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參觀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歡迎馬興瑞率團到港
。她歡迎馬興瑞率團到香港,並感謝省政府為她訪問深圳、中山和珠海,以及立法會議員下月探訪大灣區5個城市作出的安排。
林鄭月娥相信,是次訪問會加深香港各界對大灣區最新情況和未來發展的了解,特區政府也會在本地積極向商界、專業人士和市民推廣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以及邀請廣東省政府一起在海外舉辦聯合推廣活動,宣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和龐大商機,吸引外資和人才。
昨晨,林鄭月娥首先到達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出席該校第四所學院--祥波書院的成立典禮,並和王偉中及一眾市委會面。她在致辭中提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在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下,兩地共同編制的重點項目之一。昨日重臨舊地,見證了該校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已吸引不少國際一流人才,培育頂尖人才,成績有目共睹。
林鄭月娥強調,該校的成功標誌着粵港兩地合作的無限可能性,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粵港兩地建立了穩健的合作根基,關係日趨密切,並期望兩地攜手深化及擴大不同領域的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至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
王偉中:攜手打造新格局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香港與廣東的合作將踏上新台階,雙方亦希望更多優勢產業能夠落戶大灣區,包括醫療及教育。她表示,港人一方面利用大灣區的豐富資源,解決香港缺乏土地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問題,同時為內地開拓新的產業和提升專業服務水平。現在香港已有多所高校,在深圳建設產學研基地或研究院。
王偉中表示,毗鄰香港是深圳的獨特優勢,並認為深圳的重要使命是深化深港合作,攜手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特別是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合作。他解釋,香港高等教育具有雄厚的實力,深港兩地自2008年簽署教育合作協定來,雙方積極開展多元化交流合作,有效促進了兩地教育領域的相學互漸,共同發展進步。
林鄭月娥則強調,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而承先啟後都是「肯定從深圳開始」,香港的優勢產業包括教育及醫療,而深圳是創新科技龍頭企業聚集地,創科發展是深圳「很強的地方」,盼兩地可以透過互補,共同努力實現共贏。
陳旭東盼加強設計合作
晚上,林鄭月娥一行人抵達中山,與陳旭東及一眾市委會面。會上,陳旭東指出,香港不論在工業、服裝設計均有豐富資源及優勢,而中山則在生產上有一定基礎,希望把香港的好設計帶到中山產業化,加強兩地設計方面的合作。
林鄭月娥表示,中山將在大灣區合作方面有着重要角色。首先,香港在研發及創新方面,大力投放資源,而最重要的一步是將成果轉化,中山在這方面具有互補性,透過政府的聯繫,為創新科技尋出路。
同時,香港希望更多優勢產業能夠落戶大灣區,包括醫療及教育,而中山市的經濟發展帶動市內人民的要求,無論是醫療或教育方面亦有需求,而中山對香港青年特別有吸引力,因為他們感到在港機會不多,相信火炬區的規劃有一定吸引力。
■林鄭月娥參觀深中通道登陸點。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記者 范童 中山報道)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的大灣區考察行程,還包括訪問連接深圳、中山及廣州南沙的深中通道,該通道預計2024年落成,現時仍在施工。她指出,大灣區內的交通很重要,相信深中通道及即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可打造大灣區成為「一小時生活圈」。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陳偉樂昨向林鄭月娥等一行人介紹深中通道,並講解現時工程進度。林鄭對深中通道十分感興趣,多次詢問相關詳情,包括與港珠澳大橋的結構是否相同、有否進行貸款等。
陳偉樂指,深中通道集隧、島、橋、地下互通於一體,建成後高達90米,或會成為全球最高的海上大橋,而不少負責興建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團隊,已加入深中通道的工程。其中,西人工島工程的施工較快,只用了4個半月便成島。
與港珠澳大橋互補 利往來
林鄭月娥嘗試以望遠鏡,觀看該人工島,惟「天公不作美」,未能清楚看到其面貌。
其後,她在與中山市委書記陳旭東會面時表示,自己是首次以官方訪問形式到中山,是次參觀了興建中的的深中通道,相信有關基建對大灣區未來工作有幫助。
她強調,深中通道與即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並非競爭,反之,灣區內的交通很重要,兩基建有很強互補性,有助打造大灣區成為「一小時生活圈」,令大灣區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便捷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