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就在下月初,中粮我买网要在香港开始开始招股。
曾经“再造一个中粮”的宏愿未能如愿,中粮我买网一直历经坎坷,其招股书里清楚地写明已经连亏三年半,亏损达到33.35亿人民币。
生鲜电商没有成功者
生鲜电商这一行不好做,竞争者众多,从阿里巴巴,到京东,再到每日优鲜,各家都在尝试,无奈产业链过长,配送不能低成本地及时,源头无法清晰地管理,所以,至今没有一家成功。
就像鲜美的果实,看得着摸不到,让业内人士和投资者欲罢不能。稍有不同之处在于,中粮我买网生鲜只是部分业务,背靠中粮集团,米面油,都可以送货交易,用非生鲜养生鲜的事,中粮网并没有运作好,从而被恶评为“一手好牌越打越烂”。
具体来说,2009年我买网背靠中粮集团的产品和供应链光环,以其它电商巨头及生鲜创业公司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成为了行业里名副其实的领头者。但八年过去,它被赶超的不是一点两点,第一梯队不保就算了,第二梯队都挤不进去了,就是到了第三梯队也排不到前几名。
根据QuestMobie 2017年7月生鲜电商APP月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显示,多点以55.3万稳居第一,每日优鲜,京东到家,本来生活紧随其后,阿里才建立没多久的盒马也冲到了我买网的前面。我买网日均活跃用户有多少?只有6.6万,差不多只有第一名的九分之一。
成本怎么才能降下来?
中粮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靠山,随着消费升级,大家愿意花高一点价格去买有品牌保证的食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粮也是我买网成为互联网生鲜电商的限制。
从我买网的招股书里可以看到,营收近三年一直处于上涨的态势,从2014年的10.8亿元涨到了2016年的23.2亿元,涨幅不小,但亏损却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成本越来越高。
管理层曾表示是物流成本较高,因为中粮我买网在冷链物流上技术领先,但因为单量不足,所以运送成本比较高。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还是中粮我买网缺乏互联网是血液。
如果是互联网思维,往往会从找到用户所需要的商品,再刺激用户购买;而粗放经营的中粮我买,更像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超市,以商品为中心,强调SKU的丰富性,以及怎么采购到更多商品。
2012年的时候,我买网就被爆出存在送货慢、付款退货方面流程慢的问题。而同时期,京东在这些流程上已经非常好用了。
因此,中粮我买网虽然宣传自己是互联网生鲜电商第一股,但实际上更像是渠道商,如果再以互联网企业来估值,股价难免会下跌 。
根据中粮我买的招股书以及公开资料来看,能扭亏为盈的转折点就在于自有品牌的壮大以及融到资之后对仓储、运输等的建设来降低成本。
第二点技术上讲是有可能的,对控制成本来说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功效,但是第一点,看似很promising的自有品牌,是否一定能撑得起我买扭亏为盈?
就自有品牌而言,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粮我买网拥有14个自有品牌,包括悠采及初萃优级粮食及食用油产品线、安至选优质肉制品线、上质欧洲奶制品线及凌鲜优质海鲜产品线。其销售额由2014年的人民币3.61亿元增加至截至2015年人民币6.09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16的人民币8.59亿百万元。
因此很多人分析,如果自有打的好,这也将是我买网区别于其他生鲜电商平台的一张王牌。
且不说体制问题导致决策效率低、市场敏锐度不高、创新能力差,即使中粮我买有意推动自有品牌的发展,但就目前的速度来看,截止2017年6月底,自有品牌的营收占比还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