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表了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的讲话。
▲来源:新浪微博
看了这个新闻,心情立马不美丽了。李彦宏谈用户隐私压根就不合适,难道他忘了近几年接连出的几个轰动网络的用户信息泄露的大事件,多半和百度有关吗?
也就是这阵子还有一个大新闻,Facebook身陷泄露用户信息的风波。
事件起源:
Analytica被控不当获取用户信息,并借此构建了美国选民的资料,之后在2016年帮助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据后来创始人扎克伯格发表的声明了解,用户数据的泄漏源于几年前,剑桥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开发了一款可以在Facebook上运行的心理测试应用程序,以“测性格、领奖金”的方式,获取了约27万脸书用户资料。由于还能同时得到他们好友的相关信息,这一数额最终裂变为5000万,相当于脸书北美地区活跃用户的1/3。
这次扎克伯格选择在6份英国报纸和3份美国报纸上,采用道歉信形式为5000万Facebook用户信息被数据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和利用一事积极道歉。
在道歉广告中用显著的大号字体说:“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提供服务。”
虽然受泄密门影响,Facebook的股价一周内下跌了14%,但扎克伯格这种用于认错的行为还是挽回了不少公司的形象。
在面签(香港保险审核过程之一)的时候,我透露了很多个人资料,不会被泄露吧?",一客户问,我说:“不会”。
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在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会掌握很多客户资料。这些资料属于隐私,受法律保护。在本文中,小编将对比分析内地和保险行业在客户隐私保护方面的状况。
《保险法》第116条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在业务活动中知悉的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的范畴不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保险公司在投保单、投保提示书等文件中没有关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规定。
虽然有隐私法的保护,但是在实际的落实情况上面却并不理想:
国家对泄露个人隐私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保险行业数据库保护体系存在漏洞,被不法人士利用等情况时有发生。
2013年2月27日,据央广报道,一家注册地为成都的网站,通过网络出售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的附加医疗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已投保客户竟然可以在网站上查询到其他客户的投保信息,估计泄露的网页高达80万页。
2013年3月14日,北京警方通报称,在一起案件中,多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先后出售20余万条客户信息,被诈骗团伙利用,采取拨打电话谎称派发红利的方式诈骗300余万元。
1996年12月香港地区颁布实施了《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成立了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该机构为独立的法定机构,专门负责监察条例的实施。
条例规定:各保险公司无论在签定保险合同之时,还是其他任何可能涉及到个人资料的事项,都会以书面的“收集个人资料声明”的方式告知投保人、受保人该资料将会用于什么目的、该资料可能移转予什么类别的人等,并承诺未经本人同意,不会向除声明外的任何其他第三方透露个人资料。
当事人还可以选择是否接受相关促销信息,如拒绝接受,保险公司将不得使用或转移个人资料做促销用途。
香港保险行业对于隐私保护的力度是非常大的,惩罚体系也很完整。从实际执行效果上面看,香港保险行业关于隐私保护的确要比内地严格很多,也安全很多。
一投保人曾经指示该公司撤换代理A,但事后依然收到代理A以该公司名义发出的推广资料。保险公司解释其做法是为了跟进客户保单事宜。
经过调查私隐专员认为:前保险代理無限制地查閱客戶保單資料,违反了条例的规定。
投诉人在香港某银行开立储蓄及存款帐户后,在同月收到一家保险公司的促销电话,故向公署投诉该银行。银行方表示在开户的过程中已提供了并由投诉人签署确认的关于含有收集个人资料目的声明的通知,即已征得投诉人同意。
私隐专员经调查后认为:银行方没有采取所有切实可行的步骤,确保在收集资料之时或之前明确通知投诉人该资料可能转移予什么类别的人。因而违反了条例的规定。
在法律层次上面,香港保险行业针对客户的隐私保护更加完善,并且明文清楚规定哪些数据经投保人同意后才可以转移,哪些不可以。相反,内地保险行业关于隐私保护的条例相对较含糊,很多条例亦未见详细解读,有着较多的灰色地带。
在实际执行方面,香港保险行业保护客户隐私有专门的投诉受理机构,对客户的隐私保护力度较大。而内地保险行业在隐私保护上面相对逊色。比如,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保险人员骚扰推广讯息。
所以相比内地,香港保险行业关于隐私保护已经较为完善,亦有独立监察部门保护保单客户,使客户的私隐得以保障,令客户更安心。
本文转自网络,旨在分享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