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基于现实的“再构提升法”——以一篇作文的修改指导为例

2021-12-23 12:22:17

作文需谋篇布局,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却结构松散,情节平淡,感情匮乏,甚至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我曾经指导一名初一的学生写过一篇文章,原文梗概如下:时值秋天,爸爸送我去上学,我因早起不开心,一路只是观景无语,爸爸问话也不好好回答。到了学校,天空飘起了雨,爸爸拿出雨伞递给我。这时我才想起了爸爸的好,感受到了深秋的温暖。

这是很多学生的“代表作”,除了语言代表了大众化的表达,谋篇布局更是代表了大众化的构思。其实,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算低,该文用了借景抒情的描写和比较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注意到了首尾呼应。那么,这类作文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再有大的提高呢?

黄厚江老师说过:“作文教学有“两头”(布置题目,批阅打分)没有过程,教师的作文教学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形成积极影响,是作文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这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由写作规律决定的。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能对学生写作过程形成积极影响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我将作文的提档升级聚焦到整篇“写作过程”的“环节呈现”上,即从文章的“环节再构”入手指导学生修改再提高。仔细分析例文结构,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个环节脉络:出门一心情不好一一路秋景一心理活动一到校—爸爸给伞一感动一秋景。从中我们发现有几个该详写的地方没有详写,该让人感动的地方并没有让人太感动。

一、对于文章的再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在文章脉络处生根。学生在写作前,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知道哪些地方必须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在列提纲时就要指导学生标出该详写的部分。知道了写作重点以后,可以从文章脉络再构上加以提升。这里的“脉络再构”并非在整体上重新调整作文结构,而是就“需要详写处”生根,由此再扩散“根须”,使作文重点突出。就上面的习作例子来看,“心情不好”是可以详写的,因为早起心情不好也许是事实,然而作文本身也包含了文学创作的基因,所以可以从为什么心情不好上下功夫重构。再有,“爸爸给伞”这个情节太过普通,后面的“感动”就显得有些生硬,这两处很明显也是可以“煽情”的。

其次,可在情节变化处抽枝。我们的作文在再构上要讲究“节外生枝”。现实中事情的发展也许是平淡的,但不能完全根据现实来处理情节。情节的变化能使作文更生动,也最能体现作者谋篇布局的水平。就例文来看,爸爸给伞,“我”的心情转变,这是个明显的情节变化处。但原文并没有预期的“变化”感染力。情节的再构,就如做盆景,要在一些“节骨”上,增添细枝的陪衬掩映,提高生趣和审美。

第三,可在行文虚写处开花。文章的虚写处,其实是最应该指导学生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空间更大、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这个地方的再构,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可以发挥想象力任意驰骋,拓展各类形式表达。比如上学路上的“一路秋景”,此处可以生发出心理活动,“我”当时想到了什么,如父女隔膜的消除,回到了无忧无虑骑在爸爸背上的童年……都可以在这里虚写。“爸爸给伞”处是实写,但是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此处虚写,比如回想爸爸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等等。这些基于现实基础的“再构”以虚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文章更为真实、具体、可感。

二、再构内容和对文章提升的达成

再构情节提升“趣旨”。一篇好作文讲究“趣旨”,如猜趣、生趣、意趣、理趣等,这些很多都体现在情节中,有了这样的情节,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这不仅体现了文章整体布局的合理、精巧,也体现了文章风格的高雅和情思的创造性。以上面习作为例,有很多地方可以从再构情节上来提升作文的“趣旨”。如开始的心情不好,其实算是文章的悬念,但心情不好的原因却显得平庸乏味。如果我们在这里再构情节,就会平添文章趣旨。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再构的:设想今天是“我”的的生日,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我”早早起来梳洗打扮一番,准备迎接家人对“我”说“生日快乐”,可是家人都各忙各的,似乎早已忘记了。看着车窗外迎风飘舞的落叶,“我”的心绪也随着秋叶在风中盘旋飘落……“爸爸送伞”环节我又指导该生进行“情节再构”:爸爸居然变魔术一般拿出个包装精美的小礼盒,“我”欣喜地打开一看,哇,是“我”早就梦寐以求的韩式电子表!爸爸慈爱地看着“我”说:“宝贝儿,生日快乐!”从上学途中无人祝福的郁闷到送伞后收到生日礼物的惊喜,前面有悬念,后面有落差,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同时又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

再构细节提升内涵。文章的内涵往往来自于细节。不管是情节的巧设,还是感情的渲染,如果没有细节的雕琢,整个文章就会显得空荡荡。无论是作文的表现力、真实性,还是生动性、形象性,细节描写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能体现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和表达能力。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坐在车里看到到窗外的秋色,触景生情,“我”想到了什么呢?此处可以将一个个细节展现。于是该生写道:“小时候总是趴在爸爸耳边大喊大叫,是叽叽喳喳的小麻雀,而现在回家闷头做作业,成了沉默的羔羊;小时候总是骑在爸爸宽阔的肩头展翅高飞,天空是那样高远碧蓝,而现在回家只有低头看试卷,书房是那样狭小闭塞。爸爸的笑容仿佛离我越来越远,我们彼此的笑声也显得更加稀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深秋的心情”有了落脚点,因细致具体而有了内涵。后面意外得到爸爸的生日祝福,该生进行了和前面呼应的细节刻画“拿着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我的眼前闪过爸爸早起送我时含着血丝的眼睛,深夜在我书桌上准备的温暖牛奶,在我忧郁时给我坚毅的的目光,不经意远远看着我的慈爱……啊,原来爸爸一直在我身边从未走远,只是我一天天在长大不知不觉……”作文前后的细节再构相映成趣,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提升了作文内涵。

再构主题提升境界。文章的主题就是它的灵魂。很多作文虽然没有偏题,但是因为构思不好,就算在结尾再点题,境界还是升不上去。文章缺乏必要的布局架设,缺乏为提升境界而作的构思准备,因此使得抒情没有落脚点,议论没有切实的依据。这篇例作无非是要表达父亲关爱女儿,女儿被感动,类似这样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感动抒情是没有太大的原动力的,因为太常见了。但如果我们在主题上进行再构,结果就截然不同。在我的启发下,该生进行了主题的再构:孩子对被爱觉得理所当然,如果父母一时忽略就不能接受,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这样就不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还提出子女应该如何感受父爱,体谅父母的心这个深刻的主题。

三、“再构提升法”重回整体教学中的例证反馈

在最近的作文指导公开课教学中,我把“再构提升法”教授给学生,并提炼出“理、挑、改、调”的的四字口诀,与学生互动修改自己的作文。例如,以“我有一颗柔软的心”为题目,首先是“理”,即理清脉络。甲生写的作文可概括为“起床上学→天气描写→听到小动物的叫声→发现它并产生救与不救的纠结→决定呵护”。然后是“挑”“改”,即挑选可以修改生发之处。经过讨论,天气描写并没有在全文产生积极效果,因此建议修改成“天气恶劣”,为下文的小动物受灾作铺垫。最后是“调”,目的在于提升文章的主题。比如对于“纠结的心理”作了细致分析,可以改成这只小动物是人工喂养,要回笼才能生存,但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究竟应该给予它生命还是自由?以这样的“纠结”结尾,平添“柔软的心”的不易,通过“调”,主题更发人深省。

四、结语

这里的作文“再构提升法”不是打乱原文结构重来,而是在原来成文的基础上,在原文结构的可行处、关键处进行生发,虚实相间,有的放矢,学生易懂易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厚江老师倡导“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等多方面的相互激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写作教学中实现共生,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以“写作共生”为途径,对作文的关键环节进行“再构提升”,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基于现实”,不拒绝虚构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在此基础上的“再构”

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注释:

①②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86-187

(本文系转载,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7.4B)

                                                                                                                                           

语文,将在这里开出花来!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资讯,
请您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因为这里有一群最具人文情怀的海曙语文人。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