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免疫学检验-这些基础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2020-12-10 13:19:44




第一章

.......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的性能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异质性 (1)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物质

2: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的大小 (2)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一般而言,蛋白脂类物质抗原性较强,其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多较强;多糖的免疫原性原性较蛋白质弱;核酸的免疫原性很弱,但与蛋白质载体连接后其免疫原性明显增加;脂类一般无免疫原性。(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4)物理状态


二:机体(宿主)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3:抗原的剂量及进入机体的途径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存在于抗原表面的,能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四:抗原的种类


不完全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多为一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药物等,如某些油漆、染料、化妆品和青霉素、吗啡等。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称为完全抗原。


五:常见的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

(1) 调理作用:通过抗体的介导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2)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一) IgG:IgG为单体分子,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75%~80%

(二) IgM:血清中IgM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1)库伦引力 (2)范登华引力(最小) (3)氢键结合力 (4)疏水作用力(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一) 亲和力: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位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着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抗体超变区与抗原表位之间分子空间构型的吻合程度影响着抗体亲和力,吻合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亲和力可用亲和常数KA来表示:KA=K1/K2=[Ab-Ag]/[Ab]X[Ag]KA值越大,[Ab-Ag]浓度越大,抗体与抗原结合越牢固,反之抗原抗体复合物就越易解离。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二) 抗原抗体的比例: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形成的沉淀物少或无,这种现象在免疫测定中称为带现象。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出现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意义:只有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反应。在用免疫方法测定抗原时,应使系统中有足够的抗体量,否侧测定的量会小于实际含量甚至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第五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一)抗原:抗原的理化性质,抗原表位的种类和数目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如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现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现象;粗糙型细菌在生理盐水中易出现自凝;血细胞同IgG类抗体反应可不出现凝集现象;单价抗原(半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条件


(一):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此时易受电解质影响,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


(二):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有不提参与的反应最适pH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不同程度地降低补体的酶活性而影响反应结果。


(三):温度,抗原抗体反应尤其是它的第二阶段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每种实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四):抗原抗体比例,抗原抗体在比例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的反应结果。


第三章 亲和层析法


亲和层析:是利用欲分离物质和它的特异性配体间具有特异型的亲和力,从未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层析技术。


原理是利用分子间亲和力的特异性和可逆性。亲和层析一次纯化即可得到很纯的物质(纯化血清先用盐析法再用亲和层析。)

第六节 电泳


(五)电渗作用:电渗(名词解释):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撑物的相对移动。


产生的原因是固体支撑物为多孔,且带有可解离的化学基团,因此常吸附溶液中的正或负离子,使溶液相对带负电或正电。如通常滤纸表面可有一些羧基,琼脂可有一些硫酸基,而玻璃表面可有Si-OH基团等等,这些基团电离后会使支持介质表面带电,吸附一些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方向移动,形成介质表面溶液的流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渗。由于电渗现象往往与电泳同时存在,所以带电颗粒的移动同时受电泳和电渗的影响。如果电渗方向与带分离分子电泳方向相同,则加快电泳速度;如果相反,则降低电泳速度。在选择支持物时应注意尽量避免选用有高电渗作用的物质。


第四章  免疫原和特异性抗原的制备


第二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多克隆抗体:是用免疫原免疫动物获得的抗体,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由于天然抗原分子中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使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免疫球蛋白,获得的抗血清是含有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因而多克隆抗体也称为第一代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与操作要点

(三) 免疫时间和途径的选择:

时间:第一次免疫后,动物机体正处于识别抗原和B细胞增值阶段,如很快再次注入抗原,极易造成免疫抑制。一般间隔时间以12-20天为宜,二次以后每次间隔一般为7-10天,不能太长,以防刺激变长,抗体效价不高。免疫的总次数多为5-8次。

途径:腹腔或静脉免疫,抗原能很快进入血流,一般常用于加强免疫或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如抗原极为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抗原只需10-100ug即可获得较好的免疫结果。半抗原可采用皮内多点免疫。颗粒抗原悬液成乳浊状,多采用静脉免疫法。


(四) 免疫佐剂的选择与应用

免疫佐剂(名词解释):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应用佐剂的目的:为了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获得高效价的抗体。


种类:弗氏佐剂:根据FA组成的不同,分为弗氏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HAT培养基的组成和作用:HAT培养基是由常用的细胞培养基加入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组成。常用细胞培养提供细胞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氨基蝶呤为叶酸拮抗物,用以阻断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提供核苷酸合成的前体,使细胞能通过替代途径合成DNA

(三)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要点:3:饲养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个或少数分散的细胞不易顺利生长繁殖,在加入一定量其他活细胞后,常可促进原有少数细胞的繁殖,这种加入的细胞称为饲养细胞。常用小鼠腹腔细胞作饲养细胞,其中的巨噬细胞还有清除死亡细胞的作用。

(四) 6:克隆化,有限稀释法:最终使每个培养孔内平均含有1个细胞。实际细胞数是0.1.2.


第五章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合适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第二节:凝胶沉淀实验   常用凝胶:琼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等。

第四节:免疫浊度测定原理: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反应而又比例合适(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19S)在增强剂 (破坏胶体的聚合剂和电解质,如PEG6000~8000NaF等)的作用下,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颗粒(>19S),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在抗体过量且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量随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加,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后容易的浊度成正相关。


第六章 凝集反应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影响因素:1 电解质 2 PH 3温度 4 抗体与抗原的比例

第四节 其他抗凝技术


(一)抗球蛋白试验原理:抗球蛋白试验是抗球蛋白参与的一种间接血凝试验,1945年由coombs建立。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IgG类抗体,是一类单价抗体,体积短小,因此虽能与相应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Coombs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到桥梁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是红细胞凝集,故又称桥梁凝集试验。


方法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已粘附在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即将受检红细胞充分洗涤后,将抗球蛋白试剂加入已结合有抗体的受检红细胞悬液中,即可见细胞凝集。


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在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即将待测血清标本加入具有特异抗原的红细胞悬液中,如抗原抗体相应则发生结合,再加入抗球蛋白抗体,则出现红细胞凝集。


(二)协同凝集试验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中含有A蛋白(SPA)具有与IgGIgG3除外)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Fab段活性的特性,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IgG抗体的连接作用制成致敏载体所进行的凝集试验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第七章 补体总活性的测定


血清总补体(CH50)测定

(一):50%绵羊红细胞溶血法


原理:绵羊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使补体C1~C9相继在红细胞表面发生级联反应而形成跨膜小孔,细胞外水分渗入,导致红细胞胀裂而发生溶血。当红细胞和溶血素量一定时,在规定反应时间内,溶血程度与补体活性成正相关。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血清量为横坐标绘制补体介导的溶血反应曲线,曲线呈“S”形。在轻度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溶血率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在30%~70%溶血率之间,曲线最陡,几乎呈直线,补体量的微小变化就可使溶血率发生很大的改变。以50%溶血作为终点要比100%更敏感,该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试验。


评价:CH50测定补体经典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反映了补体C1~C9的综合水平,C1~C9任一成分缺陷均可使CH50降低,但与各个补体成分的蛋白含量之间并无完全的相关关系,单个补体成分降低50%~80%CH50可能仍在正常范围。该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和重复性较差。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


(一) 直接补体结合试验原理:若反应系统中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将同时加入的补体激活,消耗掉补体。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反应液中已无游离补体,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待检标本中含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相应抗体(或抗原)。反之,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第八章 酶免疫技术


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基本原理:1、抗原或抗体吸附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2、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仍然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催化活性,测定时,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的步骤与固相抗原或抗体反应。用洗涤的方法,将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3、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有色产物的量和样品中待测抗体或抗原的量呈一定比例,通过定性或定量测定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快速检测HBsAg原理是双抗体夹心法


基本原理:双抗体夹心法时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2、加入待测样品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样品中的抗原和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质;3、加入酶标抗体,固相免疫复合物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4、加入底物,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对待侧抗原定性或定量。该法只适用于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较大分子抗原,不能用于半抗原等小分子的测定。


双位点一步法原理: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时,采用针对抗原分子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可将待测抗体和酶标抗体并为一步加入。使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双位点一步法不但操作简便、时间缩短,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得到显著提高。但测定时应注意钩状效应,即类似于沉淀反应中的抗原过量的后带现象。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酶标抗体结合,不形成夹心复合物,使结果偏低,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第九章 荧光免疫技术


二:荧光物质

(3) 藻蛋白类:主要包括藻红蛋白(PE)、藻清蛋白(PC)和别藻青蛋白三类(APC)。PEFITC(异硫氰酸荧光黄)可以共用488nm激发光,是目前与FITC一起用于双色免疫荧光标记中使用较多的荧光染料。

第四节 荧光免疫测定:


(一)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原理:以镧系元素铕(Eu)螯合剂作为荧光标记物,利用其长荧光寿命的特点,延长荧光测量时间,待短寿命的自然本底荧光完全衰退后再行测定,所得信号完全为长寿命镧系螯合物的荧光,从而有效地消除非特异性本地荧光的干扰。

特点:TR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1、荧光衰变期长 2、激发光和发射光之间有很大的Stokes位移(273nm),而普通荧光标记的Stokes位移仅28nm3、激发光波范围较宽(30500nm4、荧光标记的相对活性高,TRFIA检测灵敏度可达0.2~1ng/ml


第十章 放射免疫技术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基本原理:标记郎园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关注反应式)

技术要点  2:对标记物的要求,最接近理想条件。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

(大题)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的比较


免疫放射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

标记物

抗体

抗原

标记物用量

过量

限量

反应方式

直接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

竞争性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测抗原量成反比

反应速率

较快

较慢

B、F分离方法

固相抗体等

第二抗体等

特异性

较高

灵敏度

较高


第十一章金免疫技术


第二节 金免疫测定技术: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以免疫金为结合物而设计的一种以肉眼观察判定、灵敏度较高、简便、快速的定性免疫金染色技术,主要包括斑点金免疫渗透试验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HCG是属于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现已用于多种临床检测项目,如HIVAFP的检测。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应用及评价:1、方法简便、快速,可立等结果,除试剂盒外无需任何仪器设备,而且试剂稳定性好。2、该方法只作为定性试验,主要限于检测正常体液中不存在的物质以及正常含量极低而在特殊情况下异常升高的物质。3、该方法灵敏度不及酶免疫测定,在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第十三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CD3分子在人T细胞表面均可表达,是鉴定T细胞的标记。

(二) 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细胞免疫测定的方法)

1、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2T淋巴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3、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细胞因子途径的检测,抑制的是细胞毒)

(三) T淋巴细胞功能的体内实验检测:T细胞功能检测主要是体外的方法,但体外方法没有与机体内环境相近的反应因素。

1、 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用适当浓度的结核菌素皮内注射,观察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程度,判断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能力。


第十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


细胞因子(名词解释):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能介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


第一节 细胞因子检测的方法:1、生物学测定法是检测细胞因子某种特定的生物学活性,而无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前提分子、降解产物、聚合物以及蛋白质或可溶性受体结合的细胞因子均不能用此法检出。2、免疫学测定法是以免疫学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免疫印迹法等,将细胞因子作为蛋白质抗原,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测定;词法测定的是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与其生物活性并不一定成正比。3、分子生物学测定法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相应的DNA、RNA,反映的是细胞因子基因及其表达情况。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互相弥补,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各自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室条件进行选择。生物学检测法比较敏感,又可直接测定生物学功能,是最可靠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验目的,是科研部门最常用的技术,但需要长期培养依赖性细胞株,检测耗时,步骤繁杂,影响因素多,不容易熟练掌握。免疫学检测法比较简单,迅速,重复性好,但所测定的只代表相应细胞因子的量而不代表活性,同时敏感度也低于生物活性检测法(约低10~100倍)。分子生物学法只能检测基因表达情况,不能直接提供有关因子的浓度及活性等资料,主要用于机制探讨。在检测细胞因子时,必须考虑到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网络性的特点,人们需明确检测方法所测定的细胞因子成分,并考虑其抑制剂和可溶性受体的水平,将各种结合使用,有可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


第十五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定量方法学应用与评价、(二)高Ig血症分为多克隆Ig血症和单克隆Ig血症。

多克隆Ig血症:1、感染 2、自身免疫病、肝脏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3、各种结缔组织病:常见Ig升高。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IgG、IgA或IgA、IgM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M增高为主。

单克隆Ig血症:亦称M蛋白,是由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量的分子结构相同的Ig属同质性Ig,这些Ig的独特型完全相同。

患者血清中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蛋白M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常呈现某一类Ig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g/L以上,此类异常增高的Ig多无免疫活性。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定量方法学评价(各种Ig定量检测方法评价和应用)

方法

评价

应用

单向琼脂扩散法

方法稳定简便无需特殊装备但敏感度不高(30mg/L)影响因素多,检测时间长,批内变异系数大,抗血清用量大

IgG  IgA  IgM

免疫比浊法

方法简便快速可自动化敏感度较高(0.1mg/L),准确性、重复性好,批内变异系数2%~4%

IgG  IgA  IgM  IgD

ELISA

方法简便快速可自动化敏感度较高(0.1mg/L),准确性好,变异系数小,商品化试剂盒,定量每次带标准监测

血清IgE和各种体液的Ig

放射免疫法

敏感度高(10ug/L);但试剂保存期短,有放射性核污染,需特殊设备

IgE

火箭电泳

方法简便省时重复性好敏感度较高(0.3mg/L)

IgG  IgA  IgM

免疫胶乳比浊法

方法简便快速可自动化敏感度较高(0.1mg/L);但胶乳试剂制备较难,目前试剂盒品种较少。

IgG  IgA  IgM  IgD


第十六章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技术


HLA I类基因区包括A、B、C三个座位,其产物称为HLA-I类分子。


第一节 HLA血清学分型法

基本原理:带有特异HLA抗原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与已知型别的一系列标准抗HLA血清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淋巴细胞溶解死亡。死亡细胞的胞膜失去屏障作用而使染料(台盼蓝或伊红)透入细胞内,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死细胞呈蓝色或粉红色,未致敏的活细胞不着色。


第二节 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基本原理;来源于两个不同个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时,如果他们的HLA-D抗原相同或者相容,则相互刺激作用小,细胞无变化;反之,如果双方HLA-D抗原不相容,则相互刺激作用就大,导致对方淋巴细胞的增殖,增殖程度与两个体的HLA-D抗原不配合程度成正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导致的健康危害  2、新生儿溶血症:多由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母亲血型为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了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Rh抗体。此类血型抗体为IgG类,可通过胎盘。当体内产生有抗Rh抗体的母亲再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便可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如胎儿血型仍为则抗Rh抗体与其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胎儿红细胞溶解,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也不少见,但症状较轻。对的产妇可于产后72小时内注射抗Rh(或抗RhD)免疫球蛋白,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导致的健康危害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初次注射大量异种抗毒素血清1~2周后,可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其发生机制是:一次大量注入一种抗毒素血清后,机体产生抗异种血清抗体,由于注入的异种血清尚未完全清除,两者在抗原量多余抗体量的条件下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IC,随血流运行至全身,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壁中,引起一系列症状。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


第四节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变应原皮肤试验原理:1、I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是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感,数小时后消失。出现此现象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过敏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感为阴性,即对该过敏原不过敏。


2、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用皮内注射、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4872小时内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水泡,以此可判断变应原是否因其机体IV型超敏反应或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方法:皮肤测试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屈侧,此处皮肤较为光滑细腻,便于试验操作和结果的观察。按正规做法,左右两臂一侧做试验,另一侧作对照。需要时也可选用上臂或背部皮肤。具体试验方法可分为皮内试验、挑刺试验、斑贴试验。


皮肤试验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出现假阳性的常见原因有:1、试验溶液配置不当,过酸或过碱都会对皮肤产生非特异性刺激;2、被试者皮肤反应性过强,如有皮肤划痕症;3、试验抗原变质或不纯,在提取、配制,甚至在试验过程中被其他抗原污染,引起交叉感染。

出现假阴性的原因:1、试验抗原浓度过低,或因各种原因失效;2、患者皮肤反应较低;3、患者近期内使用过大量抗组胺类药或正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应用与评价:1、寻找变应原(防止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找出相应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常用方法是各种类型的皮肤试验,例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食物过敏症的过敏原容易被发现,一般不做皮肤试验。)


  2、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等易引起人体过敏,在首次使用前或有较长时间未用者,在使用前均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即可反映机体是否对试验抗原的致敏状态,同时也可反映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可用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判断免疫缺陷病、肿瘤或器官移植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4、传染病的诊断 (对某些传染病,用该病原体特异性抗原进行皮试,可起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作用。如对布氏菌病、某些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5、传染病的诊断( 对某些可疑的传染病,用某种病原体特异性抗原进行皮肤试验可以起到判断或鉴别诊断的作用,例如对布氏菌病和软下疳等细菌感染。)


第十八章 免疫预防与计划免疫


第三节 免疫预防

亚单位疫苗(名词解释):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疫苗的基本特征:1、安全 2、有效 3、实用

第十九章 动植物病原体的免疫学检验


第一节 动物性传染病的免疫学检验  一:口蹄疫  在OIE/EAO的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WRL),检测口蹄疫病毒抗原和病毒血清型的优选方法是ELISA方法,是一种间接夹心法。


第二十章  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


第二节 保健食品免疫学检验和评价  增强免疫力功能结果判定预评价:在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四个当面任两个结果阳性,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增强免疫力。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  (一)标本留取的质量控制:1、应注意严重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应注意细菌污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应注意标本保存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冷冻保存的血清标本须避免反复冻融,因反复动容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可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产生破坏能力)。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