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到香港过年更有年味 快来感受一下吧

2020-10-14 06:44:08

有些人以为,如此西方化的香港人,可能已经不太会过年了。包括春节的那些古老传统的节日,香港人也不太会过了吧。而实际上,香港在延续传统这一方面,并不会做得比较差。比如,盂兰节(祭祖的节日,又称鬼节)当天,走去公园、球场,又或是维园,可能会碰上神功戏表演。而第二天早上出门,每一栋公寓门前,都会有一个火盘,里面躺着家家户户燃烬的衣纸。

里外的人都知道,除了一道海关之外,香港与广东有太多区别。文化虽然同源,但香港早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受到种种影响,变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但在香港过春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你以为相似的,却有差别。你以为差距悬殊的,却有着动人的相似性。

没有行过花街,就好像没有过年

西方有flea market(跳蚤市场),广东人有花街。

每年春节,花街总是人头涌涌。据说花街在明朝以前就有了,还听过老人家的传闻,在抗战时期,有飞机在头上乱飞,花市还是照样开。在气候温暖的广东,在花市买来鲜花,一来装点布置家中,二来也求新年有好意头。比如大盘桔,就意指“大吉大利”。

港人也一样“行花街”,不过多称“花市”,最大的花市,。花市的花,既为主角,必占半壁江山。另外半边,就是过年的食品、挂饰、玩具等等了。但如果你觉得香港的花市和广州差不多,不值得去,那你可能错过了解香港的机会。

如果要从“大”来说,那香港的花市,确实没广州的那么大,毕竟香港空间有限。但在维园年货小摊当中,能找到好些本土创作。比如老字号全手工制作的木风车,顶头的公仔飞机、小鸟,由人手绘制、拼合,即使卖得比较贵,生意也很旺。花市也有不少年轻人售卖自己创作的服饰、文创、玩具,有以生肖为主题的,也有吐槽生活的。

越来越在意本土创作和产品,也是进化中的香港精神吧。

而有一排档口,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党派的专场,甚为有趣。这一边,议员在档口写挥春。那一边,慈善机构在义卖。而路的尽头,有档口叫卖印有梁振英头像的毛巾和拖鞋。有人在粗略搭起的舞台上演讲(或者口头攻击政要),而台下的市民,一派已然习惯的模样,“当无到”(好像没事发生)直行直过。在这里能看到不同政见相互叫嚣,然而不动干戈,才能真正认识香港。

上香和赛马,新一年行大运

  或多或少,中国人过年,总有些仪式。比如倒数、比如看春晚、比如行花街、比如祭拜。其实这些仪式,并无必要性。人们希冀的是在完成仪式时,所获得的那种满足感、认同感,或者安全感。

  而香港人过年,也有好些既定的仪式。

  比如去黄大仙上“头柱香”。每年都有新闻报导,凌晨踏入新年的那一刻,数以千计的人去黄大仙争相上香,因听说上到“头柱香”,就会得到最佳的庇佑。然而去上香的,又不一定识虔诚的佛教徒,不少是为了“拿个好意头”的叔叔阿姨。

“好意头”三字,对不少叔叔阿姨有巨大魔力。看麦玲玲成为香港红人,经常在电视上讲解风水就可知了。为了“意头”,过年要吃生菜(生财)、耗豉(干牡蛎,与好事同音);扫地得由门外往内扫,才能聚财.

年初二,很多香港人去沙田车公庙转风车“转运”,年初三,要去沙田马场,看一场新年赛马,只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因此,平时只得老中年赌徒的赛马场,年初三总是火爆异常。赛马这项英国殖民时期的舶来品,被香港吸收融合,生出新的含义。

除此之外,每年政府也做了不少功课。每年初一,尖沙咀会有花车巡游。而年初二夜晚则有维港烟花汇演。如果不怕挤,也是感受年味的好去处。

听过许多人去香港过圣诞节、元旦跨年,但说去过年的,却不是很多。其实在香港过春节,这种有点陌生、却又甚为熟悉的年味,或许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能让你体味文化共融的动人。

年宵花市

港铁港岛线,天后站

年二十五至年三十

初一

花车巡游

巡游队伍由香港文化中心广场出发(只限持入场券观众进场,亦可站在观众席外免费观看)。

九龙尖沙咀,沿广东道、海防道、弥敦道及梳士巴利道前行,以香港喜来登酒店外为终点。

初二:

车公庙:港铁马鞍山线,车公庙站

维港烟花汇演:八点开始,维多利亚港(观赏地点包括尖沙咀沿海、中西区海滨长廊及湾仔金紫荆广场)

初三:

赛马

沙田赛马场:近东铁线火炭火车站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