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香港保险真的优势独占吗?

2021-12-23 07:30:05

香港保险凭借“保费低、保障范围广、全球理赔”的优势,吸引了很多内地投资者。据香港特区政府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香港各保险公司新增中国内地个人业务总保费高达316.44亿港币,在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43.81亿港元,五年间增长了7.2倍,而在香港自由行刚开放的2003年,这一数字甚至未纳入单独统计。

香港保险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吸引中国内地投资人争先恐后去投保,境外保险真的有那么好吗?

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与香港金融市场息息相关。纵观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其主要优势有三点:
。,使得社会各方面都保持了极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大量避险资本的涌入和香港本地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民生及经济贸易数据的积累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东八区)正好介于伦敦(中时区)与纽约(西五区)之间,使得全球金融业务24小时连续运转成为可能,同时东亚、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香港金融业腾飞提供了资本。
三是政策因素。无论是香港还是中国内地,都为保持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在各种政策鼓励下,香港的金融业务有许多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
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样受益于以上三点优势,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医疗环境提供基础;上百年的数据统计和业务经营使得其保险产品无论是费率精算厘定还是保障范围设置都十分合理;同时,大量外资保险公司的涌入不仅使得香港保险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更让全球化理赔成为可能。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恢复个人保险业务,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时间尚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那么从产品角度看,中国内地保险与香港保险究竟孰优孰劣呢?

从香港特区政府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2015年行业数据来看,中国内地居民所投保的保单中有97.64%为人寿及年金保险,保费占比为92.62%,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地几款重大疾病保险和年金保险(分红储蓄保险)来了解保险产品的优势与劣势。

首先假设被保险人是一位30岁的不吸烟男性,其具体投保情况如表1中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投保相同保额(人民币50万元)的情况下,这款香港保险产品比其中一款中国内地产品便宜24.58%,但又比另一款中国内地产品贵7.45%,也就是说,香港重大疾病保险“保费低”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随着中国内地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进步,特别是保险产品费率市场化以来,香港同类型保险的价格优势正在快速消失,而且如果是吸烟人士投保,购买香港重大疾病保险所需保费还要再提高15%甚至更多。

同时,香港保险的疾病保障范围也并不比中国内地更广,只是由于两地在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险责任中对疾病种类的认定和划分上存在差异,才给人“香港保险‘保障范围更广’”的感觉。实际上,,必须覆盖常见疾病(如癌症等),考虑到目前的实际理赔情况,在售的保险产品(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基本可以覆盖95%以上的理赔需求,多出来的部分疾病类型不仅发病率低,而且有些是区域性疾病和特定人群才有可能罹患的疾病,投保的性价比很低。当然,如果在支付意愿以内,额外增加一些保障也并无不可。

由此可见,所谓的“保费低、保障范围广”只是一句宣传口号,而且尽有不实之处,那么“收益率更高”这一项会不会也有猫腻吗?表2是分属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两款年金保险(分红储蓄保险)的投保示例。
从对比可以看出,香港保险虽然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6.71%,但其保证收益率仅为0.21%(由于计算方式的原因,此数字比真实值略高一些)。不过从历史经营业绩来看,香港保险的收益率的确比中国内地高一些,但也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夸张。

无论是香港还是中国内地保险产品,其宣传或者销售过程中的措辞都需要理性分析。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中国内地分红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原则上不能超过3.5%(长期以来是2.5%),因此在保险产品费率厘定时,比香港保险在价格上有一定劣势。同时在中国内地保险公司保单的利益演示表中,必须按照高档、中档、低档分别进行红利演示,而香港保险业则无此规定,各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历史较好经营业绩来制定利益演示。香港地区保险公司给保险销售人员的的首年佣金高达保费的80%,甚至是100%。个别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获得高提成,可能会进行销售误导。

通过比较保险产品可以发现,相比中国内地保险,香港保险并没有太多优势,部分宣传更是夸大其辞甚至是误导性的。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香港各保险公司业绩增长压力大,被迫通过各种渠道拓展新业务。

单纯从保险产品角度来看,香港保险的优势并不大,而很多高净值人士之所以投保香港保险,看重的正是香港保险在境外资产配置方面具有中国内地保险难以比拟的优势。

近几年人民币持续宽松,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导致各类投资收益率下滑,而美元指数持续上涨,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走高,同时考虑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美元资产成为中国内地高净值人士配置境外资产的首选。香港保险采用美元或港币(与美元挂钩)结算,虽然保险产品的流动性比较差,但稳定性极强,可以作为境外资产配置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配置美元资产带来的好处,香港保险公司的资本运作方式跟中国内地也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保险公司的投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区别所在。表3和表4分别是2014和2015年香港和中国内地寿险市场占比最高的英国保诚集团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的实际投资情况。
,导致在资产管理方面,不同保险公司之间差别很大。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看,其最核心的资产管理目标是对因承保而带来的债务进行套期保值,因此投资长期债券是必然选择。但就历史数据来看,香港地区分红险的收益率约为5%-7%,也比较稳定,比中国内地高出不少,如果是投资连结保险,收益率可能还会更高一些。但是这类资产配置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是出于资产配置的目的,那么通过购买香港保险来配置一部分美元资产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仅就短期趋势来看,美元依然会持续走强,所以此时配置一部分美元资产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如果只是盲目跟风投保或者将此作为主要投资选择,,例如对大额趸交业务的反洗钱嫌疑调查)。

当然,香港保险的这一优势也需要理性看待。未来人民币走势不明确,特别是对于保险期间长达数十年的人寿保险而言,可能存在的汇率风险相当大,个人投资者很难依靠个人力量对冲。因此除非是有非常明确的境外资产配置计划或者留学、移民等打算,购买香港保险未必划算。即便是资产配置需要,也要控制境外保险这一项在整个资产配置中的比例。

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出于避税的目的,投保了一些大额的分红保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香港取消了遗产税,而中国内地同样没有遗产税,同时也不对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征税。而由于香港保险的分红储蓄类保险属于境外投资,在实际操作中,分红收益是否需要纳税尚无定论。

4月22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中国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从多个方面对消费者进行风险预警。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收益率和汇率的风险,同时也指出了可能的法律风险以及个别销售误导问题。

首先是香港保单不受中国内地法律保护。香港特区政府保险业监理处不归中国保监会统属,而是保持了功能上的自主权,香港保单同样只适用香港法律。一旦发生纠纷,需要去香港聘请香港律师,走香港的法律程序,费用高昂,程序繁琐。由于保险最重要的还是理赔环节,所以做出投保决定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同时投保时必须要在香港签单方可,否则就成了“地下保单”,不受法律保护。
由于投保时的保费要用美元或港币,常规支付渠道有也不少限制。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外汇管理局对个人换汇行为也有一些新的规定。特别是个人在办理外汇业务时,不得以分拆等方式规避额度及真实性管理(包括借用他人额度和出借本人额度),一经查处,将面临罚款与暂停外汇交易和汇款的处罚。目前适用于留学旅行等需求的服务贸易类保险产品是完全可以自由购买的,但人寿保险和其他投资类保险则属于投资,相关政策尚未开放。

信息不对称风险不仅适用于一般性境外投资,对香港保险同样如此。以广州、深圳地区为例,不少投诉案件的原因都是“销售误导”。例如颇受内地投资者喜爱的所谓“101保险计划”,此计划一般分为A账户和B账户,A账户是一款定投产品,前面数年需要持续缴费,之后可以选择是否继续缴费到B账户。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部分保险业务员将两个账户混为一谈,导致数年后没有持续缴费到B账户的投资者发现产品实际收益远小于预期收益,于是要求退保或投诉。

综合来看,无论是出于避税还是境外资产配置的考虑,香港保险对于高净值人士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人寿保险,保险所具有的流动性差、侧重保障性而不是收益性的特性决定了境外保险在资产配置中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

赴港买保险热潮之下,投资与否还是应该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三思而后行。在前往香港投保之前应先对产品信息、保险责任、投保所需的资料、往年业绩、专业机构对公司经营的预期等信息进行全面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