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AC-Hib联合疫苗的最早接种时间是2月龄,AC结合疫苗中除了罗益外最早接种年龄都为3月龄。但实际可以打流脑疫苗的时间是6月龄,保护肯定推迟了。为什么6月龄才能开始?
上一篇PCV13中我们讲过,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多糖的免疫反应差,所以多糖疫苗不能有效诱导2岁以下的婴幼儿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不建议给2岁以下儿童使用。而流脑A群疫苗正是多糖工艺,其实对于6月龄来说还是太早了。这时有保护效果更好、保护范围更广的AC结合疫苗,为什么不能按照说明书在3月龄时及时接种?
陈旧的接种观念下,流脑第一针只能6月打,即使替换成结合疫苗,也只能6月开始,因为系统上只允许在6、9月龄记录两针流脑疫苗,任何提前或者多出一针的情况都没法通过记录。是不是有点惊奇,居然是这个诡异的原因。AC结合疫苗上市多年,为什么还不淘汰落后的A群、A+C群多糖?为什么还不改一下系统?也真是搞不懂。
再看接种间隔。以上任何一个疫苗说明书上的间隔是1个月,但实际情况下,流脑疫苗要隔3个月,即9月龄时才会轮到第二针,因为系统就是这样设置的,及时免疫是不指望了,晚打总比不打好吧。
刚妥协了接种间隔再看接种剂次。如果你的社区医院正好有罗益A+C结合疫苗(打两针),太好了,至少可以填满2针的空了。但如果你的社区医院只有云南沃森呢?按说明书那可是需要打三针的啊,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第三针就这么消失了。我不知道有多少社区医生可以按照说明书来,没有空来记录可以将第三针写到二类疫苗空白的记录栏中啊,写哪里不是问题,孩子的健康才是关键。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 2.2.1条规定:根据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或国家、省级发布的接种第二类疫苗建议信息或疫苗使用说明书接种第二类疫苗。
翻译以上条文:如果有 “国家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或国家、省级发布的接种第二类疫苗建议”就按这个来。如果没有以上,那么就按说明书来。而混乱的流脑疫苗并没有有效的国家、省级指导建议,所以只能按照说明书来。法理依据找到了,那么实际操作呢?刚才说了任何多出一针、提前,系统都是不支持的。但各位,孩子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为孩子的健康负责。系统是为疫苗服务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改系统而不是拒绝打疫苗。
所以如果只在大陆接种,建议各位选择自费结合疫苗替代多糖疫苗时,积极争取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剂次、间隔,力争为孩子实现最好的保护。家长自己不要求,接种医生更没动力帮你谋划。如果接种医生仍然不同意,那么换一家,如果还是找不到肯按说明书接种的,那么好办,向北京疾控反应、打12320。接种医生只是执行者,这种政策层面的事应该由上级主管部门来协调。你要问我打了会有用么?不知道。我只知道不打肯定没用。反应的多了,问题就凸显了,这个问题说不定就解决了。当然很多家长条件允许,实在不想费力反应以上问题,那么可以选择去国外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