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生 活 的 人 都 在 / 小 满 生 活 公 会
世界不断向前奔跑,但仍然有人醉心迷恋于旧思与昔物。庭院深处的茶家十职,台湾著名茶人教授如何在茶中修行;古董表修理匠人,孜孜不倦地让旧时光复活;在北京最大的黑胶唱片店,你不是一个人在爱纯粹的乐声;珐琅,Enamel,带着祖代的技艺,熊氏让中国珐琅静静征服世界。因为他们的坚持,时光被细心呵护,旧物历久弥新,传统深入人心。
迷人的旧时光
三木的旧表店 | Samthing
门前的玉兰树和店门口常年停着的摩托车,是这间旧表店的标志物。15 平米的店面里的近千枚旧手表,全部来自主人 Sam 十多年来的个人收藏,除了始于天性的爱表情怀,他更想为每一枚旧表找到新主人。
▲ Sam 原名王森,执着的爱表人,痴迷于旧表的收藏、拆洗和组装
开店之前 Sam 的职业是广告创意,十年之后在有能力把兴趣变成事业的时候,他辞了工作,在三里屯西五街开了这间旧表店。
在修表这件事上,Sam 无师自通,小时候的他喜欢拆玩具,后来开始“挑战”家里压箱底的上海牌老手表来“拆细碎”。要知道,当年的那样一块手表可是家里的值钱玩意儿,拆开了装不回去免不了讨得一顿好打。
拆拆装装中,Sam 对于古董表的兴趣有增无减。工作有了经济基础的他,有时间就去国内二手市场、古董店淘旧表,甚至每年还会专门飞去欧洲寻表,只要是喜欢的就毫不犹豫的直接拿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古董表好似 Sam 的老师,在不断地把玩、拆解和琢磨中,他修行出了别样心得。
▲ Sam 亲手设计了店面,手绘的壁画和收集来的手表广告装饰着不大的空间
▲ 不同年代时期的座钟、闹钟占据了一整面墙壁
店里以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手表和怀表居多,迎面的一整面墙也被不同年份的座钟填满。每一枚旧表在收来后,都会被仔细地校正检修,即使是状况相对好的,也都多多少少都需要一些修补。
古董表的销售和定制是旧表店的主要业务,店内待售旧表中既有罗马表、上海表这些平价表,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百达翡丽和江诗丹顿高级品牌。
爱表人的眼中每一枚都美得独特,哪有什么阶层的划分,所以代表品牌的字母被 Sam 从 A 到 Z 依次排列呈现在店铺的玻璃门上。
每天下午三点,表店开门迎客。Sam 多数是在工作台前安静地忙碌。不大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工具和精致的机芯和齿轮,对于他来说,石英表、电子表都是玩具而已,他更喜欢能够打动人的机械美感。
每一枚古董手表的品牌、表壳、机芯编号,都好似它的“身份证”,让Sam忍不住的想去探究它的过去,去想像它曾经的主人和所处的某个时代。其实,这些跨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物,依然能受到呵护和喜欢,就足以说明它的珍贵。
▲ Sam 修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停产的
劳力士 Submariner 5513 钢表
▲ 每枚旧表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情怀和故事
很多时候,修复旧手表远比买枚新表更昂贵。技术、能否找到完全匹配的零件,是决定一枚古董表是否能获得新生的重要条件,这当中自然有运气和缘分的成分。修好了,Sam 会有“救人一命”的医者神圣感;修不好,也只能默默祈祷有天能遇到合适的机芯合适的零件再做打算。
Sam 自己也会做一些改装手表,比如他会把上世纪 30 年代生产的怀表机芯重新设计,变成腕表,然后搭配上磨成薄片的贝壳表盘,或者从朋友处定制珐琅的表盘后,最后再重新设计表带和金属配件,订制手表也是Sam拯救老旧机芯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他提供手表订制的动力来源。
每一枚手表,都是 Sam 的一件作品,在一切都变成快消品的时候,他希望按自己节奏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他曾在微博上说,人能留住什么呢?什么都留不住。你只能把它保护好,再留给下一个人。
三木的旧表店
地址:朝阳三里屯西五街五号院 C5 画廊后院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茶
茶家十职 | 李曙韵
去年夏天,因为去草场地的“三影堂”看展,偶然发现了与之一条小马路之隔的身处艺术区内一个角落之中的茶家十职。
▲ 李曙韵 台湾著名茶人, 著有《茶味的初相》
茶家十职的主人李曙韵,是台湾的著名茶人,也是台湾“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原为新加坡华人的她,因为从小受到父辈饮茶习性的熏陶,和酷爱《红楼梦》里的茶文化。21 岁的她与茶结缘,从台湾到北京,事茶 22 年来,被人称为最懂茶事美学之人。
无论是在台北的人澹如菊茶书院还是北京草场地的茶家十职,茶的日常生活化,都是李曙韵不断强调和推崇的生活方式。
从台湾到北京,李曙韵的茶课没有设定教材,每周在一丈大小的茶室借茶抒发自己对茶的信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习茶,是习术?还是习心?
李曙韵把茶看做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茶带给她的名利,也让她的内心更通透。当年的她曾想通过学茶来打开自己的心性,期待看到那个有缺点但却真实的自己。所以后来,她也常劝慰学生,永远都不要为了“讨好”而去泡一杯茶,一杯茶也不可能讨好到一个人,只要坚守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就够了。就像一片茶叶在沸腾的汤水中渐渐舒展,沉淀,茶味由浓而淡,香味却持久绵长。
所以,习茶,其实也是在认识人生。正如李曙韵所说,识茶辨茶的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初识茶的感性浪漫不再,放大的都是缺点。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茶,懂得这个道理,学习慈悲,对人对己,或许正是习茶人首要自省的。
草场地的茶家十职是以宋代“四司六局”(台盘司、茶酒司、厨司、帐设司、排办局、香药局、油烛局、菜蔬局、蜜煎局、果子局)的架构为基础,设“十职”来服务茶事宴席,分别是茶空间、茶花、茶食、茶摄影、茶业、水源、炭火、茶书、茶服、茶器,其中茶业又细分植茶采茶等十项茶事环节。在这里,有与茶相关的一切。
茶室的设计全部出自李曙韵之手,屋后的窑里自己烧出来的茶器也特意保留了质朴的手感甚至是缺憾,让我们的双眼有发现世间之物的不完美之美的能力。
▲ 在李曙韵看来,每个人对风雅的年代都会心生向往
▲ 定期举行的茶会
李曙韵自称“事茶人”,这是她对自我身份的定位。茶,不过是简单的一片树叶而已。茶,也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正如李曙韵所说,爱上茶,是一种瘾,心头联结的,是古老灵魂一角的悠悠情愫。从国子监到草场地,李曙韵的茶书院虽然几经换址,但追随而来的茶客依然门庭若市。
茶家十职
地址:朝阳区草场地319号
穿过骨头抚摸你
莱蒎唱片 | 马迟
黑胶又称 LP(Long Play),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璐质地的密纹唱片,它算是留声机的产物,在发展至今的各种音乐记录材质中,黑胶唱片的音质最接近原声,正是这样的存在感,黑胶唱片才能几乎雄霸整个 20 世纪。
在唱片业不景气的今天,伦敦东区 Rough Trade,洛杉矶西日落大道上的 Amoeba 和北京的莱蒎,这 3 家唱片店,常被看做个唱片业不景气时代的幸存者。
▲ 莱蒎唱片店老板 马迟 摄影@张韦
莱蒎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黑胶唱片店,80 后老板马迟,因自小受到酷爱音乐的妈妈的熏陶,几年前放弃飞行器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带着 5 大箱黑胶唱片在 798 开店,这间店也由起初的 24 平米发展到现在的 300 多平米。
在莱蒎,90% ,这里不仅能找到 120 年前爱迪生制作的黑胶唱片,也能找到类似 Maroon 5 等现代音乐人的唱片,这些穿越了世纪的声音,如今都被整齐地码放在纸箱里,默默地等待着欣赏的人出现。
穿过摆满唱机的走廊,室内正中间是一个方形的咖啡吧,方便随时都能喝上一杯。
▲ 3张有故事的唱片: The Beatles 的唱片,印在一张前苏联战略地图上;
马迟妈妈最喜欢的一张《音乐之声》原声碟;
马迟自己最喜欢的一张专辑
莱蒎有一台不出售的中华 206 老唱机。买这台老唱机的时候,马迟还是个小孩儿,直到如今他依然常常想起当年趴在唱机旁听《大海啊故乡》时候的情景。
对于马迟来说,唱片是音乐的一种载体,他爱黑胶唱片中的音乐,但更爱属于哪个年代的文化和生活故事,马迟通过一张张的黑胶唱片来表达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不舍。
村上春树曾说过:CD 随时随地都能发出美好而正确的声音,但黑胶唱片和那热心的听者之间所存在的类似“心的交流”,在这里则不可能找到。我虽然不是一个怀旧趣味很强的人,不过夜晚一个人边喝着威士忌,边想认真听音乐时,无论如何都会伸手去拿张黑胶唱片。
莱蒎唱片
地址:朝阳区 798 艺术区七星西街
精致如珐琅
熊氏珐琅 | 熊松涛
熊松涛,人称“熊爷”,之所以被尊称为“爷”,一是在珐琅圈的江湖地位,二来也是老北京的讲究。熊松涛,是熊家珐琅手艺的第三代掌门人。
清朝以前,中国的珐琅手艺只集中在宫廷。珐琅的制作源自阿拉伯,在传入中国后,因为制作工序繁多、苛刻,所以是达官贵族间很流行和推崇的玩物。
工匠们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了传统中国工艺,制作出了崭新的金属掐丝珐琅,这种工艺颇得明景泰帝的青睐,于是得名“景泰蓝”。景泰帝之后,珐琅工艺在清乾隆时期又一次达到了顶峰。
▲ 熊氏珐琅第三代 熊松涛
熊松涛的爷爷跟清末出宫的珐琅师傅处学习到了珐琅工艺,之后这门传统手艺开始开始在熊家传承,到了熊松涛,他已经是熊氏珐琅的第三代传人。
掐丝法郎、内填珐琅和画珐琅,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珐琅制作方法。其实不论哪种,都要经过绘画、烧制、器形等至少10道工序,并且每一步的要求极其苛刻。所以,精品珐琅器的制作是急不来的,有耐心的藏家也甘愿为一件心仪的珐琅器制品等上一两年。
不同于父辈们做大件瓶瓶罐罐的珐琅手工艺品,真正做珐琅表盘是从熊松涛开始的。虽然珐琅被用于装饰钟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熊松涛却是国内唯一一位能为欧洲高级手表品牌定制表盘的珐琅师。
一个完整的表盘从开始到最后完成需要 45 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完成,而且表盘的成品率不足 10%。若做掐丝珐琅,工艺从掐丝、上釉,制作一个面积不足 5 平方厘米的小珐琅片,却要花费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珐琅手表也一直是顶级品牌的领地。
▲ 熊松涛 掐丝珐琅表盘“太和殿”
▲ 熊松涛 微绘珐琅表盘“日暮归来”
▲ 熊松涛 珐琅表盘“蝶恋花”
从那枚为熊松涛在国际上扬名立腕的“蝶恋花”开始,熊松涛制作的珐琅表盘就开始了与瑞士、德国顶级腕表品牌的合作,而且也意味着有 600 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 熊氏珐琅已成为中国独立品牌
尽管已经身价不菲,但物质并没有在熊松涛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依旧住在通州的小院里,过着小日子,传承着大坚持。
熊氏珐琅
地址:北京通州运通花园 506 号
旧时光
凝结在一只旧表的机芯
一杯茶汤的涟漪
一张黑胶唱片的纹路
和一枚珐琅片的釉彩之中
撰文 / 刘洁
图片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自 小满生活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