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机械与石英之争 瑞士、日本手表的爱恨情仇

2020-08-07 11:15:19


表情网「壹点钟方向」锁定关注
微信号:biaoNews 


传统的手表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以机械表为主,当时最“鼎负盛名”的莫过于瑞士表,几乎没有挑战者。时间来到1967年,这一年瑞士纳沙泰尔洲的钟表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只石英表,它的原理与机械表通过发条驱动有所,而是在石英晶体上通入电流,引发晶体震动,把产生的震动传递到马达驱使指针转动。石英晶体震动的准确性远远高于机械表的发条驱动,而且石英表一块电池能用上好几年,续航性优于机械表。石英表还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不像机械表会强烈的震动或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计时准确性。

 


讽刺的是瑞士人首先发明的石英表却差点被日本用来打败自己。同样是1967年,日本西铁城也发明石英表芯,两年后的1969年日本精工商用石英表开始上市,展开对瑞士机械表的“围剿”。此时的瑞士钟表企业家还沉醉在机械表的辉煌业绩当中,打心里瞧不起石英表,认为石英表更换电池就等于换了个手表那么麻烦,他们没有预料到七八十年代纽扣电池的跨越式发展,也正是在那二十年里,全球电子技术迎来大发展时期,各种电器产品相继出现,机械驱动开始落后于那个时代。另一方面,瑞士手表企业也舍不得抛下几百年来积累的机械表制造技术,就像当年诺基亚面临智能机大潮时选择“死守”塞班一样。

 


面对日本石英表的步步近逼,瑞士钟表企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到机械表的研发当中,试图提高机械表的准确性。但机械表在不断追求准确性的过程中,机身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中等强度的碰撞都会对手表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准确性的机械表的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很难做得到大规模商业生产,与每年只误差几秒且大规模低价生产的石英表相比,瑞士机械表完全没有技术上和成本上的优势。

 

七十年代对于瑞士手表业是一个“风雨飘零”的年代。面对款式不断推陈出新且价格不断下降的日本石英表,瑞士手表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屋漏偏逢连夜雨”,70年代的石油战争间接导致了国际金属价格的上涨,机械表的生产成本也大幅上涨,大量的瑞士中小钟表厂陷入倒闭潮,据相关数据统计,1970年瑞士还有一千六百多家,到了1982年仅剩下六百三四多家了,市场占有率也从巅峰期的43%下降到不足15%,日本也在1980年成为世界钟表第一生产国。

 


瑞士手表业在八十年代之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少有完整生产链条的,都是向机芯厂购买机芯再进行设计生产,且大多数钟表厂都是中小企业,面对日本西铁城、精工等有完整生产链条的大财团公司,缺少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这次危机中,瑞士人也也逐渐意识到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有强大的竞争力。1983年,瑞士政府通过资源整合,把当时国内数家最大钟表机械制造企业组合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斯沃琪集团,在集团CEO海耶克力挽狂澜之下,瑞士手表业很快进行了调整,在进军石英表的同时,瑞士手表不断调整机械表的品牌战略,重点突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和特色,在市场营销上极力打造机械表的贵族、高端形象,既然在计时准确性无法与石英表竞争,那么就在奢华和工艺上与对手竞争,把手表从计时工具变成奢侈品,把佩戴瑞士表形打造成一种身份象征。

 

随着石英表的大肆泛滥,市场上反而掀起一股欣赏机械手表的制作工艺、独特设计和个性风格、手表文化和历史的潮流,再加上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本钟表业也因此陷入低迷萧条期。1994年,瑞士时隔十多年终于打败日本,夺回全球第一钟表生产大国的宝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