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六月去香港看什麽?

2020-10-31 11:46:43


2016

HK JUNE

WHAT'S ON


 


時間:2016年6月3日-6月12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香港愛丁堡廣場5號


第20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Microwave) 於6月3日開幕,以「行雲若水」Be Water II為本年主題。策展概念承接去年「上卷 · 上善若水」,以「下卷 · 行雲若水」延續主題。在現今數據時代,以數據作為藝術,承載行雲流水的流動性,打開現今世紀的創意領域。是次藝術節邀請多位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參與,透過新媒體藝術裝置、錄像、講座、工作坊、外展活動、動畫及短片的方式,將嶄新科技藝術作品及項目帶來香港。水作為自然之源,亦代表生命的起始,其無形、無法、多變的形態與瞬息萬變的數碼科技相互呼應,娓娓道來「水」和中國哲學的精神。




博特羅在香港

時間:2016年6月3日-8月14日

地點:香港中環海濱活動空間


「博特羅在香港」由香港芳草地當代藝術、Central Venue Management (CVM) 與博特羅在中國攜手舉辦,共展出9件由世界知名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 博特羅(Fernando Botero)創作的大型雕塑作品,為香港市民帶來一次獨特的戶外藝術體驗。




Psychedelic Brothers – Drawn Paintings


時間:2016年5月27日-8月13日

地點:高古軒畫廊(香港),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7/F

藝術家:托馬斯·豪斯雅戈


我想追尋形象的蹤跡及其歷程,而探尋具象表現的歷史亦使人驚歎。——托馬斯·豪斯雅戈

高古軒畫廊呈獻了托馬斯‧豪斯雅戈的「Psychedelic Brothers – Drawn Paintings」展覽,首度重點展出其二維油畫作品。豪斯雅戈擅長以身體及建築為題材進行創作,其雕塑作品亦有如居所,例如於2015年安放於洛克菲勒中心的《面具(五邊形)》,便可讓觀賞者進入雕塑內部,領略與別不同的體驗。他的作品形態多變,物料豐富,反映他對具體形態的性質,以及思想與軀體間互動的思索。在是次展出的作品中,豪斯雅戈透過濃厚色彩及鬆散的線條,表達迷幻藝術與擴張意識的主題,以直接而震懾人心的畫面,展現意識的全新層次。作品中連結在一起的「兄弟」,其臉孔體現創作過程中精神上的短暫休憩,為幻覺賦予形態。




加布里埃爾奥羅斯科 水彩:東京筆觸:由布萊奧尼費爾策展


時間:2016年5月27日-8月20日

地點:白立方,香港中環干諾道中50號

藝術家:加布里埃爾•奥羅斯科


香港白立方呈獻了加布里埃爾•奥羅斯科(Gabriel Orozco )之最新作品展,這是藝術家在香港之首次個展。在過去一年,藝術家以東京為基地,是次展出的作品就是在當地的寓所創作。雖然驟眼看來,這組靠著牆壁置於架上的水彩畫裝置與過往的代表作如《黑風箏》(1997)等截然不同,但事實上它們是以相近的方式創作而成,同樣體現藝術家對物質與過程、運動與循環的濃厚興趣,只是這一次奥羅斯科採用了在日本當地找到的材料。他用來塗上水彩的金色紙板購自鄰近的藝術用品供應商,均屬於標準尺寸。當然這裏所指的「標準」,包括畫筆的大小,並不是指國際通用的標準,而是日本傳統固有的標準。金在這件作品的語境裏並非是貴重的物質,它只是提供一個反光的背景以探索水彩的材料特性。




Born in the Echoes

時間:2016年5月26日-7月2日

地點:立木畫廊,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7室

藝術家:安吉爾·奧特羅


來自波多黎各的年青藝術家Angel Otero(安吉爾·奧特羅)於2016年5月26日至7月2日在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舉辦首個香港畫廊展覽。 Angle Otero帶來了一系列新的作品並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呈現於觀眾眼前。除了延續抽象藝術派一貫的傳統風格外,此次展覽Angel Otero更在顏料試驗上大膽求新。其紋理豐富的作品既對話於藝術史題材,同時還與其自身的過往經歷及意識緊密結合。通過在繪畫技巧上的創新以及親身參與的過程,Angle Otero不斷的嘗試各種材料,使得他從繪畫材料本身的獨特質感得到創作的靈感。




劉大鴻個展 《代代紅:共和十二月》

時間:2016年6月10日-7月16日

地點:漢雅軒,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1室
藝術家: 劉大鴻


劉大鴻的最新作品,展示藝術家積累多年對毛澤東年代的記憶和思考。劉大鴻以巧妙而犀利的寓言方式詮釋歷史,。,, 的反思。




Hello Stranger

時間:2016年5月11日-6月25日

地點:貝浩登畫廊,香港中環幹諾道中50號17樓

藝術家: 克拉拉•克莉斯塔洛娃


展覽題為《Hello stranger》,這問候語也可用於克拉拉身上,彷彿人像逐一歡迎她加入其行列──一群漂泊無依的倖存者,有才能,有夢想,對同伴或他人都同樣忠誠。只有曾失去自己國家和語言、愛和根的人,才會如此忠誠待人。他們失去一切,又贏回一切。——Dan Wolgers,瑞典皇家美術學院院士




夢·露

時間:2016年5月11日-6月25日

地點:貝浩登畫廊,香港中環幹諾道中50號17樓

藝術家: 陳可


少女夢露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目光,純真陽光,又有點退縮與羞澀,像陽光下的影子,有明與暗的兩面,和她後來標誌性的性感樣子判若兩人。——陳可




意圖:安東尼·麥克勒夫(Antony Micallef)個展

時間:2016年5月12日-6月30日

地點:藝術門香港,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601﹣605

藝術家: 安東尼·麥克勒夫


藝術門展出了英國藝術家安東尼·麥克勒夫(Antony Micallef)的首次亞洲個展。是次展覽在藝術門香港畢打行的空間中展出,藝術家麥克勒夫在一系列的全新畫作和研究中,探索了其藝術意圖的構成、藝術表現與用顏料作為媒材來表達情感之間的關係。展覽名稱「意圖」指的是在繪畫行為期間,一種看起來未經推敲卻其實有意識地對媒材進行高度控制的過程。




謝南星:某人某像

時間:2016年5月26日-6月25日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中環安蘭街18號19樓

藝術家:謝南星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其香港空間展出了謝南星的個展「某人某像」,展出的七件作品中,三件為紙本創作,四件為「某人肖像」系列油畫。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呈現謝南星的肖像系列作品,通過個案研究的形式,探討他繪畫實踐中的工作方法、認識方式和創造性,展現他對於「肖像」這個概念,做出的思考和個人選擇。




羅伯特羅森伯格個

時間:2016年5月26日-7月2日

地點:德薩畫廊,香港中環雪廠街西洋會所Club Lusitano 8樓

藝術家: Robert Rauschenberg


德薩畫廊呈獻了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香港個展,展出了勞森伯格由1968年至2005年期間創作的不同系列中的七個重要作品。




FÖRG: GÜTHER FÖRG


時間:2016年5月27日-9月3日

地點:MDC畫廊,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1-302A

藝術家: Güther Förg


Massimo De Carlo展出了德國藝術家 Güther Förg的個展「Förg」,展出了一系列藝術家2007年開始在畫布上創作的作品,他在整個創作實踐中探究色彩的元素及其通過不同媒材的表達。




亞歷山大考爾德

時間:2016年5月27日-7月16日

地點:佩斯畫廊,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15C

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


佩斯香港展出了亞歷山大·考爾德的11件作品,包括1936年至1969年間藝術家創作的經典形式懸掛動態雕塑、直立動態雕塑及靜態雕塑等三種面向。




遊遨︰王亞彬個展

時間:2016年6月7日-6月29日

地點:保利藝術空間,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1期7樓

藝術家:王亞彬


保利藝術空間於6月7日至29日,舉行「遊遨︰王亞彬個展」,展出王亞彬的油畫作品。展覽共有16幅作品,為2014至2016年所創作,以自然景物為題材,遍及山、風、路、樹、花、海,各個主體都互有關聯,展示藝術家對自然景觀、事物之間相生相息的關係的感通與領悟。




Multiple

時間:2016年5月5日-8月27日

地點: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香港上環荷李活道118號地舖

藝術家:Philippe Baudelocque


是次展覽為2016 年法國五月節聯辦活動之一,展出了Philippe Baudelocque的攝影及限量印畫,設計以符號及幾何圖案為主。 Baudelocque擅長用粉筆細膩地勾畫不同的動物圖案,是次展覽,他帶給觀者更多不同風格的作品。此外,展場內展出一系列的相片﹐為參觀者具體呈現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表面變換:德國藝術家聯展

時間:2016年5月5日-6月11日

地點:凱倫偉伯畫廊,香港中環蘇豪鴨巴甸街20號地下

藝術家: Willi Siber, Angela Glajcar, Udo Nöger,Tina Buchholtz


香港凱倫偉伯畫廊呈獻了「表面變換:德國藝術家聯展」——Willi Siber, Angela Glajcar, Udo Nöger和 Tina Buchholtz。是次展覽聚集了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然而有著不同藝術背景的藝術家。色彩和形態均是全球通用的藝術語言,著重於作品色彩和形態的藝術作品能突破地區文化的差異,讓所有觀者都能對作品有屬於自己的理解和詮釋。這與地區色彩濃烈的作品有著不同風格。




What Lifts You

時間:2016年5月8日-8月27日

地點:藝術超市,香港中環半山區太子臺1號地舖(堅道和摩羅廟交加街間電梯右側)

藝術家: Kelsey Montague & Joyce Yung


由Kelsey Montague和Joyce Yung聯合創作的作品以一種愉悅的方式激發人們對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思考:什麼鼓舞著你?你每天早起、對一天充滿期待的動力是什麼?Kelsey和Joyce認為有東西可以追求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夢想和目標使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對明天、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充滿期待。什麼鼓舞著你?這沒有正確或者錯誤的答案,Kelsey和Joyce讓觀者自由想像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無形空間

時間:2016年5月12日-年6月30日

地點:紅門畫廊,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89號 SOHO 189, 1樓3室

藝術家:Laurent Martin "Lo" and Miguel Chevalier


作為法國五月聯辦節目之一,紅門畫廊展出了「無形空間」二人展。首次於亞洲展出的竹雕塑家Laurent Martin “Lo” 及聞名數碼藝術界的Miguel Chevalier展開了一段有趣的展覽。是次展覽兩位藝術家透過虛擬投影,2D及3D數碼印刷,流動式雕塑等多個媒介展開有趣的話匣子。虛擬以及真實,自然以及人工化;兩極的藝術呈現方式或否定對方,或扭轉我們對有形與無形的既有概念。

 



「蕭勤 無盡能量」2016香港

時間:2016年3月15日-6月15日

地點:3812 畫廊,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18號地舖

藝術家:蕭勤


3812畫廊推出了「蕭勤 — 無盡能量」2016香港,精選展出蕭勤從1962年至2014年的代表作,包括多幅紙本及布面繪畫,橫跨蕭勤數個重要的創作階段: 60年代的繪畫以帶狀的曲線或直線畫出光的律動,或運用抽象符號配以大片的留白空間展現東方意韻;70至80年代的「大炁之境」,蕭勤以排筆在紙和畫布上運筆造出猶如宇宙能量運行之「勢」;到90年代的《莎蔓妲之昇華》、《度大限》、《永久的花園》等諸系列,乃蕭勤於女兒意外亡故後受到人生最大的頓挫,隨著心境變化和精神上的超脫,採用比以往更燦爛鮮豔的色彩來作畫,構圖和線條上亦相當大膽灑脫; 2000年至今的大型作品,在濃豔的色面上運用「點」的聚散和同心圓的擴張,表現藝術家常強調的「宇宙的大能量」— 除了銀河星體運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宇宙及人類生命和諧共生的精神意識。




現實的肖像 | ehrdad Sadri 香港個人首展

時間:2016年5月12日-6月24日

地點:錦藝舫,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89號 SOHO 189, 地下及1樓2號鋪

藝術家: Mehrdad Sadri

 

錦藝舫呈獻了來自維也納的伊朗裔藝術家Mehrdad Sadri的香港個人展覽——《現實的肖像》。《現實的肖像》以回顧展的形式展出 Mehrdad Sadri 數十年來的畫作。這位元來自伊朗的藝術家的作品中描繪了放大的皺摺和接近肌膚的色調,以唯美的型態和質感引起人們對現實的暇想。




結體 —— 李易紋個展

時間:2016年5月12日-6月16日

地點:獅語畫廊,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89號 SOHO 189 地下
藝術家:李易紋


位於香港西浦 189 藝術裡的獅語畫廊推出了李易紋的首次香港個人展覽——「結體」。結體,亦稱「結字」書法術語,主要指漢字書寫的間架結構、點劃安排、形勢佈置;兼指書寫時的輕重緩急、墨色濃淡等變化法則。「結體」一詞打開了他的通感與移情,讓他聯想到繪畫的各要素:構成、空間、色彩、筆觸、肌理等在繪畫內部的相互共生關係,而這些要素共同激發了觀者的感知系統,可以帶給人諸如「感動、悲傷、喜悅、壓抑」等一系列無法量化的心理反應,「感知」是一種奇妙的體驗,讓李易紋相信:「藝術發生於語言未及之處」。




「凡物以外」藝術家聯展 : 卓有瑞、陳偉邦、香建峰與梁文豪

時間:2016年5月31日-7月22日

地點:Ka Kee Gallery of Objects,香港西營盤第二街 143 號地下 C6 舖
藝術家:YJ Cho, Clement Chan, Alex Heung, Steven Leung


家麒畫廊呈獻了藝術家聯展「凡物以外」,由本地四位不同風格藝術家/藝術系講師,娓娓道出他們與生活細節的情感牽縈。外人眼中微不足道而乏善可陳的日常物件和經驗,經重新發掘與詮釋,一一化成美妙的藝術元素。表面平凡的時刻,事實上蘊藏著最不凡的意義──那是我們生命的分秒。是次展覽展出了一糸列近期畫作。他們在畫布上展現平凡中的美,以彩筆寫出有關家居用品、童年回憶、超越形體的精神體驗以及生活點滴等帶來的啟示與真摯動人的故事。




墨世鼎新:薩潘塔墨西哥藝術收藏之二十世紀繪畫

時間:2016年6月3日-8月14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島薄扶林般鹹道90號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同理查·薩潘塔與麗貝卡·薩潘塔合作舉辦是次展覽,回顧墨西哥前衛藝術繪畫。在超過二十五年的時光中,薩潘塔家族已收藏衆多著名及極具藝術影響力的墨西哥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荷西·克萊門特·奧羅茲科,迪亞高·裡維拉,羅勳奴·塔馬約和芙烈達·卡蘿。《墨世鼎新》展覽通過四十件繪畫作品,展示了繪畫風格與社會表述的發展演進,即從受歐洲影響的創作到以本土主題為主導,這通常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墨西哥努力擺脫西班牙殖民歷史。是次展覽力求介紹許多不同甚至獨特的藝術風格,比如壁畫藝術與新墨西哥主義藝術,並且著重表現出那些在新表現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本土畫家,以及在今日藝術世界具有巨大意義的色彩模式與創作。




黑老虎:館藏碑帖拓片特展

時間:2016年5月12日-7月3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島薄扶林般鹹道90號


港大美術博物館近年收藏一批接近三十件具代表性的中國碑帖拓片,成爲珍貴的入藏文物,讓觀衆一睹香港及博物館的過去。這次展覽重點包括(傳)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愛駒昭陵浮雕、香港西貢大廟灣的南宋刻石、來自不同朝代的仕女圖及碑版、墓誌銘、摩崖書法等。




若宮隆志的藝術:當代日本漆藝

時間:2016年3月18日-6月19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島薄扶林般鹹道90


縱觀歷史,以漆藝製成精緻的裝飾和家用器物的傳統在日本源遠流長。許多年來,「彥十蒔繪」已逐漸成為一個備受推崇的工坊,融匯了優良傳統、革新、無懈可擊的品質以及一絲不苟的工藝。若宮在三十年的藝術生涯裏,以擅長傳統漆器技藝的實踐與教學和精益求精的態度而聞名,並對東亞文物如青銅器或陶瓷器皿這些跟漆藝不甚相關的材料感興趣,故以漆藝製作。他的工作室致力於創製此類幾可亂真的仿製品,總能逃過觀眾的法眼。當拿起經過細心上漆後的器皿時,總會覺得漆器比原來的金屬或黏土器皿更為輕巧。作為「偽術」大師,若宮及「彥十蒔繪」亦精通於製作栩栩如生的動物(甲蟲,草蜢)和蔬果(粟米,南瓜)。




「柒紙媒─紙上北角」第六屆藝遊鄰里計劃

時間:2016年4月22日-7月24日

地點:油街實現,香港香港島北角油街12號

藝術家:何苑瑜、顧沛然、劉頴樺、梁偉庭、吳小盈、楊學德及姚逸朗


「柒紙媒─紙上北角」邀請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本地藝術家,以北角的生活為靈感,以紙為媒,創作一系列作品,記錄藝術家對北角這老區的印象。展品不但呈現紙的藝術,更流露出藝術家對北角的感情。 除展覽之外,計劃亦包括公共活動,帶領參加者遊走北角區的橫街窄巷,尋找創作靈感。藝術家亦於油街實現舉辦各類型的紙本藝術工作坊,並與大家一同品嚐小福建的特色滋味。




拉希德  阿雷恩——向東去

時間:2015年12月5日-2016年12月16日

地點:Rossi & Rossi,香港香港仔業發街6號益年工業大廈3C室

藝術家: 拉希德 • 阿雷恩


ROSSI&ROSSI展出了藝術家拉希德‧阿雷恩(Rasheed Araeen)的首場香港個展「向東去」,展覽呈現了藝術家近七十年藝術生涯的多元化的創作,展示了從其早期抽象素描回溯至近期後極簡主義雕塑在內的整個藝術事業。




君士坦丁 | 懷疑之神

時間:2016年5月28日-7月2日

地點:Rossi & Rossi,香港香港仔業發街6號益年工業大廈3C室

藝術家: 君士坦丁


ROSSI & ROSSI 畫廊展出了俄羅斯裔藝術家君士坦丁(Konstantin Bessmertny)之新作展「懷疑之神」。展覽標題展覽標題《懷疑之神》源自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的名言「ergo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是次展出的畫作及雕塑以塔羅牌中的角色為創作靈感。

作品透過對於宗教象徵主義、超自然理論以及符號學方法,引用藝術史、文學、精英及通俗文化,以有趣甚至荒誕的方式,表現當代藝術及流行文化的虛偽及其特質。



法國五月節——作品展——墨光


時間:2016年5月7日-6月25日

地點:藝倡畫廊,香港香港仔海傍道田灣街7號興偉中心2305室


是次展覽展出了創作於2002年至2016年的十二張水墨畫,包括宣紙上和布上,其中有幾張為特別為是次展覽而創作的最新畫作。




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裏聳立而出


Manon Recordon,《I Was Walking through the Fields》,2016年,數碼列印於德國哈內姆勒攝影純棉硫化鋇數字藝術列印紙,120×160cm,共3版

時間:2016年5月7日-6月25日

地點:Mur Nomade,香港香港仔海傍道田灣街7號興偉中心1606

藝術家: Manon Recordon


「漫步於田野間,我愕然看著一幢大樓從泥裏聳立而出」是Manon Recordon在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 是法國五月藝術節的聯辦展覽。展覽展出由攝影和影片作品組成的藝術裝置,活現印象派的畫作,同時探討現今以數碼模式來展示景觀的代表性。以克勞德‧莫內《睡蓮》(Nymphéa)的攝影片段作為背景放在地面上,藝術家相信自己的裝置會是一種裝飾。她邀請觀眾也漫步於這些散落的影片和充滿對比性的影像中,希望觀眾能夠從中成為歷史裏的演員。




臥遊


時間:2016年6月3日-7月9日

地點:安全口畫廊,香港香港仔田灣興和街25號 大生工業大廈 3樓

藝術家:黃進曦


《臥遊》所展出的作品顯示着黃氏如何在界乎想像與真實之間的風景中遊山玩水,自得其樂。自然風景已是藝術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平日未能郊遊寫生的日子裏,他腦海中依舊不斷浮現出一幅幅不同的風景。這些畫面既可是從以往登山的真實視覺經驗中殘留下來,也可是經過主觀想像後產生的理想化風景,時而熟悉,時而陌生。




色情情色:日本攝影中的情與色

時間:2016年5月7日-6月25日

地點:刺點畫廊,香港香港仔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藝術家: 荒木經惟、平川典俊、細倉真弓、森榮喜、森山大道、野村佐紀子、瀬戶正人、須田一政、殿村任香、橫田大輔、吉行耕平、Emi Anrakuji、Tokyo Rumando


是次展覽以日本當代攝影中所呈現的情色概念及探討其普遍性為主題,展出十三位日本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展出作品被劃分為四個類別以反映情色如何以不同的攝影方式及風格呈現。不論是偷窺或暴露,挑釁或壓抑,寫實或抽象,編導或隨拍,作品都流露著一種日本當代攝影中獨有的情色美學──如展覽名稱「色情・情色」,是一份不能被明確界定、只能被感知的美學。





The Sound of Nature


時間:2016年5月7日-6月11日

地點:藝術創庫畫廊,香港荃灣海盛路9號有線電視大樓2009室

藝術家:武田哲


藝術創庫畫廊展出了日本藝術家武田哲個展——「The Sound of Nature」,呈現了藝術家最新的畫作及立體作品,是武田哲首次在香港舉辦的個人展覽。 武田哲曾旅居美國紐約二十多年,於2010年回到日本,不久便發生了2011年福島核爆意外的事故,讓武田哲重新思考生命,以及作為人類如何和大自然共處的關係。有感國內人們瀰漫在一片絶望和傷痛之中,在尋找希望和寧靜出口的同時,大自然給武田哲的創作指向了一條新的道路。




The A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6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xhibition and Award Ceremony

時間:2016年6月4日-6月29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友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文物館




「美麗人生」Elisabeth Cibot雕塑展覽

時間:2016年6月6日-6月27日

地點:Neuberg Arts,香港九龍觀塘榮業街6號海濱工業大廈8A


Elisabeth Cibot生於法國。是次展覽展出了她著名的「Moving Figures」和「The Plump Women」系列。「Moving Figures」描繪了她在尋求自我及生命真理的過程。「The Plump Women」所創造的女性美在於其故事性和情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2016

時間:2016年5月28日-6月19日

地點:香港九龍觀塘道五十一號啟德校園(港鐵彩虹站A2出口)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二零一六以「可塑性」作貫穿,歸納九十二位畢業生的共同特質。來自兩個教育時代的畢業生因緣際會,在新與舊的交會下,探究物料間混合與互補的可能性,共識更多具有可取性的創作意念,塑造出更多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每位畢業生擁有著多元的出路,面對前路的各種的可變,仍然能憑著自身具備的條件,建塑出具有潛力的職業發展空間。 所有事物的可變,也是發源自其可塑性。如果說藝術學生的特質是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那亦是歸因於他們的可塑性。因為,在大學生涯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再加一份踏出舒適區的勇氣;所以,創作出無數個意念,再糅合手中的物料,塑造出每個呈現個性的作品。畢業展既是一個總結,亦是建塑明天的藍圖。 一位位可塑的,在此啟程。






【本文為《ART HONGKONG》雜誌新媒體編輯整理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