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智能硬件的生命周期,真相是这样!

2021-09-18 11:36:47

资本市场天天都在鼓吹智能硬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风口来临,但是站在这个风口之下的创业团队到底活得怎么样呢?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分别在不同时期成为风口下的宠儿,它们遭遇着相同而又不同的命运。如果智能手环代表过去时智能手表代表现在进行时的话,那么VR可能代表着未来进行时



如果以前行者的故事为鉴,或许可以让后来者离成功更近一步。


过去时-----智能手环

小米横扫千军   创业者难有机会


手环称得上是第一波现象级的智能硬件产品,全球卖得最好的手环Fitbit,最近股价涨得不错,多名分析师认为,Fitbit 2016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扩张。仅次于Fitbit的是小米手环。2015年底,小米手环以年销售量1000万枚、年营收10亿的成绩收尾,在中国市场坐上了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但,漂亮的数字仅止于此。创业者在手环领域内,再难有机会。


2014年,小米手环以79元的抄底价野蛮杀出,用尸横遍野来形容智能手环行业也不为过,死去的创业团队数量难以计算。智能硬件孵化平台太火鸟CEO雷海波就曾向《IT时报》记者坦言,在小米手环上市前,太火鸟孵化的一个智能手环上了淘宝众筹,眼看着筹集金额没几天就破了百万,却被小米手环杀了个措手不及,几乎一半的众筹用户都来退货,如今这个智能手环团队不复存在。Bong是退潮后幸存的国内智能手环团队,他的故事,极具代表性。



创业者故事

Bong的成长路径:被小米和苹果前后夹击


从阿里出走后,顾大宇带领着第一次做智能硬件的四个人,花了八九个月月,设计出了初代产品,这就是Bong的出身。


也许你对顾大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应该听过“来往”这个名字,这是顾大宇在阿里巴巴时开发的社交工具,只比微信晚了4个月。可惜“来往”没有做起来,顾大宇少有地承认了失败。这个突击五天五夜就学会了Flash的“大神”,曾经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就是他在触动传媒时设计了那块挂在出租车座椅上的互动屏幕。


2013年10月,Bong初代产品在点名时间众筹,10多个小时,1000个手环一抢而空,这场“惊喜”差点让Bong“跳票”。


眼看承诺给用户发货的时间已到,守在深圳工厂的合伙人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工厂出了问题,1000多个初代机要全部返工。”那时的产业链,真的还没有为他们准备好。所幸的是,只有少数用户要求退货。


为了感谢这976位天使用户许下了承诺:以后,每位“天使”都可以免费拿到Bong的每一代新产品。


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小米手环来了,不能将成本价压到79元以下的团队都收到了“死亡通知书”,供应链和研发成本的快速控制成了考验创业团队的首要因素。Bong的二代产品也被逼到了99元,而Bong初代产品众筹单价是690元。


2015年4月,Bong的两款智能手表在淘宝上众筹,三天时间预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但是4天后,Apple Watch正式发售,Bong团队也比之前来得淡定一些。


小米手环来袭时,Bong内部有个项目代号叫“抓马鬃”,Apple Watch来袭时,他们又定了一个项目代号“扒火车”,意思是这两款产品很好地教育了市场,让大众知晓了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创业团队要做的就是借好东风。


Bong也许是个例,但从这个团队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创业风向。


记者观察

智能手环的未来在哪里


“智能手环是长期存在,还是作为一个过渡产品逐渐被淘汰,这个问题要打一个问号。”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说道。


从这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智能手环一直主打健康监测的功能:记步和睡眠。用户弃用率十分之高,最主要原因是数据监测不准确,而且监测了数据却不能给身体带来明显的改善。


没有刚性需求,出货量上不去,硬件成本就降不下来,小众市场走不通,应急、投影、情绪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环都没被用户接受,连Fitbit这种用户忠实度较高的社交圈子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手环沦为了手机附属品



在徐晨看来,智能手环面向大众客户,价格是这一行业最主要的驱动力,小米手环也证明了这个行业打的就是渠道战争和品牌效应。


在这个低价怪圈里,小的创业团队很难活下去,只有依赖小米、华为、OPPO这些手机厂商生态的手环还可以活着。


最近,魅族发布了智能手环bong2P,以79元的价格死磕小米手环,搭配魅蓝Note3购买只需60元。没错,这款手环正是由顾大宇的团队操刀,魅族借此多了一个获取用户数据的入口,Bong搭上魅族这条船,获得了更多的销量和媒体曝光。


,经过两年的发展,手环的成本和产能已经不是问题,在深圳工厂很容易批量生产成本在三四十元的智能手环,问题在于抱对大腿。除此之外,智能手环还可以走深圳工厂型可穿戴厂商的路子,“对智能硬件行业来说,要利润和要规模本身就是矛盾的。并不是没有爆发就活不下去了,外贸、礼品、定制等市场都在冰山之下。”


现在时-----智能手表

低端还是高端?合作还是独行?


比起大局已定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现在仍旧充满变数。


脱离手机独立发展才是智能手表真正的出路,”真正脚踏实地做智能手表的创业团队大多会认同这个观点。然而,“除非智能手表能够成为VR的一个入口,不然只会像蓝牙耳机一样,成为手机的一个附属品。”徐晨的观点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但确实道出了VC为什么不青睐智能手表行业的一个原因。




创业者故事

低端路线:儿童手表成血海


“蓝牙类手表有走向低端化的趋势,礼品市场和海外零售都可以做。但是高端的安卓手表却卖不动,主要原因是缺乏有黏性的应用。”被称为“表哥”的俞文杰坦言,现在智能手表市场并不乐观。


早在2014年底,俞文杰创办的欧孚手表就宣布总出货量超过60万台。旗下RWATCH品牌月出货量超过2万台,ODM(代工)产品单款超过30万台,其ODM客户U WATCH自称是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智能手表出货量第一位。“我们一年左右就实现了收支平衡。”俞文杰对《IT时报》记者透露,做ODM让他们现金回流更快。



从欧孚手表的定位可以看到,俞文杰瞄准了各个细分市场,儿童手表和老人手表两个市场最被他看好。2015年,儿童智能手表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问题也开始凸显,竞争太激烈以至于价格不断被拉低。


在京东商城以“儿童手表”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既有799元的小天才,也有100多元的小品牌智能手表。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行榜上,“小天才”(步步高旗下品牌)儿童电话手表以70万台夺得全球可穿戴出货量排名第五。而根据媒体此前报道,截至2015年10月底,白牌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玩家有近700家。


高端路线:与传统手表厂商并肩而行


一年前,深圳钟表协会更名为深圳可穿戴设备协会。当罗西尼、天王表、飞亚达、依波传统手表的“四大天王”宣布要做智能手表时,创业团队的机会在哪里?

“智能手表作为独立产品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在传统手表厂商已经密集的情况下,小创业团队的机会并不大,寻求和传统厂商合作是更聪明的方式。”徐晨说道。


今年初,果壳电子和罗西尼联合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新品,这也是智能手表行业与传统手表行业的首次跨界合作。“传统手表厂商在供应链、成本控制、设计加工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借鉴。”用果壳手表CEO许鹏的话来说,智能穿戴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高科技孤儿,它是有家的,“我们和罗西尼团队在讨论手表的设计和系统升级时,跑了不下七八趟。”



双方需要融合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销售渠道。目前,罗西尼在全国已有3000多家专柜,这款产品也许是导购们第一次接触的智能手表,导购的培训,柜台的摆设都需要双方进一步磨合。


对于传统手表厂商来说,智能手表所带来的冲击远远超过当年石英表对机械表的冲击。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为810万块,而传统瑞士手表出货量为790万块。这是智能手表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瑞士手表。


去年11月,LVMH集团旗下瑞士手表品牌泰格豪雅联合英特尔和谷歌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试水之后,泰格豪雅智能手表将今年的销量预估定到了4~5万块,英特尔还为此在瑞士建立了一条生产线。但这一次尝试并没有激活用户对智能手表的关注,所以传统手表厂商的智能化转型还有待市场检验。


记者观察

独立存在的智能手表更有前途


今天很热闹,明天很美好,今晚很残酷。”俞文杰对智能手表的前途如此总结。

在智能手表的投资者看来,儿童智能手表不该是智能手表的全部。徐晨并不看好智能手表走低端路线,他认为,“智能手表的产业链成本已经降到较低的程度,如果再低的话,可能会进入像智能手环一样的低价怪圈里。所以智能手表很有可能还没有做起来,这个行业就成为了红海。”


从全球市场来看,智能手表增长势头未减。4月6日,据财经网站MarketWatch报道,在电商网站亚马逊上,Fitbit公司名为“Blaze”的新款智能手表卖得比苹果Apple Watch好。Fitbit公司表示,售价199.95美元的“Blaze”在3月份的出货量超过了100万部,超出公司内部预期。


但国内智能手表还没有像小米手环一样的爆款。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手表要作为独立终端而不是手机附属品的话,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功耗和数据准确性,或者增加功能。比如市场对老人手表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定位,而是关心能不能测血压,能不能测跌倒等功能,但目前来看这些突破还不能实现。


好消息是,新的传感器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俞文杰透露他们目前正在与华为合作研发一项降低功耗的技术,主要基于物联网,如果能用在智能手表上,将大大提升续航。目前测心率的传感器已经成熟,接下来是等待血氧、血糖等传感器的成熟。不过小的创业团队还是抢不过苹果等大公司,只能跟随。


未来时----- VR(虚拟现实)

创业项目受资本追捧巨头欲垄断全局

当智能手环呈现退潮之势时,近两年爆发式增长的VR产业,因可像智能手机一样承载海量的应用、打通平台、内容、开发者、设备、硬件与服务而备受资本追捧。


资本市场的火热直接带动的是产业领域的创业热潮。在国际上,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HTC旗下的Vive、索尼旗下的PS VR和三星Gear VR渐成主流,国内阿里巴巴、腾讯、360、乐视、小米纷纷投资布局,最早从事VR研发的创业公司在拿到融资后,占据一席之地。



更多的无名创业公司面对尚未铺开的消费市场,烧钱入场后仍要继续烧钱。与此同时,硬件制造质量参差不齐、软件内容匮乏、核心技术薄弱、山寨产品等问题也在制约VR行业未来的发展。身负现象级产品使命的VR会是智能硬件的下一个风口吗?


创业者故事

资本寒冬:错过三个月错过一年


被资本市场“催熟”的VR,在没有直击痛点的应用场景之前,多数的创业团队是用极客的心、创客的眼睛搭配宏大的理想坚持做VR。


“摸着石头过河,踩坑后逼自己变聪明。”这是早在2012年就一头扎进VR/AR领域的宋岸(化名)对自己创业经历的总结,他是行业早期的创业者之一,研发的产品曾参展CES并成功在Kickstarter发起众筹。


创业四年,公司经历了VR的无人问津到行业大热,扛过了资本寒冬却也错过了VC对VR行业的投资热潮。


“找我们接洽的VC和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 宋岸告诉《IT时报》记者。2015年5月,曾有投资机构与公司签了投资意向书,要求公司不能再与其它投资人接洽的同时,并对公司的财务、产品及员工个人资料进行调查。兴奋的宋岸租下新办公地址,购买办公设备,准备扩张量产。三个月后,一直承诺投资的VC却告诉宋岸,投资的事黄了。


无奈,宋岸只好退了办公地址,把能卖的都卖掉,带着团队重新回到拥挤的商住两用楼里。不巧的是,这三个月也是VC投资热潮,之后7、8月份的股市动荡及连续十几个月的经济下行,让投资者开始放缓投资脚步。


虽然在资本寒冬下,能保持活跃的依然是VR及人工智能领域,但随着互联网公司巨头的布局,VC对VR投资已回归理性,宋岸不得不承认自己错过了最佳的融资机会。


VR创业火,项目会越来越多,浮出水面也就那么几家,大部分都死了,现在巨头参与竞争,小创业者更难抵御。”融资依然是创业者的燃眉之急。


记者观察

技术红利阶段,内容仍是短板


 “VR在今后两年依然处于技术红利阶段,只有大量成熟的硬件设备出货后,内容才会有载体。如果要盈利的话,硬件的变现手段会更加直接,就目前来看,出货量最多的是VR手机盒子。”大朋VR首席战略官章立告诉《IT时报》记者,大朋VR新推出的一体机,正在淘宝众筹,截至4月14日,原计划众筹20万元的产品,已筹集资金429万元。


灵境CEO张书宾也向《IT时报》记者表示:“硬件本身可以卖钱,但内容还需要花一些时间。”张书宾向记者透露,灵境虽然没盈利,但因为专注硬件,公司一直有收入。




专注于硬件开发的厂商虽然可以卖设备,但硬件设备依然存在质量不一、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等问题。在章立看来,硬件的发展速度很快,今天体验不好的中低端价位的VR,未来都可以改善,就像你今天不会用三年前的手机。另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VR硬件开发商的融资已占到整个VR行业的51.9%,可见在VR行业发展初期,VR硬件设施方面的更新迭代是最受投资人瞩目,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板块。


当然,VR消费市场难铺开,除硬件体验不够外,处于VR产业链下游内容少得可怜也是制约VR发展的原因之一。“游戏、影视、应用是VR内容板块的三大类,也是行业比较看好的板块。乐视、爱奇艺、索尼、暴风科技等企业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布局VR生态,以后内容厂商可能会占主导,硬件免费送。”智帽科技创始人卫荣杰说。与单一专注于硬件或软件的创业公司不同,互联网巨头多是布局VR全产业链,涉及硬件、软件、内容、平台、投资、分发等各个环节,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建立闭环生态。 


更多企业的加入也给了第三方机构透视VR全产业链的机会,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处是呼唤粉丝的分割线------


(入群有什么好处呢?当然你来了就知道了,反正红包是妥妥的,就问你来不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