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我已在教育战线工作25年!现在才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

2020-10-11 08:02:40


添加小编微信:iPJ2017,爆料浦江身边事,投文字、图文、视频给我们,送电影票。(详见菜单)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个人戴块手表不亚于现在开辆好车。


那时一个家庭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俗称三大件,是定婚的必备品,也成为衡量家庭贫富、幸福程度的重要物质指标。


钟表基本是不可缺少的家庭必备品,但此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机械表受到了电子表和手机的冲击,一些低端钟表逐步退出市场,钟表维修这一行业更是日益萎缩,几乎已慢慢从我们的生活里淡出。



现在人们大多习惯用手机看时间,手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装饰品,在街头也难寻修表师傅。前几天在新华路见到驼背修表师傅,他还坚守着自己的修表铺。看到他不禁想起自己与钟表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那年从学校里出来,刚满20岁,一个人拿着被褥到岩头陈学修理钟表,在那里只学了短短的一个月,,办理了营业执照,自己开了修理部。


我的小摊子很简单,在中余街道毫不起眼,一个棚子下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上面套着玻璃框,玻璃框上挂着一些钟表模型和配件用来招揽顾客。另外,桌子上有两个抽屉,抽屉里装着修理工具和各个不同品牌钟表的小配件。相对于其他的修理行当而言,钟表匠全套的工具较为复杂与精巧。有螺丝刀、小锤子、吹嘴、放大镜、酒精灯、镊子。每次有顾客走到我的摊前,我都会熟练地摆弄着修表工具,热情地为前来修表的老顾客排忧解难,那时我越发觉得修钟表人真的是心细如发,心静如水。 能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自己却仿佛停留在时间之外,在修钟表的老行当里凝固了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说实话当时一开始由于技术不成熟,一些钟表还修不好,只会简单的换手表玻璃和拆洗,一些疑难杂症的手表只能偷偷地拿到师傅那里去修,修到后来技术也有很大进步了,当时修得最多的品牌是国产的西湖、上海、钟山、钻石、宝石花等统一机芯的表,最快时我拆开擦洗到重新安装好只需要半个小时。


我还具有修理钟表的先天条件,因为我的视力非常好,以前验光时可以达到2.0(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1.5了,而且已经老花了),在当时基本不用戴目镜,而且我还是比较心细肯钻研的。


我修理过很多老旧的钟表,在它们的身上往往寄托着我的真挚的情感,看见它又重新走起来,心中总会油然的升起一股暖意和感动来!修理钟表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有些零件细如牛毛,有些零件极易脆弱,修理时需要你万分的细心和小心,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曾经修理过一只女表,机芯零件更加微小,装配难度极高,戴着目镜,一连忙碌四个小时,不吃不喝,全神贯注,当表最后修理好,最后看见它又焕发生机,我早已疲惫不堪,此时我感觉它就是我的孩子,是我给了它重生,心中又感到欣慰起来。


为了更精确地掌握时间,当年我化了二百多元钱买了当时算最好的手表(双狮全自动进口),这只表质量确实好,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戴在手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石英表、电子表受到众人喜爱,机械表受冷落,来修表的人少了很多。进入新世纪后,bp机、手机开始普及,手机附带时间显示功能,极为方便,很多人从此不再戴表。来修表的人就更少了,许多修钟表师傅改行修理家电了,我也于92年考入教师队伍转行了。


十几年后一些老客户还记得我,记得在虞宅中学一次家长会后,一位家长看见我还惊讶地说:“钟表师傅你在这里干什么?”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械表特别是中高档腕表重新成为备受追捧的“行头”,修钟表行业也比当初最萧条时有所好转,这让曾经没落的修表行业有逐渐有了生机,我这个曾经的老修表师傅由衷地也感到欣慰。



如今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5年了,现在我才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契而不舍、勇攀高峰等等。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它需要你有一种执着的态度,要把这种精神做到骨子里。修钟表能体现工匠精神,教书育人同样更需要工匠精神,它需要的是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执着。一名合格的钟表师傅和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都需要有耐心、专注的精神,还需要修炼自己心智,需要你不厌其烦,重复同一种动作,要用心、精细、精益求精,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把工作做到极致。

(JJ0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