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对香港青年向上流动机會的调研

2021-08-10 12:19:09

  近年,香港從一個階級觀念比較淡薄的社會,慢慢地開始討論有關年輕一代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甚或討論香港出現M型社會(字母M意指社會上左右兩邊的貧戶與富戶越來越多,但中間的中產階層競爭力逐漸下降,出現塌陷狀態)、貧富差距,以及階級兩極化等議題。為了更多地了解香港青年如何評估所謂「廢青」現象(即部分人認為年輕人為一群「只懂享樂,不務正業和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嶺南大學研究生部資助了一群來自不同學系的嶺大同學,開展了一項「青年多面睇」的研究項目,主要探討18至24歲的年輕人如何看待同齡人在社會中獲得的機會、表現、需要等範疇,藉此了解他們的想法。

  研究小組於2017年下旬以電郵和即時通訊程式形式發放問卷,回收了有效問卷約300份。

不少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表示比以往感到困難。圖為早前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就業節活動,企業代表正向學生們講解企業背景


青年人認為「缺乏」向上流動性

  對於有關社會流動性問題,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現今社會提供向上流動機會很少,發展機會不多。研究指出,79%受訪的年輕人對社會有不滿,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社會給予的機會不足,令他們感到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年輕人並不是「廢青」,只是缺乏一展所長的機會,以及認為當前社會政策未能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年輕一代發展。

  曾有社會學家在研究香港社會流動的課題時,以「隧道效應」來分析為何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間,港人較少埋怨缺乏社會向上流動機會不足。該研究指出:「香港社會在六、七十年代驚人的經濟發展似乎令很多人可以有所成就而毋須面對其他人的反對或對他人造成負面的影響。繁榮與經濟增長創造了一個良性環境,令人相信自己出頭的機會一定會來臨」。這種「隧道效應」,哪怕在「塞車」之時,等候的人仍覺得前方會有出路,或另闢蹊徑,找另一條出路發展。可惜,「隧道效應」近年效果不彰,主因乃香港經濟過分集中於某幾個行業。

  自踏入「後工業化社會」後,香港經濟新增點欠奉,又加上本地大學生人數不斷上升,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不少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表示比以往感到困難,所謂的「天之驕子」已成過去式。

  筆者近年就兩岸三地有關青年人對社會流動進行評估,顯示年輕人對社會上流的機會不足感到不滿。大專及大學畢業後薪酬升幅不斷減少(見表一),加上香港曾歷兩次金融風暴,即使晉身「中產階層」,亦會因經濟走下坡而導致失業,甚至破產。



  呂大樂教授所著的《香港模式》中提到:「現在,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學歷成為了重要的門檻,左右個人在社會階梯往上爬的機會。而當大部分人都在同一路徑上採取相似的活動策略時,便會造成社會擁擠的效果,令人產生焦慮。」


跳出傳統框架看「成功」人士

  即使受訪者認為香港社會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但他們並沒有對未來發展感到完全失望。是次調查問及受訪者哪位人物可以代表香港年輕一代時,研究結果反映大部分受訪者跳出傳統的框架來評定「成功」的象徵,將自強、創新及創意定義為成功的重要基石。

  部分年輕人對夢想的追求衝破以往「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月刊》報道,據教資會數據顯示,7年間學士學生退學人數劇增86%,由2009/10年有671名學士(全日及兼讀制)退學,至2016/17年急升至1,251人。部分退學者指出循「正規」路途對個人發展機會及「追夢」沒有多大幫助,故此寧可退學,另闢出路及圓個人之夢。

社會給予的機會不足,令香港青少年感到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圖為職業訓練局舉辦的就業講座與工作坊


年輕人對「自由業」的看法

  此外,有關調查亦發現許多年輕人選擇投身「自由業」這個新興行業,主要原因是他們著重工作與生活平衡。所謂「自由業」,即賦予個人自由決定上班時間、地點、工作和假期。在不受任何限制的工作環境下,「自由業」對不少年輕人極具吸引力,尤其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中,「自由業」可滿足年輕人的生活要求,又相對彈性。而在「自由業」中,不少受訪者較關注電競業,認為「打機」亦能有所作為,覺得「打機」可打拚出新天地,創造就業及成功機會。而電競業中的「打機」並非傳統思維下宅男宅女無所事事之為,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事業,成立戰隊出戰國際電競比賽。

自由業中的電競業受年輕人歡迎,不少年輕人認為「打機」亦能有所作為,覺得「打機」可打拚出新天地,創造就業及成功機會。圖為正在進行電競比賽的參賽者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我們可預期目前不少的工種可能被機械人取代。根據牛津大學學者Carl Benedikt Frey及Michael A. Osborne預測,真正人工智能時代的實現極有可能取締了電話銷售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及銀行職員的工作。故此,年輕一代想要主動創造就業機會乃大勢所趨。而特區政府如何回應這些年輕一代對就業、家庭及社會發展的看法,將是未來施政的一大重點。如何令年輕人「沸騰」起來,或許是特區政府未來的施政要領。


參考文獻:

1 呂大樂:《香港模式》(香港:中華書局,2015)

2 「大學生退學7年增86% 港大重災」, 見於《經濟日報》2017.12.21。

3Mok, K.H.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7, No.1, pp.51-71.

4Wong, W.P. “Economic culture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Lau, S.K., et al., (eds.)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1993,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1995.


作者係香港嶺南大學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