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后的春节前,我跟家人从香港回厦门,印象中依稀记得车上车下满满都是货品,堆满了前后的走廊通道,大家都是回去过年的,而满满的货品都是带回去给内地的亲戚的,这就是以前春节前香港人的真实写照。
上图是更早些时候的香港红磡火车站,春节前香港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买大批商品回家给内地亲戚,在那时候内地经济缺乏的年代啥都好,很多香港人为了带更多的衣服回去,都是身上套了好几件衣服直到套不了,过了关再一件件脱下来送给内地亲友,就算连一个铅笔盒都是稀有品受到内地亲友欢迎。
有没有发现穿西装的挑扁担的大叔,很多人那件西装也就是回去风光一下,再送给亲戚的,而内地很多亲戚也不舍得穿,一留就是十几年。日子一晃,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经济条件好转才渐渐结束。
血浓于水,这就是香港真实写照,一直到今天,虽然香港人大部分无需再带东西回家过年,但这种供需的情况仍然存在。内地缺什么,香港有的,一直在延续着供应链。上图是一个很普通的儿童感冒素,几年前才几十元,我昨天一买,药店说88港币,我问怎么这么贵,对方笑了:内地人来买的多。
春节前的香港更是盛况空前,大批大批的人到香港买年货,小到开心果大到米都要抗回去,这时候就要提醒下了,根据香港法例第296A章《储备商品(进出口及储备存货管制)规例》,食米是香港唯一一种储备商品,任何人不得将重量超过15公斤的大米运送出口,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处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1年。
或许说帮香港振兴经济,但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却是在给一些商人输送利益之余还抬高了物价,物价高了最终受罪的是当地的居民,正如我上面说的那个感冒素一样的效果。因此当居民需要承担这种不应该有且高昂的民生成本下,有怨言是肯定正常的。
疫苗也如此,前两年HPV疫苗,三针也就两千多,现在却要9000港币。进入诊所全部都是内地居民,人家诊所也很拽,听到你说广东话的查询,理都不理你,连我都改口说普通话才理会我。
最近流感严重,由於内地采用的是三价流感疫苗,未针对现时流行的乙型流感山型系病毒株,因此很多内地父母带小朋友到香港打流感疫苗,加上疫苗注重保质加剧存货量的不足,流感疫苗供不应求,别说靠近深圳的香港地区诊所全面断货,连市区的诊所一样一针难求。
平心静气,换角度看,是不是看到不一样的香港呢?换成是你的城市,你又会怎样呢?其实,香港真的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内地跟香港,就是需要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误解,不是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