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求学记|从尼山学堂到香港中文大学

2020-09-13 13:23:44

从尼山学堂到香港中文大学


还记得2012年9月某周五,我旁听完山大文学院张树铮老师的语言学,正准备回宿舍,偶然听好友说道:新成立的尼山学堂明天就要招生考试了。尼山学堂成立的消息,前一个暑假我曾在报纸上读到过,大体知道这是一个以培养古典人才为目标、文史哲贯通的实验班。不过,那时我并未想过报名。那时我刚在经济学院读完大一,发现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都有限,而对人的关怀、对文学的热爱却有增无减,于是一心想转到文学院。因为种种原因,我错过了大一下学期文学院的转专业考试,遂决定从大二起旁听文学院课程,硕士阶段再换方向。好友提到尼山学堂,像是拨动了我心中的一根弦:在尼山学堂延续人文兴趣也未尝不可。虽未参加过宣讲会,但通过好友的描述,加之以此前的新闻宣传,我对尼山已产生了初步的好感。就在那天下午,我临时决定第二天参加尼山学堂的招生考试,正是这一决定,使那个原本普通的周五,成为我生命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是在财政学的课堂上收到录取通知的。几周后,便和其他23位同学一起,半兴奋半好奇,走进了诗经、四书、文字学的课堂,开启了三年难忘的尼山生涯。可以说,本科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大部分发生在尼山;我的古典学术知识体系,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

大三下学期,需要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我和尼山大多同学一样,希望继续读研。尼山期间,我的研究兴趣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训练,一方面,我逐渐认识到单凭对文学的热爱未必能走向古典文学研究,另一方面,始终不变的对人的关怀促使我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兴趣。大三暑假前夕,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友告知我北京大学新成立了燕京学堂硕士项目,设有文学和文化方向,注重跨学科、国际化视野,暑假将会开办第一届招生夏令营。这和我当时的兴趣恰好相合,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夏令营的考试,从尼山学堂到了燕京学堂。

燕京学堂读研期间,我主要专注于两方面:一,在燕京提升英语学术能力,了解西方中国研究理论方法;二,在北大文、史、考古三系扩展对早期材料的把握,由传世文献转向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学习。燕京学制只有两年,刚熟悉了环境,就要考虑出路。经过研二上学期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到现阶段相较工作,还是更想进一步学习知识、充实自己。此时我的研究倾向已进一步向历史领域,尤其是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倾斜,年代上则偏向汉代。根据本科与硕士阶段对古典学术与西方中国学的了解,我最终选择了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进行汉代文化史的研究。

中文大学历史系的博士都有三个导师,除了主修领域导师外,还有第一、第二辅修领域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必修课有graduate seminar(研究生研讨课), independent study(独立学习), 以及thesis guidance(论文指导)。Seminar类似讲座课,邀请不同方向的老师报告自己的研究,偏重方法论;thesis guidance和independent study则是分别跟着导师和第一辅修领域导师研读相关书籍,并定期汇报。此外还要上三门选修课以及一门第二外语。自博一下学期始,每学期都有TA(teaching assistant)任务。博二结束之前,需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此后方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学校依山傍海,远离喧嚣,是学习的好场所;图书馆尤其设备齐全,环境优美。开学一个月来,我在三门必修之外,还修了日语以及中文系的战国简(清华简六)课。总的来说,自主学习时间比较多,阅读量明显增加,英文阅读所占比例亦不小。当然,这还是刚刚起步。

杜老师嘱托我作为尼山学堂第一位博士,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我实在感到既惶恐又惭愧。回想从经济学院到尼山学堂,从尼山到燕京,再从北大到港中文,一路读下来,很多时候似乎都源于机缘巧合。但偶然背后蕴含着必然,对人的关怀、对过去人们生存境遇与喜怒哀乐的关注,促使我一步步走上了历史研究的道路。另外,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尽早立志当然最好,但即使一开始并不清晰,也可以通过一次次尝试,确定自己不喜欢什么,从而渐渐接近属于你的一方天地。

 

马小菲

2017年9月于香港沙田


微信ID:尼山学堂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