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面阅读原文,下载学习帮app,免费观看高中各科教学视频, 有问题可以在问答中心给崔老师留言
一.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实质:
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变化,进而影响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见本考点“三、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具体实例:
以第3周期或第VIIA族为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注意:元素各项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发展的基础上重复。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间性质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并且由量变引起质变。
4.电离能
⑴概念
①电离能:
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少能量,叫做电离能。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kJ/mol。
电离能大小反映了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电离能越小,原子(或离子)越易失去电子。
②第一电离能:
气态 电中性 基态 原子 失去 一个电子 转化为 气态 基态正离子 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
③第二电离能:
气态 +1价 正离子 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依次类推。
⑵性质及用途
①同一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的大小关系:I1<I2<I3<I4<I5……;
②第一电离能是元素的金属活泼性的衡量尺度。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表示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该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③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④半充满、全充满、全空状态稳定,第一电离能较高。如:Be、N、Mg、P反常。
⑤由第一电离能反映的金属性强弱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不一定完全相同。原因是:第一电离能反映的是气态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金属活动性顺序反映的是固态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电子能力强弱。
5.电负性★
⑴概念:
表示当两个不同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共用电子的吸引能力大小。
⑵性质及用途
①区别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元素电负性(一般>1.8)大于金属元素电负性(一般< 1.8 )。
②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电负性越大,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或元素金属性越弱)。电负性最大的是F元素,电负性最小的是金属元素Cs。
③衡量化合物的离子化程度。一般认为: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化合物;如果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化合物。
④用于判断元素化合价。在化合物中,成键两元素比较,电负性大的元素显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显正价。
⑤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二.元素周期表及其结构
1.元素周期表: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⑴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横行叫周期。
长式周期表有 7 个周期:1、2、3 周期为 短周期 ;4、5、6周期为 长周期 ;7为 不完全周期 。
目前1~7周期元素数目分别为2、8、8、18、18、32、26。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⑵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族(除8、9、10列)。长式元素周期表有 18 纵行,分为 16 个族。
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族序数后加字母A表示。7个。
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用族序数(罗马数字)后加字母B表示。7个。
第Ⅷ族:第 8、9、10 纵行。 0族:第 18 列 稀有气体 元素。
⑶镧系元素:周期表中行6,列3]的位置,共15种元素。
⑷锕系元素:周期表中行7,列3]的位置,共15种元素。均为放射性元素
⑸过渡元素:第Ⅷ族加全部副族共六十多种元素的通称,因都是金属,又叫过渡金属。
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①s区:特征电子排布ns1~2 。
②p区:特征电子排布ns2np1~6。
s区、p区元素均为主族元素,其价电子数(特征电子数)=主族族序数。
③d区:特征电子排布(n-1)d1~10ns1~2。
d区均为金属元素,其价电子数(特征电子数)= 副族族序数。
④ds区: 特征电子排布(n-1)d10ns1~2。均为金属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副族族序数。
三.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相互关系
1.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⑴分区线附近元素,既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⑵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其相似性甚至超过了同主族元素,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实例:
① 锂与镁的相似性超过了它和钠的相似性,如:LiOH为中强碱而不是强碱,Li2CO3难溶于水等等。
② Be、Al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均表现出明显的“两性”;Be 和Al单质在常温下均能被浓H2S04钝化;A1C13和BeCl2均为共价化合物等。
③ 晶体硼与晶体硅一样,属于坚硬难熔的原子晶体。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⑴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原子半径越大,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反之,原子半径越小,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
⑵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反之,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
⑶分析某种元素的性质,要把以上两种因素要综合起来考虑。即:元素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因此,氧化性最强的元素是 氟F ;元素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因此,还原性最强的元素是铯Cs(排除放射性元素)。
⑷最外层电子数≥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易得电子,难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3,一般为金属元素,易失电子,难得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8(只有二个电子层时=2),一般不易得失电子,性质不活泼。如He、Ne、Ar等稀有气体。
3.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⑴电子层数等周期序数;
⑵s、p区为主族元素,d、ds、f区为付族元素;
⑶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⑷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判断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记住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数目(2、8、8、18、18、32、32);用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减去各周期的元素数目,得到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最后的差值(注意:如果越过了镧系或锕系,还要再减去14)就是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纵行序数(从左向右数)。记住每个纵行的族序数知道该元素所在的族及族序数。
4.元素周期表的用途
⑴预测元素的性质:根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表中位置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
①比较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等。如:碱性:Ra(OH)2>Ba(OH)2;气态氢化物稳定性:CH4>SiH4 。
②比较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酸性:HClO4>H2SO4;稳定性:HCl>H2S。
③比较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性质时,要找出参照物。例如:比较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钾的碱性,可以把氢氧化钠作为参照物得出氢氧化钾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
④推断一些未学过的元素的某些性质。如:根据ⅡA族的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以推知Be(OH)2更难溶。
⑵启发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寻找某些物质
①半导体元素在分区线附近,如:Si、Ge、Ga等。
②农药中常用元素在右上方,如:F、Cl、S、P、As等。
③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主要在过渡元素中找。如:Fe、Ni、Rh、Pt、Pd等。
四.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元素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
①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越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互相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较强的金属可以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注意,较活泼的金属不能活泼到和盐溶液中的水反应。
④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一般地来说,阳离子氧化性越弱,电解中在阴极上越难得电子,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强于正极金属。
⑥一般来说,元素第一电离能越小,电负性越小,则其金属性越强。
⑦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
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化合、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则非金属性越强。
④互相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⑤一般来说元素第一电离能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
五、微粒(原子及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⑴影响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②.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⑵具体规律
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F-<Cl-<Br-<I-;Li<Na<K<Rb<Cs。
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2+>Al3+。
④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阳离子<原子<阴离子。如Na+<Na;Cl<Cl- 。
⑤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⑥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测量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