适中,每幢之间紧密相连,组成一个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祖辈的“寄庐”人气渐冷清

       

经过80多年的风雨凋蚀,墙体虽斑驳,但威风气慨仍在。以前每幢楼的正面均刻有名字,如今已经无法辨清。根据村中老人们的回忆,“三省寄庐”、“东山寄庐”、“板杨寄庐”、“超然寄庐”这4幢因为依稀能看到,他们还能说出来,其他都只能摇头。村里也并没有关于这些洋楼建筑的资料记载。寄庐也就是庐,是别墅、洋楼的意思。“他们喊这些建筑叫寄庐,应该是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60多岁的李伯说。而在他的印象里,现在这些洋楼越来越少华侨回乡省亲居住,有些已经10多年有开过门。

        

齐整排列的12幢洋楼,环环相扣,互相呼应,自成一个防御系统。前排的洋楼均有凸出的建筑结构,“这是为了可以保护其他的洋楼,都是多窗台设计,就是为了抵挡外来侵略者,第一时间可以观察到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将他们击毙”。79岁的李夏榆,村里人都喊他“夏榆叔”,是当中“三省寄庐”的第三代传人,这是他从父辈口中听来的。


        

三座排列在村南最外的洋楼,均有廊台,视野开阔,廊台上有向下的枪眼。说明了这些廊台的作用并不是美观或是生活所用,而是用于防御。如果其中一幢受到攻击,对面楼上的窗口、枪眼就可以伸出枪支射击。12幢洋楼有着环环相扣的防御设计,每幢楼上均留有多个枪口,均设计巧妙,能很好的保护邻居们。


        

同时,这12幢洋楼又与村北的5幢洋楼组成两道防御。据村里老人回忆,以前村里还有一幢高大的更楼,快当年的团防队员打更值班、严防盗贼入村之用。


横梁上的纸条记载着洋楼历史

       

       

“三省寄庐”位于村南漭楼群第一排的中间,高5层,第5层里外两面均有廊台。这座洋楼较外边的洋楼外墙设计因位置原因相对简洁。村南的11幢整齐的排列的洋楼,每一排的每座之间均是无巷相挨,关系十分密切。


        

17岁就出外谋生的李夏榆,近10年才回到永盛村村乡下生活。回来后,他将“三省寄庐”重新利用起来,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在国内工作,一个在美国工作,于是他将二三四分别分给三个儿子,儿子们偶尔回来就住在“寄庐”里。一楼的房间被夏榆叔“改造”成了书屋,里面藏书很好,曾经一度开放给村中的学生借阅。而由于屋子多次被盗,夏榆叔不得不加固大门、窗户。


       

据夏榆叔介绍,村南12洋楼中,有5幢出于他们家族。“三省寄庐”建成于1928年,由他的祖父辈李奕深、李奕海、李奕宋三兄弟(均为李佑启之子)共同出资建造而成。“三省”的意思,就是三兄弟回乡省亲的意思,每次他们回乡都会住在这幢洋楼里。而三兄弟的弟弟李奕操,在旁独自建了一幢洋楼。四兄弟的三个叔父也分别建了洋楼,其中一幢就是“东山寄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夏榆叔的曾祖字辈三兄弟就已到加拿大谋生。


       

“三省寄庐”面积约80多平方米,每层有两间房间,房间里均有枪眼。在二楼的房间,每个房间有两个枪眼,一个对着大门口,一个对着大门内。这座洋楼的第一层是钢筋水泥的筑成,楼内楼梯是木制结构,其中通往楼顶的楼梯是可移动的。“我猜这也是当年防御的一种手段,木制楼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烧掉或者拆掉,防止盗贼上楼。”夏榆叔说。永盛村洋楼所用的顶部横梁均是红色粗横梁,如今看起来仍然很结实。在“三省寄庐”在红色横梁上,当时贴在上面的纸条仍在,虽然破烂,但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见。“民国十七年二月吉……吉时起土上梁大吉……”,从上面的文字可知,“三省寄庐”建于1928年。而根据李夏榆母亲的回忆,永盛村仅有两三座洋楼建于1930年左右,其余均建于20年代。可惜的是,村子里其他洋楼的横梁上的“纸条”均已被时光腐蚀。


工字铁屋梁木板房

     

       

“超然寄庐”一直有后人居住,永盛村现有后人长期居住在内的洋楼仅有3幢。这一幢洋楼位于村北,是离“兆位李公祠”最近的一幢楼,也是一幢4层建筑,但是建风格显得低调一些,它后的四幢洋楼看起来更为高大雄伟据村里老人的介绍,这是早期建造的洋楼,推断应是建于1924年以前。



永盛村洋楼的建筑时期可以根据建筑的外表材质推断,其中两幢洋楼是用本地的建筑技术“樁墙”所建造的,是早期的。“樁墙”建造的房子,外墙是黄色的,可以看到墙上的黄泥。所谓的“樁墙”,是村民用黄泥、石灰、红糖、草纸等樁和而成。


      

 “超然寄庐”与“三省寄庐”不一样“三省寄庐”的楼梯需经过内屋方能上楼,它的楼梯位于洋楼侧边靠墙处,进门的大厅宽阔,门口有庭院。一楼房顶由多条厚实的工学铁支撑,如今工字铁均已生锈,但是楼层坚固。据洋楼的后人称,截止目前,工字铁房顶并没有发生过塌落。据了解,整个永盛村采用这种建筑技术仅有两家。


30岁左右的李博明和父亲都一直住在“超然寄庐”里,该楼是他的曾祖父所建。里面摆设着现代的家居用具,也有古色古香的藤椅等,是糅合了现代与民国风、华侨风的一幢洋楼民居。这幢洋楼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二楼以上的房间采用的是木墙结构,每一层只有一个房间。如今,洋楼大部分的木墙都已进行过更换,但后人并没有改变这种木墙设计,只是木墙都已上漆,让其更耐看。


分布村头村尾人造御敌系统

       

互相守望,组成两道防御线,连同平房建设构成永盛布局整齐的建筑群。


79岁的李夏榆还记得村中一直流传的故事,就是永盛村的这些洋楼坚固的保护着村里乡亲。



在1924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伙盗贼摸进了永盛村,不仅洗劫了大量的财物,而且掠去了部分村民。而在当时村北已建成有洋楼,有村中小孩就躲到里面,得以幸免于难。由于当时贼患严重,经过这一次,虽然有的家庭已经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平房,但在加拿大的亲人纷纷寄钱回家盖起了坚固雄伟的洋楼以保安全。1924年之后,村中新增加了近10幢洋楼,村南的洋楼群大都建于这个时期。



在1941年左右,。“日本鬼子来到村里,村民们都躲进洋楼里,关上所有的门窗。那些鬼子,一个都没有闯进来。”永盛村的媳妇陈婆婆回忆说,当时每家每户都有枪支,用来抵御土匪、。


建制完备:限高限面积布局划一

        

1928年建造省寄庐时,李夏榆的祖父、叔祖父三人从加拿大寄钱回家。“钱到镇上后,请了几个挑夫才把钱从钱庄挑回了家。”李夏榆父亲出洋谋生是在洋楼建成之后的事情。1937年,,李夏榆的父亲与村中的青年近20人到南洋谋生,最后因劳累过度死在工地上。同去的近20人最终只有3户留在了南洋,剩下的乡亲不堪忍受非人的环境,回到了永盛村。



“我小的时候,生活都在平房里,晚上才会回来洋楼这边睡觉。”李夏榆家平房建于1926年,在洋楼之前建成。“其实洋楼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在他小的时候,村里每常户多住于平房,洋楼多为华侨回来居住。



永盛村的平房建设也是非常的整齐。据村里老人称,村里对建造平房、洋楼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前祠堂外有一杯杆,就是用来量横梁的高度的,每家每户建房子都必须遵守”而无论是平房还是洋楼,建筑面积均为100平方米。对于巷宽等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村里管3层以上的建筑叫“楼”,3层以下的叫“屋”。“楼”不能建在村中,只能建在村子外围。所以就形成了永盛村村南、村北两焦洋楼群,而村中均是整齐划一的平房的布局。


永盛洋楼群保存完整研究价值高

      

蔡和添表示,永盛村洋楼建筑群雄伟壮观,南北互相守望,组成两道防御线。这是在盗贼四起的年代,而建成的风格。其中有些四角凸现圆形“燕子窝”,正立面上部利裝饰中西合璧。这个村子村前有古井,分14条村巷和1条横巷,清代民居、民国洋楼保存完整,很具特色。


整个永盛村洋楼群气势磅礴,整体保存完整,是台山乡村最为代表性的洋楼群村落。同时洋楼中仍有后人居住的,用于现代生活。对研究华侨文化、建筑文化、地方史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旅游观光价值。行走在阡陌的小巷上,看着斜阳下洋楼墙上斑驳的光影,想到那个年代依稀往事,就会感受到蒌阳侨乡文化底蕴的深沉与厚。


综合:江门日报台山微事

责编:张安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恩平猛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