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引领全国票房,香港电影诈尸了?

2022-06-09 06:48:03


香港人曾国祥导演的《七月与安生》,在票房与口碑上均有不俗的表现。


香港人导演的《七月与安生》放在香港都市生活里肯定不成立。但七月和安生的转变,却仿似在说香港电影和大陆的关系。


文/张硕文


曾有好长一段时间,内地社交平台流行过好一阵“xx已死”的标语体。摇滚已死,文学已死,古典已死,先锋已死,新闻已死......


“香港电影”也被纳入其中,“香港电影已死”和“香港流行歌曲已死”两个著名的口号风行了许久。这种死讯查无对证,死没死全凭嘴说。但这多少也是一种催眠,只要多几个大V转发说它死了,那它真的也就死了。


不过2015年结算时,内地票房前十名里居然不少电影和香港脱不开关系,冠军《捉妖记》虽然名头不正,可去掉水分,票房依然可观。2016年票房滑坡,华语电影票房三高也许就是春节期间的三部贺岁片了,其中无一不是由香港导演拍摄。《澳门风云》《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哪怕其中有许多内地工作人员,故事的内核还是很港产。


那港产片到底死了没?以前高呼“香港电影已死”的观众,现在恐怕要捂脸高呼“香港电影诈尸了”!

 


2016年初,周星驰导演下的合拍片《美人鱼》拿下30亿票房。


香港本地工业的颓势

 

在香港地区上映的华语片,产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事实,几年来维持40至60部以内的产量。相比之下,内地在2016年截至9月底已经有超过800部华语电影拿到了上映许可。特区政府统计处及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调查香港的票房状况,曾经高峰时期,1992年港产片和联合制作电影收获12亿4千万票房,到了2015年,已经仅余3亿8千4百万。无怪乎大家可以放声大喊“港片已死”。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的房地产愈加兴盛。而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戏院的利润慢慢降低,地产商逐渐将电影院改为商住楼宇。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研究报告,电影院数量比1993年降低了60%,座位数也下降了70%。其次,无论本地还是海外市场,香港电影份额均大幅下降。2000年后,盗版逐渐猖獗,网络观看发达以及制作水准与好莱坞的差距,让观众付费意欲降低。如今在香港,市民对买票观看港产片持保守观望态度,除非超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加持。


时势奇妙。2000年后内地楼市影市起飞,二三线城市飞快用地皮建戏院,造银幕,开放港台电影人来内地合作。市场形成了,在四年前票房随之腾飞。而如今楼市变数万千,电影票房增长却出现胶着了。这一幕简直似曾相识。

 


1997年上映的《黑金》。1997年被视为香港电影的一个分水岭。


香港电影人在内地水土不服

 

在香港电影人初初进入内地之时,风貌当然与现在不一样。往往是香港采取主导,邀请内地影人加入,有时因为细节问题,将电影裁减为两个版本,分别在内地和香港上映。


香港团队主导创作,必须适应内地的诸多规条。比如不能有鬼,坏人最后必须伏法等等。靠类型片打出江湖的香港影人们一时显然无法适应。内地的导演们当时也摸不到商业片的门路,当年的票房没能大收,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挣扎。香港导演们试着扭扭捏捏地说故事,内地导演们开始歪歪斜斜地拍大片。观众的脸上只能写着尴尬


2010年《人在囧途》尽管票房不高,但可视为一个标志。香港导演叶伟民和监制文寯筹划之下,拍了两个内地人的春运回家故事。可算是香港创作班底顺利打造内地题材的先例。当年水军和软文都不成气候,宣发也还没学会正邪各种招数,不到千万的成本,最后收了4600万票房,在当时成功以小搏大。这部电影堪称示范,在制作上证明内地与香港联合的可能。



《人在囧途》以内地导演主导,香港团队退居幕后。“囧途”系列最终在2015年的《港囧》中,香港元素大放送。

 

见证了香港导演植根内地的各种事例,媒体圈首先开始出谋策划。当时北方多家媒体开始引用接地气一词,明示在这些年来商业电影不景气因为港台电影人没有理解内地生活文化和模式。这一系列的报导和评论,是已死之后的又一波催眠。当时催生了数不尽的座谈及讲座,均着眼于接地气这字眼。


香港导演们纷纷北上,在北京成立工作室,很多还买了住房。恨不得早晨用豆汁刷牙,晚餐用包子充饥。他们开始大量收看内地的电视节目,使用内地的社交网络,一面接受内地资讯,另一面也希望大众看到他们接地气的努力和动作。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除了偶尔引入几个龙套配角,全然在拍脱离现实生活,尤其是中国市井生活的商业电影。观众们依然买帐。

 


刘德华2009年主演的大片《三国之见龙卸甲》,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


香港电影人引领全国票房

 

随着《失恋三十三天》掀起内地主导项目的热潮,《泰囧》推而广之。2011年至2012年开始,票房何止飞跃,简直爆炸。已死说在这个阶段分贝尤其高,皆因明面上的港式题材的确不如中成本内地题材电影盈利空间大,仅有徐克和成龙几乎还可以延续自己过去的电影路线。


可仔细梳理就发现,内地的商业电影参考了很多好莱坞和日本电影,可是笑料的节奏错摸的设计还是跟许氏兄弟新艺城和周星驰的东西很像。动作片就更加依赖香港创作的投入。徐克《智取威虎山》的成功,让投资方看到了成熟的香港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新一代观众也惊异于传统红色题材植入类型电影之后,那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观影效果。



《智取威虎山》的市场表现相当抢眼。

 

2016年上映的好些电影也都反应了这一趋势。《我的战争》《湄公河行动》都邀请香港类型片导演拍摄,这些主旋律电影有了商业包装之后,卖相大为改变。而陈可辛王家卫这些导演,已经开始深入挖掘内地题材文艺片的可能性。《亲爱的》和《七月与安生》叫好叫座,标志着陈可辛已摸清了如今内地观众的口味。虽然今年大家都在唱衰票房,可是《寒战2》《使徒行者》也仍然收入超过6亿,有所交代。


内地的电影市场尚未规范,商业电影仍然不成熟。假如还在把特技使用当成是电影进步的话,这标准显然落后了。经过网络的普及,大家对资讯的吸收太迅速了可是电影的文本创作却总是让人失望。票房泡沫的逐渐破灭,一方面和宏观因素脱不开关系,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观众实在看腻了不着边际的商业电影呢?



电影《亲爱的》的叫好叫座,标志着香港电影人在内地找到了方向,并且引领中国商业片。

 

近三年来,好莱坞电影票房威胁逐渐减少中国市井题材电影也光环减退,反倒真是港台电影人摸清了商业规则,开始引领票房。但香港电影未必是靠内地国语片借壳重生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世界观都没有那么香港,至少不是八九十年代的制作模式。按照以前的模式推出的作品不是没有,大多下场惨淡,比如前几年大制作古装武侠大片,几乎很难有一呼百应的广泛效应。


《七月与安生》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放在香港都市生活里肯定不成立。但她们之间的转变,却仿似在说香港电影和大陆的关系。说谁死了,可能谁也没有死。只是大家变了。

 


电影《七月与安生》。




扫码加小新好友,加入“生活派”

抢先享受各种活动福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