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我在美国读完本科,然后去香港读研,我图啥?

2020-09-07 14:52:41



 “美本港研”,是一种自我突破,

但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规划的保守选择


 “犹记得香港研究生报到的第一天,我向身边的同学自我介绍时提到自己的本科是在美国就读的,于是他们立刻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回了一句:在美国混不下去了?眼前这个操着一口标准美音的女生边说着,边自嘲地笑了笑。



的确,就目前而言,在美国读完本科之后,很少一部分人会回到内地或是香港继续完成研究生的学习,更多的会选择留在海外继续深造,亦或是直接回国工作。


以2017年香港大学录取的授课型硕士的数据为例,大部分内地生来自985院校(36.42%)、211院校(19.65%)或是双非院校(27.75%),而仅仅只有4.05%的内地生来自海外本科,从中我们也不难得知,来自美国本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2017年香港大学硕士新生本科院校比例 图片来源:搜狐网)


而说到美国,中国学生已然成为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比如:2013年,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已达235597人;2014年,赴美留学学生人数增长20%,中国学生人数将近27万人,而且中国留美学生人数近年来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美本港研”,即在美国完成本科学习后来到香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可谓是一个极其新颖的留学现象,新颖到百度、谷歌、,新颖到各所美国高校仍缺乏大数据分析,但不得不说,当特朗普推行的留学政策使得国际学生去美国留学以及留学后留美的机会大大降低时,这将会逐渐成为一个值得重视与讨论的话题。

 

对此,笔者采访了一些正在或即将去香港读研的美国本科生以及在香港与美国学习的旁观者,在回答“是否听说过‘美本港研’以及对此种留学模式最直观的第一感受”这一问题时,他们纷纷表示基本上并未听说过,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它的存在,而就此种留学模式对学生目前的学习和日后的就业发展来看,他们姑且可以被分为“突破派”、“保守派”以及“个人选择派”。




突破派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图片来源:搜狐


认为“美本港研”是一种突破的受访者表示,从传统观念上来看,内地-香港-美国像是一个呈阶梯状而非平行的发展方向,似乎没有人会愿意“攀登” 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后再返回,但其实此种留学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呈现出一种中西方环境的平衡。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个相对自由的亚洲环境发展,亦或是想要继续接受西方教育但离母国文化更近一些,那么“美本港研”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对此,受访者们基本从专业与未来发展两个方面罗列了选择“美本港研”的学生可能看中的香港的优势。


 


从所读专业的角度来讲


图片来源:LinkedIn


Odette认为,香港与内地相比,拥有相对西式的教育以及相对自由的人文氛围。


婷是一位“美本港研”留学模式选择者,她表示,因为自身规划未来从事教育行业,因此觉得亚洲环境更能了解英语学习者真正的需求。


远认为,选择“美本港研” 的学生在研究生专业的选择上应该较为偏向于商科,毕竟香港的商业领域十分发达,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很大。选择此种留学模式的研究生可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并想要在香港读研的阶段完成对香港社会的适应以及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未来发展方向



受访者婷认为,本科毕业后不想直接回国,但又没想好去哪里,于是觉得在香港的话,回美国、回内地或者去其他国家发展都无妨。

 



保守派
不得已而放弃更好的平台


 

认为“美本港研”是一种保守的受访者则表示,选择香港或许仅仅是因为这些学生不适应或是彻底放弃了本可以在美国享受到的种种优势。

 

受访者麟没有在美国找到合适的工作,读完本科后发现自己仍旧不适合或是融入不了美国社会,因此选择重新进入华人社会。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非学术原因,比如离家距离太远、饮食与生活习惯无法很好适应、文化差异等。


除了保守派和突破派,还是有很多人仅仅是基于个人的选择,说不清原因。在哪里学习并无突破与保守之分,只有一个人做出选择的理由,可以被冠以“突破”或是“保守”的标签。





“美本港研”VS“美本美研”



说完了原因,我们就要来对比一下“美本港研”与“美本美研”的优势和劣势。


当被问及“美本港研”与“美本美研”之间的不同以及各自可能产生的利弊,受访者们从适应性、院校选择面、未来发展以及学术水平方面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美本美研”最直观的好处在于学生无需再花很久的时间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反而可以快速进入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研究以及生活的节奏。相反,进入香港社会,种种差异可能会让人产生不适应感,更缺乏归属感,于是便会进入一个与社会之间产生的磨合期,但这样的经历也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让求学经历变得多样化。


图片来源:搜狐


其次,从院校的选择面来看,美国相较香港拥有绝对优势,毕竟香港是一座城市,而美国是一个国家,以QS于2017年发布的世界大学中前100名的院校排名来看,美国占据31席,而香港只有5席。

 

接下来再看就业,香港的商业领域十分发达,相关企业对于雇员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便极具潜力,因此港校在港企的招聘过程中必定具有优势。



另外,美国的就业选择面也很大,东海岸以纽约为代表的商业金融业、西海岸以硅谷为首的科技产业、中西部的传统重工业都很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虽说受限于移民政策,H1B工作签证只能通过抽签来获得(大学教职例外),但一个美国院校的研究生学历则可以大大提高H1B的中签几率,尤其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正在实行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s)OPT延期政策,几乎可以确保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留在美国发展。


最后看学术水平,其实以最新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为依据,港校与美校并无明显差距;但相较而言,或许香港的研究生功能性多过学术性,可以使得学生在较快的时间内结束学业,并获得某一领域较为全面的技能。





“美本港研”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思远提到“美本港研”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无法快速融入香港社会的情况。

 

 首先是语言,虽说英语和普通话在香港算是通用,但是粤语依旧是香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如果不能快速学会粤语,便会强烈感受到香港社会的排外感以及自己和香港之间的隔阂。


其次是生活的空间感,美国车大、餐食量大、房子内部空间也大,但香港则恰恰相反,房子内部空间很挤,而这可能便是美本出身的学生去香港读研最需要适应的。”



但这些情况终究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比如美本出身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对于香港社会中偏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会接受得较快,正如受访者朋序所说:

 

“我见过很多本科生读完四年也很难融入香港社会,但也见过仅在香港交换过一年的学生毕业后便能顺利进入香港媒体的港闻版工作。因此虽说能否融入一个社会与在当地停留的时间固然有些许联系,但更多的取决于你来到这一地方的目的与自身的心态。”

 


另外,笔者觉得香港的教学方法偏英国体系,和美国体系较为不同,因此向受访者们抛出了“如何看待学生们可能受到的由体系差异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

 

Linda认为,从身边朋友们的经历来看,体系的差异或许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差异,而教学方法的不同也就意味着知识结构和所涉及知识范围的不同,这真的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但也有受访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Alyssa称,虽说不同的教育体系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肯定不同,但已经读到研究生的学生应该已经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对信息整合、解惑、接纳的过程以及较为清晰的分析能力,因此这应该不难适应。

 

然而,提到日后的就业情况,受访者们对“美本港研”这一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给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


图片来源:老查留学


“单从就业来看,其实主要还是看未来想在哪里发展:想在美国工作的话,那美研毫无疑问拥有巨大优势;同样地,如果想在香港工作,那么港研便会成为优于美研的选择。


但是如果毕业后想要回到内地发展,从雇主的认可度来看,美研或许优于港研;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本港研’的经历或许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加丰富的阅历,使得自身的眼界更开阔,也对不同类型社会能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也可以看做是‘美本港研’带来的一种优势。”





“美本X研”能否成为留学新模式?




不得不承认,目前美国出台的留学政策越发限制留学生毕业后留美的机会,因此笔者便向受访者询问,他们认为未来是否会出现越来越多在美国读本科而后转去其他地方读研究生的情况,对此受访者们几乎都持反对态度。


图片来源:sujatatravel.blogspot.com


受访者远认为,移民政策的收紧确实会对研究生选择是否在美国继续深造产生影响,但影响有限。本来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的就占多数,而且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确实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即使不为了留在美国就业,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选择在美国读研依旧是一个明智之举。另外,对于学生自己来说,美国收紧移民政策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留下的机会就一定增加。

 

Linda认为,就算相关政策已经出台,现在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仍旧逐渐增长。在国内已经普遍意识到美国高等教育要优于国内高等教育的现在,这个留学的大趋势是不会停止的。因此在我看来,就算有困难,大家还是会选择在美国读研,毕竟一旦意识到某种教育模式的优势,是很难选择离开的。



最近热门文章  


异国恋难不难?距离远不怕,怕的是心远了 | 粉丝留言精选


美国身份和北京户口,究竟哪个更难拿?


来美国才知道美国90后说话发短信都这么freestyle,你知道怎么用英语说“mmp”嘛?


如何假装成一个好留学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