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谁说香港电影死了?明明还是一支蛟龙部队 | 五色全味

2020-10-01 08:31:42


《红海行动》不日就将反超《唐探2》和《美人鱼》,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榜亚军。


在“香港电影已死”的论调下,我们也应当看到,最卖座十大国产电影中,有五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吴京也算是半个香港电影人。


事实上,从《少林寺》开始,香港影人就开始了北上传功之旅。通俗、火爆、灵活、草根气,这些长久以来的香港电影气质,30年来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国产电影”。


无比辉煌的港片黄金年华当然不会再来,但是,港片及港片精神仍然生命力旺盛。


+插播一则:枪稿正在招聘,新人可与多位电影杂志主编一起工作,不亦快哉。详情请点击这里




香港电影不会死!


文 |五色全味


作者简介:影评人。豆瓣喷子。三流导演、编剧。




隔三差五地,尤其每到一年金像奖提名和颁奖时,总会又听到“香港电影已死”的论调。


对我而言,这不过是再一次基于怀旧的一种自我感动,我没有兴趣再听这样重复了十几年的老调重弹,我根本不相信这样的判断,正如我同样不相信香港电影能够回到它黄金时代。


电影工业是由资本和市场决定的,此一时彼一时,香港电影回不到当年的荣光是不争的事实。弹丸之地的香港当年能够有那般的黄金盛景,是因由各种偶然造就的:是内地的封闭、整个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及它本身创作的自由度所制造出的短暂奇迹。


香港电影工业在90年代中后期其实已经开始疲软,彼时已经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香港电影已死”,一晃已经差不多20年,你真的看过有人能苟延残喘二十载吗?

曾经叱咤风云的“新艺城”众,如今大都也活跃在华语影坛



香港电影人在03年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全面北上,距今也已经十五个年头。港籍导演在合拍片中难免需要平衡审查和在地性,而放弃了一定的固有特色和优势,于是招致了很多批评,十几年中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十五年过去了,他们仍是走到了今天。


放眼每一年的贺岁档,香港导演仍是当中的主力军(2018年便有郑保瑞的《女儿国》、林超贤的《红海行动》、许诚毅的《捉妖记2》),他们对于商业类型的掌握和执行力的卓越,仍能支持他们在纷乱的内地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在庞大的票房数据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春节档的三大票房巨鳄,导演都是香港人


即便历史票房冠军《战狼2》,幕后班底也绝大多数是香港影人,包括摄影师敖志君,动作指导黄伟亮,更不消提吴京本人是在香港电影工业中训练成长出来,吸取的是两代香港电影工业的经验(从袁和平、张鑫炎、刘家良到后来的甄子丹、陈木胜)。


伴随国内电影商业市场的日臻成熟,香港电影人早已成为了其中一份子,而在他们的电影身上,其实自始至终打着深重的“香港”烙印。


就像周星驰近几年的合拍电影虽多被人评论为不复当年勇,但他港式喜剧方式及节奏,仍是独一无二(虽有众多仿效者却无法真正达到他的水准),你能说他不是“香港电影”吗?

像《美人鱼》这样的电影,你能说它不是“香港电影”吗?


又好比徐克北上,因此多了数倍资源去支持他天马行空的技术实践与奇思异想,内地导演能用同样的资源做到那样的风格吗?能做出那样的效果吗?那些疯狂且富想象力的创作方式,不就是他一直以来的“香港性”吗?在哪里拍又有什么要紧?


即便文艺片创作者如许鞍华,无论她拍摄东北作家抑或东江游击队,她的视野一直就是立足于香港的,那是她与生俱来,生于斯长于斯的特性。当然,还有像陈可辛这般善于将写实题材做商业包装的导演、像王晶这样玩三俗“娱乐至死”的导演,他们除了在题材和自由度方面受到合拍片的限制以外,他们在本质上并无太多改变,身上的“香港性”依然如故。

徐克和许鞍华等港导大咖,身上的“香港性”依然如故


 

这些老一派的香港导演大概没有像内地导演一样对中国本土性的把握那般准确,但他们所呈现的则是他们的“本土性”——香港视角,他们将香港电影的娱乐性、想象力、多变的节奏、擅于多角度思考的特性带到了国产电影之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同时也延续了香港电影的某些内核和传统,这是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生存之道”。


除却老一辈,中生代导演多是基层“红裤仔”出身,他们从低做起,经受过漫长严格的工业训练,所以,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执行力和实操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这几年炙手可热的郑保瑞与林超贤。他们皆是副导演出身,跟随过一众名导,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对于场面调度、动作、类型的熟练与灵活,是绝大多数内地导演无法比拟的。


林超贤在《红海行动》中就完完全全展示了只属于香港导演的超强执行力。该片的执行难度显而易见,战争场面的宏大、复杂,在华语电影中都是罕见的。林超贤在现场几乎都是亲力亲为,这或许是源自于副导演出身的习惯和训练使然。他能够凭借一人的调度指导,做出这样一部几乎匹敌好莱坞工业水准的国产电影,真的证明了香港导演今时今日仍旧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我真的想不到国内还有谁能拍出这样一部“不可能”的电影。

《红海行动》的拍摄和执行难度在华语电影中都是罕见的


香港电影一以贯之的“去到尽”“乜都得(什么都可以)”的精神,仍旧在这班中生代导演身上延续。


而且,除了这批北上者,香港也仍有人(尤其是年轻人)继续耕耘着本地制作。在香港拍电影,资本上一定没有像合拍片那般宽裕的预算,但却贵在仍能相对自由地创作,在华语电影中,这份空间本身就已经很难得。


年轻导演们不再像上一代从片场做起,多是学院出身,、社会议题、人文议题。这几年,他们也交出了像《树大招风》这般几乎位列敏感词的佳作,亦不乏《一念无明》这样关注底层生活的写实力作。他们的大胆和尝试,又何尝不是饱有着我们经常所说的“香港电影精神”呢?

《一念无明》是近几年来难能可贵的底层写实力作


 

虽然本地市场已经萎缩,但电影从来不是只有市场说了算。电影有它的文化属性,需要时间去证明它真正的价值。就像台湾电影已经被人唱衰“死”了多年,但去年仍交出一部《大佛普拉斯》,而那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华语片。所以,台湾电影死了吗?在最坏的环境中,也许他们正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


有人说因为曾经热爱香港电影,所以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声疾呼“香港电影已死”。而我觉得,正因为热爱过,才更不该这么说,才更应该看到这十几年来香港电影人是如何在逆境下顽强地打拼出属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如何坚定地延续着他们的血脉。

香港电影人们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与市场的改变是无法阻止的,但无法改变并不意味着就认命,接受所谓的死亡。香港电影以它“打不死”的精神,及灵活多变的生存能力,充满韧劲地继续开辟属于他们的疆土,就像《红海行动》中上天入海,深入异地仍能打出一片天的蛟龙部队,那不正就是香港电影人的真实写照吗?


Beyond在歌曲《不再犹豫》中的有一句歌词:“谁人定我去或留,定我心中的宇宙”,我也想引用杜琪峰导演说过的一句话作结:


“香港电影不会死——仍有一部就还在!”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