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为什么香港人就这么看不起大陆妹?

2021-05-01 14:56:58


为什么香港人就这么看不起大陆妹?

文 | 杨不欢


作者简介杨不欢,居港传媒人,撰稿人,专栏作家。两岸三地人民感情伤害专家。


今天我们已无法从电视上看到香港女孩的样子,而香港人却在荧幕上看到内地女孩丑陋的样子


看了点近年的港剧,我在自己脸书随手写了两句:香港女性那种“大陆妖艳贱货抢了我的宝贝香港”的被害妄想症,真该治一下了。

 

次日一觉醒来,几百条陌生回复。

 

一个不认识的年轻香港女生给我留言说:“,你好。”

 

倘若你不熟悉现在的港剧,但也许你听过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系列。


 

时隔五年后,彭浩翔在去年的第三部《春娇救志明》里,又安排了两个说普通话的年轻女性角色:一个出场就傍着个年纪能当她爸的香港有钱(秦沛);一个身穿热裤去熊抱有女友的香港男主角余文乐。

 

而这一次,国内影评对这些情节连骂都懒得骂了。

 

大陆女人“可以用钱买”?

 

大概是从2012年起,一种内地女性形象开始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中出现:年轻、穿得少、高学历(可能是海归);拜金、绿茶心机婊、对主动热情——尤其是香港。

 

那一年,“春娇志明”系列的第二部里,杨幂的角色就在豆瓣收到不少批评:这个大胸空姐如同“拜金小姐般存在”,明明是余文乐的正牌女友,“说话做派又完全是一副二奶风情”。


乍一看,这样的“大陆女生”出现在片中也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香港的网络语境和社会脉络,就会发现这种内地女性形象绝非孤例。

 


也同样是在2012年初,一个内地儿童在港铁上吃点心面,其母和香港市民的对骂视频被放上网。此后数年间,陆港矛盾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喧嚣之间,港女好蝗女坏”的标签开始在香港民间悄然流行,成为这场矛盾的注脚。

 

本以为这种标签难登大雅之堂,但在香港的传媒、网络、,。

 

最受香港年轻人欢迎的媒体“毛记电视”,2015年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张图片。图中用四项指标对比港女和大陆女:港女外貌“正常”,身材“普通”,性格“一般”,真心“无价”;而大陆女的这四项指标下面,全都写着“可以用钱买”。

 

 

而香港的一个客货车租用商业平台CALL4VAN,也在其官方脸书上贴着这样的宣传海报:“港女现实但坦诚,总好过温柔十年,然后逼你断六亲、抽干你家产、骗走你房子、赶你去睡大街的邻国女人”。



至于网络专栏作者们的言论,则更加直接。

 

一名以“港女”自称的青年作者写道:

 

大陆女“立志钓金龟、傍大款……放低身段先做二奶,看准时机再把勾回来”。

 

“大陆女人的可憎可怕,不光是的手段,而是价值观”。

 

类似言论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内容都是“蝗女”千依百顺是为钱,而“港女”坚强隐忍不贪财、刀子嘴豆腐心,与你同甘共苦,是和妖艳贱货不一样的白莲花。

 

如果你登入“google香港”去输入“大陆女人”,则会看到以下这些高频联想词:“大陆女人呃钱”(骗钱)“大陆女人贪钱”“大陆女人鸡”“大陆女人手段”......

 

这种香港的民间想象共情到一定程度,就在港剧中反映出来。

 

剧情通常是温柔发嗲的“内地高学历女”在公司搞事情,要抢女主的业绩和,最后自食其果;而港男终将认清“蝗女”真面目,回头是岸。

 

2014年,网台“香港电视”(HKTV)的镇台宝剧《来生不做香港人》里,大反派就是来自四川的内地专才,她先凭做老板情妇当上高层,再爱上男主陷害女主,最后跳楼。

 

2017年TVB的大手笔《不懂撒娇的女人》也有类似角色:来自江苏的清华毕业生,将男女主从公司挤走;而且,剧中女主的老爸也在和内地少女谈恋爱,还一度被卷走了积蓄。

 

从2012到2017这短短五年,一个新的“内地女人”图腾在香港影视作品中悄然树立。

 

而倘若我们要溯源这种“大陆女人来香港抢”的社会传说,则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

 

“内地女人”永远是反派

 

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1997年的中港婚姻,超过九成是“港男”娶“陆女”。香港长途车司机、港商出差包二奶的新闻,也常见诸报端。

 

:因为丈夫在内地包二奶,陈健康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跳楼身亡。三天后,陈健康就上内地,,全城震怒。

 

后来陈健康自曝,为了炮制新闻,苹果记者给了他5000块钱。

 

那个年代赴港女性的形象是这样的:穷、土、來自三四线城市、来港后从事蓝领工作,常是老夫少妻甚至二奶上位,她们和丈夫的教育程度都低。

 


而近年來,这些“内地妻”的形象渐被“女港漂”取而代之;后者一般都是名校毕业,時尚、温柔但野心勃勃、工于心计

 

这种演变背后,反映出内地来港群体的阶层、财富、教育程度的改变,以及来港渠道的变化——从以前的(中港家庭)靠单程证团聚,变成了内地人来港求学、内地人才输送计划等等。

 

在香港政府统计中,如今结婚的中港夫妻,无论是香港方还是大陆方,平均学历都比2001年的中港夫妻要高出许多;“老夫少妻配”也不再主流。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港人,2001时与他们的内地配偶年龄差距平均是9岁,到2016年,只有3岁。

 

但没有变的,是“内地女人”的形象依然是反派

 

《不懂撒娇的女人》剧照

 

要反驳那些香港民间塑造的刻板印象,并不需要多大力气:在当今社会,独立自主靠自己算不上什么奇货可居的特殊技能,每个现代女性都有。而摆臭脸、说话难听也不等于不懂撒娇,只能说明这人没修养。

 

我在香港认识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有趣女孩太多了:摄影师、诗人、金融从业者、科研人员、全职主妇......她们每个都不一样。选择跨地域生活的人,通常都在试图探索更多可能性,拓宽人生的边界,绝非某种模板可归类。

 

她们可以是职业女性,也可以是家庭女性;可以走主流的人生轨迹,也有离经叛道、过开放式人生的机会。

 

但女人一旦把某类男性视为守护品,把某群女性视为假想敌、进入“她们来抢我们”的地盘争夺幻想时,就变得面目狰狞起来。

 

那些香港女孩教我的事

 

吊诡的是, 地域主义和民族主义本身是个特别男性本位的讨论,而“女人”在地域矛盾里,通常会被当成资源和战利品

 

比如在国内的网络世界,中国女性要是和外国交往,常常会得到恶意评价,被指“崇洋媚外”“脏”“贱”......

 

而其他国家的历史里,也有类似状况。二战后,法国从集中营被释放后,“威风凛凛”地将那些为活命和生计而与德国军人交往的女性剃光头、脱光衣服羞辱示众。


 

在地域主义语境下,两性问题成了个涉及自尊的资源问题。

 

女人选择了外来配偶、尤其是“敌对”地域配偶时,就被解读成一种“背叛”——反之,若男性获得一个外来配偶,他却成了扬眉吐气的民族英雄。

 

香港这个地方的特殊,在于性别资源是反过来的:这个城市男少女多

 

在香港,每1000名女性对应的是925名男性;而根据香港统计处推算,50年后,每1000名香港女性会对应800名男性。香港成了“稀缺资源”,成了民间文化中女性急着要守住的“地盘”。



,而是“抢了香港”的内地女人。

 

倘若我们镜像对应一下其他地域主义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脏”和“贱”的还是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自己的性别文化中,女性本身就面临大量污名化:,创造出了“港女”这个贬义词,形容香港女性脾气大、自恋、公主病、拜金、媚外......并大量用它来给本地女性贴标签。

 

“口蜜腹剑大陆女”的出现,实际上依然是在顺应香港男性的口味,创造出了一个更低位的女性形象“好女人”“坏女人”分而治之。

 

一来,香港女人承认了香港对自己的判断权,进入“比烂”状态:“虽然我们脾气不好不温柔,但是我们至少不会抢你财产啊”。

 

二来,则为两性的“同仇敌忾”建立假想敌,建立统一战线,抽刀指向“更弱者”。

 

当地域主义出现在两性话题中时,无论性别资源如何对调,最终依然是男性本位。而“被撕”的,恒为女性。

 

但我却想对香港女孩说:“人生不止眼前那几个香港,还有诗和远方”。

 

曾经,你让我看到一种专业与独立的方向。如今,你却退回到了你的壳子里。

 

你我相望,面目狰狞

 

内地人眼中的香港女孩,曾是90年代集体回忆中港剧展现给我们的样子:时尚、独立、专业、真实。

 

她们是工作情感皆精彩的医生、记者、空姐;是《陀枪师姐》的女警滕丽名,是《壹号皇庭》的律师宣萱,是《鉴证实录》的法医陈慧珊。

 


她们可能影响了一代年轻女性观众,甚至潜移默化改变了她们的职业观,重塑了华人社会对现代职场女性的看法,这是港剧乃至香港文化输出中辉煌的一笔。

 

直到现在,娱乐公众号吐槽国产剧写专业女性写得不好时,还爱留恋地举出当年港剧做对比。

 

到了千禧年代,强弩之末的港剧主题则已开始充斥豪门争产。

 

于是,我们所记得的香港女性,也变成了那些斗法的大房二房、懵懂的富家千金......这种转变背后,是千禧年后香港经济和社会结构固化,进入社会的青年很难再通过奋斗完成财富积累,改变自身阶层。

 

但香港电视业却没有去面对这种社会矛盾。

 

当时已有本地声音批评,港剧不再讲述港人真正的故事——你看不到香港人面对的房屋问题、精神压力,只看到有钱人在恩怨中挣扎。

 

面对批评,香港电视剧交出的答卷是专注更多狗血恋情,也瞄准近年的陆港矛盾,但由于不能或不敢探讨矛盾背后的历史、、经济问题,更不会诉及身份危机,他们只能顺应民间情绪,写一些形象负面的内地女人,把她们拉进争抢香港的泥沼混战中,塑造成本地男女共同的敌人,狡猾地消解香港本身性别不公的问题。

 

 

再后来,随着影视江湖的资本与实力变换,陆港的影视剧行业终于重新洗牌换了江山。

 

从播放频率上就可以一窥端倪:以前无论什么时候你把电视按一圈,总有一个地方卫视在放港剧;而如今,早就是国产剧一统天下。

 

反而香港本地最大的TVB翡翠台,夜间雷打不动的三个电视剧时段,以前全部是自产本土剧,如今三部中必有一部是引进国产剧

 

港剧从内地影视文化中消失,香港女人的面目也在内地的影视市场和民间讨论中逐渐模糊。如今香港女孩是什么样子,除了一个余春娇,再没有模板可供我们参考。


 

大概是那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我们无法从电视上看见香港女孩的样子,而香港人却在荧幕上看到内地女孩丑陋的样子。这简直像陆港关系的一个绝妙隐喻,背后则是这些年来,、经济和社会故事。

 

眼下,大湾区的融合如火如荼,连香港移动都在推广大湾区套餐,仿佛两地早已无分彼此。可是属于香港的那张面孔,却和荧幕上香港女孩的面孔一样,模模糊糊地消失了

 

而香港人所看到的内地面孔,就和香港荧幕上那些女反派一样,让他们感到恐惧、焦虑和扭曲。


 

最可悲是,时光过后,你我相望,竟觉面目狰狞。


本站欢迎原创投稿。4000字内,题材不限

一经选用,则根据文章质量给予相应稿酬

投稿邮箱:14629362@qq.com

编辑微信:sakurazuka196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