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如何修证佛法》第17讲至第20讲

2020-10-05 15:44:12

如何修证佛法

第17讲至第20讲

(第17讲)


说圆悟勤

闻思修是什么

信之难

说定

昏沉定世间定

修定

修空与枯

修有与紧张

调整色身 


我们的课程,照预计时间已过了一半以上,但对于修证课程的内容,似乎还不到皮毛的十分之一。所以深深体会到,佛说法四十九年,却说没有真正说上一个字,就是这种感觉,很着急。

因此,心里想变更一个方法,好让大家得到利益,至于大家能不能受益,就不得而知了。这一两天,想到了很多方法,直到上课前,才决定用宗公案。这个公案曾写出来过,是为了一个朋友写的,当时他在医院正处于紧急状态,结果已来不及了。

这个公案,参的人要特别注意,乃至于学道家、密宗的人,都要特别注意。这个公案是南北宋时代最有名的宗大师圆悟勤(《指月录》卷二十九)。

南北宋时代的圆悟勤师,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严格研究起来,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发展,及修养的变化,都与圆悟勤师有关系。圆悟勤的大弟子,就是南宋鼎鼎有名的大慧杲师。大慧杲以后,宗就慢慢没落。到了元明,就更加衰落了。

圆悟勤是一个了不起的师,也可以说是由唐以来,宗修证即将结束的一个阶段。圆悟勤之好,在于学问好,修持好,样样好,足以作为修证榜样。他是四川人,以前有个朋友说:中国每一个朝代的末期,第一名状元都是四川人。还有一个朋友说:武则天是四川人,王昭君、杨贵妃等美人,也都为四川人;到了朝代更替,大师也都是四川人,这就很妙了。

圆悟勤家世儒宗,读四书五经,以孔孟为教,世间的学问研究得很好。据传记上说,他“日记千言”,记忆力之强如此。小时候有一天到了一个庙子去玩,庙里有,他拿起一本看,就傻了,当时,“三复怅然,如获旧物。”第一次看,就自然被吸引住了;再看,舍不得马上丢,看了一段,又回转来看,如此三次。读完了后,很难过,好像掉了东西一样,非常惆怅。便想,我过去前生一定是个和尚,便要求家庭准许他出家了。

研究高僧传记,发现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儒家的家世,开始完全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反对,结果成就的,都是这一类的人。这也是个话头,是个大话头,自己去研究。

圆悟勤出家以后,就跟着一个法师学教理,以他的天资,佛学的道理通透极了。这时,有个机会来了,他生一场大病,病得快死了。据后来他成道得法后,上堂说法所讲的情形是:我那时候的确死了,只觉得前路是黑茫茫的。总算给他一挣,我不能死,还没有成道,给他又蹦回来了。

这里头是个问题,是不是人死了以后,有这个勇气可以蹦回来?如果拿唯识学来研究,圆悟勤不一定是真死了。,被炮弹打死了,后来又回生。事后说,死是很痛快的,子弹打过身上冰得无法形容,非常痛苦,痛苦以后,感觉非常舒服,那种舒服只有一刹那,一感觉舒服就完了,死过去了。刚死的时候,先是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空空洞洞的,的确是中国人形容的“黄泉路上”,灰灰黄黄的一片。以后怎么活过来也不知道,只感觉自己好像在跳板上一样,就是那么一翻,就回来了。这不是全死,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这一种现象在中国《礼记》上称作假死。

圆悟勤师所讲的死究竟如何,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修道是科学的,不是随便讲,该怎么信就怎么信,并不是不信,而是对自己修道应该负责,不能盲目的自欺。

圆悟勤活过来以后,觉得佛学到此时什么用都没有,深深感觉研究学理,不能了脱此事,必须要修持。他对师父表示,要另投明师,走修证的路子。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他认为当时念经是声色中求,于是他走了,到当时宗很有名的真觉胜师那里去求法。真觉胜师是悟了道的,名望、道德、修持功夫都很高,圆悟勤去看他时,他正在生病,膀子上生疮,很痛苦,疮烂了,流出血来。圆悟勤一到,向他跪下求道,真觉胜指着疮上流出来的血说:“此曹溪一滴法乳。”圆悟勤一听,得了道应该了生死,结果生大疮。这且不说,流出来的脓血,脏兮兮的,还说是曹溪法乳,怎么不怀疑呢?这就是话头。圆悟勤给他说得愣住了,师父!佛法是这样的吗?这个老和尚一句话都不答,这是最高的教育法,宗的教育法,决不答复你,把你围起来打。老师的答案,对你没有用,修道学佛,要自己找答案求证。

圆悟勤找不出道理,只好走了。离开四川之后,他参访的都是宋朝第一流的大师,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真修持真悟道的人很多,圆悟勤参遍了各处,后来找到晦堂师。晦堂一看到圆悟勤,就告诉大家,将来临济一派的道法,就在这年轻人身上,等于预先给他授记了。有时候鼓励人也不是好事,这句话使圆悟勤中了毒,他想老前辈都说我了不起,结果就狂傲了起来。后来到了五祖庙,住持是有名的五祖演,比起其他师,算是较年轻的一个。圆悟勤把自己平生所学的佛学,用功的境界,统统与五祖演讨论。但五祖演却从未许可过他一句。他气极了,不但大吵,连三字经都骂出来了。五祖演说:克勤,你骂也没用,你必须要再生一场大病,寒热交侵,前路黑茫茫的那个时候,你才会想到我这个老头子的话没错,你去吧!

圆悟勤走了以后,到了江浙一带,至金山寺,大病来了,他把平常的佛法,《》、《楞伽经》、《楞严经》的道理都拿出来;然后把平常用功的境界,气脉、玄关等等也都搬上来,但是抵不住病,更抵不住生死。这一下他哭了起来,才发了愿:假如我不死,立刻要回五祖演那里去。总算后来病也好了,立刻回去对五祖演说:师父,我销假回来了。五祖演很高兴,也不问他是否生过病,只叫他去堂,一方面当他的侍者,正式用功以外,一方面也可以出入方丈室,伺候五祖演。

这里有个问题:传记记载得相当清楚,他很用功,也有许多境界,平常打坐也放光,也动地,俨然得道的样子。但这是不算数的,一到了死关,六亲不可靠,父母儿女也不能替代你,什么钞票、地位也救不了你,黑茫茫的,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想念佛都没力气了。当你鼻孔加上了氧气罩,那时,你抵不抵得住?平常佛法讲得天花乱坠,这时却没有用了,这个事实是真的,他到了这时才回转来。圆悟勤一生得力处,就是几场大病。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年轻,体力、精神还好,有一点境界,有一点功夫,又会搞佛学,又有一点思想,但这些都没有用的,到了那个时候来不及了,只有哎哟哎哟叫的分。

那时的圆悟勤,起码已有十几年的用功,佛学也通,功夫也不错,自己也认为悟了,结果大病一场,差一点过不去了。还有一个问题,真觉胜老和尚的曹溪法乳,这个话头一直挂在圆悟勤心里,没有解决。再说这个道究竟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说气脉通了你就得定,那是唯物的;没有这个身体的时候,气脉依何而来呢?如果气脉通了就是道,那修个什么道?那是唯物的。如果说一切唯心造,那我们坐在这里,要它任督二脉通就通,结果想它通,它还是不通,这又怎么叫唯心呢?若说功夫要慢慢等待,等生理自然的转化,那不是唯物吗?如果是唯物,那还叫修道?这些都是问题,如果你认为气脉搞通了就是道,那是玩弄生理感觉,与道毫不相干。

有一天,圆悟勤的机会来了,有个提刑(官名,等于现在的最高法院的首席检察官)是位居士,来看五祖演,问佛法心要,五祖演师对他说,你曾读过香艳体的诗吧?我问你,唐人有两句香艳诗: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这诗出自唐人笔记霍小玉传,古时候小姐想通知情郎,没有机会,故意在房里叫丫头的名字,实际上是叫给心上人听的,表示我在这里。和尚讲,讲到这里去了,而且只提这两句,那位提刑就悟了。

我们念《》也是呼小玉,念《华严经》也是呼小玉,频呼小玉原无事,通过经典我们要认识这个,现在讲课也是“频呼小玉原无事”。

这位提刑悟了,当然,悟有深浅,五祖演对他说:“达到这里,还要仔细参。”讲这段话时,圆悟勤刚进来,看到师父在接引人,便抓住机会,在旁边听。这时便接上问:“这位提刑就这样悟了吗?”五祖演说:“他也不过只认得声而已。”换句话说,懂是懂了,不过只有一点,没有彻底。圆悟勤再问:“师父,既然只要檀郎认得声,他已认得声了,还有什么不对呢?”

说到这里,插进一段话,关于《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文殊菩萨赞叹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娑婆世界的教体,修道成佛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观世音菩萨音声而入道。所以修观世音法门的人,都在听声音,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回转来听声音,还有些人放录音带来听,然后再找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结果越找越不了然,。

翻开《楞严经》来看看,观世音菩萨讲自己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什么是闻?佛说法,我们懂了,因声而得入,听到、听懂这个理就是观音,理还要研究就是参,就是思。把理参透了,加以修持,。谁说光是听声音啊?佛学也告诉你,声是无常,声音本来是生灭法,抓住声音当成道,怎么能证果呢?观世音菩萨的法门,都被我们糟踏了,他明明告诉我们: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结果大家都不用正思惟,光去听,等于圆悟勤这时要怀疑的问题。

五祖演眼睛一瞪,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勤给他这一喝,魂都掉了,然后回转身就跑。这个时候很妙了,用功没有得到这个经验,是不知道的。这时候,真是茫茫然,自己的身体也忘掉了,他回身就跑,一路跑出来,跑到山门外面,看到山门外面一群野鸡停在栏杆上。这个小和尚咚咚咚大步跑出来,野鸡一听到声音,就展翅飞了起来,听到野鸡的鼓翅声,圆悟勤真悟了便说:这岂不是声吗?不过悟了以后,还有一大段功夫路子要走,悟了以后还是要修的。

圆悟勤写了一首悟道偈子,呈给五祖演,也是香艳体的。这也是个话头,他们师徒本来都是戒律森严的,现在都在作香艳体的诗,岂不是犯绮语戒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五祖演这一下高兴了,说:克勤啊!成佛作祖是一件大事,不是小根器所能谈的,你今天如此,我都替你高兴。从此老和尚遇人便说,我那个小侍者已经参得了。到处宣传,圆悟勤的名声从此传出去了。

上面是圆悟勤的悟缘,处处都是话头。

人世间的事,有它的理,一定有这件事;有这件事一定也有这个理。比如说,鬼、神究竟有没有?这是一件事,一定有它的理。有时候有这件事,但我们不明其理,因为学识、智慧不够;有时候我们懂这个理,而没有办法达到这件事,那因为经验不够,实验不到。比如大家学佛,懂了很多佛的理,最后功夫一点都没有做到,不能证到,所以修证事理不能配合是不行的。第三是行愿,更重要。要真正的认识,一切都由于行愿,行愿之所以不到,又是因为见地不够,也就是认识不够。

平常一般走学佛路线的人,一种是宗教性的,认为只要有信仰就行了。这个信仰就是把我们所有怀疑的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宇宙的问题等,一概交给一个超越于我们以外的力量,这个力量的名称或形状,都不去管它。但是,这一部分的人,我们想想看,以我们自己来推已及人,我们学佛修道的,自己检查自己,真信了佛吗?不见得!真相信有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吗?不见得!不要自欺了。所谓真相信佛,生起病来,病由业造,业从心生,心即是佛,我就相信佛,要死就死嘛!连医生都不去看,试问你干不干?

比如三祖找二祖,四祖找三祖,如出一辙。三祖一身是病,求二祖忏罪,二祖说:“把罪拿来替你忏。”三祖良久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就说:“好了,已经替你忏罪了。”三祖当下就悟了。

再说四祖向三祖求解脱法门,三祖就问道:“谁捆着你了?”四祖回答说:“没有人捆我。”三祖则说:“那又求个什么解脱?”四祖言下也悟了。

再说我们行不行?不要说一身是病,就是感冒流鼻水,头又痛,问:“谁捆你啊?”“感冒捆我”,你说一切唯心造,你怎么不解脱呢?如果说这是病,解脱不了,要求忏罪,那就不是唯心了,这是问题,不要自欺啊!当然也有真正信仰非常强的人,他可以把病减轻,甚至可以没有,这是一个方法,但非常难。所以《华严经》第一个提“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不过,信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菩萨五十五位,第一个讲信,皆由于实信非常之难。当然这个信是超一层的,不是迷信的信,要确实的信。老实说,我们做不到,当然做不到也就是功夫不能到,也就是行愿不能到。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有两个心理毛病,一个是痴,愚痴,没有真正的智慧;一个是我慢,人们不大肯相信他人,还是相信自己,不但对佛菩萨如此,对师长也如此。

另一类的人,就是我们这一类,又打坐、又参,个个都有道理,不是这里通了,就是那里通了。不管参也好,净土也好,观空也罢,止观、守窍也好,总不外乎两个东西,就是知觉和感觉。在五阴来讲,知觉就是想阴,感觉就是受阴,想阴的后面是识阴,知觉的后面也是唯识所变,这个道理以后会谈。

学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觉得思想、妄念不能断。其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种方法,参话头啦、观心啦、守窍啦、调气啦,守得紧紧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这个境界上转。不管怎么转,有一点,只要肯休息,当然气色会好一点,身体也健康起来,然后就认为自己有道。其实错了,这与道不相干,这只是休息状态。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会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钱的维他命,这没什么稀奇,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终无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没有认识。大家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若你说觉得自己坐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清,无量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则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里玩知觉状态,不然就是玩感觉状态,自己在玩弄这两样东西,以为是道。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随时会变走的,是道就不变了。随着环境、时间、昼夜、体能、情绪、营养等种种的不同,而非变不可,这不是道,是一种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种型态。

那么如何是真正的定呢?这是需要知道的。所以赶着抽印《现观庄严论》,及《瑜伽师地论》。


现在先说修定。

修的定,不是悟的定,这中间有差别。其次,我们刚才提到的妄念不能断,只因为我们在颠倒因果,把佛说的话,拿来当成自己的,然后想求证佛的境界。,苦修了十二年,各种经验都经过了,然后认为那些都不是,最后才找出一个东西来。犹如同圆悟勤一样,生大病,死都死过了,才晓得不是,再找出一个东西来。

 佛曾说:妄念本空,缘起无生。所以我们上座后,都想把妄念空掉,多笨!如果妄念空得掉就不叫妄念了。因为它本来空,佛已经告诉你那是妄、是假的。既然是假的,还理它干吗!为什么在那里空妄念?纵然你把妄念空了,那个空的境界,也是一个大妄念,那是想阴区宇。况且你那个空的境界,如果不做功夫,不打坐,也就没有了,又变走了,可见它也是妄念。所以晓得妄念本空,上坐以后很轻松的,不要设法去除妄念。每一个妄念来时,如果它真不空的话,别的妄念也被它挡住了,不会来了,所以这个妄念本来是会跑走的,形容它像水上泡沫一样,一个个起来就没有了,要空它干吗!它本来是空的,不用我们去空它。所以我们在那里做功夫,都是做了一辈子的冤枉事,在那里空妄念。结果等于小孩子在水中玩皮球一样,把皮球往水中一按,球就从另一边冒出来,一天到晚在那里按皮球,你说我们哪里是在修道啊!只是在按妄念玩游戏罢了。

如果真不去按它,我们就这样坐着就很好了。如果你说妄念还是源源不断的来,对,它没有断,可是也没有停留在那里,你想留也留不住。在这中间,有一个知道妄念来去的,它并没有跟妄念跑。晓得这个,就让妄念随便,不理,只晓得自己“清明在躬”,知道这个就好了,多轻松!不过为什么不能完全清净下来?为什么还是有妄念呢?上次提过了,庵提遮女问文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文殊菩萨答:其力未充,同样道理,为什么不能清净呢?其力未充之故。

又一层问题来了,那么请问这是什么“力”?我们白天坐得好,妄念来了可以不理,清清明明的,但睡着以后,依然糊涂去也,那又怎么说?一个学佛的人是真正学科学的人,任何一点问题都要解决,不能茫然。

那么我们再检查,妄念之所以没有清净下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理的影响,身体越不健康,病痛越多,烦恼妄念越大。于是一切唯不了心了,非要调整四大不可。所以气脉之说是大有道理的,而且上面都有,不过一般把这方面的事隐瞒起来,我们看不出来罢了,并不是佛不承认。

比如唯识讲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像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有人打坐,坐得好,一弹指间过了三个钟头,但是外界还是一分一秒的过去,你没有办法改变宇宙的时间;空间、势速(如行星的行速)亦然,心改变不了,这是一。

其次,色法不属于心法的范围,色法单独的成立。而且在色法里头,第六意识有法处所摄色,又另当别论。

这样一来,不能说是整个唯心了,心不相应行,它永远还是在行,佛的神通也拿它没办法。我们还学佛成道干什么?其实这只是唯识这么分析,不要害怕,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讲意识心所的力量所不能到达之处。色法单独成立,与意识的分类,及心所的分类单独成立;但是它整个的功能,都包括在如来藏里面,所以是一切唯心,心物一元,这个理大家要弄清楚。

因此大家学佛修持,如果拿自己所懂得的一点学理来讲修持,变成盲目的唯心了,对心物一元有关物的方面,一点都不能转。

现在回转来检讨自己,坐起来烦恼思想之所以不能断,一部分是生理影响,而且其影响几乎是绝对的。等到有一天坐得很好,清清净净的时候,气色也好看,精神也愉快,身体也没有病,诸位是不是有这个经验?(众答是)好,问题来了,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能永远保持下去呢?为什么疲劳时,或者有其他原因时,情绪就会随之低落,烦恼也会来了呢?所以平常纵然得一点清明的境界,好像是空了,是没有念头的境界,那也只是意识的一个状态而已,是第六意识一个清明面而已。纵然是三际托空,也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明现量境而已。生理上可一点都没有转,第七识也没有转,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性种子,就更别谈了,四大一点都转变不了。乃至清明境界住久以后,很容易变成枯槁,情绪上没得喜欢也不会快乐,但也不是闷,就是会没有生机,没有生趣,走入枯的境界。而且脾气非常大,一点小事情都受不了,当然理性上会把自己压下去,可是那个境界容易发脾气,等于一点灰尘都沾不得,这也是个大妄念,是意识境界,这是修空的人容易得到的病状。

修有的人更严重,或念咒、或念佛号、或守窍等等,如果身体哪一部分有病,爆发了,一发则不可收拾。同时神经慢慢的变成紧张了,因为它里头有一个东西在忙,忙着守住一个念头,实际上那个念头又守不住,拼命守,忙得很。所以庄子叫它是“坐驰”,外表看起来他在打坐,实际上里头在开运动会,忙得很。这种修行人,比社会上的人还要忙,真正放下的能有几个!都不要自欺了,如果身体不绝对的健康,神经一紧张错乱,就走入精神病的状态去了。有这种现象的人,反应境界就很多,如耳内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等。

记载佛的很多弟子,修到了空的境界时,很多都自杀了。他们都是罗汉,他们觉得没有意思,早走迟走都一样,不如早走了吧!所以空也不是究竟,都是心理的变态。修有的变态境界特别多,放光啦!动地啦!当年大陆上有位颇有名气的居士,讲《》,而且还标榜宗,他的本事很大,在大众面前表演神通,大指头一伸出,一道光就出现,一个韦陀菩萨站在上面,嘿!你们看到这种状态不磕头才怪。后来我去看看,对他说:哦!你那个东西也叫宗呀!你还是省省吧!你不拿这一套,我还想跟你讨教,况且你还讲,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东西你若为了吃饭,你尽管去,为了弘扬佛法就免谈了。

修有的路,容易发生这些毛病,但是不要光听这是毛病,我现在问你们,这是什么理由?你说他是魔道,是毛病,可是你试试看,你办得到吗?这其中当然有理由。

不管修空、修有,都是意识境界,并不是道,这些在《瑜伽师地论》意识地中都说了,而且《楞严经》说得更明白。五十种阴魔一定要先研究,五十种阴魔还只是说大原则,没有说差别性,这些与明心见性都不相干,与道果更不相干。

真正想求道,第一先要把学理搞通,尤其是这次讲课所摘录的经典,不管《楞严经》也好,《法华经》也好,乃至现在所摘录的《瑜伽师地论》,都要弄清楚。《瑜伽师地论》是讲修持程序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很恳切的告诉我们一步一步的功夫,及修证方法。另外配合《现观庄严论》研究,讲四加行。这个重点是一句话:心物一元。他的重点以调整四大为第一要务,四大没有调好,而想求得定境,求得性空的境界,都只是第六意识的幻想而已,事实上就有这么严重。

四大调整好了,才能够作到忘身,转化第六意识,初步可证得人我空。拿宗来讲,才是破初参,破初关。如果你念头上偶然出现一点清净,那只是意识状态,并未证空,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要调整色身,第一个是戒律的问题,而且偏重于小乘戒律,就是如何去淫欲之念、爱欲之念。要去淫欲之念,首先要不漏丹,这些修证程序是散置在里,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条戒律并不易做到,真做到了,又要了解如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唐末五代以后,中国道家的丹经特别多,就是这个原因。学佛的斥之为外道,看都不看,如以《华严经》的伟大境界来说,你就不会不看。为什么道家的丹经特别多,因为修定的经验,而偏向于讲气脉。你懂得了以后,看道家的东西也都没有错。不过有一点,密宗讲的三脉七轮,道家讲的奇经八脉,都是在定境中自然起来的现象。古人把这个经验、现象告诉我们以后,后世人又倒因为果,打坐时,拼命在那里搞气脉,这就完了,精神会分裂的,古人传述是对的,你却错了。



(第18讲)


水火风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灾难

人类自身的灾难

心法与色法

人体的三界

无住无著无愿

心体及其作用 

心、意、识

变化气质 


同学问:根据的记载,三界天人还受火劫、水劫、风劫这三劫的威胁,那么,水火风三劫与修证的过程上,一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与唐宋以后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在层次上有无必然的过程和关系?

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一般研究佛学的,往往把与修证的关系分开,因此佛学走佛学的路,佛法走佛法的路,走的路。实际上,三位是一体的。

讲天人宇宙的关系,至少到今天为止,比世上所有其他的宗教、科学、哲学都来得高明。的宇宙观,尤其讲得非常好。今天科学的求证,等于在给的宇宙观下注解。不过,其中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拿世界观来讲,所谓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四大洲,小乘的说法是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心,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个说法就有问题。如果以大乘华严世界观来讲,须弥山是个代名词,可以说是银河系统的代名词,这个说法就扩大了。这一点讨论起来很麻烦,但是真要谈佛法见地的话,就一定需要了解。

按照佛学的系统来说,宇宙间太阳系统中的世界无数,地球是太阳系统中很小的一个世界。色界天已超出了我们这个太阳系统的范围。无色界更远,更大了。至于欲界天,他的下层是畜生道,畜生道也包括这个世界上的生物。再下层是饿鬼道,有一类细菌也属于饿鬼道,鬼不一定是中阴身,有些是饿鬼道中的。人以上又有四天王天等等。

欲界的中心是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为什么叫三十三天?因为它有三十三个单位,等于联邦组织。有些天则有天主,统率一切天人,有些是民主的,大家平等存在。人死后如要往生天界,非修功德善行不可;严格来讲,善行与定有关系。道家的观念以为善能生阳,恶能生阴。单以定来说,四八定就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经之路,三界天人表上已列得很清楚了。修定修到初,再配合十善业,可以升到某种天道,二以上亦然。

但是,这个宇宙是会毁灭的,地球上有三灾八难,除了水、火、风三劫外,尚有刀兵、瘟疫、俭灾等。

《瑜伽师地论》卷二:

俭灾者,所谓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讌会,若遇得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无气势,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

又若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疬,灾横热恼,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

又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辗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更相残害,死丧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方乃得过。

这个世间到了刀兵劫末期时,地球上的人类,随时在战争中,整个大地,草木皆可杀人,中子弹一来,辐射线的力量,草木自然可以杀人。尔时有情,辗转聚集,起上厌离,不复退减,又能弃舍损减寿量恶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乐自在,皆渐增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岁。此劫过后,人类又忏悔,又做好事。

火劫来时,地球,以及太阳、月亮都毁了,太阳的热能整个爆炸,直到初天上层的大梵天。

火劫后,水灾起来,《瑜伽师地论》卷二云: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第二个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直到二天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佛曾比喻由色界天到我们人间世,若丢一颗石头下来,经十二万亿年才到达,距离就有这么远。如果定功夫修到三天时,不会受火水劫的影响,但却怕最后一大劫——风劫。这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直到三天的最高一层——遍净天。只有四天不受影响。四天是舍念清净,以天人境界讲,是色界中的人。

以人类本身来说,人的火灾,就是欲,男女的爱欲,贪、瞋、痴都是火。你定功夫再好,欲的压迫力量一来,就垮了。所以上说:欲念重的人没有定,不得解脱,最后自己被欲火烧身,整个毁了。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些弟子结果走上这条路。譬如某些人,血压高或者精神分裂,崩溃了,乃至身体整个发炎,就是定不能转欲的后遗症,也就是人身火灾的现象。

功夫炼得越好,修养越高的人,脾气越大。譬如当年的师父老和尚,不发脾气则已,一发就要命。徒弟犯了一点错,曹溪那么大的庙子,前院骂到后院,一路在骂,声音又大。固然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时愈讲究修养的人,往往脾气发起来就越大。这也就是“水太清则无鱼”,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灾之一吧!

水灾呢?就是贪爱。爱和欲程度不同,爱水滋生,很严重,非常的严重,二都抵不住。换句话说,你定功夫再好,那点情丝不能断,灾劫一来,照样垮掉。灾劫怎么来?并不是有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外缘一碰,依他起,就爆炸了。很多修持功夫很好的人,一个因缘一来就完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话头,好好参去。

风灾是什么?气。所以道家密宗主张修气,你气脉不能归元,呼吸还有一点往来的话,三是靠不住的。有位同学曾问:呼吸停止,身上气脉走动的感觉还在,这是什么道理?而且动到几时才停呢?对,他讲的对,一般人只晓得讲气脉,不知气是气,脉是脉,到气住脉停,身上的气都充满了,才叫气住。所以身上感觉在流动,这是脉,要修到脉住,才能做到彻底的不漏丹。但还只能说是炼精化气,至于是否是四的舍念清净,还是个问题。

如果心理方面到达舍念清净,是否已进入般若实相的空性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不能认为舍念清净就是空,这里面层次的差别很大。意识清净并不是空,好比蚂蚁由蚁洞所见的空,并不是整个天空的空。就像我们站在台北所看的天空,与观音山顶所看的天空是不同的,当然到了太空看太空,那就更加不同了。

我们学佛,理念上知道四大皆空,但你修证上做到了空没有?做不到,对不对?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你说口干了,不要喝水,因为四大皆空嘛!这时候你空空看!空不了的。所以讲四大皆空是原理,真要修持到四大皆空,非把四大一步一步修持转化了不可。有些人心念一清净,生理的压迫就来了,再不然就漏丹了,功夫越做得好越如此,因为静属“阴”,静久了,阴极阳生。当阳能生起,生理机能回转,虽是回转,如不能把地水火风都化掉,它就只有顺着自然的力量走。你能够把它转化,你的修持功夫差不多了。如果真要做这方面的修持,佛已在经典里都说了,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在唯识学中,心法与色法对立,物质跟心理对立。实际上,心与物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不是本性,受熏持种根身器,四大色法都是阿赖耶识里同根的,在心所来讲,是把它分开的。比如我们意识上想飞上天去,第六意识可以,可是身体就不可以,所以说在心所是对立的。如果真修持到了,确实是可以转化的。

其次,色法又分三种: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如果我们站在佛法唯识的立场来看,物质文明还在极微色阶段;光波可以说是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则是物质,但它是由精神所变的,这三个是三位一体,属阿赖耶识,就是心的功能所发出来的。

什么叫法处所摄色?就是法处所包含的色法,法的对立是意,精神的境界就是法,也就是说,精神的境界是法的范围。譬如我们做梦时,有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是四大,做梦梦到被人打时,照样会痛,那就是法处所生的色。另有中阴身的色法,也就是法处所摄色,真讲起来,这个法处所摄色,是阿赖耶识的带质境,带质境又分真带质与假带质的差别,修行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们修行打坐,四大色身一点都没有转变,叫什么定力!那是不兑现的定力,那是意境上的幻相。所以做一步功夫,有一步的徵验,也有一步的徵候。因此,佛告诉他的公子做调息功夫,如果心风得自在者,即得神通自在,真的能得定,真是无比的快乐。

有些人打坐得一点清净的境界,就算是空吧!但身体的感觉还是没有去掉,而且有一点点在黑洞洞的桶里,离不开这个黑漆桶,忘记了《楞严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为何守这个空洞的,不相干的四大的身体呢?这里又有个问题,你越能够空得了,那股力量越会回转来,守在自己身体上。什么理由?为什么坐得越好时,身体感受越强?反而一些不修道的人,倒不会有什么身体的感觉。就是因为离心力越大,则向心力越大,物极必反的道理。

修道就是科学,随时都有问题,能解答了一层,修持功夫就进步一层,解答不了,就不能进步。所以不要马虎地看过去,佛法都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搞通而已。

三界天人表发给大家,等于点了大家,可是没有人注意;三界天人表重要得很,而且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层境界的修持,与我们现在的修持,都有绝对的关系。再拿我们人体来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身体也可分成三部:欲界、色界、无色界。人身的下段是欲界,欲界的乐由精生,精不下降则乐不生,气脉不会通。但是精一下降,非漏不可,如何下降而不漏,这就是看功夫了,你们可不要听了就自作聪明地乱搞,什么忍精、采阴补阳的,瞎搞一通,果报是很严重的。

人体的中部是色界,气修到充满了,气满不思食,光明一定来,眼睛闭着都是光明;但是魔境也跟着来了,就是光明中的幻相,这时如果认为自己发了眼通,那就完了,如果守住光明,还是落在色界。

眉间以上是无色界范围,整个色身空了,绝对的无妄念。没有一点妄念是无色界,守住无色界,像无念一样,落在无色界,还是不对。

守无念堕无色界,守光明境堕色界,守快乐则堕欲界。所以密宗提出乐、明、无念,均衡、平等、平等。

真正要学佛证道是专修的事,是绝对的出世法,行愿可以入世与出世,这是属于心行上的事。如果要专求修证,非有一段绝对放下外缘,而去专修的时间不可。一个普通人,只谈变化气质一事,在生理方面,也非要有十几年专修不可,而且在十几年中,还不能碰到一点障碍。唐宋以后道家云: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对付色身气质的变化,起码三年的专修是绝对需要的,而且中间还不要碰到逆境。但是据我的经验,几十年来,几乎连打好百日基础的人都没有,可见修行之难。

大家共同的问题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缘,处处都在愚痴中。如同我的袁老师讲的:“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人人都犯这个毛病,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打坐时,气脉一来,马上被感觉牵走了,清净固然清净,实际上都在玩弄这个感觉。王阳明到底高明,他说:这些都在玩弄精神。上说这是“戏弄精魂”,没有真正空得掉,感觉一来,平常的佛学都忘记了。

大乘佛学告诉我们三大原则:无住、无著、无愿。我们一坐起来,统统住在自己的境界,执着于空,想成道,想证果,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的果,当然都不成功。

《楞严经》告诉我们:性风真空,性空真风。身上的气脉是风,你一执着它就完了。后世的知识越来越多,什么奇经八脉,什么阴神、阳神,这些追求玄妙的想法,都是有毒的,这些毒药吃下去,又住、又著,搞了半天,一点用都没有。真正气脉是无住无著,完全空以后才能到。

说到这里,给大家看一封信,是一位中国老太太由美国寄来的:

老师:

奉事敬悉。所有知觉感觉都属心理状态,楞伽大义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我觉得,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能没有感觉,如何能做到无知觉呢?我现在已找到了“他”,他高高在上,无形无相,只能在意境上有那么一点,甚至于一点都不是,但我信得过。

我在读楞伽大义,几个问题尚祈老师开示:意生身是否道家所谓的身内身?身外身是否性命双修?功成之后,破顶而出,身内身是所谓真人,不必破顶而出,可以隐显随心,所谓散则成气,聚则成形,意生身是不是这样?

在坐中三际托空时,并没有空的境界,只觉得心宽得和天地一样,甚至能包括天地,这种情形并不能维持下去,念头来时马上破坏了。念起虽然不住,可是不能再恢复平静如初。以此余年作为废物利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败听之而已,说实在的,我并不想成仙成佛,只是很怕再入轮回,我正在研究八识规矩颂。

  专此敬请

   道安

这位老太太不讲气脉,有时好像要出问题了,她都能自己晓得解答。她的得力处,就是死死抱住一部《楞严经》。我曾告诉她,因路途遥远,无法适时指导她,有问题向《楞严经》上面找。我们做功夫往往被气脉、境界困住了。《楞严经》上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大家都没有去体会。

总之,要逃过水火风三灾,必须转变色身,要进入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个转化不可。

一幢房子盖好后,到头来是什么东西毁了它?风吹雨打日晒,人体内部也是一样,四大不调整好,就不能平安,更不能得定,由四大所发生的病态,可真多了,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来看《瑜伽师地论》卷一: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就是真如本体,唯识把整个心体分成八个部分表达,所以叫做八识。其实是讲一个心体,所以叫本地分中的意地。分,就是这一部分。为何说“第二”?前面五识是第一个范围,意识是属第二个范围。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与心地相应。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这中间有五个现象应该知道。

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唯识学是科学的,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求证用功之用。

云何意自性。唯识经常用“自性”两字。至于我们常看到的“无自性”,是说没有独自永恒存在的性质。一般人看到无自性,就以为唯识是反对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错了,因为中国文字辞汇不够,这个性是性质、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所以,云何意自性的“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质。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思自己的性能如何。弥勒菩萨说:心、意、识三样,严格讲起来,这三者都属于意识作用,就是意识自己的性能、性质。

什么叫“心”呢?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比如一个母亲生下十个子女,每人个性、思想、脾气、健康各不相同。遗传增上缘是因素之一,另外是自己前生的种子带来的。如有人天生特别聪明,是前生这一部分的种性重,一切种子都跟随着在轮回中,始终不断,互相关联,这个功能在唯识中叫心的作用。

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还是讲心的作用,第一句,这个功能所依止的,跟着发挥了作用。所以有些人天生爱读书,有些人不爱,硬逼也没用,因为他的种性不向这里发展。有人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有点道理。不过这一生还是应该读书,留给来生用,带点种性来。心的体用能够执受,永远抓住这个功能。异熟就是果报,异地而熟,异时而熟。为什么我变成了我,他变成了他,各人种性不同,因果轮回叫异熟。

我们推开弥勒菩萨的话不论,只说什么叫心?这里所谓的心,就是子思在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每人不同,这个就是心,应该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作用。

什么是“意”呢?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这个属于意,意是心意识。宗祖师说参话头时,离心意识参,参出来的才是般若的道理。所谓意识状态,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所构成习惯性的现象。意识形态可构成职业病,做官做惯的人动辄打官腔,他的意识已构成了心理行为。又比如学佛的人动不动就阿弥陀佛,这也是意识形态构成的习惯性。

这里讲恒行,心理行为经常有依止性,就是意识的作用。六识身就是前五识起意识分别,它无间灭,像流水一样。

什么叫“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任何事一到你面前,不须用心判别,你就很清楚知道了,这是识的作用,弥勒菩萨分析得非常精详。当我们一打坐,腿刚盘起来的一刹那,心念很清净,不久就不安祥了,在自己里头做起功夫来,这个做功夫就是心的作用,是阿赖耶识种性的功能,要认清楚。

什么是意的作用呢?觉得妄念清净了,晓得那一念清净的那一点作用,就是意的作用,它是无间灭的,一个个波浪很密切的接上来,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做不到能断金刚般若。此时我们的识在哪里呢?腿一盘,一刹那间很清净,心的作用来了,心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境界,会认可这个境界,去设法保持着。心和意都来了,然后还有个作用,识也就在这儿;这一下很清净——这就是识。学不通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认为静坐好就是功夫,实际上,教理通了以后就知道,静坐得再好,也还是在意识状态。这三点要认清楚,里头宝贝实在太多了。

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我们讲话,我们的身体作用,就是这股气的作用。这股气是根据道家的说法讲的,以佛家来说叫“业风”。这是业力所生,是四大风力的关系,所以身业、语业就是这个风。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气质是实际的东西,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问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一步有一步的徵候,这是无法自欺的。



(第19讲)


第一障碍——身见

色身转变

不是绝对的时间

三灾与修持

四大种与色法

相续心

四八定和精气神

善人的凡夫

轻定、定、非定 


我们的课程现在已进行到第二个纲目:修证的法门,现在还在继续。 

看了大家笔记后,发觉大家仍没有把握到重点。要想以心地法门修证,进而求得正觉的话,最大的障碍是身见。

尽管讲四大皆空,那是对于小乘不了义教而言;在了义教来讲,是心物一元的。我们整个的色身四大,是由一念的业力所构成。首先,修证之所以达不到功效,是因为转不了业力所构成的色身,因此做不到无妄念。纵然有一点点清净,不过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暂时的一种固执所造成的现象,不是究竟。大概到目前为止,重点还在这里转。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就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二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大家做功夫修持不能得定,第一个障碍就是身见;第二个障碍是见地不清楚。四大色身也就是一念,色身不能转化,自然不能成就,这就是讨论的问题。

现在来看《瑜伽师地论》卷二,本地分中意地二之二:

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

羯罗蓝就是胎儿入胎,在十二因缘就是“名”——胎儿,“色”呢?指地水火风所构成。平等增长,俱渐广大,胎儿由地水火风的成分,平衡成长。

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依靠母体的胎儿,九个多月后,圆满了,生下来。

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鞭。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这是讲四大的构成。

《楞严经》最后有一句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生命是初的来源,是一念无明,一有生命以后,就分阴阳,就是心与身。现在要“灭”,要回转来成道,要得寂灭之果,先要除掉四大色身的障碍,才能谈得上。

要如何除色呢?先认识色的成长,从婴儿在胎中的成长说起。物理世界整个都是地大,人的细胞、筋骨等是地大的作用;津液、口水、荷尔蒙等是水大。比如我们靠血液的循环而维持生命,这就是水大。平衡就没病,不平衡就有病。由火界故,由于火力、热力维系着、长养着我们的生命功能,成熟坚鞭,讲胎儿坚固起来,构成了形体。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风大,我们能否得定,第一要件是先得轻安,轻安的相反就是粗重。我们做功夫感觉气脉在流动,就是在粗重中,真正气脉通了,就达到全体轻安,也自然忘身了。虽然有四大身体存在,却一点障碍感都没有。关键就在风大,风大最重要。

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时间没有绝对的,比如显教说凡夫要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决不承认有即身成佛之说。而密宗和宗,并不管劫数的问题。《楞伽经》说:劫数无定,十地的程序也无定;《瑜伽师地论》则说:时无决定。劫数不是固定的,比如我们在受苦受难时,一秒钟觉得像一百年一样;在快乐安详中,一天像一秒钟般过去了。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时间是唯心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星球,每一类众生,根据业力,对时间长短的感受,都是不相同的。

我们学佛修道,都是以世法的心态来处理出世法。首先,打坐离不开时间观念,规定时间打坐,被时间限制得死死的。如果功夫做得好一点,晚上却睡不着,就想:唉!失眠了。脱离不了世间的时间、空间、生活观念,这怎么能修道呢?这些都是业力,业力把我们困死了。 

或过一劫,或复减少,乃至一岁,这是讲时间的相对性。

又彼坏劫,由三种灾,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止梵世。火灾来时,从无间地狱起,一直烧到二天的边缘。所以,佛为什么要我们断欲念、去淫心?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转化,火劫一来,就都毁了。

至于第二个水灾,威力就更强了,直到第二天。我们人在有形的精满了以后,欲火发动,随后水灾的障碍来了,乃至得糖尿病,这些都属于人体的水灾。

第三个风灾,能毁到二天顶,至四天边缘。

佛所讲的三灾,同我们现在地水火风的修持,有密切的关系。这一节因时间关系,只能简单讲述。

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这是讲世界的形成,这一段可以同现在的地质学配合研究,非常有趣。佛说由空劫(没有这个世界以前)以来,有二十个空劫。空并不是没有,空也是个东西,尤其讲器世界的空。比如太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佛说物理世界有七大:地、水、火、风、空、觉、识。空劫时,地水火风四大形相还没有构成,那时四大的功能蕴涵在空大里。实际上,空大本身也是在动,但因动得太大,我们反觉得是静态。易经讲“天行健”,宇宙永远在动,若有一刹那时间不动,乾坤息矣!整个宇宙就毀掉了。

空大经二十劫之久,然后转成气流动起来,这是风大的形成——风轮。大风轮转若干亿年以后,慢慢自然发生液体了,像浓浆一样,风轮与液体慢慢磨荡,就产生了热能。泥浆再聚拢来,突起来的就是高山,陷下去的就是溪谷、江河、海洋等,产生了第三层的地水火风,就是这个世界。修密宗法门的,有些上座后,观想空大,再观想风轮,就是大气层,大气层上观想火轮,火轮上观想水轮,水轮上观想地轮,然后再由地轮涌出一朵大莲花,莲花上坐一个菩萨,这个菩萨就是我,要一刹那间观想成功,这就是密法,观想成功后,可修止观了。 

又彼有色,从意所生,一切有色,地水火风是如何造成的?是意识所生。当然,物理世界为什么是唯心所造的,自己要去研究、去发挥。四大是唯心所造的,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云: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第六意识贯通了三界:欲、色、无色界。三界的轮转,其中心柱子就是第六意识,妄想的力量有这样大,三界轮回整个包括在第六意识的范围。《瑜伽师地论》把三界、九地、二十五有,都包括进去,都属于第六意识地。我们修持,如果这个理见不透,随时想把意识空了,是很不容易的。它的功能大得很,三界都为它所造,所以说:又彼有色,从意所生。

懂了这个道理,配合修持见到了空性,转过来修意生身,就成功了,原理就在这里。所以那位在美国的老太太,自己摸到了身内身与身外身,证明了佛所说的,没有明师在时,正法一样的存在。

就佛学的分类,众生吃饭分四种: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段食是分段吃饭,像人间分早餐、中餐、晚餐。有些经典翻译为抟食,如外国人用刀叉,印度人用手抓,动物用爪,就是抟食。天人看我们吃饭,就像我们看动物吃东西一样的脏。触食,比如我们除了吃东西以外,还吸收空气与光能,这也是维持生命的重点,很重要。思食是精神的,识食是色界、无色界天人的境界。真得定时并不需要吃东西,但功夫没到达不能乱搞,否则会出毛病。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四大各有各的种性,风大有风大的种性,地大有地大的种性。四大种性如何造成了色法?这里的色法就是我们的生理。

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玄奘法师的文章翻译得很好,达到信与达的标准,很合逻辑。四大种是造色,为什么我们这个生命,乃至物理世界,生成了以后,还是靠物理的功能使它永远存在,不但存在,又使它发挥,这个道理在哪里呢?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心物一元的重点在这里,理论的原则也在这里。是由于一切内外大种。

什么是内的四大种?我们身体内部,不断新陈代谢的地水火风,为内四大。打坐修道是发挥内四大种的功能,再把它转换。还有外四大种的地水火风,譬如阳光、空气等,这两个是一体,可是当它形成现象时,界限分开,功能一样,现象却不同。 

内外四大种的元素,以及他们所蕴涵的造色种子,都必须依附着内相续心,才能发挥一切的功能。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假使一个普通人,不管年纪多大,如果绝对灰心了,灰心到了极点,硬想死,大概半个钟头左右,人就虚脱了。因为内相续心没有了,接不上了。换句话说,生命力强的人,生命力绝对坚固,信得过,心力坚强的人,即使断气以后,还是可以回转,一切要看内在这个相续心坚不坚固。 

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这个地方很严重,不要看《》里头空呀空的,无人相,无我相,那容易懂,这里也是无人相、无我相,不过是分析给我们听,乃至扩而充之,甚至到达诸大种子,也就是物理的元素,当它没有构成四大的形态时,造色种子终不能造色。比方面粉、水,掺合起来,才变成馒头,只摆在那里,不加水掺合,就造不出来。

玄奘法师翻译这些时,一定头痛极了,科学的东西没有办法文学化,可是不文学化实在看不下去。很多人一看唯识就头痛,对不住,是你们的心不够细,也就是你没有得定,所以种子始终不能造色,要由彼生。什么是彼?好比临济祖师的宾主句一样。彼就是靠心力,内、外各种物理因素,再配合精神作用,才造出这个生命。

我们懂了这个原理,现在回转来,把我们这个业力,现有这个生命打破了,回到那个原来的地方去,就成佛了。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这样,所以修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的身体像一个小宇宙,这是唐宋以后道家的说法,有其道理。我们前面说过,身体可分成三部分,由心窝以下为欲界,心窝至眼为色界,由眉以上为无色界。与此配合,就是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有人问:精与气已讲过,至于神的炼法及其情形如何?与四八定如何配合?

精气神三样是中国道家的分类,这三位是一体的。有一点要注意,唐宋以后的道家,偏重于修证经验,同密宗一样,所以气脉、明点确有其事。但后世道学密犯一个毛病,就是倒因为果。为什么呢?因为奇经八脉、三脉七轮是定到了以后,自然的转化,他们把转化的经过记录下来,才变成丹经、道书,变成密法。可是后世人拿着这个当令箭,拼命在那里制造精气神,搞奇经八脉,那就完了。所以祖师爷们没有错,错在我们。如同宗讲明心见性,大家就在那里找心找性,都搞错了,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炼精气神是经验谈,人的生命究竟怎么来的?精气神是什么东西?拿现在名称来比方,就是光、热、力。精就是热,神就是光,气就是力,缺一不可。假如宇宙没有太阳能就完了,神等于太阳光,神能生“气”,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地球有吸力,自然吸到地心,重新冲上来,化成云气,这些同炼神化气是一样的道理,气再化精。

普通人是神化气,气化精,精就漏。漏也没有错,是顺其自然,不过却永陷轮回了。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使精不漏,回转来,再配合气,再配合神,就成功了,原理如此。

说到“拈花微笑”,可以公开一点奥秘。我们看看花,看看植物,花是怎么开的?花开了又会结果,怎么成长的?几乎同人体一样,植物吸收养分,也有它精气神的层面。然后慢慢生长,生长以后开花,花一开,到了一个生命的巅峰状态,另一个生命来了——结果。另一个生命又蕴涵了它的诸大种,这些种性又要配合其他的因缘,然后又开花、结果,永远生生不已。

我们的生命,道家张三丰比喻为“无根树”。可是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有根的,虚空就是我们的土,头部是我们的根。凡夫脑部荷尔蒙分泌,下来影响性腺,性腺荷尔蒙分泌了,精力就旺得很,就要放射,一放射就完了。

所以不但道家,一般走修行路子的人,也都知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密宗称头脑这一部脉轮为大乐轮,丹田部分叫变化轮,,喉咙部分叫受用轮。脑部的脉轮不打开,得不到轻安,不会发乐,打坐永远在愁眉苦脸中,根本空不了。当脉轮要打开时,会无比的痛苦。我曾亲自经历过,到了眼睛,眼睛开刀;到了牙齿,牙齿也拔了;到了耳朵,耳朵出毛病。二祖当年见达摩祖师以前,头痛欲裂,受不了,也想死,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你忍一下,正在换头骨。”过后,头不痛了,却长出五个包包,像五岳一样。

头部脉轮要打开时痛苦极了,走火入磨(魔)还是有的。到眼睛,眼睛瞎了;到耳朵,耳朵聋了;到哪里,哪里出毛病。如果再加上一点点妄念做功夫,非完蛋不可。只要心理不受影响,任运自然的用功下去,气脉通过,一切都好了。

当一个人真打开了头脑脉轮以后,才晓得何谓大乐轮,才可以谈炼气化神。这时意生身也出来了,身外有身,身内有身都做到了,一念动就出去,神通妙用也自然有了。但是与圆满有关吗?没有,这只是业报身的一种,但也有关系。这是业报身的一部分,这里头确有阴神、阳神之分。阴神是自己的境界里头有,外人看不见。阳神修成了,要变两三个我给别人看,别人就看见了,也可以谈话,也可以接触,这就是化身成就。

达到这种成就时,是不是证得了呢?还是没有。不过,随念一动,有百千万亿化身;不动时,清净圆明,了无一物。当然,见地方面,很可能也大彻大悟了。但是炼精化气这些讲的是功夫,和见地是两回事。 

学佛修持,要修就要修成三身圆满,讲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并不是一般人口中的,学佛学道要讲实证、证据,理论讲得好是没有用的。

炼气化神这个气,不是呼吸的气,密宗的分类很对,先修气,再修脉。开始时叫息,十念中念出入息的息,是后天呼吸之气停止后,可是血液还在循环,脉还没停止。到脉都止了,才是“精化气”的阶段,这个时候才可以修身外有身。

至于怎么配合四八定这个问题,四是四个定程序,八定则并不一定是四以后的次序,初也可以到达“空无边处定”。比如,灵云师突然看到一朵桃花,以及洞山的“迢迢与我疏”,忘掉我了。都是空无边处境界。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瞎猫撞到死耗子,碰到过。这时想把这个境界定住,还是定不住,空的境界有,可是初的定力没有,所以定不住。

“空无边处定”是空的境界,可以达到无量无边,如果没有初的基础,还是定不住。八定与四没有程序关系,如八卦一样,互相穿梭,说不定一个得了初的人,一下证到“非想非非想定”。所以云门师说:“你想非非想天有几个人退位?”这是真话。悟了的人,有时上坐后是在凡夫定的境界,有时是在“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有时也可能在“空无边处定”,反正是到处穿梭,是不一定的。

关于四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如何配合?重点是:初一定要做到不漏丹,才能炼精化气,二一定要做到炼气化神,三要做到炼神还虚,四舍念清净,一切皆空。原则大概如此,中间的修持细节和过程,不知道要经过多少苦头。比如气到眼睛,眼睛看不见了,要能做到不理它,充其量让它瞎,一念空,气脉自然通过了。如果一害怕,哎呀!不得了,眼睛看不见了,配合了这个妄念,那就麻烦了。所以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总之,搞这件事非专修不可,要把修道变成生活的全部。而大家学佛,是把它当成生活的花边,点缀点缀而已,那还能成功吗?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凡夫与外道,除了真正天的中心无法进去以外,严格讲起来,三界之中凡夫都能去得,都能往生。升天不一定靠定,升到天界的外围边区,是靠善心与德行。所以善人必定升天,不过很可能升在天的外围,外道也一样。因为一切外道与正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劝人向善,如果劝人为恶,那叫魔道,就不谈了。

这里讲四,为何只拿定来标榜,不拿善事作标榜呢?因为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有凡夫,心境上一定是比较清净。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天人境界只拿定来比方,包括了善,而有些经典讲善道升天时,就不提定。

这里头附带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修到四八定境界,拿大乘佛法来讲,还是一个“大凡夫”,不过很伟大而已。同样的道理,有些阿罗汉,虽修到四八定,但是并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在修法上,关于这方面,密法讲得很好:精不降,乐不生,气脉不通,妄念也不会断,身体也不会好;如果精一降,凡夫非漏不可。精降不漏而生乐,那真是舒服无比。但如贪图乐的境界,就堕落在欲界。如果贪图身上阴阳交合之乐,久了以后,堕落在鸳鸯、猴子、鹿等这一类欲念特别重的畜生道中去了,修了半天,还向畜生道那边跑。

气不转,光明不起;气定了以后,光明才生起,就是内在四大的自性光。神由无念而清明,但是偏重于无念,空的境界,落在无色界,等到无色界天的福报受完了,依旧再重入转回。当然,无色界天的时间很长,世上一百多万年,在那里不过是几天而已。不过这也是比较的,在他们自身感受来说,也不觉得长。

偏在乐的境界上,就堕欲界;偏在光明境上,就堕色界;偏于空境,则堕无色界。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都不能偏,非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不可,否则跳不出来。四八定九次第定是佛法及一切内道、外道的修持基本,不走这条路不能证果。但是达到四八定而不得,且般若不通透,不悟彻底,则依然是一个“大凡夫”。阿罗汉也不过是一个伟大的凡夫而已。大罗汉就不同了,可以跳出三界外。

欲界中的男女,广义的欲是色、声、香、味、触,狭义的欲是笑、视、交、抱、触。这五欲在四大中偏重于水火。拿中国文化配合来说,水、火就是心、肾两经,心是火,肾是水。五行这一套都要懂,因此道家教人坎离交,是有道理的。研究人的生理就会知道,当欲念一来时,四大都在动,四大都受损害,上以灾难称之,是指那个作用而言。实际上任何一念一动,四大都会动,都不归位。人的身体为什么不能得定?因为都不归位,都不均衡的原故。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了生理。弥勒菩萨说,简单的讲,有十四种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十四种功用。像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都属于色法的聚,凝结起来构成物质的形状叫色聚。(大种、四大、色聚,每个名词都有它的范围,研究唯识是非常逻辑的,一点都不能错。)但是意所行色除外。譬如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所行色。我们梦中的身体,梦到自己被火烫了,也会觉得烫;吃了冰淇淋,也觉得很冰。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照样有,那个是法触意境上所呈现的色。懂了这个,才晓得人死了以后,灵魂一样有世界,下地狱一样也觉得痛苦,地狱是假的,可是照样会痛苦。还有一个试验,把你的眼睛蒙起来,拿个假火假装烫你,你一定会叫:烫呀!皮肤都红了,这就是意所行色,是属于心所的一种。

卷第十三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宗常说的一句话,本地风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这些都是从本性起用方面来讲,懂了用,就晓得体。“第七”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七部分,“三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过去古老的翻译称三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师觉得不可翻译,因此用译音。就是到达我们所要达到的那个境界,简单地讲,就是得定。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作不是定,这个很重要。

弥勒菩萨把不是定的境界归纳出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这里讲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见性的自性,是说它的性质不定,是在变动,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后面的功能,就是五识。五识所呈现的状态,我们错认为是得定,那个状态不是定,不要搞错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为得定了,事实上,一句接一句的念,一直在变动不定中,并不是定,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们听声音,觉得得定了,那是耳识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净,不是定。如果认为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为什么?因为五识的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种觉受境界,好像得定了,不是真的,因为它本身是生灭法,当然不得定,以生灭法来修它,这是一种非定,要认清楚。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定有一个条件:就是轻安。如果还觉得有腿在,有脑袋,还觉肩膀发酸,就是不轻安、不安乐,整个身体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着觉似腾空,就是那么轻安,这只是比方。三脉七轮都通透了,身体才会发生轻安。我们搞了半天,还跟着感受在那边开运动会,哦!气到了这里,想把气弄过来,越弄越闭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觉一忘,它就过去,就通了。拼命在那里管它,就是一万年也通不了。弥勒菩萨说,这是被欲界的习惯困住了。欲界的习惯很多:色声香味触法,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都是。

诸心心法是整体的,八个识都在这里头。下面的心法是讲心所,意识的部分。什么是欲界的心法?你觉得气脉通了,就可以成道,这就是利害观念,这些也把我们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第八识,都是“心法”的范围,乃至于第六意识中,心所起的状态。有时我们虽然可以达到很定的样子,但却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达到轻安。比如喜欢听音乐的人,一曲好的音乐都听醉了就是定;又喜欢掏耳朵的人,掏的那个时候也是定;甚至喜欢捻脚的,搔到痒处时,也绝没有妄念,那也是一种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罗汉塑像,有一个就是脱了鞋子,歪着嘴在捏香港脚,表示在那个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没有轻安来滋润它的话,身体僵硬在那里。弥勒菩萨说,这不是真正的定境。 



(第20讲)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生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 


今天接着上次讲的,《瑜伽师地论》非三摩呬多地。

先认识什么不是定境,然后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定境。上次讲到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什么境界得轻安呢?宗喀巴大师说: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奏。自头顶一直灌下来,到全身,都属于轻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这个是必然的现象。不过,由上而下的轻安容易退失,有时候会全垮了。如果是由脚心发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谓通任督二脉,或者密宗所谓左右脉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轻安呢?身体的粗重障碍没有了,没有身体的感受,随时随地都没有身体的障碍,轻灵到极点。好似婴儿躺在那里,自己不晓得有身体。轻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气脉之学。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还有,不得定的原因,是因为根本没有发起真正想修道证果的决心,没有这趋向的人,不会到达定的境界。因为我们只把修道当作生活的一小部分来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当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过是修行的一点点调剂。但是我们正好相反,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一概都要,最后也要成佛,贪心非常大,放下来专修都做不到。

为什么没有发起成道的决心就不会证道?有个理由: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爱欲心没有摆脱,没有出离心。爱欲狭义指男女之爱欲,广义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维,一切都爱好。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一点都解脱不了,放不下来,转不了。爱清净、爱干净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们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才会发现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来的。一个人如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毛病检查得出来,就是第一等人。什么叫修行人?就是一辈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检查自己的,而且,谈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谅自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

于诸爱欲中,深生二字要注意,深深地生起染著,而且认为这是对的。大乘境界中,贪爱清净,好干净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爱欲之一种。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还有一种,绝对落于散乱当中。初修定者是指初的功夫没有到达者。妙五欲分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染著,引起了贪瞋痴慢疑等等。也就是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听好的等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就是你功夫到达了,在功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贪著了任何一种,就跟着流转,那不是得定。等于有些人打坐,坐好一点时,看到光了,或看到什么,就开始贪图那个东西,玩那个东西,而不能得定 。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

还有一种人喜欢简单,尤其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化,所以唯识学在中国,始终不大流行得开,因为看了就头大。唯识是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得很精详,所以我们不大喜欢。我们最喜欢的是宗,什么文字语言都不要,看到桃花而悟道,中国人最喜欢简略,不喜欢复杂。这一种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沉的路子,喜欢睡眠。换句话说,我们打坐时,往往把细昏沉当成定境,这也是很糟糕的事。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所,不名为定。

这个要注意了,还有一种人,没有实际证到定境,什么是定,他一点都没有实验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见地,也没有搞清楚。这怎么说呢?开始修定的人,虽然坐起来不散乱,也没有昏沉,也不简略,也不打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头昏脑的,但是作意方面没有一点成就。

什么是“作意”呢?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前面七个识就是第八识的作意。换句话说,八个识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识的范围以外,这个“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乃至包括了第八识,都在“意”的范围里,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所以达摩祖师以《楞伽经》印心,并再三交代,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

什么叫意生身呢?《瑜伽师地论》里头都讲过。首先,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前面讲过,我们心理一灰心,一崩溃,这一条命就自然干瘪了。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这个道理,再进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我们的意去造作出来的,这个意不是单指第六意识。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唯识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为空了,过于笼统,将来生死到来,或者想求证果时,一点也不得力。

现在的年轻人,玩得最厉害的就是密宗啊,气脉啊,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气脉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早已预言,末法时代,两个法门最流行——净土与密宗。聪明的人一听到佛这几句话,就马上会警觉到这个不是玩笑,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可是并不是现在一般人玩的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只能坐半个钟头,硬是作意坐上三个钟头,行不行?做不到,因为作意不能坚固。

我们看了上面非三摩呬多地的时候,自己检查一下,不落在散乱,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简略,做不到作意的专一。比方不管是学道家、净土或密宗,要观想一个白衣观音,在前面永远不动,这个作意做得到做不到?不行就是心在散乱。可是,一个学催眠术的,或一个画家,他们却都能做到。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因此有人主张净双修,把一念专注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心心念念不乱,做不做得到?

宗过去用参话头,把没有道理的问题参透,也就是把五遍行的“想”与“思”捆起来。然后,话头又打不开,要抱住这个话头,不能忘记它,这就是自然修止嘛!触与受也捆起来了,一边怀疑,一边在定境中,等于是定慧双修的法门。所以古代教人用话头参,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捆拢来,作意坚定了才能得止。不过现代人要放下来,现代生活太紧张了,放下,蛮舒服的,认为这个舒服是道,非也。这也不是过是作意的一种方法,对付现在这个时代蛮好用,如此而已。但永远保持那个空灵、轻松,是不是有作意在呢?没有的话,就不算定。

“诸心心所”就是人所有的心——妄想、五十一种心所、贪瞋痴等心理行为。如果它们一点都没有转化了,怎么会得定呢?换句话说,打起坐来,表面看来俨然修道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头的贪瞋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来了。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宗的参等,都是作意的道理。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这一节很重要,《现观庄严论》讲,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如果你是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这个妄念,把这个作意毕竟专一,也算是得定。可是它会变去的,这是专讲定的修持,见地又是另外一回事。

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有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

再进一步,更加严重。虽然作意了,比如念佛,差不多到达一心不乱,但还没有证得四加行。换句话说,色身气脉统统没有改变,一切都没有转化,四加行的功效一点都不能达到,病也照常病。当然这同你的心地法门没有关系,但是此身四大也是心的一部分,既然能转心,为何不能转四大呢?《楞严经》上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连身都没转,你说得了定,那不是自欺之谈吗?加行的究竟:暖、顶、忍、世第一法,没有证得,气脉四大没转变到究竟位,所以不名为定。

很多悟了的大师,在最后临走时,都死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元朝大师高峰妙,最后还是胃病难过而死。当然,病痛、生来死去、坐脱立亡,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很多大师都是如此。以教理来讲,就是他们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所以不算究竟得定,不是证得圆满之法,只是悟得法身而已,这些人,只好等中阴身时再去成就。但中阴身的悟成就,理论上是有,事实上如何,我们无法看到。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这些都是批驳不是定境的道理。这里再进一步告诉我们,虽然证得加行究竟,气脉转变了,功夫可放光、动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到了,阴神、乃至阳神也成就了,这样的人一定被普通人视为活佛。这时还有一部分的爱欲,染污本心的清净光明,比如爱染清净,爱染有道者,到这种程度还是非究竟的,杂染善法也非究竟。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梗涩艰难。

虽然已经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身心可以出离,可以分化,心里也没有什么烦恼,但功夫境界与烦恼完全是两回事,心理的烦恼染污太不容易解脱了,不要以为打打坐,有点功夫,懂一点佛法道理就是学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但是于入定、住定、出定诸究竟的定相中,不能自己做主,有时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种入定并不算究竟。究竟定相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操纵自如,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如果未得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有时候功夫对了,有时候又不对了,梗涩艰难,也是不算数的。活着健康的时候还不能做主,到生死来临时,一点做主的办法都没有。这点随时要留意,尤其是年纪大的修行人。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还有一种,因为定境不清净,所以不叫作定。虽然可以做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些人作的是世间定,不是出世间定。这里要特别注意,大家做功夫修气脉、观明点,这些都是世间定,即使修到祛病延年,也是世间定。世间定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练武功者等的定境。出世间定的差别在般若、在见地。世间定是功夫,不包括见地在内。

这一章讲什么是“非定”,其实虽然是非定境界,我们仍然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了一点,死后起码能生到六欲天,比我们活在这世界,可舒服得多了。能到达这样的功夫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们现在是讲非正三昧而说的,关键要搞清楚。能做到这十二种非定境当中的任何一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今天还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做到。这里所讲的非定境界,并不是说它错,而是说它不是佛法的正受,不是的正定,区别就在这里。 

因为修的是世间定,所以永远没有办法除去根本烦恼。有一点修养功夫的世间人,可以到达一个烦恼比较少的程度,而烦恼之根并没有拔掉,只是不大起作用而已,随眠烦恼照样还有。随眠的意思就是这些烦恼跟随着你,跟着迷糊你,让你走入莫名其妙的糊涂境中。五十一种心所里,有二十种随眠烦恼,修行是检查这些心所,不是打坐做功夫。大家动辄谈功夫,功夫有什么稀奇!心里的检查做不好,随眠烦恼都找不出来,过后方知,我说“事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事情过去了,才晓得那件事像梦一样过去了,心里头明明像波浪在滚,根本烦恼仍在,自己还觉得清净得很呢!觉得只有自己在道中,只看到别人的烦恼,以为自己是没有烦恼的;只看到别人不对,觉得自己很对。我们要把五十一种心所好好的搞清楚,修行是在这里着手,然后再把五蕴解脱,(五蕴就是一念。)一步一步搞清楚,那才谈得到修定。

随眠烦恼没有除掉的定,就叫世间定。“诸心心法”,还有一切心所所生的这些烦恼,如果通通没有断,就不叫作定。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

什么叫做“起”呢?所得的定固然感觉没有退,事实上已出了定位;换句话说,虽然觉得自己待人接物,都还能够应付自如,心境空空的,但那不是得定,那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作意的清净而已。诸心心所的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一概都“起”来了,都在轮回。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最后的一个,连最根本的三摩地都退失了。所以修大乘菩萨道,到了第八不动地菩萨时,才不会退转。换句话说,四八定,你都修成功了,还是有退转的时候,可以退到六道轮回。如何才到第八不动地呢?般若、见地、行愿。福德圆满则智慧圆满,最重要的还是福德圆满。

福德这件事情,真不敢讲,因为讲了以后,可能门前草深八丈,没人来了。

以上是强调非佛法的三摩地。

下面讲有心无心地的问题。这个“心”是指八识心王,整个的心识。心意识这个心,第八阿赖耶识都包括在内,因为第八识也是心所造的。

学的人经常说无心,随时做到无心。同安察师有一句偈颂“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差得远,况且我们还做不到无心。但什么叫作真正的无心?比如我们走路,把别人碰了一下,会说:“对不起,我无心的。”那个无心,可不是道的无心,而是无记,大昏头。健忘的人也是无记,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咯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大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大论,学唯识的人,如对这一部论著没有搞通是不行的。

现在讲《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有心地及无心地有五种分类法,要知道其界限、定义,才能开始学佛。

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现在介绍第一种区分“有心”“无心”的分类法则∶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什么叫有心地?包括了五识身相应地。例如普通人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这五根的后面有五识。根与识很难分别,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大智慧的人,分别不出来,什么是眼睛的生理官能,什么是眼识等等。

又比如上次讲过,人刚断了气,眼睛还没有坏,马上挖出来时,眼睛的余命未断,眼识是不是失去了作用?眼识已退回到阿赖耶识去了,第六意识也退回去了。可是这个眼睛移植给别人还是有用。五识身已不是五识身了,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眼根,眼根的余命未断,不是识的问题。眼识已经走了,医生把这只眼睛接上去,神经接起来,给另外一个人,神经没有障碍了,接受这一只眼睛的人,他自己的眼识起作用,配上别人给他的眼根,眼睛可以看了。

再比如我们的眼睛(眼球是官能,佛学称眼根),眼睛看前面,我们的眼识配合第六意识注意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是黑板,是茶杯,这是第六意识。如果这时眼睛注意看着前面,但旁边的人、物,同时映入眼帘,那是眼识的作用,不是意识,因为意识正全心配合眼睛,注意着。旁边随时来的一切也是知道的,那就是眼识。但一晓得旁边有人过来,当一晓得时,马上起了分辨的作用,眼识已经交给了第六识了。在最初刹那之间起明了作用的,就是眼识。

至于身识,就很难体会了。大家学道做功夫,如果能把身识认得清,就可以进步了。修证,乃至修报身、修化身,要先认得身识,才能谈得上起步。

怎么样是身识?十来岁的时候,春天睡觉,早上醒来无事,懒洋洋的,那正是曾子说快要死的那个味道:“启予足,启予手。”手脚在哪里都不知道,睡得甜得很,醒是醒了,身子可以动,也动得了,可是不想动,那个时候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身识。但并不是这个身体,等于这个身体还是外壳,这个身体内在还有一层朦胧的内胎,那才是身识的作用,抓到那个来修,就快了。如果再一动念,第六意识一配上,身识就交给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这个分别一来就坏了,一切烦恼就来了:要起床了,应该去上班了……这些都是第六意识的事。

所以说,什么是有心地?第一种就是五识身相应地,是前面五识配合意识妄心而起的境界。第二种是意地,单单第六意识妄心所起的作用。

第三是有寻有伺地,就是罗睺罗尊者修出入息,到达初有觉有观的境界。有觉有观是旧的翻译,玄奘法师不同意这样翻译,他用寻、伺二字。打坐找道,找定境就是有寻,再高明一点就不找了,只守住在那里,就是伺。一般人常把伺境当成定境,呆呆定定的在那里,也知道,有等待、裁定的味道,这都属于有心地的范围。

再进一步第四,无寻唯伺地。等于二、三的境界,上坐心里头没有杂念,不去寻找功夫,也不去找一个境界,只有伺,就是一味呆住,清净在那里。若把那个境界当成定就错了,那正是意识状态、妄心状态。这四个方向都叫做有心地,有心地就是普通人,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属于这个范围。

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瑜伽师地论》讲,从第二静虑到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这里所论的,除了这三个定境以外,其余的都是有心地。

至于无寻无伺地中,又有程度之别了。唯识分析得很清楚,一步一步,详尽得很。无寻,坐起来清净得很,念头没有乱跑,也没有乱找时,只有一个很平稳的境界摆在那里,就是无寻唯伺。这里头有没有东西呢?还是有。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是在五遍行的想与思中。至于无寻无伺的境界,则超越了想的心理状态,乃至于到达了“无想生”,又进一层,无想而能够生作用,起作用的功能。

严格来讲,无想生的最初步,也只能摸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边缘。所以笼统来说,般若很容易讲,本来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这仍非究竟,太笼统了。

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这三个定境到达了,才可以说定境达到了无心地。这一段都是讲修证做功夫,不讲见地。不过这却是修证功夫的见地,如果这点认识不清,功夫就做得迷迷糊糊的,像土包子进城,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才行。

下面要介绍第二种“有心、无心”的分类标准。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

普通人的散乱心也叫作无心,因为把心掉了,自性散坏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做功夫修持时,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空空洞洞里头,好像清净得很,就以为到达了无心地。实际上这正是掉了心,是这个无心正在颠倒中,自己不知道罢了,很可怕。以我几十年经验看来,做修养功夫的人,最后走上这条路的人太多太多了,都是这样糊里糊涂去了。正如雪窦师的诗句:“可怜多少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竿。”几位老同学要特别注意,钓鱼竿子已经被我收回来了,你们已经无心了,因为你们迷失了修持的本心。

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

等于看到一个疯子,我们也叫他是无心人,因为他错乱了,迷失了本性。有人修到后来,很容易走上这条路,一定要注意。所以有位师说:“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不是那么简单的,福德不够,所以慧不能到。

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无心地的反面,就是有心地。在佛法而言,一般凡夫成道以前,烦恼错乱心都算是无心地,没有证得本性的缘故。真正修证佛法,得了定、慧的,叫做有心地。这是第二门解释。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

第三门,就心“生”或“不生”来区别“有心”“无心”。比如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我们口口声声要想帮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里虽这么讲,实际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修行,单说一个功德心,在行愿上根本就很难建立,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立过。行门很难讲,历代祖师都只讲见地,行门不敢多谈,真正谈了行门,徒弟都跑光了,因为要求太严了。但教不严,师之过,宁可要求严格,门前草长三尺,岂止三尺,十丈都无所谓,没有人都可以,一个人在里头蛮舒服的。老实说,行门很难,太难了。

有些心不生是因根,是因为生理机能破坏了,比如脑神经坏了,这个心理生不起来。尽管佛法讲四大皆空,四大还是很重要。佛说暇满之身难得,生为人,闲暇的时间难得,四肢体健,五根具全也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工商业时代,空闲的时间谈何容易,能有闲暇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妄言修道,这是多大的福报。

境不现前故,有时候你拼命用功,那个境界就是不来。从前有一个修道的老先生,有一些功力,既不吃饭,也不睡觉,不过到夜里十二点时,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靠在椅子上,闭着眼,大约有半个钟头。然后眼睛睁开,再谈话,可以谈到第二天晚上十二点。到了十二点他又不说话了,闭眼休息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功夫来找他了,这就是境现前。《孟子·尽心》下篇说:“有诸已之谓信”。消息来就要定去了,这就是境现前。有些人功夫做了半天,境界不现前,这就要严格检查自己了:心理的障碍,或是生理的障碍呢?若问另外有个方法没有?这是爱欲之心,贪求之念,这些结使在作怪。连这个都不能检查出来,还怎么能够修证呢!

阙作意故,作意没有造成,至于是什么根器,该如何作意,也是大有关系的。

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以上种种缘故,所以心不能生起。密宗的修法生起次第,就是由这里来的。密宗所有的理论,都是唯识法相的基本理论,所以修法要修到生起次第,没有的要建立,等于从平地上建立生起十二层高楼。所以密宗是无中把它生有,生有了以后,把它打空,又回到清净光明,把建立起来的空掉,那就叫圆满次第。

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不受上面八种现象范围所限制,道心才可能生起。

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若具备了生的境缘而生心,是有心地。相反的因缘而心不生,则是无心地。

第四门: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什么是分位建立呢?又包括了六位,除了这六位外,都是有心地。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这六个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极果。这些分位建立,同样的达到无心地,程度还有差别。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得的道是不错的,但程度、造诣、层次上却是有差别的。六位中,无心睡眠位是凡夫的无心,睡着了,什么都忘记了,这也是一种无心。修道人犯了这个毛病,不能原谅自己,功夫不够,因为大昏沉之故。

无心闷绝位,是好似昏过去了,或者跌倒、打伤了,或者受了脑震荡失去记忆了,这都属于闷绝位,是病态的,不对的。以佛法来讲,如果一个人受了脑震荡,过去的都忘了,熟人也认不得了,这时,他本性在哪里?是不是治好了又回转来?不能治好,但他的本性又怎么恢复呢?这是科学的大问题,学佛要追究这些地方,佛法是绝对的科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要贸然的相信,贸然的搞,严格讲,这里头都是问题。

无想定位,也属于无心地,无想定位不是证道。,然后认为不是道,知非即舍,不干了。无想定是外道位,但是无想定有无想天,虽是外道位,比我们的位置却高得多了,虽然还是在色界中,却超过了欲界天。一个人能到了无想,虽不行善,也绝对不做恶事,既然不做恶事,依善果也可以生天。何况无想还是一种定的境界。不要看不起它,我们还做不到呢!

有些人打坐怕落顽空,其实,若能真正到了顽空也要恭喜你了,恐怕只是在玩弄那个空而已,顽空做不到的。无想生位生到无想天。灭尽定位不同,是罗汉果位,超过四八定。九次第定的灭尽定,身、心皆灭,等于向轮回请了长假,但是,最后还是要来的,非回心向大不可。灭尽定可以躲在偏空的境界里头,空的功能灭了身心的作用。无余依涅槃位是大菩萨位、独觉菩萨位。这六位叫无心地。

第五门,也就是最后一种区分法: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

宗所讲明心见性,直透牢关,在破三关之后,就要破这个有余依,证无余依涅槃。什么是有余依?就是大阿罗汉,同独觉佛达到涅槃的果位,但是烦恼的根还是没有断,就是《维摩经》上所形容的余习未断。维摩居士的房间里,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进了他的方丈,(寺庙中称方丈就是根据《维摩经》,维摩房间一丈见方,可是百万天龙,天人进来都坐得下。)结果天女散花的时候,罗汉们闭眉闭眼的,因为要做到不动心,可是天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掉不下去;菩萨身就沾不上,都掉了。因为罗汉余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罗汉们对声色是不要了,可是有时候对声色还瞄一眼,这一瞄并不动心,可是天花却着身了,就是余习未断的缘故。所以他们虽然也得了涅槃,可是那叫有余依涅槃。因为只要把根一挑,就又挑起来了。

到达无余依涅槃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义心,即宗洛浦师说的:“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是第一义。

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到达了透末后牢关,得第一义,才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才永灭,才是无余依涅槃,达到自性清净。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为四智,修证到达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成就,三身四智平等平等。四智圆净,不著不住,六通妙用,不住无著,达到无余依涅槃,这才真正到达无心地,佛的境界。

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第八识又译为藏识,阿赖耶识是梵音。如果单单译成一个藏字,所表达的不够完整,因为它包括有①能藏②所藏③执藏的作用。它能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执藏抓得很牢,所以它起的作用是异熟——各种因缘,异时、异地而熟。这是指轮回果报,这个异熟的帐,电脑都算不清,它实在太错综复杂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