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展讯 |“移情公园”展明日亮相香港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

2021-08-30 13:49: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宝藏”

宝藏,一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协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浙江联络处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名教授作为学术主持及王冬龄教授亲笔为此次展览题词的“移情公园”展览,展出18位香港和杭州来自不同艺术院校的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将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1月5日,在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3楼画廊展出。

为期21天的“移情公园”展览由一群青年参展人共同策划,是一个香港及杭州的交流项目“香港杭州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



移情——遭遇“陌生的我”

文/谢瑞涛


“昔日的香港鲗鱼涌河流处,水量充沛,是故太古洋行于1883年选择该处临海地皮兴建糖厂,并在后山的集水区建造水塘,为制糖提供用水。因当地居民认为其风光可媲美浙江杭州的西湖,将该水塘称为'赛西湖'”。在1977年,水塘被填平兴建私人住宅区,名“赛西湖大厦”,部分土地则归还港英政府管理。1985年,香港市政局在水塘的北岸,建设了“赛西湖公园”。


水塘旧址(网络供图)

“Chol Sal Woo"公园(网络供图)


这个原被称作“七姊妹水塘”的风光是否真的不逊色于杭州的西湖?我们现在已很难考究。但当地居民把一个人工水塘称作另一片遥远的自然风光,我们该怎么去认识这种命名行为的本身?事实上,当时的北角一直是江浙新移民的居住地,他们自然很熟悉西湖风景,所以乡愁的思绪变成了一种“移情”行为。“赛西湖”在思乡的投射和移情与命名中成为了一个陌生的“我”。


那么“移情公园”呢?它正是一群遭遇”陌生的我“的艺术家聚集地。当我们为“移情公园”的建造方案翻开 1851 年的《园艺家》杂志时,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园林设计师安德鲁·杰克逊·唐宁为纽约拟建公园,给我们留下的风景处方是一种现代娱乐与田园情怀的奇怪混合物:他要建造一个庞大的地方,总以容纳一个水晶宫,“其中所有的人都能奢侈地享受成片的热带棕榈树和香料植物,同时还有人成群结队地坐着雪橇,飞快而悄无声息地滑行在冬日公园乡村式大道上”,还要为可能寻找孤独的那些曼哈顿的卢梭们提供孤独之地。而 6 年后竞标赢得了中央公园的设计权的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甚至在“构想方案”的开场白中就抛出了一个基本理念:“整个公园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因此服用于艺术品的主要原则,也就是说,整个公园应该围绕单一而崇高的主题构成。”

  

纽约中央公园(网络供图)


当然,有人或许会期望“移情公园”是作为艺术家相互吐露极少谈及的、自身情感生活的场所。但坦白地说,这个公园不过是一批遭遇了陌生主体——即陌生的“我”的艺术家聚集地。当你穿梭在香港城市空间中,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移情区域”。在旺角一带有很多相类似的、穿插于商业大厦的“城市公园”,它们位于城市高耸建筑群和商业中心之间。出于香港政府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各自商业中心附带建造这样一些绿化区域,称它们为公园是很牵强的,因为它们只是很小块的带着绿化的歇脚地。加上企业本身对于这块地方主动的“藏匿”行为——毕竟企业想让人们把关注和时间放在他们精心打造的商业中心当中,这片狭窄的公园往往安排在充满油烟味的后巷或者是堆满货物和楼道中间地带。所以哪怕是在香港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部门也觉得这样一片天地是一个人性化的安排,是一个市民“移情”的有价值的地域,即便大多数人也许对此并不察觉。


  StuckMuse小组与艺术家白双全,香港旺角


当游历杭州或者香港时,我们会发现自身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自身的主观意识会“移情”到这个城市当中——作为“他者”的城市逐渐成为“他我”。杭州或者香港成为了我们自身的投射,而这个被“他我”化的城市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自身。无论是在杭的香港艺术家或是在港的杭州艺术家,感知和信息在互相投射,两地都作为了对方的陌生主体,并不断涌出体验行为,而这个体验行为的发生地将聚集在“移情公园”之中。两地艺术家对两地的体验和感知行为,塑造了各自的“杭州”和“香港”,这个“他者”将在“移情公园”里成为“他我”。因为我们向别人叙述一个城市时,无法逃避开把自身的体验行为移情其中。

 

游客是陌生的“我”

 

沟通的情境使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化成景观和场域中彼此能够感知的空气湿度。就比如在特定情境中,我们发现彼此沟通的修辞和文化符号在同一片风景中被完整的移情;就像在被灯塔投射时,记忆和预感的同时出现使得我们不自觉的开始一些在过去中曾不断被演绎的对话。在开始这场“共生”的关系前,我们确认了游客的身份是陌生的“我”,因为艺术家各自的作品成为了两地对话的发声器官。我们在“移情公园”中发现——我们首先把自身移情到各自的作品中,却又无可避免的被自身的作品所影响。在这刻,作品便成为了公园里的游客。

 

方言木马

 

应当承认的是,两地方言为“移情公园”建立了一个旋转木马。任何对于亚太地区散居华人资本的研究都需要认识到,区域文化和方言的重要性。说广东话的华人族群(大部分来自香港)支配了旧金山列治文区和悉尼的查茨伍德。城市是归属性与身份危机最为深刻的场所,因为我们总是把共享的社区和文化假设为公民的身份基础。“而事实上,公民身份的自由主义的构想遭到了来自于社群主义、。

 

方言为各自的群体建立了一个临时的旋转木马场所,我们在面对陌生方言时的感受如同我们在轮候一个旋转木马,骑上木马的人暂时获得了一个身份。而在杭的香港艺术家基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归属诉求中在杭州这个城市中扩展了自身的身份空间。霍尔斯顿和阿帕杜莱断定,“城市作为日常生活空间,正在挑战、分流,甚至取代作为公民身份最重要空间的国家——不仅因为城市的不确定性,还因为它突变的形式”。

 

中心喷泉:意识流

 

参与此次展览的十七位(组)艺术家,是在这二十年成长的年轻“观念个体”,他们具有自己对于生命个体的思考,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寻找各自的思考脉络和表达诉求,在此刻开启了“移情公园”的游览。来自香港在杭州学习的艺术家林俊杰将视野对焦生命经验中移民潮,旧的一代与新生代的交替引入创作,面对“外来者”,一个象征着“未知”的群体。同样在移民潮影响下成长的艺术家谢瑞涛则在作品阐述到:无论怎样,你都拥有一个(或多个)无器官的身体,它并非是预先存在的或作为现成之物而被给予——当一个无器官的身体成为内容或成为内在的充盈者时,我们原先的器官身体便作为在前者之上的结构——层。而在杭州学习的香港艺术家温辰旻将影像于自身体验诉诸于故事,用近于童话的形式,消解并重构观看与意识的连接,在杭州与香港两座城市间找到”观看“对象背后的隐藏多重观看的主题。另一位杭州艺术家王志鹏,沉迷于程序算法生成,Audio-Visual 影音交互等媒体艺术创作。长期专注“分形”这一数学概念所展现出的分形图像,并挖掘和思考分形图象背后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淑贤的作品,用天文现象建立”观看“对存在的触觉与感知。Clement 的作品关注都市处于斜坡下的生存的方式。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可颖的作品,透过不同媒介展现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重新诠释文本及其秩序,并赋予作品特定情景。而来自浸会大学庄伟用影像建立了一个对话的世界,one sound of the future 。

 

他们的作品在公园里的中心喷泉聚集,持续不断地涌现。



参展作品欣赏


 黄淑贤 《望瓶打卦》 2017年

  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

陈匡睿  《黑白表象》 2017年

喷墨打印画布共三张,每张 30 x 30in

陈复 《你,想去何方?》 2017年

空间装置W1000 x L800 x H2200mm

锺正 《不让太阳交更》 2017年

HTML

赖韦林 《筑梦》 2017年

水墨设色纸本 130 X 66cm

李可颖 《无限原点》 2017年

录像装置 123(L)cm X 82(W)cm X 75(H)cm

林俊杰  《地尽头》 2017年

影像   3.6米 x 2.6米

刘颖超《行云流水》2016年

综合材料绘画 75x55cm

刘芷恩 《城市边缘》2017年

布面油画30×30cm 两幅,25×45cm 一幅

王志鹏 《Flow Void》 2017年

VR 1920×1080像素

谢瑞涛《 伤口标本系列》 2017年

绘画装置 30x20 cm 三幅 30x40一幅 60x30 cm一幅

童茜 邱奕雯 《第四种洋流》2017年

多频影像 0.8m x2.5m

于航  《立方米》 2017年

装置 190cmx190cmx170cm

温辰旻  《我知道故乡这东西一定很好》 2017年

文本35x45cm

余惠恒 《柔情极了的分享》2017年

数码版画

张钧雷 《拷贝手艺》 2017年

册页 漆艺 宽30cm 长400cm

庄伟 《I am her son》 2014年

录像 尺寸可变


 移情公园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15日18:30

开放时间:11:00-19:00(公众假期除外)

展馆地址:香港九龙达康路18号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三楼展览厅(免费入场)


参展人:

陳復、陳匡睿、莊偉、鍾正、賴韋林、李可穎、林俊傑、劉芷恩、劉穎超、童茜、邱奕雯、溫辰旻、王志鵬、黃淑賢、謝瑞濤、于航、余惠恒、張鈞雷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中国美术学院港澳台办 

支持机构: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驻浙江联络处

学术主持:高士明

场地支援: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特別鸣谢:王冬龄

策展团队:STUCK MUSE小组


--最底部有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 免责声明 ·



编辑 / 制作:柯兰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