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1964-2017香港电影市场票房不完全杂谈(一)

2021-04-09 10:47:09

~前言碎语~

不完全意即并非1964-2017年间香港电影市场流水账的全纪录,而是有选择的介绍。有选择就有标准,笔者努力集中具有代表性的和有一定影响的华语电影和外语电影做一粗浅的对比性说明。而杂谈是说这仅仅是笔者一家之言而已,所以本文是有着一定的笔者个人喜好特征的,这个务必请留意。

再有就是既然以谈票房为标杆,自然就会忽略或淡化一些影片的其他因素,有时甚至是很重要的因素,如电影本身的艺术含量和票房以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等。就拿胡金铨的电影来说,在本文只会更多的提到其电影具体的票房数值,而不会多谈胡大师在艺术方面的追求和造诣,这些在本文完成之后会有专题另文再议,而且也并不一定全是对胡大师的敬仰啊。所以下面提到的胡金铨昙花一现也仅仅是指票房而言。

~电影观众~

做为一个纯粹+高段位的电影爱好者,应该是自信的和有判断力的,不应该受电影排行、评分及票房的干扰和左右。

那有问了:高段位有多高啊?

老K答曰:总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吧!

对于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侃侃而谈,如果恰好是排行高、评分好、票房靓的,或许可以增加一些主题之外的谈资。若不是这样,却又可以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喜欢的影片所遭遇的冷漠和不公展开一番畅酣淋漓的讨论。

但不受左右不等于不闻不问,票房反映不了一部电影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这样长时间段内的精彩程度,但却可以如实记录一部电影在公映之初的短时间内受“观众”欢迎的实际情况,研究这个既可以依附于电影本身详细分析,也可以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更宽广的开拓,兴趣盎然啊!

那谁又问了:观众咋还带引号呢?

老K答曰:因为电影观众不一定是电影爱好者,更加的不一定是有见解的电影爱好者。

虽然都是掏腰包买票入场,但观众其实分很多种,有的是非要赶在首映日看,既要抢鲜又要追求一些首映日才有的仪式感,有的则随遇而安看上就成。还有的就是把看电影就当做是一次喝冷饮、吃零食的小憩,和在路边小摊吃份凉皮儿或是臭豆腐没啥本质区别,最多也就是非要把喝碗馄饨给说成是欣赏电影,把盲目跟风硬说成是GET到情怀了,实际上呢,其实还是在喝馄饨。

这样说老K没有贬义,甚至是对那些刻意掩饰和粉饰的我都没有挖苦的意思,这仅仅是在陈述事实和说明问题而已,存在即合理,我只能陈述合理,却无意去讽刺与挖苦那事实。

而在老K的不完全观察和统计之下,这一类身在影院心在旁处的观众所贡献的票房往往是占大头的,而且还是很大的大头,这些观众左右不了一部电影长久的口碑和排名,却完全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票房,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缘起~

想要研究香港电影市场的票房,全因在看胡金铨《龙门客栈》DVD数码修复版的花絮中,台湾影评人塗翔文的一句话(大意):

《龙门客栈》与《独臂刀》都在1967年完成,并同时在港台两地引来观影热潮。。。《龙门客栈》还是当年港台两地票房冠军。

之所以看过了英国MOC大师版的蓝光原盘,还要再看一遍《龙门客栈》DVD数码修复版,就是因为DVD数码修复版这些独家的花絮。

塗翔文的这句话促使我做了三件事,1,继续看完胡金铨其他的电影,2,然后接着看张彻的老电影,3,顺便研究一下香港电影票房。

前两件正在做,而第三件事已经有了头绪。评说胡金铨和张彻放后,关于香港电影票房先唠叨唠叨。


本杂谈全文分三部分,前两部分讲97之前,最后一部分讲97之后。


■ 1964-2017香港电影市场票房不完全杂谈(一),97之前(上),1964-1984


手头能查到的,比较完整的香港电影票房数据自1969年始,1964-1968年的只有个别数据。

本文涉及的票房数据除了单独注明之外,其他的来自于:时光网-TheCollector的博客。


纵观1964-2017港岛半个世纪的电影票房历史,若以1997为界,大概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图表来自老K

97之前香港电影明星辈出,本埠电影始终是市场的主流。

因为在1969-1997的29年中,只有7年是外埠制作的电影成了年度的票房冠军,其中还有2次是台湾电影,其中一部是香港导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另一部是《笕桥英烈传》。《笕桥英烈传》导演张曾泽之前还加盟过香港的邵氏,拍过6部香港电影。也就是说,在97之前的29年中,只有5年是英语的好莱坞电影成了香港年度总票房冠军。所以说97之前港岛或港岛相关的华语电影占本土市场的绝对优势并不过分。而在1997之后到2017却正好与97之前的情况调了个个儿,在这21年间只有4年是香港本埠电影的年度总票房冠军。所以97之后香港电影是本土制作乏力,港台两地华语电影虽有亮点,但整体上却是精彩难再,而好莱坞则大行其道,在票房上强力碾压着香港市场的华语电影,直至现在。

而近几十年香港的电影院和座位数总体上也是逐年下降,而且还是猛烈下降的趋势,每年放映的电影数也自然是下降了:

图片来自豆瓣-榜上有名猫


□ 1964-1970  胡金铨昙花一现,张彻一统天下

图片来自豆瓣

从1964年凤凰影业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票房突破百万的《金鹰》开始,到1967年胡金铨和张彻掀起了香港武侠电影的新高潮。

《独臂刀》为港产电影第3部、张彻第1部过百万票房的电影,张彻由此得名张百万!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更是以219万港币的票房成为1967年度香港本埠+外埠的票房总冠军!亦是港岛第一部突破200万票房的电影。

只是胡大师不贪图人间烟火,自龙门决战之后就绝迹于江湖,退出了港产电影票房的巅峰对决,不再进入前十名的争夺,有数据为证:

图表来自老K

以上红字的7部电影是胡金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电影作品。被后人誉为胡大师的胡金铨从影三十余年,其导演电影的票房辉煌于开始也基本结束在开始。除了1967《龙门客栈》破港埠纪录的219万,他的电影就再也没有脱离100万的低谷:1971的《侠女》才67万,1973年的《迎春阁风波》一百万多点儿,他带领人马辎重在韩国呆了整整一年多,套拍的两部大片的票房加在一起,在1979年一共才勉强卖了2百万。到了1993的《画皮之阴阳法王》,票房还是100万多点儿,此时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都已经4千万了,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都卖到6千万了。如果再考虑港币贬值的因素,胡金铨即使和他自己历史上的电影比都是很惨烈啊,1993年的131万又能值1973年的多少呢?都说工资的增长快不过贬值的速度,胡大师的票房倒是“保值”的很。

评判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不只是票房,历史上很多成功的艺术范儿电影之票房在公映之初都不是很理想,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与洗刷,后来才口碑扶正,成为经典。只是胡金铨的电影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吗?

~电影的商业与艺术~

我上面的说的是艺术范儿电影,而不是艺术电影,这个不是疏忽,而是我认为电影根本就没有商业与艺术之分别,电影可以有剧情、动作、科幻、犯罪等分类,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老电影、新电影,可以感性的分成好看的电影和不好看的电影,但就是没有商业与艺术这一分法。因为不顾艺术性单纯追求商业的电影不会长久,更不会经典,不顾商业性一味追求艺术,也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和广泛赞赏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只为商业也没有只为艺术的 电影,因此也就没有商业与艺术的电影分类了,其实遍查靠谱的电影分类,实际上也确实没有这样的分类。

而且不顾商业性一味追求艺术,很多时候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就好,未必就会使电影好看,最近在看胡金铨的,其实他的电影就是这方面的典例!

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的电影,艺术性很高,观赏性却很差,图的肾那?图沽名钓誉吗?等着被盲目附会吗?

一般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看不懂的电影,只有不好看的电影。至于弄几部所谓高山仰止的,这绝不是电影的专利,名画、名曲还有名人本身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

继续说香港票房。

图片来自豆瓣

张彻、王羽组合连续夺得1968、1969、1970三年的香港本埠电影年冠!只是在1969、1970年的总票房上榜惜败于好莱坞电影。1970年香港票房总冠军是美日合拍的经典老版《珍珠港》,票房230万港币。屈居总票房亚军的是王羽自导自演的《》,票房是207万,是第一部突破200万票房的香港本埠电影。


□ 1971-1972  李小龙短暂而又璀璨的2年!

1964年邵氏的强大对手,包括陆运涛在内的香港电懋全体高管飞机失事,导致事实上的香港电影市场邵氏的一家独大。

电懋创始人陆运涛

到了1970年,即将蛟龙出海的李小龙与邵氏谈判未果,刚刚成立的嘉禾创始人邹文怀却慧眼独具,将李小龙招致麾下,并于1971年推出李小龙在港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这部制作时间短、成本不高的电影成为了港史上第一部突破300万票房的电影。而张彻携王羽出走邵氏之后的新班底,姜大卫、狄龙,以《拳击》、《新独臂刀》、《大决斗》、《无名英雄》4部张彻武侠电影紧追李小龙之后,分列本埠票房的2-5位。而且每部都超过了一百万,算是坐实了张百万的名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豆瓣

没了电懋,邵氏得势,却不想又与李小龙失之交臂,外加流失了当红武小生第二把交椅的王羽。尽管姜大卫、狄龙的新组合也是很精彩,但毕竟与李小龙和王羽还是有距离,这风头浪尖的上下转换似乎已经在预示着邵氏15年后最终的退出了电影市场。

李小龙之前,王羽还在的邵氏,那时邵家的制作理念和商业方式还罩得住,等到李小龙这样的、个性光芒亮瞎眼的真正巨星一经出世,邵氏的分账老办法明显就玩不转了。李翰祥就是因为和邵氏关于分成谈不妥才离开邵氏转战台湾的。而来台的李翰祥也即将得到电懋陆运涛给出的满意的分成方案,只是飞机失事之后,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原来邵逸夫的左膀右臂,嘉禾的邹文怀也正是深谙老东家的这个分成死穴,才斩钉截铁的给李小龙提出了具有足够诚意和吸引力的票房分账方案,并继续借此笼络了许冠杰、成龙等一系列的天皇巨星,也因此得以接替邵氏成为香港电影公司的第一家!

图片来自豆瓣

1972年李小龙继续发威,先是以《精武门》440万港币的票房成为港史第一部突破400万的电影,紧接着以《猛龙过江》的530万港币再破纪录!并成为1972年度的香港票房总冠军!

只可惜天妒英才,李小龙在完成了他的第四部香港电影,嘉禾与美国华纳合拍的《龙争虎斗》之后,在继续他的第五部《》之际,于1973年7月20日突然去世!年仅33岁!世界失去了一位武术大家、一位天皇巨星,新成立的嘉禾也痛失一位刚刚立起来的顶梁柱!


□ 1973  七十二家房客

图片来自豆瓣

邵氏在1973年推出了十年前的黑白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之翻拍版,以560万港币票房的较大优势力压包括影史经典桂冠的《教父》等好莱坞大片和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成为那一年香港电影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之前1972是李小龙,之后1974则是港史上夺得票房年冠次数最多之一的许氏兄弟长达十年辉煌的开始!而楚原导演的这部翻拍的讽刺喜剧则夹在其间耀眼的亮丽了一把!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来,当年好莱坞英语片的档期真是够长,1个月到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其他华语电影一般就一月左右的放映时间,甚至很多就一周、两周的映期。

《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老版粤语电影的导演是大陆人王为一,影片由珠江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鸿途影业合拍,是在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图片来自豆瓣

《七十二家房客》最开始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原作的舞台剧,是在1958年为响应“大搞现代戏创作”的号召,并在整风运动阶段中,创作人员交代自己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在澡堂子闲聊出来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蓝本。

《七十二家房客》1963

1963的黑白老版电影拍的滑稽幽默、讽刺辛辣,演员略夸张的表演活灵活现,可以很精彩的吸引着观众分分秒秒的浸淫在故事中,无论是后来的几版翻拍还是2004年周星驰的借用和致敬,1963年老版的精髓都没有重现的更好和更精彩。

《七十二家房客》这个题材电视剧拍过很多,电影则主要有3个版本的翻拍,周星驰的《功夫》不算翻拍,最多只能算是借用《七十二家房客》笼寨的贫民窟大杂院场景和背景而已。加上原版这4个电影版本分别是:

图片来自豆瓣,1963版在豆瓣上只有600人评价,少啊。

4个版本的片头

还有一个发现,1963年老版目前有两个版本,主要是片头的演员表不一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从以上2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两个版本的片头是完全不同的,不仅背景的手绘图案不一样,就连手写的字体也都不一样,尤其是下面第二组演奏单位的对比,上面的只有广州音专民乐队,下面的多了一个珠影乐队,不知道在时间上这两个版本哪一个在先,也不知道这样的改动和不同是否也伴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往事呢?


□ 1974-1984  许氏兄弟辉煌十年

图片来自豆瓣

正是因为嘉禾邹文怀大方务实的票房分账制度,才使得嘉禾在痛失李小龙之后,又迎来了许氏兄弟。

许冠文、许冠杰1974年的小市民赌片《鬼马双星》以625万港币的票房成为港史第一部突破600万的电影!并力压当年多名好莱坞巨星参演的经典犯罪电影《骗中骗》,尽管《鬼马双星》很有可能是启蒙于《骗中骗》。《骗中骗》的票房为360万港币,与《鬼马双星》的差距比较明显。当年同时被碾压的好莱坞大片还有越狱经典, 史蒂夫·麦奎因 、达斯汀·霍夫曼的《巴比龙》,恐怖经典《驱魔人》。

接下来的1975年,许冠文、许冠杰的《天才与白痴》以455万港币夺得港产电影票房冠军,以117万落后于好莱坞灾难大片《冲天大火灾》(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成为1975年香港总票房亚军。

图片来自豆瓣

1976年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以853万港币同时刷新港产电影票房的700万和800万票房纪录!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以551万名列总票房第3,好莱坞二战经典《中途岛战役》以270万名列第7。

图片来自豆瓣

1977年许氏兄弟牛市略微趋缓,那一年他们的《发钱寒》以505万名列港产电影第2,总票房第5。总票房前两位的是两部台湾电影,第一名的《笕桥英烈传》取得了1千1百万港币的票房!是香港第一部过千万的外埠电影,第一部过千万的香港本埠电影是3年后1980年成龙的《师弟出马》。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1977年港产电影年冠是请来苏联籍年轻女演员伊芙莲嘉的《俏探女娇娃 》。有说法对此不服,说《俏探女娇娃 》名不见经传,而且档期只有7天,怎可取得770万的票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有图有真相,有数据有科学道理,《俏探女娇娃 》7天770万港币不可信,那名列总票房第二的台湾电影《南拳北腿活阎王》9天取得823万就可信了?第一名的《笕桥英烈传》档期也只有2周,不也是成为了第一部在香港突破千万的电影?所以以档期短为由怀疑不足为凭。

007档期长达56天

另外说《俏探女娇娃 》可能不受欢迎也是站不住脚。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伊芙莲嘉在香港拍过两部电影,《俏探女娇娃 》没看过,但我看过另外一部和年轻李修贤合演的《猩猩王》,片中伊芙莲嘉靓丽青春无抵挡!其他什么剧情、特效、表演,包括青涩的李修贤统统拿不上台面。其实只看两部影片的海报也基本可以大概猜的出来这两片的路数来。

前面说过,一般的观众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次很随便的休闲享受,追求感官刺激应该是大多数人很重要的诉求。所以这样一部金丝猫主演的、"新颖"的无脑动作片,在7天内取得很好的票房不足为奇,在40年前的香港如此,在今天的大陆、在现在的北美也都有可能啊。

1977年的香港还上映了一部我十分喜欢的欧美二战电影,《遥远的桥》,港名翻译的也酷,《英雄冢》!不过这片当年只卖了不到200万港币,在总票房榜上仅列第19位。以我的角度,当年的香港观众就是在暴殄天物啊!

图片来自豆瓣

1978年许氏兄弟推出的《卖身契》以780万的高票房夺回了总票房年冠!败在其下的好莱坞大片有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舞蹈片《油脂》,众多巨星参演的《野鹅敢死队》,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经典《第三类接触》。《星球大战》第一集仅卖了274万,名列总票房的第11,看来当年香港观众并不像欧美一样追“星”啊。

图片来自豆瓣

1978年成龙的《醉拳》以676万名列总票房第2,另一部《蛇形刁手》以270万名列第13,算是在为他即将到来的年冠两连冠预热吧。

1979年成龙以《笑拳怪招》的544万夺得其首个港产电影年冠!同时列总票房亚军,冠军是罗杰·摩尔主演的,投资巨大的第11部007《铁金刚勇破太空城》,票房是786万港币。这一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还有《超人》,352万,列总票房第9。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324万列第12。

图片来自豆瓣

1980年成龙的《师弟出马》是第一部突破千万大关的港产电影!成龙也从许氏兄弟的中后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15年辉煌!

图片来自豆瓣

1981-1984,是许氏兄弟十年精彩的最后四年,先是1981年许氏兄弟的最后一个年冠,《摩登保镖》,1.7千万的票房力压第12部007《铁金刚勇破海龙帮》For Your Eyes Only的1.1千万。

图片来自豆瓣

~1982~

离开许氏兄弟单飞的许冠杰,在1982年用《最佳拍档》的2.6千万港币,缔造了港史第一部破2千万票房的电影!并带起了一家电影新贵,新艺城。张艾嘉在片中的男人婆表演不错。

图片来自豆瓣

有说法是如果考虑货币贬值因素,1982《最佳拍档》之26,043,773港币是迄今为止港产电影的最高票房!

我对这个不太能苟同,因为仅仅在2年之后1984的《最佳拍檔女皇密令》又卖了2.9千万,就算贬值换算的靠谱,迄今为止港产电影的最高票房也应该是《最佳拍檔女皇密令》,但锅里盆里都是许冠杰的,考虑贬值之后港产电影单片最高票房拥有者是许冠杰大概是没错的。

下面是香港电影市场历年破纪录电影全榜,包括本埠和外埠的:

图表来自老K

泰坦尼克在2012年3D重映劲卖1个亿,却在1997首映时只有2.6千万,那一年总冠军是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2》的5.8千万,看来港人当年是只爱恐龙不喜浪漫啊?哈哈。

1982除了许冠杰的丰功伟绩,还有成龙的《龙少爷》以1.7千万列总票房亚军。

1982在香港最卖座的好莱坞电影是著名的《时光倒流七十年》,列总票房第11。而斯皮尔伯格和福特的第一部《夺宝奇兵》只获得了860万的票房,列总票房第14。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豆瓣

这一年的《时光倒流七十年》以近千万的票房、长达半年多的档期成为西片的花魁,这个成就从另一部当年的香港电影-《82家房客》的这句台词中可见一斑:

《82家房客》1982


~《少林寺》~

图片来自豆瓣

张鑫炎、李连杰的《少林寺》1982年在香港了1.6千万港币,列总票房第4。按当时汇率,合人民币不到600万,比总票房头名的《最佳拍档》少了近400万人民币,但《少林寺》在大陆却劲卖了1.3亿人民币,合当年港币3.6亿!大陆票房是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的22倍!那《最佳拍档》的大陆票房那?都在当时遍布于中国大陆的,众多的录像厅里了,具体数值已经无法统计了。

迄今为止在香港放映的电影,票房最高的是2009年的《阿凡达》,也不过1.8亿港币,而《少林寺》1982年的3.6亿港币!玛雅米亚,功夫出少林真的不是盖的!

图片来自IMDb

下面是《少林寺》及其他几部代表香港、大陆、北美三地票房的比较,目前(2018)北美还是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则是全球第二大和亚洲第一大。1982年《少林寺》大陆票房是香港的22倍或许仅仅是一个遥远的陈年奇迹而已,但看近几年几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一般来讲,目前同一部电影,大陆票房差不多是香港的10倍左右,而北美又是大陆的10倍左右。但去年(2017)的《战狼2》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大陆票房是北美的787倍,是香港的1248倍,确实很酷!但也仅仅是票房的酷而已。

图表来自老K

大陆与香港电影市场如此巨大的吸金差距,经中国武术冠军、电影新人李连杰和在港名气不是那么如雷贯耳的导演张鑫炎联手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或许才是促使香港电影人从此纷纷转向或是预备纷纷转向大陆的真正动力吧。

虽然大陆的票房王《战狼2》狂卷56亿人民币,合8.7亿美元,但与目前北美票房的历史总冠军,2015年的《星球大战7》比,还是少了6.2千万美元。而且北美史上最卖座的2部电影都是科幻类,而中国大陆市场前两名都是枪林弹雨的电影。在我看,这个倒不能说明中国大陆人好强斗狠喜欢枪战,而是大陆的电影没有分级,类型片实在是没法展开拳脚才是根本啊。

老K加注

1983年许冠杰再下一城,《最佳拍档大显神通》以2.3千万列总票房第一。成龙《A计划》1.9千万第3。成龙还客串了2.1千万的亚军,群星电影《奇谋妙计五福星》。这一年斯皮尔伯格的《E.T. 外星人》以1.6千万港币列第4,史泰龙的《第一滴血》955万列第14。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1984年许冠杰以《最佳拍檔女皇密令》的2.9千万完美收官!达成了8次香港本土电影年冠的空前战绩,给自己的十年划上了一个足金的句号!

图片来自豆瓣




1964-2017香港电影市场票房不完全杂谈(一),97之前(上),1964-1984,结束。

下一篇:1964-2017香港电影市场票房不完全杂谈(二),97之前(下),1985-1996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