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假期宅在家?这个颜值爆表的男人旅行3000公里,最终成为画坛巨匠.

2021-12-31 14:18:04


距离7+3=8天的假期还有三天

你们准备好开学了吗?

今天小编来介绍一位你们应该都熟悉的画家

                           丢勒



传说,德国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画家,他曾经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往意大利旅游,顺便还推动了整个北欧的艺术发展。

看来趁年轻,行万里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他的美貌,曾有这样一个传闻:

“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长的脖子,宽阔的胸脯。。。样子文质彬彬。他那俏皮的言谈举止更令人陶醉,他几乎通晓天文地理、哲学、美学,并能口述出来。”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有颜值、有情调、又有才华的社会精英了吧。

别流口水了,这个美男子,已经死了500多年了。

他就是德国最最最伟大的艺术家:丢勒。丢勒不仅长得帅,成就还非常了得。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把意大利地区的欧洲绘画复兴推向高潮,那么丢勒就是一个可以和三杰并肩的男人,他被称为“北方文艺复兴”的龙头老大,推动了整个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绘画发展。

丢勒 《祈祷的手》画于508年


也许你听过丢勒,是因为那幅了不起的《祈祷的手》,还有那只《兔子》。


  

丢勒 《兔子》画于1502年


这可是一只510年前的兔子,一双510年前的手,能画出逼真到令人发指的细节,此人的技艺该多不得了。

 但是,即便是这些,都还不足以让他称霸北方画坛。

他有一个终极秘密武器——自画像。





要知道,在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不是艺术家。几乎是从古希腊开始,对职业就有“势利眼”。

那些要动脑子动心思的(所谓的“自由学科”)比如文法、辩证法这些学科就被捧得很高。

而以前的人认为,画家需要做的是“动手”不是动脑,所以他们被看做是“手工艺人”,并不是高贵体面的职业。

所以当时画家的地位可想而知,一般只有他们画别人,替人家干活儿,不太可能出现画家敢画自己……毕竟也卖不出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一点点小小改变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况且丢勒做的还不是小改变——



丢勒开创了艺术家系列自画像的先河


这就好比社交网络中,别人还摸不清楚该说点什么的时候,丢勒已经开始发自拍+文字记录生活了,所以怎么会不成为网红博主,引领潮流?




正是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才真正让他成为了北方文艺复兴的支柱。

因为有了丢勒的这一开创,西方艺术家自画像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题材。后来的伦勃朗、梵高、毕加索……等等等等人都是沿着丢勒的路子走下去。



左起,依次为伦勃朗、梵高、毕加索大师的《自画像》




为啥别人不画自画像,丢勒就想起要画呢?这一切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15世纪末,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金银匠世家。丢勒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金银首饰的雕刻,奠定了他的绘画技艺基础。

可能因为真的觉得自己长得挺不错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他从13岁开始就尝试画自画像了。




这幅自画像比达芬奇的自画像还早将近20年





丢勒 《自画像》画于1484年


这头发、这五官、这骨骼,结构精准,比例协调,更厉害的是,整幅画从头到尾一根线条都没有改过,简直是丧心病狂啊!这不仅要掌握解剖学,还要具有很高的绘画技能,很难想象这出自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孩子的手。

在这幅画里,他写了这么句话“这是我照着镜子画的自己”。自拍照加上心情记录,这不就是微博吗?难道丢勒才是最早的网红博主?那么这条微博应该是这样的:




这幅画一出来,整个村子都惊呆了,吓得丢勒的爸爸赶紧把他送去城里深造。这一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是丢勒22岁的自画像,他戴着时尚的小红帽,手里还拿着一株刺芹,这在西方是象征爱情的,原来这幅画是寄给未婚妻的。



丢勒就一直这样发着“自拍”





直到有一天,他上传了这样一张惊天动地的“照片”:





人们都沸腾了


这幅自画像直观看上去,跟之前的不一样,它开始有了光影,有了立体感,整个人看起来都很真实,仿佛下一秒,他就会向我们走来。





丢勒《自画像 》画于1500年


但这幅画为什么会令人尖叫?丢勒的画风又为什么突然改变了呢?

这就要讲到丢勒的另一个故事——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前往意大利取经的故事。





15世纪末,文艺复兴的春风早已吹遍意大利半岛,意大利人通过海洋贸易不断积累财富,、经济、文化都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而此时,欧洲北部的德国还在寒冬之夜里瑟瑟发抖,、经济萧条、更可怕的还有当时的黑死病,每天都在夺去无数人的性命。

德国的封建主们还在为争夺那些贫瘠的土地而打得热火朝天,连命都保不住时,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米开朗基罗却正在给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画天顶画。差距可想而知。




米开朗基罗 《创世纪》局部 画于1510年



在那个时候,丢勒其实已经是家乡的大画家了,但他却觉得还是无法突破自己绘画的瓶颈,还想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于是他决定,搞点事情。






他做了什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他走了3424公里的路,翻越横断在南北欧之间、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脉,从德国去往意大利,结识了拉斐尔、乔万尼·贝里尼等几位当时顶级的艺术大师,顺便向他们学习技法。

他进入当时最厉害的威尼斯大学“读研”,他接触到“透视法”、“解剖学”等新的绘画理论。





丢勒学习解剖时画的草图


然后创作了《启示录》《亚当与夏娃》《大片草地》等十几幅传世名画。



左《亚当与夏娃》画于1504年

 右《大片草地》画于1503年

而这仅仅只是他第一次翻山越岭去往意大利得到的结果,隔了5年之后,他又再一次踏上旅途,重新翻越阿尔卑斯山,第二次去往意大利。




他临摹乔万尼·贝里尼的绘画



左侧为贝里尼《圣母子像》

右侧为丢勒临摹《圣母子像》

他学习拉斐尔,看到拉斐尔画的圣母就像个慈爱的邻家母亲,他才真正意识到“最美的是人,不是神”。他在意大利,体会到了绘画里,对“人”的重新定义,人文主义的复兴,真正开始刻画人、重视人。





然后,才有了这幅画。此时,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这幅经典自画像,就知道它到底有多牛了。






— 360度柔光自拍 —


画面里有非常高明的光影对比:光从自己的右侧打过来,到左边渐趋昏暗,凸显了温柔的双眼、挺拔的鼻子,肩上的每一缕卷发都发着金光。








— 1600万超高像素 —


我们看那些毛发和衣服的细节刻画,尤其是貂裘大衣的毛领,一根根清晰得像照片一样,怪不得有人说丢勒是15世纪的高清数码相机。






— 六芒星无敌构图法 —


有研究者表明,这幅画的构图很讲究,看似不经意,但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平衡感,仔细研究其实整个画面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六角星形,这正是他在意大利读研所学。



对比之前的自画像,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关键的问题?

丢勒之前的自画像都是45度角的pose,只有这一幅是正面构图。现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在当时的艺术界直接炸开了锅。

因为自古以来,艺术家给人画像,不管对象是谁,都只能以侧面呈现。唯一可以正面出现在画面里的只能是神。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三个萨克森公主》,

 看镜头啊,你们!

就连拉斐尔当年把自己画进《雅典学院》里,

也是只画了个半脸。



拉斐尔 《雅典学院》 画于1510年

 右二为拉斐尔本人

可是丢勒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和观念,他偏要要用画神的方式画自己。

甚至担心大家以为他画的是,他直接在画上写着:我画的是我自己,丢勒!




我们常说,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关注人,关注人从哪里开始?丢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艺术家真正关注自己,重视自己开始。

然后他们才将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至此才揭开了所谓的“复兴”。

在当时的那个条件下,很多意大利画家都无法想象翻过阿尔卑斯山去往北边,但是丢勒做到了,还做了不止一次。

最后,执拗、冒险的艺术家丢勒,在那个时代,用作品来宣示自己,把先锋的、开创的观念和思想都画进了画里,这些绘画于是成为了撬动北方文艺复兴的千斤顶。


《丢勒内心的恶魔》节选


1494年夏天,在订婚后不久,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给他的未婚妻阿格妮丝•弗雷画了一幅惊人地亲密的素描。人们可能会预期,这位年仅二十三岁的青年,会把他的爱人画成爱的源泉,慰藉或幸福,在她带来的嫁妆不久之后便启动了他独立职业生涯的情况下,人们就更有理由这样预期了。然而,阿尔布雷希特笔下的阿格妮丝,却是焦虑的内曲线拧成的一个结。她看起来孤独而出神,而她眼睑沉重的眼睛下的曲线,甚至给人这样的想法,即她之前一直在哭泣。



我的阿格妮丝,细部,1494,Albertina Museu


就它对一个不拘礼节的,不加防卫的情感(爆发)的时刻的率直的描绘而言,这幅画是史无前例的。典型的肖像画是尊敬的,它意图再现被展示的人的值得仿效的美德;而丢勒则相反,他经常试图捕捉他描绘的人的特质和心理特征。他沉迷于对黑暗而不安的情感的细察。这在他的自画像中尤其明显——他的许多自画像都展示了忧郁、怀疑或疾病时的他。以他十三岁时的自画像为例。这幅画是用精致得令人陶醉的银尖笔画的,可他的大大的,瞪着的眼睛,却有种奇怪的,焦虑和不安的神情。(丢勒在)这幅画中明显表现出来的早熟,不仅在于无暇的技艺,也在于(其中包含的)自省的冲动。



自画像,细部,1484,Albertina Museum


这幅画是正在国家美术馆展出的关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特展陈列的第一幅作品。这次展览几乎全部是由从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美术馆借来的作品——九十多幅素描和水彩画,以及二十幅版画——构成的,阿尔贝蒂娜美术馆的丢勒馆藏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些作品在品质和状况上都是极好的,并且呈现了一个直接追随到艺术家本人的完整的起源链条。它们以国家美术馆自己收藏的,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为补充。结果,这次展览是美国四十多年来展出的,关于丢勒的最完整也是最有启发性的一次展览。

观看这组数目庞大的版画、水彩画和素描,会给你一种比看他的画作的复制品或阅读关于他的书所能提供的,关于丢勒的更直接、更亲近的看法。华盛顿展出的大量艺术品——不仅仅是肖像画——看起来都包裹着艺术家个人的关注。丢勒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位主要在他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而不是为委托和取悦君王和其他苛刻的主顾而创作的艺术家。这一改变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版画制作(而不是绘画)上,并使之成为他主要的艺术和商业的事业。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绘画,诸如祭坛画,是为已牢固确立的,宗教的或公民的目的而创作的,而赞助人和其他的观众,在被画之物为何和如何表征它上也有着特定的需要和强烈的预期。但版画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不那么受制于传统。甚至在处理的主题的时候,丢勒在追求一种对主题的更加个人的探究上也是相对自由的。

在丢勒身上,这种抒情的倾向,在表达上主要是宗教的。当然,他的许多书信也表明了丢勒的世俗的品质:他对友谊的献礼、幽默感、对成功的欲望和奢侈的品味。然而他的诗和他的艺术却揭示出更为忧郁得多得多的关注。和如此之多的同时代人一样,丢勒也为死亡、罪和对(上帝的)诅咒的恐惧所萦绕。他有充分的理由为此担忧。死亡无处不在。丢勒有十七个兄弟,其中只有两个活到成年。他跨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的几次旅行——1494年和1505-1507年——部分地就是由逃避他的家乡纽伦堡爆发的鼠疫的欲望所激发的。“今天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丢勒在一首诗中写道,“明天都可能被安葬。”这不是一种诗的幻想。它是残酷的事实。



忧郁I,版画,1514,Albertina Museum


死亡的前景也包含一种特别的恐惧,,死亡不是终结,而只是一个人的苦难的新的开端。被诅咒的人将永远在地狱燃烧,甚至好人,也不得不在炼狱经受极为漫长的洗礼,承受比生时经历的一切更严重得多得多的折磨。这样,丢勒会在他父亲于1502年去世多年后,担心他的灵魂的救赎;或者,观看母亲1514年的痛苦而令人恐怖的逝世——与每个人都希望的“善终”相反——会把丢勒抛进一场精神的和心理的危机;也就都不让人感到奇怪了。这次展览以他著名的版画《忧郁 I》的一幅特别美丽的海报为特写。这幅版画展示了一种对天使的高超的人格化——他被工具环绕,却因过度的哀思分心,而不去使用它们。就像展览目录提醒我们注意的那样,这幅版画经常被视作“对他的母亲的死亡的纪念”。

像丢勒那样不安的存在,在十六世纪早期的德国,是一种常见的命运。焦虑和绝望形成了的亲密的、主观的背景。丢勒敬仰马丁•路德,他有他的至少十六本书,并同意这场新运动的许多理想。在我们读到路德宣告“我是尘埃和灰烬并充满了罪”或说他感到“被困于突然死亡的恐怖与痛苦”时,你就同时接近了丢勒的思想。

这位艺术家是纽伦堡一个名叫Sodalitas Staupitziana的宗教研究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得名自约翰•冯•施陶皮茨(Johann von Staupitz),,路德的精神导师。丢勒不仅参加了施陶皮茨1516和1517年在纽伦堡的布道,他们还在一起吃饭,席间丢勒给了他他的一些版画的复制品。随便找一篇施陶皮茨的论文,比如,他于1517年在纽伦堡出版的关于前定的论文,你就会发现许多把人描述为天生有罪而无价值的段落:


小福利



丢勒的母亲



骑士、死神与恶魔



丢勒22岁自画像



丢勒26岁自画像



丢勒29岁自画像



丢勒13岁自画像



四使徒



忧郁



青草地



男人与女人



圣徒对三位一体的崇拜



圣母七苦



head of an old man



圣母子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们一定对这位画家有所了解了吧!那么我们下期再见喽!


END


图片:网络

文字:网络

编辑:马若语

审编:刘雅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