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停的优化“识”的形式,懒,有人读给你听,笨,有人给你提供笔记,一个个浓缩咖啡,让用户误以为知识是可以获取的,而知识本身不是获取的,“知”是信息,自然可以获取,“识”是对信息的消化,是理解出来的。
为了拥有知识,我们拥有看、听、图、说、盗等各种方式,渐渐的这些方式也逐渐有了各自体验上的优劣,形成了几种鄙视链。
读文字的自然看不起以外任何形式企图拥有知识的人,因为文字有它独有的属性——提供品思的环境,拉大知识边界。还有一部分的人群认为读文字成本过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应提倡速食主义,短视频、信息流、新媒体可帮助我们更快的获取信息,毕竟在古代,有的知识分子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的,这不就是现代互联网音频类产品的雏形。你看不起他获取“知”的速度,他看不起你获取“识”的深度。
然而在这些获得知识的不同交互体验下,并没有哪个更高级,哪个更低级。
信息获取方式PK一览图
文字
功能:表述
使用:读
优势:表达清晰
劣势:需要阅读
图形
功能:概述
使用:看
优势:方便记忆
劣势:不能完全代替文字
声音
功能:灌输
使用:听
优势:表达直接
劣势:不深刻
影像
功能:表演
使用:体验
优势:标信息多维,表达具体
劣势:对比性差,显得杂乱
从功能的角度,传统钟表需要计算,电子表所见即所得
从文化的角度,钟表的形式无疑逼格更高
从学习绘制icon的角度,风格统一,样式标准化可以帮助技法的提升
从体验的角度,不是所有图标都可以代替文字,风格完全统一直接降低识别性
以知识获取有效性的角度,读文字拔高获得知识可能性的上限,语音的形式变得不深刻,听100篇也不知道说了个啥
以体验的角度,音频让读书变得不那么枯燥,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
在提升产品体验时,设计交互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追求的并不是哪个交互更高级,而是哪个交互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