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很美丽,却也很残酷;
你会轻易地爱上她,可是她大概不会爱你。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有人这样形容香港:
“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在半小时内,从密集到让人恐惧的办公楼、居民楼、公屋、劏房(房中房)的压抑下,走进有如同太平洋岛屿一样悠闲的沙滩海洋、设施齐全的郊野公园登山古道的地方。”
A面繁华 B面恬静
这就是我短短两天时间体验的香港
确实如此。拥挤的高楼、狭窄的街道、呼啸而过的电车、嘈杂的街头和行色匆匆的人们构成了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世界第三,楼房密度极高的城市迷宫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还没死,但已经住进了棺材里”(点击跳转原文)
很久以前一篇十万+的微信推文让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棺材房”。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至少有几十万人常年蜗居在这种“贫民房”中,这种房子又被称为“棺材房”、“劏房”和“笼屋”。这些听都没听到过的名词背后,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开向半山腰的车辆
也正因为寸土寸金,香港的道路规划者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利用香港的每一寸土地。走过香港拥挤的街道,你会发现,这里到处是高架桥、人行天桥和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道路。
▲错综复杂的人行天桥
所以,香港形成了独特的天桥文化
高架桥上车辆通行,桥下行人川流不息;
天桥下有为流浪汉和拾荒者设立的休息区;
许多人在天桥底下摆地摊,卖二手用品;
桥下小店供应着糖水和茶点,供大家短暂停留。
▲高架桥下,行色匆匆的人们
▲天桥下喝糖水的人们
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这里每天有很多人,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这里。大家在粤语、普通话跟英文的语言环境里来回切换。走在香港的街头,我依然能感受到浓浓地,属于香港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
走在香港,
随时都会和那扑面而来的江湖气息狭路相逢。
▲港式传统的灯牌
▲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传统招牌
▲传统的戏院依旧上演着传统的粤剧
▲现代消费拉动着香港,人潮涌动
▲依旧存在于香港街头的殖民地“洋文化”
▲街头贩卖的遍布桃色新闻的小报
▲街边随处可见的粥店(食物部分下次再介绍)
▲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和快速诞生的港式茶餐厅
▲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药妆店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
走在香港的街头,你会感觉自己随时在跟呼啸而来的电车擦肩而过。这是香港街头历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它是香港历史的见证。
▲走在古老的香港街头,随时都像是穿越回民国时代
根据资料显示,香港电车每日平均可接载24万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现存唯一全数采用双层电车的电车系统。电车轨道几乎东西贯穿整个香港岛市区,因此“电车路”成为了香港岛市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另一辆电车看到的风景
在香港岛市区如果迷路,只要从山往海的方向走,一直至遇见电车路,即可以此作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参考坐标。
▲电车是香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在兴建电车系统时,电车轨道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不过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填海,现时几乎全部“电车路”已远离海旁。“电车路”因此亦是香港岛填海历史的最佳见证之一。
▲在电车上吃零食的小女孩
喧闹了一整个白天的香港到了夜晚更加绚烂。花20块港币就可以坐上位于香港中环的摩天轮,维多利亚的风景尽收眼底。热闹的霓虹点亮了香港的夜,真真假假,快意恩仇,让人更加难以忘记。
▲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
▲位于香港中环的摩天轮
对于香港最初的印象让我感到压抑,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人群让我有点喘不上气。因为有工作在身,白天没有太多时间走在香港的街头观察,但也因为工作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香港的另一面:
一小时走出繁华地带,拥抱碧水青山
听同行的香港人介绍,香港有一大批美丽的离岛,有着明净的大海、柔软的沙滩,如同上文讲到:“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走进有如同太平洋岛屿一样悠闲的沙滩海洋、设施齐全的郊野公园登山古道的地方。”
▲香港旧机场,被称为最危险的机场(飞机在高楼大厦中起降)
来港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位于香港新界大埔汀角及船湾附近的慈山寺。慈山寺三面环海,一面环山。是由李嘉诚先生出资15亿元建立的。寺内竖立着全球第二高的户外观音像。与其他多数寺庙不同的是,慈山寺内参拜观音时不准烧香,以“供水”取代。
▲三面环海一面环山的慈山寺
由于寺庙不接受旅行团客,并且为了保证寺门清净,慈山寺采用预约制,每天只限量接待400位客人,预约中午时段的朋友还可以享用寺里准备的斋饭。
▲寺庙三面环海 一面环山
▲访问当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雨中在寺里漫步
▲虽有人参观,但无人喧哗
▲山中观音
▲雨水滴落在脸上 像观音的泪水
▲舀一瓢净水
▲连同心愿一起倒入缸内
▲池子里的莲花开得正盛
▲池子里的莲花开得正盛
一脚踏入寺门,仿佛天地万物都安静下来,只剩下小雨淅沥的声音。添水代替上香 古老的仪式仍在进行,吃过寺院的斋饭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身心都得到了净化。
还没从寺庙的空灵中走出,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香港九龙青山道的饶宗颐文化馆。
▲香港饶宗颐文化馆
香港饶宗颐文化馆是由旧荔枝角医院百年老建筑群改建而成。整个旧荔枝角医院建筑群占地3.6万平方米,由超过20座大小不一的楼房分上、中、下三区组成,前身为大清海关关厂,至今已有接近140年历史。
▲位于九龙青山道脚下 十分安静
旧荔枝角医院将改建成的饶宗颐文化馆分为展览馆、综艺小剧场、阅览室等,部分户外空间将成为主题各异的中式庭园,是香港崭新的文化地标。
▲位于山脚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纪念展厅
▲走在文化馆的山间小路上 十分惬意
▲文化馆分为三层 中间有绿茵道连接
▲除了展厅之外,还有咖啡厅提供咖啡和食物
▲正在展出的推广汉字文化的展览
▲外国友人在了解中国文化
从慈山寺到饶宗颐文化馆,再慢慢回到香港的市区,回到拥挤的人潮。你会开始怀疑这还是你最初印象中的香港吗?忙碌着的国际大都市竟然有让你停下脚步的地方。
两天的行程中,还很有幸地参观了一所香港的公立学校,感受了香港学校的氛围。这里真的很像小时候看麦兜的故事里面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样子,充满童趣。
▲校董室
▲放学回家的小女孩儿
▲写汉字的香港儿童
也有幸旁听到香港未来著名的西九文化区的规划,包括香港故宫博物院,关注20和21世纪现代艺术文化的M➕视觉艺术中心,还有各类戏院。这是一个填海造陆的项目,未来将会在这块新的陆地上诞生香港新的文化地标。
这里依旧在填海造陆,
这里每天依旧人声鼎沸,
这就是香港。
▲填海造陆的西九文化区
▲香港新的文化地标
由于工作的关系可能会经常去香港,希望会多记录一些东西写出来给大家看,这次就不写攻略了。上周末去了澳门,所以下一篇打算写一下澳门的攻略。下次见。
最后链接两篇之前去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整理的资料和写的推文,大家可以点击一下哦~
当今世界上公认水平最高的艺术博览会,票好难买...
巴塞尔群像 |“我一个艺术家,参加这种展览多少会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