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德林老和尚讲法华经》第024集

2020-06-17 08:23:06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现在介绍这个“闻持之伴”,这个第三,叫“列名总结”。

 

大比丘众,有一万二千人。当然,这个一万二千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名字,太多了,所以此中呢,略举二十人。这个二十人当中,第一位就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印度语,阿若此翻为“不生”,阿若是他的名字,憍陈如是他的姓。憍陈如,他的祖先是事火婆罗门教。火有两种意义,一个就是照明义,一呢就是烧义。“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他是以“不生”为姓的,这个“不生”这两个字就是“无生”,不生就是无生。这个无生无生啊,有生就是众生,无生就成佛了。有生,就有生死;无生,就了生死。所以这个一万二千人,这个大比丘众,阿若憍陈如摆在首位,首位就把我们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这个道理,怎么讲呢?用人来表示。就我们看了,这个憍陈如的这个名字,就可以起现行,它有这么一种意思在里面。

 

要用四教,来解释这个“不生”的道理,“不生”就是无生,“不生”就无生这个道理呢,是有深有浅。这个文中啊,他举了一个譬喻,怎么样生的?什么叫作“生”?什么叫作“不生”?他用一个譬喻来解释,这个譬喻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听好!

 

《妙法莲华经会义》:三藏教者。盲。譬无生智。镜。譬无生境。阴界入头等六分。譬现在因。像。譬未来果。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愚故不断绝。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六分。是因不生。不见镜像。是果不生。故阿含经云。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卽生。非不生。

 

譬喻一个盲人,这个盲呢就是没有眼睛的,这个是譬喻啊,大家注意啊,这个盲人譬喻什么呢?譬如“无生智”。你要能够了生死,就要见这个无生的理。理者,就是境也,所照之境。照这个无生理,用什么境呢?要用“无生智”来照,以智照境嘛,从境发智,那你才能够发你这个无生之智。他这个譬喻呢,就是“盲,譬无生智”,就是我们人呢,没有眼睛。有了眼睛,你说是好事,不是好事啊?不是好事!这个眼睛啊,坏透了,什么业都是由它造的。


那个镜呢,譬“无生境”。一个盲人,眼睛看不到的盲人,这就说“无生智”。“镜”,这个盲人啊,他手里拿一面镜子,盲人想照镜子,你看这个怎么照啊?这个镜子呢,譬如“无生境”,先要把这个道理呢,给它领会到,底下我们就好讲了。

 

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个就是“头等有六分”。这个“六分”呢,两手,两足,一个头,还有一个身分,这个六分。这个六分,“譬现在因”,有现在的因,那将来就感现在的果,他这个文中是怎么讲的?现在这个像啊,我们这个每个人,这个色身,从哪儿来的?从父母所生的。这个父母所生,在母胎当中呢,他只有“六分”,头,两个手,两足,再加个心,有“六分”,那是因,没有这个因,怎么会有我们现在这个果呢?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的。那么你盲人,眼睛闭起来就是等于盲人一样,要是眼睛打开来,睁开来眼睛,他就能看东西了。“开眼取镜”,把眼睛打开来了,把一个镜子拿得来,用镜子照自己啊。你看看,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你这个眼睛又不是瞎子,肯定是看得到镜子里这个形象的,这叫什么东西呢?“愚故不断绝”。因这个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循环造业,生死不断,生死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憍陈如,他这个名字叫做“无生”。

 

“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眼睛闭起来了,像个瞎子一样,就是有个镜子摆在面前,你也看不到什么东西啊,“无所见”,什么都见不到。“不见六分”,那因就不生了,没有前世投胎的这个因,哪里有今世我们现在这个果呢?这个镜像呢?因既不生,就不见镜像,就是果就不生了。所以,这个譬喻,这个盲呢就是譬“无生智”,镜就是“无生境”。所以《阿含经》中讲的:“若谓有色”,打开眼睛看到了,什么都看得到,色是色尘呢,并且认为“色是净”的,那个“即生”了,不是不生。


《妙法莲华经会义》: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卽生。非不生。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卽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识色。色是乐乐卽生。非不生。若谓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色受。受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识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譬如执镜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即生,非不生。”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净的,都是净的就生了。

 

“若谓有受”,这个五阴,色受,这个受阴。“受是乐”,或者是苦,我们现在呢就先讲受是乐,这乐受么,人家是愿意受的,愿意接受的。既然愿意接受,这个受是乐,那不是乐就生了?不是不生啊。

 

“若谓有想行识色。色是乐。乐卽生。非不生。”你看看,我们讲这个修无生道,修无生法忍,怎么修法?都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都体现出来。如果你眼睛现色,那色就生了,那个生呢,生什么东西呢?就生“生死”的,生死就这么来的。怪不得人家开了悟的人,他说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啊,他不生了,啊他不生了。

 

“若谓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色受。受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识。识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若谓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卽生。非不生。”

 

这段文,就我们这个,约这个色心。色,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色身;受想行识,就说我们现前这个一念心,它有四种心态,有受想行识。那么众生颠倒,比如色,色本来不净,他认为是净的,所以他起染爱,那就生了,它不是不生。乐呢,是一种受,色受嘛,世间人,无论你是苦受也好,乐受也好,在佛法当中那都是苦的,说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哪里有个乐呢?妄计为乐。既计为乐,有这个乐的享受,那这个受呢,就生了,而不是不生。有了生了,就有生死了。

 

想行谓之我,我们一天到晚那个,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执,是念念不离的。那有我,我就生了,《》中讲的,“无人相,无我相”啊,你有人相,有我相,就生了嘛,就生了那还叫“无生“吗?那就不叫无生哦。既然是生了,既有生就有死,那是不客气的。有我,那么我既生了,不是不生。

 

说是“识是常”的,这是一种常见,那么这个“常”就生了,不是不生。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我们众生所说是常,乐,我,净,这个四颠倒,这个四颠倒生了,就受这个生死苦,那就不是不生。

 

它说,“譬如执镜见面”,你这个眼睛打开来了,拿着一个镜子一照,不好了,照到了,那既照了,那照了个面孔啦,那个面孔就生了,它不是不生啊。

 

“若谓有五阴,悉是生,非不生。”我们现在哪个人不承认有五阴呢?都承认有五阴呢,这个我们的业报,一期的果报啊!色受想行识,都认为这是一个现实的,如果真是个现实的,那么我们这生死怎么了呢?因为这是一个假的,为什么是假的?菩萨有智慧,他看到它就是假的了,我们众生有烦恼看到它就是真,既是真的,那还得了嘛,我就我的,你就是你啊,那我们要分得清清爽爽的,起惑造业。所以这个五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了,就是用这个“无生智”照的。所以,阿若憍陈如,他这个名字叫作“无生”,就表这个法的。像我们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就能够起现行。这个修观到什么地方修啊?随心,随处,都可以起现行。

 

《妙法莲华经会义》: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知色无常苦无我不净。乃至识无常苦无我不净者。是为不生。非是生。如盲执镜。不见像生。是为不生。非是生。旣知不生。宁复于中计我是色。计我异色。计我在色中。计色在我中。乃至识亦如是。如是观者。现因来果皆不生。如盲对镜。不见形像。是名观阴无生观智也。

 

所以说,“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知色无常苦无我不净。”你看我们从这个色来讲,色身呢,你看这个常不常呢?是不常的。苦不苦呢?苦不堪言呢!你们感觉到不苦,我现在就苦了,老了就苦了,什么都苦了。这个身净不净呢,不净的。如果这个身要是净,听见洗个澡么,说是干净了,你死了以后烧了臭不臭啊?烧成灰都是臭的。所以高旻寺死了人,那个火化都偷偷摸摸的,烧的那个烟呢不得了,人家都不高兴,不净,他就偏偏欢喜这个东西,你看世间人。所以是,既然色受想行识,认为是常乐我净的,这个叫作“生”,不叫作“不生”。

 

“如盲执镜,不见像生”,这叫作“不生”,非是生也。“旣知不生”,既然一切法都不生,“宁复于中计我是色,计我异色”,这个众生呢,妄想计度分别,说是这个,说我是色,说我异色,就是我这个人呢,这一百多斤就是我,那就是色,我就是色。“我异色”呢,这个我跟这个身体好像不是一个,那怎么是一个呢?如果这个身跟心是一个,那你能离不能离啊?要离的。一期果报,就是我们众生过去造的这个业,这个业呢赢得今生受这么个人的果报,作为一个人,他是有身有心的,这个身心呢是连带的,业力的关系成为一体,所以这个身体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我打你一拳,你就喊疼,是你的不是你的?说是人要死了,这个身体还在,再打你它就不疼了,是一个是两个呢?就在这段时间,是你的,造业所感的这个身,那是跟你有连带关系的。不要说这个身体打你一下喊疼哎,你那个东西,爱好的,我给你抢了走,你心里疼得就不得了,没有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这个都是众生的妄计。

 

还有的人呢,“计我在色中”,说我,计这个色呢,他不是认为这个色身为色,他是计度这个虚空大地谓之色,他说我在这个虚空大地当中做人,这个叫作,色大我小。

 

“色在我中”,起这个种种妄想分别。“如是观者,现因来果俱皆不生,如盲对镜”,像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对这个镜子,什么也看不到。看来这个眼睛啊,还是没有好,还是没有好,没眼睛看不到东西,它就不造业啦,这叫作观五阴无生。

 

《妙法莲华经会义》:观入界者。海虽深广。亦有此彼岸。盖小水耳。若眼见色已。爱著贪乐。起身口意业。是为大海。沉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涛。爱此色故。是洄澓。于中起不善觉。是恶鱼龙。起妒害。是男罗刹。起染爱。是女罗刹。

 

上面说的,立法,明这个无生的道理,立一切法皆无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观这个无生的道理,比如说海水深广,也有此岸彼岸。那个呢还是小水,比方说大海啊,说是蛮大的,那个大海虽然大,你看看我们这个世间上,五大洋,五湖四海,都属于蛮大的。像我们这个水呢,我们这个世界,人家说的,“三山六水一分田”,我们这个世界住的这个地方,山占十分之三,水占十分之六,我们生活的这个平原土地只占到十分之一,“三山六水一分田”。用我们凡夫眼睛看这个水是蛮大的,泛滥成灾,那还是小水。什么叫作大海呢?生死大海,这个众生的生死,那才是大海,那个大海就淹没一切人了。

 

“若眼见色已”,假使我们这个眼睛看到色,起贪起嗔,单就爱著意来讲,见色起爱著,贪乐贪色。这里厢讲这个色呢,色是包罗万象的,这个地方呢着重就是指人类社会的男女之爱,起贪著,起贪乐,在这方面呢求享乐,“起身口意业”,身口意三业呢就配合,造这个业,这叫什么东西呢?这叫作大海,这个大海淹没的可都是人呢,从无量无量劫来淹没多少人呢?

 

“沉没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当知眼是大海。”那个色,就是波涛,这个大海不平静啊,大海不平静,大海起了波涛了,波涛一起,“爱此色故”,于色生爱,这叫作“洄澓”,这大海里厢啊,刮起风来,这个水在里厢转来转去的,还不是一样么,我们想想看,人类社会生活就这么回事儿啊。

 

“于中起不善觉”,“不善觉”譬喻什么东西呢?譬如大海里的“恶鱼龙”,吃人的,那不吃人吗?你看有好多在海边上游泳啊,被鱼吃得走了,被鱼叼走了,吃人的,而且这个大海里还有种种的罗刹啦,夜叉啦,都是吃人的。

 

“起妒害,是男罗刹”,起妒害心,这个,谈这个世间相,当然我们不愿多说,大家彼此都可以心照不宣了,社会上,你看看这个男女,人类社会么,人就从这么来的,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都从这么来的。那个男女相亲相爱倒也罢了,百年和好倒也不错的,那有的结合得不如法,这个妒害就有了。妒害啊,你比如现在离婚的,因为感情不好,彼此相杀害的,多得很呢。妒害,这是男罗刹,这从这个暴力一方面上讲的。

 

“起染爱。是女罗刹”,相亲相爱蛮好的,感情蛮好的,这是女罗刹,都吃人的,都是要吃人的。这是眼见了色,就有这么种种的祸患。像这种文字呢也是属于呵欲的,呵斥。这欲,是最大的一个祸患。那个,那是哪一本书上讲的,“盖闻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惟有邪淫。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才士,因兹败节堕名。今昔同揆。贤愚共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妙法莲华经会义》:起身口意。是饮咸自没。是为眼色无知而生无明爱。爱生故名为行。行生故名为业。业缚识为中阴。是为识生。所受胞胎。是为名色生。手足及头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入对六尘。名触生。于尘别苦乐。名受生。于尘起染。名爱生。四方驰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应受未来五阴。名生生。未来阴变。名老生。未来阴坏。名死生。心中内热名忧生。发声大唤。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恼生。是名眼见色时。卽有三世十二因缘大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是为入界生。非不生。云何不生。

 

“起身口意,是饮咸自没。”这叫作“眼色无知而生无明爱。”我们下面介绍呢十二入,十八界。“眼色无知”,如果你要是瞎子呢,那蛮好的,什么也看不到,他也不起惑造业,就是因为你这个眼睛啊,是个好眼睛啊,这个好眼睛在我们里厢并不好啊,“眼色无知”,什么叫“无知”?没有觉悟心,起无明爱,这个“无明爱”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头一个无明。

 

爱既然生了,就有行啊,他马上产生行为,我想要个东西,想达到目的,他就有行为。我没得钞票了,想钞票,怎么去弄呢?到银行去偷去,行为就有了吧?“行生故”,这就生了业,这个业一旦形成,看你是善业就得善报,恶业就得恶报,你抢银行去,那你被人捉到不要判死刑吗?这叫作业啊,举这么个例子。

 

有业就感果,为业识所驱使,造了业,这个业呢是你自己造的,那么你就自己受,这叫如蝉作茧自缚,这个蝉作茧呢,它就把自己包围在里头了,所以我们这个识,就是这么产生的,跟这个业呢,结合在一道的。造了业了,造了业么人要死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呢,就形成个中阴身,说是人死了,我这个人活着有一个五阴,有个色心,我投了胎以后也有一个色心,对吧?我在舍生以后,没有投胎以前这段时间,是个什么身呢?是中阴身。所以这身是不断的,心也不断,身也不断,你就是下了地狱,它有地狱界的那个“摧折色心”,你看你变个猫变个狗,它也有它的色心呢,都有的。到了成了佛了,成了佛了也有色心,也有五阴,佛的五阴是究竟五阴,名字是相同的,受用就不一样。佛的五阴是脱了烦恼,了了生死的五阴,降佛以还,九法界的众生都有五阴,那个五阴呢,都不是究竟解脱。

 

识生了,那么就投胎了,在胎中所受的胞胎,这个叫作“名色”身。什么叫作“名色”呢?在母胎当中,色是有了,心呢,心是单有名字,看不到的,这个心看不到啊,看不到,所以单有个名字,这叫作但有名色。

 

“手足及头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在母胎当中,这个五疱,这个五疱呢,就是他那个身体啊,就像五个嫩芽一样长出来,“五疱成已”,称为六入。

 

“六入对六尘。名触生。于尘别苦乐。名受生。于尘起染。名爱生。四方驰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应受未来五阴。名生生。”我们现在这个五阴,这是个因,未来还要感一个五阴,这叫个生生,都是从生而生的,叫“生生”。这个五阴,它是个无常法,它必须要随日月迁流,你看看从小孩子,到年轻人,慢慢就老了,变呢,它叫“老生”。

 

“未来阴坏”,到了慢慢呢,慢慢,到最后呢,这五阴要死了,叫“死生”。心中内热名为“忧生”,人到死的时候都痛苦,“发声大唤。名悲生。”有的人在医院里害病,害病痛苦啊,特别害那个癌病,痛苦得不得了,喊呢,喊得难听得不得了,这我们亲眼都看见过的。

 

“身心憔悸。名苦恼生”这叫作“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从哪儿来的呢?从无明生的,由生故,三世十二因缘连锁反应,都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从无量劫来到现在,不得无生,证不到无生,所以说是长沦苦海,这个叫作“三世十二因缘大苦聚生”,不是不生。今天我们所说的呢,叫个“无生”,那么这个生,苦患既然这么多,怎么能叫它不生呢?


《妙法莲华经会义》:观眼色时。不种苦种。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蝇。若种不生。则芽不生。则臭汁不生。则蛆蝇不生。故名不生。眼见色时起贪恚觉。是为苦种。念五欲法。是为苦芽。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出。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若知眼色无常苦空无我。则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恶行不生。是为不生。耳声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陈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

 

“观眼色时。不种苦种。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蝇。”这个因就没有了,因就没有,果就不生了。什么叫作苦种呢?念“五欲法”,这叫作苦种。这个见色的时候起贪心,起嗔恨心,这个叫作苦种。众生必然的,见一切色,要不起贪心,于色起爱,要不起嗔恨心,于色起恚,这叫作“苦种”,苦的种子,我们受生死苦的种子从哪儿来的?从这个地方来的。

 

“念五欲法。是为苦芽。”有这个因了,慢慢就起种种的想法,这叫作苦芽。“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出。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

 

“若知眼色无常苦空无我。”眼,色,这是一个能见的眼,一个所见的色,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都是无我的,那你还起什么嗔恚呢?还起什么贪欲呢?

 

“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恶行不生。是为不生。”这个叫不生了。从一个眼根,是这么讲的,耳鼻舌身意都如是,乃至于十八界都如是。

 

憍陈如比丘,最初他获得的,这叫作“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他这个名字呢,阿若憍陈如这个名字呢,是根据他的实地,所证得的,名符其实的取这个名字。那么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呢,都起得蛮好的,名字虽然蛮好,你这个名字不见得名实相符哎。你看我们这个“无念”,他有念没有念呢?他名实不相符哎。你看那还有一个“觉悟”,你觉悟不觉悟呢?名实不相符。人家古人的这些个名字,名实都相符的,所以叫个“无生”。这是最浅的“无生”的道理。

 

《妙法莲华经会义》:通教观者。譬如幻人。执幻镜。以幻六分临幻镜。覩幻像。像非镜生。非六分生。非镜六分合生。非离镜与六分生。旣不从四句生。则非内外中间。不常自有。亦无灭处。去不至东西南北方。性本无生。非灭生乃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乃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尔。

 

约这个通教无生呢,通教是观一切法,如幻如化,“譬如幻人”,拿着一个幻化的镜子,用这个幻化的身体,摆在这个镜子面前,观这个幻化之相,这个相怎么生的?它都是幻化的。也不是镜生,也不是六分生,也不是镜与六分和合而生,也不是离开镜与六分共生,它是用四句推检“无生”。生无来处,不生也没有去处,这是大概就这么个意思,你说这个怎么讲啊?这个无生的道理啊,这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有了生就要受生死,无生就能够了生死。

 

《妙法莲华经会义》:别教观者。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萨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次第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佛法。断尘沙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若无四住。则分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

 

别教的这个无生法呢,跟前两教的意义就宽大了。

 

“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黄赤白呢,青譬地狱法界,黄譬饿鬼法界,赤譬畜生法界,白譬人天法界。小譬藏教法界,大譬通教法界。短是别教法界。长呢就是圆教法界。它用这个青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如十法界。

 

“皆于镜中分别无谬。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这个十法界啊,我们愿意生哪一法界呢?还是愿意生地狱法界,愿意生饿鬼法界?不愿意的,都愿意生到佛法界。说是若想自己修正,那就是令九法界的因果不生,令佛法界的因果生。若欲化他,令他九法界的因果不生,佛法界的因果生。这是约教,这个呢我们就略掉不讲。

 

你看看呢,要是依教起行。

 

“次第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然后,“用恒沙佛法。断尘沙烦恼。令无知不生。”然后,“用实相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若无四住烦恼,则分段生死不生。若没有无知,那就是尘沙惑,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

 

这个经中的文字,看起来就那么几个字,什么生啊,亦不生啊,不生亦不生啊,什么叫不生啊?这么多的不生啊?能不能用个譬喻,来显示显示这个“不生”?我们常说的,用功的人要放下,这个放下就是一个不生的过程,对吧?你放不下,什么都生起来了。放下,说是一个外道,拿着一朵花去供佛,佛叫他放下,说是放下,他就把这花放下了,放下么,总拿着花么没放,放下。佛说你还要放下,他说我还要放下,放下什么东西呢?那不还有个手,把手放下来。佛说还要放下,还要放下,我都放光了,还放什么东西呢?没得东西放了。没得东西放了就无生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你要禅堂里用功,你就用什么功,他首先叫你放下,你要不要修得道啊?你只要能放下,就行了,就行了,什么都放下了,你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所以我们说的,过去心不可得,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不可得,没有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就没有未来心。三心不可得,你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正因为你这个人呢,过去心也有,现在心也有,未来心也有。那我们现在打妄想,一天到晚就是有过去心呢,有现在心呢,有未来心呢!我一天到晚,我明天做什么事,我来年做什么事,将来做什么事,那都是未来心呢。过去的事念念不忘啊,你该我的钱能忘记忒吗?忘记不了的。我们就一天到晚就在这三心范围里厢打转转,这个三心不可得了,你这个本来面目,真心就现前了,这叫作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为不生。

 

 

下面呢有那么个形象啊,譬喻“不生”是最圆满的。

 

上来讲这个藏教,通教,别教,讲这个“无生”,是用一个人的眼睛,跟一个镜子来做譬喻的。有眼睛人拿一个镜子照像,一照就照到了,这个像就现前,就看见这个像,这叫“生”。那么没有眼睛,是个盲人,拿着个镜子照像,像不会生的,怎么会生呢?你这个眼睛是盲人嘛,这个盲人呢,就上来所譬喻的,这叫作“无生智”。以无生智照无生境,那你可以证这个无生之理,证无生之理就不生了,就不生于三界了,不生于方便(有余土)了,不生于实报(庄严土),那么圆教讲这个不生呢,特别!

 

圆教讲这个“不生”,怎么观法子?

 

《妙法莲华经会义》:圆教观者。譬如观镜团圆。(团圆譬理境。观卽譬智。)不观背面。(背譬无明。面譬智明。镜譬十界因。)不观形像。(形譬十界缘。像譬十界果。)非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种种檠像。但观团圆。无际畔。无始终。无明闇。无一异差别。圆观亦尔。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相。观烦恼业生。皆卽无生。本无生与不生。故曰无生。

 

阴入界苦。卽是法身。非显现故。名为法身。障卽法身。贪恚痴卽般若。非能明故。名为般若。无所可照。性自明了。是为般若。业行系缚。皆名解脱。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能系。故称解脱。解脱卽业不生。般若卽烦恼不生。法身卽苦不生。是三不生。卽一不生。是一不生。卽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应具须十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观一部文也。)

 

“观镜团圆”,也是看一面镜子,这个镜子么,是个圆镜,不是个方的,是个圆的。当然作为一个镜子,它有背有面,这个面么就能照人,背它不能照人的,背是暗的,面是明的。那个圆人,什么叫圆人呢?根利的人,解法圆融的人,圆融呢就是达到法的实际,达到法的根本,你才能圆融,不然的话处处住,众生就是这个毛病,处处住。

 

“观镜团圆”,看这个镜子,我也不看你的镜面,也不看你的镜背,就看你这个镜的圆相,这个镜子的圆相,这个圆是没有边际的,圆有边际的吗?大海再大,都有此岸有彼岸呢?不要说这个圆镜没有边际了,我们禅堂里跑香的佛龛就没有边际,你天天跑,什么时候跑到头了?我们禅堂那个佛龛,天天围着转,你哪一天说跑到头了?没有跑到头啊,圆的。

 

他拿着这个镜子,也不看这个镜的面,也不看这个镜的背。镜的面,那譬如“智明”,他不看,镜的背呢譬如“无明”,无明我也不看,无明也不看。这个镜子,我也不看,看什么?镜子的形像,镜子不是有镜面有镜背,镜面就能照像么,形像我也不看。都不看了,不看背则非暗,不看面则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种种檠像。但观团圆。”他就看这个镜子的“团圆”。镜子的“团圆”呢,是无际无畔。无始无终。你在禅堂里跑香,什么地方是开始啊?没有啊,无明无闇,无一无异,修圆观的也是这个样子。

 

这个几句话说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就说我们这个《法华经》有五重玄义,这个五重玄义里厢有一个“名下之体”,就这个体,这个体呢,是非因非果,无始无终,无畔无际,也没有实的形像,什么都没有。观这个圆,就看这个圆,圆呢就圆融了,那么这个体究竟是什么体?也并不在这个书本上,也不是在我嘴巴里讲,就是你各人当人一念心,就是这个样子,你这个心从哪儿来?这个心不是无始吗?这不是我说的,“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有始没有始啊?没得始。这是圆观,那就“无生”啊,这叫究竟的无生。上来,藏教,通教,别教的“无生“呢,那还不究竟,不是法华的“无生”,也不是憍陈如的本地无生,憍陈如本地无生久矣。,处处引小向大,在阿含会上,他示现藏教的“无生”,在方等会上呢,他示现通别二教的“无生”,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显实,那就示现上头我说的究竟无生。“但观团圆”,用这种形相,譬喻我们这个“如是”的法体,如是我闻,这个两个字(如是)就是标这个法体的。

 

所以这个文中讲的,“非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种种檠像。但观团圆。无际畔。无始终。无明闇。无一异差别。圆观亦尔。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这一切都泯了,泯者是泯灭了,我们讲这个一心三观,“空观者,泯一切法”嘛。那么泯一切法,我这个心怎么缘法子呢?缘什么东西呢?缘诸法实相,缘法性,缘佛法。

 

“若色若香。无非实相。观烦恼业生。皆卽无生。本无生与不生。”原来,一切众生,这个众生从哪儿来的?就是从一念,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是最初的一念之生,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啊,从那个时候开始生死就泛滥了。本来不生的,所以叫“无生”。

 

“阴入界,苦卽是法身。非显现故,名为法身。”你说这个法身在什么地方呢?苦身即是法身。“障卽法身。”苦身就是障,业障。

 

“贪恚痴卽般若。非能明故。名为般若。”你像我们现在的人,就是“非能明”,我们这个能明啊?人家说我们这个人啊,糊里糊涂的,他不高兴,我这人聪明,聪明就是坏事情,最坏不过。“非能明故。名为般若。”般若“无知”,是无所不知,你这个聪明是“有知”呢,是有所不知,你不知的东西就多了,首先你就知不道自己。

 

“性自明了。是为般若。”它约这个本性来讲的。

 

“业行系缚。皆名解脱。”有人说我这个业障重啊,业障重。四祖道信大师没有出家的时候,去参拜三祖僧璨大师,他就向三祖就说了,善知识慈悲啊,我这个业障重啊,求大师你给我解脱解脱吧。好呀,你把什么业障拿得来给我看,什么拴到你的?找半天找不到,就像二祖找心找不到一样,没有的,约理就是这个样子。

 

“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能系。故称解脱。解脱卽业不生。般若卽烦恼不生。法身卽苦不生。是三不生。卽一不生。是一不生。卽三不生。”

 

这个憍陈如,本自不生,不是现在才不生的,所以是为了接引路上人,令其归宝所,所以凡凡接引。论憍陈如的本地,说是“住阿字门”,四十二字就是四十二位,本来不生。你看看这个憍陈如是什么人呢?论他的本迹,,阿难是佛的侍者,“持伞盖灯随佛后”,那个“大梵王持伞盖灯随陈如后”,你看他是什么人呢?那本地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说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辅佛行化的,这都是迹,而欲显本也。

 

底下呢,因为讲这个《法华经》啊,这个《法华经》,佛法也有,众生法也有。我们是众生呢,一般都欢喜听众生法,不欢喜听佛法。说到佛法,为什么不欢喜听?因为不习惯,我玩众生法,玩惯了,说到佛法不习惯,而且蛮吃力。不要说是你们听得吃力,我讲经都吃力,这个佛法呀,要怎么样才能够领会佛法?心要歇下来,心歇不下来不能入。说我这个讲经是非常勉强,我这个心哪能歇得下来?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肚子里净是烦恼。我今天上午,从昨天下午,我这个心就一直不高兴,就家里有好多的事情,做得呢不顺心,想看书,瞪着这眼睛看,一个字也看不到,这个心呢,这个心呢心不入理。所以这个讲经讲经么,就是讲的佛法,为了大家或多或少的,得一点法味,这个才是真实的受用。从这些个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个大阿罗汉,无论从他的本也好,那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阿若憍陈如呢,就谈到无生,无生还蛮多的,我们不多介绍。

 

 

下面呢,这个一个国家不得二主,佛在世的时候呢,只能够一个佛出世,同时两个佛行吗?不会的。虽然佛佛道同,佛祖道同,但是他有一个分别,有佛有祖,什么叫作佛?什么叫作祖?过去人有这么几句话,他说“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万法为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你看那个祖师心量啊,智慧啊,有多大!“达大道兮过量”,是过量之人。“达道”啊,我们达到了就不错了,满分。“通佛心兮出度,不与万法为俦,超然名之曰祖。”

 

大迦叶,,拈花示众,百万人天大众,举目罔措。,往常大众到齐了,,,不说么就不说了,他把这个昨天呢有一个大梵天王供养他的一朵优钵罗花拈在手上,什么样子呢?如果大家看不到,到大殿上去看,就那个样子,拈一朵花在这个地方。哎奇怪啊,,为什么这个样子了?举目罔措,不晓得佛的用意何在。那么多的人呢,佛在世说法说都是百万人天大众,何止啊?他方世界的天龙八部都来聚会,都不能会意,都不能会意呢都,堕在疑网当中。要是都能会意了,那就是像我们住禅堂的,这个疑情就打破了。当时只有一个人,就是大迦叶,破颜微笑,笑呢,不是像我们这个哈哈大笑,傻笑。微笑,表情上有这么个表情,表示,嗯,你这个,基本上我会到了。

 

头陀迦叶破颜微笑,如来正法眼藏,独得薪传。所以佛法,谁得的呢?真正的佛法就是大迦叶得到的。所以禅宗是佛法的正统,是佛法的主流,是佛法的根本,就是从这儿来的。

 

《妙法莲华经会义》: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亦翻光波。亦翻饮光。名毕钵罗。因缘最广。略如文句。须者寻之。头陀第一。亲受佛嘱。为西土初祖。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十二行。抖擞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离求欲过。

 

这个大迦叶,也是个外道,,他也是个外道,都是婆罗门教的。从这个大迦叶的历史上看呢,那也是过去供佛济僧,种了种种的善根,福报大,家里厢是财富无量。现在的人没有福报了,现在人有什么福报呢?就是钞票,还是纸的,过去人有钞票都是黄金。你看那个给孤独长者,买那个祇陀太子的花园,拿黄金铺的,你看他家里厢有多少黄金呢?都用大象,一象一象驮出来,那个摩诃迦叶的家产比他还要大,比当时的国王财产都还大,大十倍都不止,你看有多少钱呢?财富无量。后来么,他出了家以后,作为婆罗门教一个头头,有五百个弟子,后来被化出家的。他出家以后,他还有两个兄弟,不是的,就他一个人吧,摩诃迦叶。

 

头陀第一,行头陀行。“头陀”是“抖擞”,有十二种头陀,抖擞十二种过。一个是约处所,这个头陀呢,他一个是约住处,第二个是约饮食,第三是约衣,就是所著的这个衣,论这个抖擞。

 

“阿兰若处”,就是离愦闹处。原来我们这个门口也写了几个字,“阿兰若处”,寂静处,离愦闹处,远离放逸处,不受一切外界的干扰,叫“阿兰若处”。基本上,我们这个禅堂呢就做到这一点,阿兰若处。

 

第二呢,是“常乞食”。常乞食,从来不自己烧饭吃,都是化饭吃。阿兰若处,是离愦闹过,这是一个抖擞。常乞食,是“离僧中食及受请过”。僧中食呢,是跟大家在一块吃。受请呢,是受别请。他也不在,跟僧在一块吃饭,也不受别请,说是“常乞食”,就是离这个两种过。

 

第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次第乞,什么叫“次第乞”呢?挨家挨户的,不用选择,说是这个穷家,这个富家,他不选择,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只要我乞的食够我吃了,哪怕在第一家化饭我化到了,就罢了。化不到,跑第二家;二家化不到么,第三家,几时化满了就可以了,不拣择。

 

第四呢,“受一食法”。一食法,就是过午不食,“离多求过”。你像我们现在,吃早饭要吃,中饭要吃,晚饭要吃。除了这个三顿饭以外呢,那还要弄点点心吃吃,你看我们这个监值寮里厢吃了多少东西啊?水果啦,饼干呢,什么东西,七果八杂的,吃哦。“离多求过”,多求是烦恼啊!

 

第五,“节量食”,什么叫节量食?不贪。好,我也吃这么多;丑,也吃这么多。好了就贪,那个五观当中,不是有一观吗?“五观若明金易化”,一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呢,就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呢,今天小菜好,多吃一点。不好,这搞的什么东西啊?弄这个东西给我吃啊,他就不高兴,就犯这个毛病。“节量食,离贪味过”。

 

第六呢,“中后不饮果蜜等浆”。有的人持午,这个持午,说我不吃饭倒是可以啊,过了中午或是到了晚上了,吃点水果,水果不是饭呢;吃点牛奶,牛奶也不是饭呢。实际上呢要那个我也能持,你看台湾不是有一个水果和尚嘛。这个真正持午的,过了午以后,只准喝开水,水是能喝的,这个“离求欲过”。离求欲过,这是个“抖擞”啊,抖擞那个过么,要把它抖擞掉。

 

 

《妙法莲华经会义》: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增减过。九者塜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但坐不卧。离烦恼贼过。具如十二头陀经广明。

 

第七,“粪扫衣。离好衣过。”粪扫衣,就是人家不要的,把它洗干净,做衣服,这个“粪扫衣”,不贪好衣服。高旻寺啊,过去老和尚在的时候也有规矩,叫你不要爱身,包括穿的衣服。你要是穿一个好衣服,新鲜衣服,自己就欢喜啊,爱护,说是要坐下来了,先要看坐的那个凳子有灰没有灰,干净不干净,不然的话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所以那个时候,老和尚说你要是做了一件新衣服,新衣服先要弄个补丁补起来,“离好衣过”。这叫“抖擞”,不能起贪心。还好,高旻寺呢,也有几位师父呢,都是。

 

这个衲衣,根据目前,大众共同生活,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破了要补,脏了要洗。高旻寺呢,现在不提倡,说是一定要把那个衣服怎么样子,因为这开放寺庙,我们也要,“佛法在世间”嘛,我们还要在人世间,要和平共处,要令人家生恭敬,不能令人家生讥嫌。有的人,你这个衣服穿得乌七八糟的不行哎。过去老修行,高旻寺的老修行,特别冬天,冬天穿的那个棉衣,又懒又不爱干净,吃了饭以后,他也不揩,这么手一抹,一个冬天过下来,这个棉衣服上头啊,那就一片放光,都是油,油漆油过一样。那个呢,比如说你自己住山住洞啊,那个问题不大,现在大家共同生活呢,就要注意了。佛在世的时候,也不是叫我们不卫生啊,,现在么不嚼杨枝了,印度现在还嚼杨枝,那比我们用牙刷牙膏效果都好。我也嚼过那个东西,过去我们都嚼那个东西,过去高旻寺也嚼那个东西呢,就杨柳枝,不老的,不嫩的,能够嚼的,能够刷牙的。嚼出来以后,特别清爽,牙齿也不生毛病。那么现在不嚼杨枝就方便了,用牙刷,你牙齿也要刷刷呢,不然走在人面前,那个臭哄哄的也不行哎,对吧?

 

底下呢,是“但三衣。离增减过。”三衣,不能离身的,出家人的三衣不能离身的。在家的居士,那衣呢离身的。

 

“九者塜间住”,这讲住处。住在什么地方呢?晚上睡觉在什么地方呢?“塜间”,就是这个坟墓当中,那也是助道因缘呢,“离常乐倒计”,不要说我这个人不会死的,照样死啊,死了都埋在塜间,就是葬坟的地方。

 

十者,“树下坐”,一个塜间坐,一个树下坐,树下坐“离怖畏过”。

 

第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

 

第十二者,“但坐不卧。离烦恼贼过。”

 

人,这个色身,跟我们凡夫这个心呢,是有连带关系的。你说这个行道参禅,行住坐卧都好用功,究竟行住坐卧,还是行好用功,还是坐好用功,还是卧好用功?卧,六祖大师讲的,“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如果你能够也没得嗔心了,也没得贪心了,这两个心要没有了,那你可以睡觉,“常伸两脚卧”。如果我们还有嗔心,有贪心,你看看,对初发心的,规范自己,还是坐在这个地方,以坐为依,但坐不卧。“但坐”么,这个身体端正啊,你看佛菩萨都是坐的。你烦恼,什么是烦恼呢?睡眠也是个烦恼,离这个烦恼贼。

 

这个“十二头陀”,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呢,是头陀第一的。说是十大弟子,“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迦头陀”呢,就是大迦叶,是头陀第一,头陀就是苦行第一。你看这个人,他没有房子,哪有床啊?没有的。三衣,过午不食,有的时候在塜间住,有的时候在树下坐,常坐不卧。而且大迦叶,他不是一天这个样子,一辈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佛的法,,把这个法就付的大迦叶。大迦叶,是佛嘱咐的四位大阿罗汉,常住世间,受人天供养的,一个大迦叶,大迦叶他现在什么地方?他没有入涅槃呢,他在那个鸡足山,,等待弥勒菩萨出世,他在人间。一个罗睺罗,还有一个宾头卢尊者,一共四位大阿罗汉常住世间,做人天福田。人间的福田呢,到哪儿去种呢?都在这个佛宝,僧宝身上种的。如果世间没有僧人呢,我们就更苦了。五是住法,五是食法。


《妙法莲华经会义》:以乞为道。卽戒取。以乞为实。卽见取。如是谛当。卽邪见。赞喜。卽贪。毁恚。卽嗔。我能。卽慢。被呵。卽疑。不了。卽痴。是为十使。历三界四谛。卽八十八使。名集谛。若识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续覆故谓常。适意谓乐。动转所作覆故谓我。薄皮覆故谓净。识四覆。无四倒。勤遮二恶。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觉。道。是为道谛。于乞食中不计我。


二取见,邪见,这个五利使。那个外道,说是他,外道也有天眼呢,他看到人家那个狗死了升天了。哦狗能升天呢,狗吃屎的,他就吃屎,外道这戒取见。说是看到那个牛死了也升天了,啊呀,牛升天了,我就学牛吧,将来我也升天,那吃草,外道以此为戒取见,这叫作什么东西呢?戒取见。

 

“以乞为实。卽见取。如是谛当。卽邪见。”这个身边戒见邪,“五利使”,贪嗔痴慢疑,叫个“五钝使”。使者,是使也,就指使,比如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个五利使,五钝使呢,叫你促生死,你就非去不行。

 

“历三界四谛。卽八十八使。名集谛。”三界有四谛,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苦集灭道四谛,八十八使。这个八十八使啊,我就用《教乘法数》里这么个几句话,“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谛除二见,上二不行嗔”,你们去算哦,那就是八十八使,

 

“若识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续覆故谓常。适意谓乐。动转所作覆故谓我。薄皮覆故谓净。识四覆。无四倒。勤遮二恶。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觉。道。是为道谛。于乞食中不计我。”这个底下呢,多呢,我们还是明天,向下文长呢,再讲。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