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东梅古道 l 香港分队 l 20180203

2021-01-23 07:28:08

不管在城市还是乡间,它兀自铺天盖地、热烈奔放的开着,全身心营造属于自己的风景。


自“针草”连走之后,因为膝盖、因为咳嗽、因为阴霾天气等等不适,这一冬,近乎“偃旗息鼓”,未进行什么行山活动,自我解嘲算是“猫冬”吧!


眼看进入2月,尽管连续低温、天气阴郁,心却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往外飞,姑且选一个轻量级的线路恢复体力。


东梅古道,昔日的一条山径,以东涌的马湾涌为起点,经过低埔后沿大屿山北岸至白芒,然后经大蠔村等至望渡坳,再往下银矿湾瀑布到达梅窝。

在东涌道与屿南道落成之前,这是连接东涌和梅窝的唯一陆路通道。从地图上看,东涌与梅窝之间被大东山阻隔,取道白芒和高度较低的阿婆塱是当时最省力的方式。


2008年,香港政府为纪念香港协办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把东梅古道的白芒至梅窝段命名为“香港奥运径”,并在沿途山径镶嵌了11种运动项目的标志,为清雅的古道增添几分现代色彩。


上午10点,与玲珰在东涌地铁站B出口会面,穿过东荟城下至文东路、行到喜东街,从中石化加油站入海滨走廊,过人行通道到达白芒,经牛牯塱、大蠔村、望渡坳,再下行经银矿湾瀑布、白银乡,大约2:20到达梅窝码头,全程行走11公里。

在梅窝熟食中心简餐后,乘3:30的渡轮返回中环码头。


一、

按照之前做的功课,可沿地铁C出口步出"文东路"接入喜东道、走往起点"白芒"。当我们走出地铁C出口时,在高楼大厦之中,难分南北东西,无奈又来到熙来攘往的东荟城广场寻找出口。


恰好有一组青年学生在“卖旗”,我们将两个2元硬币投入募捐袋中,玲珰趁势问询“文东路”怎么走。年青人比比划划地告诉我们如何从东荟城商场穿行。


依照他们的指引,我们重回商场,走滚梯上至三楼,见到头顶上“诺富特”酒店的指示牌。


继续前行,见大堂里新春气氛甚是浓烈,绿、粉、红色的狮子造型各异、憨态十足,吸引不少购物者上前驻足留影。

年节时分,香港的大型商场、楼宇无不绞尽脑汁,试图用其匠心独具的设计为来年的生意博个好彩头。


从商场三楼尽头的大门走出,顺台阶下行来到地面,大街宽阔,行人车辆都很少,显得有些清冷。

慎重起见,玲珰打开“Google”确定一下方向,面前就是我们要找的“文东路”。


街上未见几个行人,人行道上倒是隔一段就有一辆单车放置,第一次见到浑身绿色的单车,车身有“gobee.bike”的标记。

这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共享单车初创企业,于去年4月设立,也是香港本地推出的第一家共享单车企业。


相比内地如火如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色共享单车,香港的市场较为沉寂,或许是因为香港公共交通比较发达,港岛、九龙地区多为山路,线路资源中也未有单车道,所以,我们行山途中惯常见的是健身功用更多的山地车。


上前看看车筐里放的说明书,使用方式与内地大致相同,通过手机APP登记付押金,再用互动地图寻找附近单车,扫描单车上的二维码之后便可解锁使用。

但使用价格即使面对香港的高消费,也还是有点儿“小贵”:付390元押金,每30分钟收取港币5元。内地的摩拜单车仅为每30分钟收取1元,OFO则是每60分钟1元。


我与玲珰相视一笑:咱们弄辆共享单车试试?

不过,我们可是专门来走路行山的呀!

行过几步,路边是一辆让人眼熟的“小黄车”。


人行道中间的石台,一小簇蔓马缨丹攀爬其上,紫色花朵悄无声息的绽放。

玲珰说:这么冷的天能开出花来,多不容易呀!

是啊!即使这平素不起眼的小花,也为料峭春寒里的人们添加了一丝暖意。

再前行一段路程,横向街道出现路牌“喜东街”,看来我们应该右转,但右侧是一中石化加油站。


玲珰娴熟的粤语又一次发挥作用。

路边停着两辆车,两位司机正在那里兴致盎然地聊着天儿,玲珰过去向他们咨询去往“白芒”的入口,两位热情地指引方向,告诉我们走过加油站,那里有一个很窄细的通道,穿过去到达海边,沿着那条路就可以到白芒了。


我们顺着喜东街走过加油站,果然有个仅供一人走过的通道,入口很是隐蔽,若没有人指引,一般路人很难找到。

通道左侧是一些矮层建筑,右侧用铁丝网隔离着,几朵嫣红的朱樱花从密实的网中探出,象是出来透透气。


从通道穿过,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以铁丝网作为围栏的大片建筑工区,围栏内的工棚排列整齐、环境甚为洁净,除了远处的机器轰鸣,几乎没有什么人声。


走过工棚区即是一条水泥建造的海滨长廊,我们极力寻找“白芒”的标牌,一辆列车由远处疾速驶来。


左侧的海岸是大块岩石堆砌的堤坝,石堤旁野生了许多的灌木与杂树,枝叶间或泛着绿色,曾经蓬勃生长的芒草尚在枯黄状态,仿佛依然冬日光景。


右侧被铁丝网隔开的是港铁东涌线的路轨,电线、电桩密布,不知是海风吹拂,抑或是距离电场太近有辐射的缘故,脸上竟有些麻酥酥的,玲珰说她倒没有什么异常感觉。


临近机场,飞机时常从我们眼前掠过,起落频密。

不远处的海上,各种吊装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里是接近尾声的港珠澳大桥的接驳大桥。

海面,两只小舟缓缓划来,轻巧得如同水上飘浮的两片树叶,与施工现场和空中的轰鸣声形成强烈反差。

两人各自站在平板上,肩背背包,单手划桨,好象瞬时从桥洞冒出,不知从哪里来,又将划到哪里去。


后向同事阿杰问询,这是近年来全球新兴的水上活动----直立板(Stand-up Paddle Board,SUP),既可轻松划水,又可欣赏海上风景,相较冲浪风筝、滑板等运动的高强度、高技巧,它操作简单,初学者更易上手,还可以根据风浪情况调整姿势,在板上或立、或跪、或趴。

左边,飞机忽而疾速掠过;右侧,港铁时而呼啸而来,在这两大现代化交通工具面前,我们的步行有些古旧得不合时宜。


仍然未见到“白芒”的路标,又看不到何处可以进入山径,一路上只遇到两个跑步健身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们越走越有些狐疑,突然感到“白芒”这个地名不太好,“白芒、白芒”,我们千万不要“白忙”一场啊!


好在前面树丛里有一个破败的铁网门,敞开着,内里象是一个地下通道的入口,这与线路指引倒是相符,我们快步走到近前。


果然是一条行人隧道,通道灯光明亮、装饰清雅,只是没有见到什么行人。隧道顶上应该是北大屿山公路吧!


走出隧道,见到期盼已久的路标,从几个地名中找到“白芒”二字,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看来这一路真没有“白忙”!


二、

山径的起点,竖立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造型,中间的记录牌展示着是次奥运会上中国金牌运动员的名字及运动项目。


看到这些选手的名字,即便在时隔近十年之久的今天,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景,开幕式的美轮美奂、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还有喜获金牌时的国旗飘扬、国歌雄壮,仍会清晰地闪现在脑海、萦绕在耳旁。


沿山径上行是一弧形湾口,若忽略掉近旁的公路桥,平静无波的水面,象一个安静的湖;岸边几所简易房屋,泊着小船,远处山峦起伏,时有薄雾缭绕,宛若一幅标准的山水画。


这是大蠔湾。

此区域极具生态价值,于1999年被政府划为“具特别科学价值地区(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S.S.S.I)”,成为香港64个“具特别科学价值地区”之一。

其中的大蠔河是香港少数未受污染的河道,可找到47种淡水鱼,在香港河流中鱼类品种最多,其保护要点是淡水鱼及鲑科鱼、香鱼,香鱼有象三文鱼类似的迁徙习惯,据说已多年不见踪影。沿海岸线有大片红树林,棲息着各种泥滩生物。


接续上行,路边见一焚烧炉,我们好奇地走到近旁观看:

根据立在同侧的“离岛自然历史径----梅窝段”的解说牌,这是白芒村口的垃圾焚化炉,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用红砖砌成,至今保存完好。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很多垃圾难以运出村外处理,故村民就在此焚烧垃圾。后因污染环境,加之交通条件改善,这座小型焚化炉就不再使用。


村中屋舍院落大小不一,但都极安静,也听不到村狗的吠叫声。

除了我们两位徒步者外,路上遇到几个波次的越野跑的队伍。


再转过一个弯,似乎这儿才是真正的白芒村。

大蠔湾有三条古村,分别是白芒、牛牯塱和大蠔,合称“三乡”,据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白芒在几百年前是大屿山的一处交通要道,清代时有驻军防守,后来大屿山的发展重点南移梅窝,近年又因机场建设而北移到东涌,白芒位置的重要性渐渐失去,但这一带的古老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改善了生活和交通条件,也保留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村路边的解说牌提醒游人关注这两个别致景点:更楼与试剑石。


更楼多见于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的村落,主要用于防御土匪和海盗。

白芒村的更楼为花岗岩结构,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二战时还曾用于抵抗日本人的入侵,战后至1960年代改为学校,目前,村中的门楼、围墙连同更楼、祠堂都作为古迹给予保护。





这块巨石不知被哪路仙人的神力从中切开、劈成两半?

原本左侧的半石有老榕树盘根,后为火所毁,今日郁郁葱葱的绿树是后面新栽,还是老树留下的根基又重获生机呢?


门楼两侧贴着对联,“白日游人绕村过,芒花茂盛接春来”,门边供奉着村里的土地神,村子用土矮墙包围着,体现着围村的特色。


据宣传牌的介绍,白芒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该村的祖先来此寻址,看到遍地白芒野草,故命名为“白芒”;另一说法是该村由中原南迁而来,因怀念故乡时常北望神州,时间长了,客家籍的村民便将“北望”念成“白芒”。


白芒村的居民主要为郭姓、李姓和郑姓,目前有20多户、百多人居住,村中郭氏乃唐代汾阳郡王郭子仪之后,其先祖于公元1573年迁至婆髻山东北山脚落户。


见其他地方写着“非本村人勿进”和对联中“游人绕村过”的提示,这将门之后的“彪悍”村落,我们未再尝试入村游览。


一路均是水泥铺地,虽稍稍有些坡度,但并不难行。


走到一个急转弯处,对面坡下,一位车手艰难地登着山地车上行,通体的红色让背后深深浅浅的绿瞬时灵动起来。


没有想到,荒僻的山村还有颇显时尚的玻璃幕墙建筑,是哪位城里人修建的别墅或度假屋吗?


行过一座小桥,桥两边茂密的树丛里,一簇簇的绿藤緾绕于枝条之上,又一绺绺地从高处软软地垂落下来,满布着紫色的花朵。

“五爪金龙”,香港的树丛、坡地非常多见,是旋花科、番薯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又称番仔藤、掌叶牵牛,聚伞花序腋生,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红色,偶有白色,漏斗状。


以前总把它们认作“牵牛花”,虽同是旋花科,但牵牛花为牵牛属,是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花多为蓝紫色或紫红色。

想起阳台上栽种的牵牛花,每年都要周而复始的撒种、出芽、攀藤、开花、结籽,一遍遍重新来过。


过桥不远就是一个岔路口,指示牌很是清晰,即使第一次来也不容易走错。


牛牯塱村的大门开着,村牌在三角梅的掩映下很是醒目,大门边张贴着部分村民对政府规划表示不满的横幅,或许是城市建设打扰了他们宁静的生活,或许是对“具科学价值地区”的政府规划有保留意见?

凡此种种,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公地与私权方面的矛盾,确实很难有一个万全之法,只能依靠各方智慧去尽量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这几年行山,也走过若干香港的乡村,鲜见成片的农田,大多开垦出一小片平地,种些自家食用的应季蔬菜,再四边零散地栽种些果树,芭蕉、木瓜之类的。


这块菜地的主人看来花费了不少心思,不大的田基不知整理、翻耙了多少遍,才有现在整齐有序的田畦,茁壮成长的菜苗。

种的什么菜呢?好几位朋友说象是蕃薯苗,那种将嫩叶作为蔬菜剪切的蕃薯。


大蠔村的牌楼看上去比牛牯塱村的要气派得多,但旁边也有类似“非本村人不得入内”的提示,我们也就在门前匆匆留影,免得打搅村民的幽静生活。


小径顺着山势,曲曲弯弯,蜿蜒前伸。回首望去,大海苍茫一片,港珠澳大桥和大蠔湾也显得颇为遥远。


继续上行,途中遇两队学生手持地图和记录纸,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定向训练。

一座凉亭前,又见到了“小绿车”,估计是公司有意放到山腰供游人们骑乘的,但山径所见大多是行山或越野跑的人士,弄一部单车岂不是累赘吗?


行过凉亭不远见又一岔路口,指示牌标明左行是“老虎头郊游径”。

记得几年前与罗同学从愉景湾行梅窝,中途误入高尔夫球场被人礼送出门,后面接续的就是这条郊游径。

何时我们去真正见识一下“老虎头”呢?


自然径的植物集中路段,少不了对常见植物的宣介,岗捻、野牡丹、毛菍往往是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几种。


脚下水泥路上,镶嵌着奥运会运动项目----击剑运动的标志。


正在与玲珰讨论着这条山径为什么显得有些寂寥,一个庞然大物悄悄向我们走来。我们赶紧退出主路,闪到树林一边,跳出硕大水牛角的辐射范围。


牛低着头,旁若无人的前行,恰似闲庭信步。是啊,这山林草场,应该是它熟稔的地方。

又一头牛走过来,这次没有抢上镜头。


听说牛都有固定的步行路线,而且会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但现在适合它们栖息的区域越来越少,它们要去哪里呢?

牛牯塱、白芒、大蠔村,它不会结伴去东涌逛街吧?望着它们一前一后、散漫而行的背影,我和玲珰念叨着。


对处于“失业”状态的梅窝“原居牛”的安置问题,曾在网上看到若干讨论与建议,有的建议“带牛上山”,有的建议“原地建牛棚”,还有的建议把梅窝牛搬到索罟群岛其中一个无人岛大鸦洲,等等。

据说梅窝牛曾被派到狗岭涌,也曾与西贡牛对调,后来狗岭涌的牛群跑到大澳定居,对这些不再需要辛勤劳作的牛,人们也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渔护署现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管理流浪牛,主要包括“捕捉、绝育、迁移”计划,以控制牛的数目及对附近居民的滋扰,同时又要保障牛只的福利,可谓煞费苦心。


前几日新闻报道,最近猕猴的滋扰事件频发,对渔护署而言,猴子、流浪牛、野猪的管理,也是挑战智慧的难题呀!


转过弯,见一只身形相似的牛在草丛中正吃得起劲,要不是我们的脚步声惊动它,恐怕它会一直埋头唿哧唿哧地吃下去。

牛抬起头,两只角弯弯的,象月牙、象镰刀,两只眼睛水汪汪的,长长的睫毛忽闪着,身上甚是洁净,随着身体的扭动,牛毛也随机形成一圈圈弧形花纹。


看着牛转过头,我们扬手与它“Hi”一下,打个招呼,说了句“你怎么还在这里吃啊?你的伙伴都走了”的话,就匆促离开了。

此时,你若想与那水汪汪、黑漆漆的牛眼长时间对视,还是需要些勇气和胆量的!


三、

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白芒至白银乡的奥运径为5.6公里,我们很快就走出山径,来到又一个绿色凉亭----望渡坳避雨亭,纪念牌上写着亭子建于1981年。


稍感奇怪的是,在此平坦之地竟然立着一只标高柱,当然,本着“走过、路过,绝不放过”的原则,还是要与标高柱拍张合影的。

参考一些山友的记录,此地是全径最高点,海拔227米。

(玲珰   拍)


所谓“望渡坳”,意即在此凭高远眺,可见渡轮泊岸之景。

果然,虽然天气并不晴朗,左边远处的喜灵洲,中间的梅窝渡轮码头和银矿湾海滩,右边的梅窝平原和建于平原上的乡村,包括蝴蝶山后面的公屋银湾邨,依然可以尽览。


梅窝平原三面环山,东靠银矿湾,并有四条支流迴旋出海,滋养了近200公顷的土地,为梅窝的农业耕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旁的指示牌介绍,从望渡坳向东行,可通往禾上坳至愉景湾,向西走,可沿着莲花山北脊登上海拔766米的主峰。

什么时候可以试一试?


看地图,这一侧莲花山、婆髻山、老虎头群山连绵,实在分不清它们的具体位置和势力范围。


我们依水泥台阶迤逦而下,向银矿湾方向走去。


路上不断有农户屋舍,房前屋后花木扶疏、果蔬飘香。


同样的木瓜树,果实的形状却如此不同。


下行不远便至著名的银矿洞。

银矿洞可不是传说,这里确确实实出产过白银啊!


一旁的指示牌有载:

银矿洞是一个存逾百年的人工开采矿洞,1862年被发现及开采,原本是个铅矿,因大部分铅矿的矿石也含有少量的银,所以吸引许多人到梅窝开矿采银。但由于其矿石含量过低,于1896年停止开采,目前只留下洞穴供人参观。


又因安全原因,矿洞四个入口均被封闭,游人不能入内。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士曾做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一起推动呼吁政府修缮后向公众开放参观,以丰富旅游资源,提振梅窝旅游经济。


下行听到潺潺水声,就知已到银矿洞瀑布。

正值春日,水量极少,若是夏季,水顺着巨石流淌而下,飞珠濺玉、声音喧嚣,吸引不少游人来此嬉水玩耍。


过银矿湾瀑布,指示牌清晰告知,右转可去白银乡和梅窝文武庙,左行便是梅窝码头。



据说,梅窝的地形象梅花的五瓣,白银乡、梅窝旧村、大地塘、鹿地塘及涌口五村,则分布在梅花五瓣位置,中部有蝴蝶山构成窝形,因而称为“梅窝”,乡民习惯称其为“梅窝谷”。


既来之,则观之,我和玲珰决定去梅窝五瓣之一的白银乡去转转。


未到白银乡,右手近旁是一豪宅大院,院里亭台楼阁、草木葱茏,,看着有一段时间无人使用。

这是“奕园”,为香港著名米商“义和隆米行”的老板杨瑞山先生所有,奕园建于二战前,内里建筑包括花园洋房、泳池和喷水池等,占地约7.3公顷。


不禁想起前两年到过的龙仔“悟园”,同样是一代商业巨子建起的浩大产业,现今后人们正在设法筹资修缮。


白银乡村口的白色门楼很是素朴,一棵老榕树昭示着这个村落曾经的岁月。

一对男女游客闯入镜头,希望没有打扰到他们。


新界和大屿山村屋的宽敞明亮,相比港岛一般楼房的窄小逼仄,简直是两个世界。村路上,除了汽车行进外,单车也是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因风势变大,温度降低,饥饿感也快速袭来,我们未再做深度游览,从白银乡转回,向梅窝码头走去。


路边,不知谁家的栅栏上,橙红色的炮仗花累累成串,花瓣大张宛如爆竹炸开,透出洋洋喜气。


炮仗花又名黄鳝藤,紫薇科,炮仗藤属,花期1-6月,南方的年节时分,炮仗花是少不了的喜庆标配,不管是在公园、庭院,甚至毫不起眼的栏杆、篱笆墙上,它兀自铺天盖地、热烈奔放的开着,全身心营造属于自己的风景。


回到梅窝码头,海风裹着阵阵寒意,我们赶紧到熟食中心找一家餐馆,快速补充食物,补充热量。


梅窝码头是大屿山的交通枢纽,除了往来港岛的渡轮外,还有来往长洲、坪洲及芝麻湾的横水渡,旁边的巴士中心,有连接大屿山各区的往来巴士。

周边游人不少,但远不及东涌、昂平、大澳那样热闹。


90年代中期,因为东涌道路开通,减少了通过梅窝中转来往的车辆,梅窝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经济受到影响。

目前,按照新的规划,梅窝将按照“怡情小镇”的风格,保留乡村旧貌,增建和改善休闲设施,打造成为香港的假日休闲中心。


希望梅窝在未来发展变得繁盛,又不失却自我,形成不同于他地的独特韵味。

或许,不远的时候,我们可看到向公众开放的银矿洞,和它洞内的历史原貌......


后记:

1、本次游记内容参考网上及现场“离岛自然历史径--梅窝段”宣传牌的相关资料,,2014/07/19)、《香港导赏径》、《行山王--300条最强行山路线》(黄梓莘 著)及“香港01”梅窝“原居牛”建议及香港渔护署书面回复等报章、书籍、网上资料,在此对作者和资料提供者表示感谢!

2、香港渔护署就《香港01》查询流浪牛政策的书面综合回复的摘录:

为减少流浪牛造成的滋扰,同时保障牛只的福利,本署因应流浪牛出没地区的个别情况,以多管齐下的方式长远管理流浪牛,主要包括实施“捕捉、绝育、迁移”计划,以控制流浪牛的数目,并减低对附近居民造成不便,为减少牛只在市区马路旁徘徊,以保障牛只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本署会为捕捉到的流浪牛绝育,然后迁移至同区较远的地方。


本署选择迁移地点时,会根据牛只统计报告,确认选址已有流浪牛只栖息,同时会先行进行实地视察,以确保该地区有充足的食物、水源、树林及牛只栖息及自由迁移后返回原来地方的情况,从而减低牛只造成的滋扰和发生交通意外的机会。


(以上内容供有兴趣了解香港生态的朋友们参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