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思维绘画中的逻辑

2020-10-15 15:05:40





——

Qainting




情所至,画之始,笔随意,心往之———木木


浅谈思维绘画中的逻辑



  当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作画时,不妨教给他们一些哲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客观地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认识对象,就会由被动思维转化为主动思维,就会领略作画的真谛。

  关键词:基础绘画;逻辑思维;色彩的本质

  在美术教学领域里,教育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素描的整体关系、空间关系,色彩的诸多因素把握等等,这些直接的美术表现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是感性的,但色彩又被光主导着,色彩离不开光,素描也离不开光,而对光的理解却是理性的,光含有复杂的光学物理现象, 如光的波长变化等。在绘画应用中,将光学原理和物理现象进行一些研究,将给绘画学习带来综合性、客观性的多项思维方式,既丰富了知识面,同时又给绘画增加了辅助性的帮助。绘画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离不开宇宙的物理现象,这些充分说明,事物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一、从光学角度看绘画

  在一定的条件下,太阳光的温度和亮度成正比,而温度、亮度的程度又和光的照射角度有关,这个道理给我们的绘画带来了一些启示。

  我们不妨可以做个实验:手拿一个电筒,站在距一堵墙三米的位置,将电筒的光直射在墙上,用照相机拍下其亮度。再站在距墙两米的位置,将电筒光斜射在墙上,相机的位置和调节都不变,拍下其亮度,再将两个亮度进行比较,结果是,站在距墙三米距离的亮度要亮些。

  视觉在一定的时间里会产生疲劳。学生在画长期素描作业的过程中(如石膏像),因视觉疲劳,会对一些明暗变化微妙之处产生反应迟钝的现象。

  视觉疲劳了,就不要强行用视觉去看此处的深浅关系,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和观察。根据冬天冷,夏天热的道理,利用光和物体角度的关系,即直射和斜射的原理去分析其亮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牵涉到有关拓展教学思路的问题。老师教学生不同于师傅带徒弟,在驾校里,一些师傅并不比学生聪明,只是比学生有经验而已,其教学方法拙劣之至。作为一位教师,不能局限于技法的教授,更要提高学生的观察方法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多项思维会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二、从光学原理看绘画

  (一)表象客观与科学客观

  每个物体虽具有本身固有的色彩,但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看得清,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有着被光主宰的因素。既然光是有色彩的,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颜色时,不能忽视大自然中难以察觉的已存在的条件,即光的颜色。这里产生了一个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和认识度的问题,即主观和客观,表象和深入。

  谁都知道,黑夜里看不清色彩,即使划亮一根火柴,也分辨不清物体的颜色,即使认清了该物体的颜色,那也绝不是“认”清,是因曾认识该物体而“记”清,这属主观认识,因“认”而“识”。

  物体的固有色既然通过光来显现,在判断物体的颜色时,实际上是在判断光的来源和光源的色彩。现举例说明之。

  在一个朝阳初升的早上,一位美术老师和一个学生背对着朝阳并排坐在山顶,老师将一个梨子高高举起问学生:“这个梨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老师说:“错了,是红色”,学生不解。老师告诫学生:“你怎么不考虑朝阳的颜色呢”。到了黄昏时分,两人面对着夕阳,老师又举起梨子问其颜色,学生这次学乖了:“红色”,老师说:“错了,是蓝色”,学生愕然。老师说:“你面对着梨子的暗部,为什么没看到天空的颜色?”。

  这个事例说明,首先要弄清光的来源,进而判断出光的色彩。这是综合了客观的条件后去客观地看问题。

  客观和主观历来被人们所争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列举了关于“模仿学”的三种方式:(1)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2)照事物为人们所想象的样子去模仿;(3)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这个“应当”就是“正确”的意思。

  笔者以为,只要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去编造地描述,便是客观的,但可以将客观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级客观、中级客观和高级客观。如果给这三个等级套上名词,就是表象客观、概念客观和科学客观。表象客观是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同时又不具有任何思维和判断、最直观地反映事物的表象;中级客观则含有个人色彩的因素,即对事物的发生进行判断地描述,这个描述有经验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高级客观则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后,对事务作出了本质的反映。

  如果给这三个客观赋予品德属性,那么,初级客观表现了朴实和天真;中级客观很夹生,容易给人带来误解;高级客观则成为了真理。

  上面的事例中,老师的回答具备了科学的客观本质,这个“科学的客观”含有对光的深层理解,比如天空的蓝光因素。

  (二)光的客观现象

  光,究竟有什么样的现象和本质呢?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描述的是雨后彩虹的景象。诗句虽浪漫,却道出了一个科学现象,即太阳的色彩。彩虹,是雨后空中集聚的水分子经太阳光的折射后而产生的一道彩色光环,彩虹里瑰丽的色彩体现了太阳光所包含的七色光谱。

  太阳因为有了七色光谱,使世界变得灿烂。

  太阳是温暖的,这是我们感受到的太阳温度,而太阳投射到大地上的色彩也呈现出一片暖色,但如果我们强行给阳光的色彩以一个固定值,那无疑于“盲人摸象”。仔细观察,太阳在每一时间段所呈现的暖色是不一样的:早上橙黄色,上午黄色,中午黄白色,而早晚的太阳是一片橙红色。之所以会有这些变化,都是大气层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被太阳烧焦,更不谈繁衍出生命。

  太阳七色光谱的排列顺序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其实是古人就已发现的光谱和光谱顺序,。这七色光谱都具有不同长短的发射光波,而每一色谱的光波长度顺序正是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顺序而排列的,也就是说,红色光波最长,紫色光波最短。

  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太阳光的力度在这层“被子”的作用下,衰减了不少,否则,就像前面说的,地球会被烧焦。

  早晨,太阳斜射着地面,大气层的厚度加深了,一些很短的光波被大气层阻隔住了,无法投射到地面,而红色光波的穿透力最强,于是,这时的太阳就像一盏红灯照耀着大地。到了中午,七色光谱与大地呈垂直的照射角度,形成了直射,直射时大气层的阻力达到了最小值,所有的光谱都以最大的能量倾泻于大地,光达到了最亮值,便形成了白光。

  这里产生了一个光的加法:赤+橙+黄+绿+青+蓝+紫=白。但如果用矿物质颜料如此相加,那将会糟糕到何种程度。

  以上的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斜射时的力度、亮度、温度最弱,直射时的力度、亮度、温度最强。

  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交通信号灯的红、黄、绿各自的作用和该作用的理由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光波并不代表亮度,光波的长短与光波的运动方式、状态有关,就像一盏太阳灯可以照亮很大的范围,但并不能照的很远;一束红外线光不能照亮周围,但却可以发射得很远。

  以上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是人们一眼就能发现的,是经过科学家研究后而得出的客观现象,是“科学的客观”。

  (三)色彩的逻辑性

  其实,蓝天之色是阳光色彩的一族,太阳的蓝色光波很短,大部分被阻挡在大气层里,在大气层的上部分相互碰撞,形成了“蓝色的大气层”,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蓝天。在室外,一个物体如果看不到被阳光照射的一面,就只能看到被蓝光照射的色彩。

  一副火红的风景写生,如果排除秋天的因素,那一定描述的是“朝”或“夕”的景色。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室内静物的色彩分析。室内静物的光源条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白天的自然光,一个是灯光。灯光大家都知道,一种是荧光灯的冷光源,一种是白炽灯的暖光源。

  白天的光源一般是窗外来光,窗外的光源较复杂,有阳光,有天光,楼层较矮的房间有可能是对面房屋的反射光。天光又分晴天和阴天,房屋的反射光又有房屋的颜色之分,因此判断自然光源的色彩相对于灯光要复杂。学生们在上课时,相信老师会将这些因素指明,并分析出冷暖关系。

  假定窗外是一片蓝天,窗前的静物是一颗梨子,当我们的视角距物体和光源距物体的角度成直角,使物体的受光面、中间色和暗部的面积基本相等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画者的用色方法:这个梨子的受光面用“柠檬黄”,中间色用“中黄”,暗部用“土黄” 。

  为什么呢?这个用色是为了产生一个简化或数据化的思维方式,解释起来有些复杂,但这个复杂不是感性的,是逻辑性的,逻辑性的东西将道理说清了便懂了,感性的东西难以捉摸。

  首先判断一下光源及角度效应。光源不是阳光,又没有外面房屋的反光,只有天光,晴天的天空一片蓝色,蓝光偏冷,给物体的受光带来了冷色调。

  就像一个方程式,先分析这个“方程式”的条件:物体(梨子)的受光面、中间面、暗面与视角产生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根据前面谈到的角度与亮度的关系原理,物体的某一面与人的视觉接近垂直角度时,固有色反映最强,由于梨子的固有色为纯度较高的黄色(在没有特殊光照的情况下,也不是秋梨),该面的黄色反应最强。而在受光的一面,因为角度倾斜,黄色衰减了,但光源色加强了,这个面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强烈的光源色(镜子的原理就是当镜子与物体、镜子与视觉产生了两个对称而相等的倾角时,镜中便反映出了该物体)。

  条件分析完毕,下一步开始列“方程式”。梨子的基本色为中黄色,该色彩用在物体的中间色部位;亮部,因受蓝天的照射,中黄加蓝色(当然还要加些白色,使该色近似于“柠檬黄”色);暗部,中黄加较深的中性色(即复色),使其接近于土黄色。

  有如算术般的用色方式叙述完毕。那么,从色色彩规律的角度来看,有没有价值呢?色彩艺术里包含了诸多的色彩对比因素。

  色彩的明、暗对比:亮面的较亮的柠檬黄和暗面较暗的土黄产生了对比;

  色彩的纯、灰对比:中间面很纯的中黄色和暗面纯度较低的土黄产生了对比;

  色彩的冷、暖对比:亮面的柠檬黄偏冷,暗面的土黄偏暖。

  经过验证,这三种颜色的艺术规律有了。

  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首先,梨子用的是黄色系列,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那么会不会显得单调了?除了以上分析的对比过程已证明了该用色不单调外,还有一个内在的对比潜质,就是受光的柠檬黄和暗部的土黄形成了色彩对比,对比在何处?

  以中间面的中黄色为基调来分析这个对比。

  亮部:柠檬黄因略含蓝色成份,和中黄相比而偏绿色;暗部:土黄和中黄相比偏红色。也就是说,柠檬黄有绿色成份,土黄有红色成份,明暗部份中的两个颜色各含的红、绿倾向产生了微妙的色相对比条件。在色彩的视觉语言传达中,色相对比是刺激视觉感官的强对比因素。

  该用色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这三种颜料都有现成的,不用调节,更方便以上教学思维的表达和实施。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教学方法是成立的,因教学思路清晰、含有数据化思维条件,因而教学结果是成功的。

  当然,一个物体的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中,色彩的变化有其微妙和丰富的层次变化,以上谈到的用色方式所表现出的画面效果会显得塑造太简单, 但这只是教学过程中多项思维方式的一种,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顺着这个思维延伸下去,或许可以使学生很主动、很清醒地逐步自我深入和完善画面。

  三、色彩的本质

  我们认识色彩虽是感性的,但色彩因与光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具有逻辑性和内含的数据原理,具有科学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去研究。

  我们使用色彩有两个途径,一是用矿物质颜料进行调配后直接涂抹到所需的介质上,二是在计算机里运用色彩。手工调配色彩往往凭的是感觉加经验,而计算机却将色彩数据化了。在计算机里运用的是光学色彩,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即 “R、G、B”系统。矿物质颜料里三原色的黄色在光学色彩里成为了间色,即由光学色彩的红和绿两原色相加组成,也就是将“R”和“G”的数据调成一致,将 B为零。如果将矿物质颜料的这两种颜色相调,便成为了“酱色”。而光的三原色叠加在一起,成为了白色,即达到了最亮点,由此可知,光的多色混合,是力量的聚集,体现了“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原理。

  可见,我们对同一目的的任务运用不同的方式运作时,对其内涵的技术原理也不能以同一概念去理解。但两者之间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色彩的排序,这个排序无比的科学。

  前面说过,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排列是根据每一色彩的波长而定,这个排列是呈线性的,所谓“线性”, 即排列按顺序延续,头和尾没有联系,就像光波由长到短的延续。但光的色彩排列却是呈环状的,这个排列内含着由冷到暖的顺序,比如青色和蓝色的顺序,两者色彩很相近,含绿的成份为青,含红的成份为蓝,因而青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

  从冷暖程度的顺序来看,红色最暖,蓝色最冷,如果没有紫色,这个排列也将呈线性排列。但光色会相互影响,红加蓝等于紫,便产生了过度色 ——紫色,紫色里含着红色,于是和排列第一的红色很靠近了,七色相互牵起了手,形成了循环。由此看来,光波很原则,很数字化,而色彩却很通融,很“人性化”……

  其实,绘画本身就是个人思想和情绪表达的一种手段,作画过程中不可能那么逻辑的去思维,但深入而广泛地掌握一些与之相关的理论学科,对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启迪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比如我们学习色彩过程中接触到的色环排列,就是根据光的原理而排列的,无疑,深入了解光、色的理论将给学习色彩增加深厚的底蕴。



我们都是天使,我们的每一幅画都是天使之作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