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深悦读 开封钟楼怎么消失的?《清明上河图》里发现惊天秘密……

2021-08-09 07:53:47

 



全国许多城市里留存有鼓楼,在吃货和旅行者的眼里,想了解一个城市土著的味道,去鼓楼附近转一转多半错不了。

 

西安、北京,钟楼鼓楼遥相对应,小一些的城,也是钟鼓合为一楼。可是,为什么寻遍开封,却只有鼓楼,而没有钟楼呢?《清明上河图》告诉你一个惊天秘密……




 


开封只有鼓楼没有钟楼


 

 如今的开封鼓楼广场,一座簇新的鼓楼矗立着。年轻一些的开封人,其实是没有见过旧时鼓楼的。开封的鼓楼在1976年被拆除,只留下一个“鼓楼广场”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座鼓楼。


晨钟暮鼓,是古时城内报时的办法,七朝古都的开封,却只有鼓楼没有钟楼,这形制可是万不多见的。开封,真的就没有钟楼吗?

 

 “晨钟暮鼓”是为按时吃早餐

 

想要知道晨钟暮鼓授时是怎么来的?我们还是要先“穿越”回南北朝一趟。



大约是在公元485年的一天,太阳暖洋洋地照在齐国的皇宫内,但作为这个国家的君主——齐武帝,现在却非常郁闷,因为皇宫的时间不对,他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吃上早饭。


在这个都城,观测天象的官员非常敬业,用圭表、滴漏等仪器测量出了准确的时间,每到整点都用鼓声向周围传递时间。可是,皇宫离敲鼓报时的地方太远,有的时候听不到,这样,皇宫里的时间就没有办法统一。


就像今天,他听到鼓声,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但他的御厨没听到,还没有给他开饭。“必须统一皇宫的时间!”齐武帝下令,在皇宫的景云楼里挂起一个大钟,因为景云楼比较高,肯定能听到报时的鼓声,根据鼓声敲响景云楼的大钟,整个皇宫都能清楚地知道准确的时间,再也不会耽误事情了。


能按时吃到早饭,齐武帝很高兴,但他不知道,他更他开创了一个“晨钟暮鼓”授时的新制度。


里坊制与夜市


礬楼夜市(来自张孝友博客)


到了唐朝,晨钟暮鼓报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大一点的城市都建有钟鼓楼。和今天一样,大城市虽然繁华,住在城里的人,却也有大城市的烦恼。早上敲钟,城门打开,人们才可以随便进城出城活动。晚上敲鼓,宵禁开始,住在城里的人,就被禁止随意走动。


喜欢玩“穿越”的人,可要先了解清楚,在古代的许多时候,城市里都是要实行宵禁的,想晚上出去撸个串泡个吧,还是省省吧。


古代没有电灯,通常百姓家天黑了之后就都呼呼了。所以,夜夜宵禁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妨碍并不很大,可是对于有些专靠黑夜掩护才能进行的违法行业来说,就是个大问题。


 有权有势的赌徒就利用权势。比如父亲为布政使的盛希侨,就大大咧咧地说:“夜深了,打上我这边灯笼(布政司),栅栏上也没人敢拦;锁了栅栏,他们也不敢不开。”


而无权无势的赌徒就依靠油滑。


到了宋代,因为出了个喜欢夜行的皇帝,开封的夜市才彻底开始火了。

   

汴梁夜市 (来自网络)


宋代是个基本取消宵禁的时代,在中国古代难得一见。喜欢夜行的宋太祖将宵禁时间延迟到三更,而五更解除宵禁,东京城内普遍出现了“夜市”与“早市”。


乾德三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从此,饮食夜市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就是当时开封夜市的真实写照。

 

钟楼与鼓楼

 

在古代,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钟声或者鼓声告诉人们时间,钟声能传几十里,成为整个城市和周围村庄人们的标准时间。在没有石英钟也没有手表的古代,人们靠听钟声和鼓声,知道吃饭休息和起床的作息时间。


鼓楼与钟楼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那它们是如何报时的呢?这要从中国古代计时方式说起。我们拿北京古代时的报时来看看。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铙”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铙报点。后来又改用辰香计时,即以香燃烧的时间来确定时钟鼓楼专司更筹,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已到。


文武百官入朝都以钟鼓声为准:听到三更钟声就起床,四更钟声就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钟声就鱼贯入朝,跪在大和殿前的砖地上听旨。



开封钟楼到底在哪儿



现存的钟、鼓楼,名气最大、年代最久远的,要数西安的钟楼和鼓楼。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

 

而在1976年因为逐渐破损无法使用被彻底拆除的开封鼓楼,其实比西安的鼓楼还要早建一年。可是开封的钟楼究竟什么时候消失的?它到底在哪里?

 

藏在《清明上河图》里的秘密

 
清明上河图(局部,来自网络)


在《清明上河图》里,最被人津津乐道解读的焦点,恐怕就是虹桥那一部分了。充满戏剧性的过桥盛况的右边,街道纵横,楼厦处处,各行各业高举着旗帜招牌,官吏、士绅、兵勇、货郎、苦力、和尚、说书卖艺人不一而足。

 

城下,有一间宋代专为报关完税而设置的“办事处”,门前有几个人在争论。从“办事处”一路过去,顺序是兼营的木器店,著名五星级酒家“孙羊正店”和一间肉铺。

 

再往后面看,就到了城门前。这座城门也是专家们争论的热点。城上建筑物斗拱形制鲜明,内有大鼓一面。从图上来看,那座乍看极似“城门”的建筑,其实深究起来并非城门。因为它的两侧没有城墙,而是高丘。这座独体建筑两侧居然有下行阶道通往平地,其通往平地处又建有门屋不让人随便进入,城楼内又设鼓,这完全是过街鼓楼的形制,与两侧有城墙、前面有瓮城的城门形制迥异。因此,此楼当是过街门楼兼鼓楼、兼坊门的标志性建筑。


看到这里,画卷也基本到了尾声。有鼓楼应该就有钟楼,钟楼又在哪儿呢?

 

钟楼与鼓楼互换位置?


开封鼓楼(来自网络)

 

开封钟楼的位置到底在哪里,一直存在争议。

 

“开封是有钟楼的。”开封艺术博物馆馆长韩顺发研究员说,“钟楼就在今天的鼓楼广场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鼓楼夜市。”


钟楼为何会在鼓楼夜市位置?为什么钟楼和鼓楼互换位置,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是怎么说的。


开封的钟楼筑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在明代的安业坊,就在今天鼓楼夜市的位置。鼓楼则筑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在明代的新昌,位置是现在的省府西街十字路口偏南。钟、鼓楼在一条交通线上,东西对称,呼应相向。“但到了明代后期,有位河南巡抚患了病,就听信阴阳先生的胡言乱语,认为钟楼居上,妨碍了巡抚衙门的风水,对自己不利,于是下令将钟、鼓二楼上的钟与鼓互相调换,把钟楼改为鼓楼,把鼓楼改为钟楼。开封鼓楼不在西边在东边。”韩顺发说。


在钟楼卸钟时,钟钮却猝然而断,大钟坠地摔了个粉碎。后虽然重新铸了新钟,声音却远不如老钟那样洪亮了。从此,人们对钟楼不再“钟情”,其破损、坍塌也少有修缮。康熙十年,河南巡抚下令将钟楼拆除,用这材料建成了大相国寺的藏经楼。开封自此没了钟楼。钟楼曾经存在的地方,叫“钟楼口”;钟楼拆掉以后,叫“拆楼口”;现在传走了音,叫“车路口”。


韩顺发一直认为,开封钟、鼓楼是宋代首先设置的。光绪年间的《祥符县志》提到“相传二楼(钟、鼓楼)为宋太祖时建”,韩顺发查阅《宋史·燕肃传》后,证实这一说法并无大问题:燕肃“尝造指南、记里鼓二车及欹器以献”,“上莲花漏法,诏司天台考于钟鼓楼下”。


燕肃是北宋时期的机械制造家,指南、记里鼓车是仁宗年间的发明,也从侧面证实了此时钟、鼓楼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开封钟、鼓楼创建于宋太祖年间。


开封历来与众不同?



开封市建委原副主任宋喜信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人们通常认为晨钟暮鼓“早敲钟,晚击鼓”,好像钟楼应建在东,鼓楼应建在西。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如北京的钟楼、鼓楼,就是在中轴线上南、北向布局。


明代巡抚“某”打算将钟鼓楼互相调换的故事,在《祥符县志》里是有的。


《祥符县志》对有过修钟楼德政的河南地方长官李贞、李衍以及邱兆麟指名道姓,让他们彪炳史册。对听信“阴阳仙”胡诌,傻乎乎下令“毁楼上一层,议钟鼓易位”的那个官僚,不屑地称之为巡抚“某”。并且刻画他遭到的一系列尴尬:卸钟,钟钮断,落地,钟跌碎,再铸,新钟不如老钟响,极尽春秋褒贬之笔。


古代不像现在,古代修建楼、庙、祠、学,往往地方官绅也是要“掏腰包”集资的,“檄毁楼上一层”的蠢事,其他官僚不一定愿出钱、效力,巡抚“某”也难一蹴而就。


“议钟鼓易位”,“议”字本身就是悬而未决。去“卸钟”,钮又折、钟又碎、重铸又不响,一连串晦气。这分明是揶揄巡抚“某”的虚构情节,是个子虚乌有的“传说”。倒好像告诫人们,开封钟鼓楼近乎“神圣”,官大权重也乱来不得。


至于为什么开封的钟鼓楼会是与众不同的“鼓楼在东,钟楼在西”格局,从各种版本《河南通志》《开封府志》《祥符县志》等地方志书上,均找不到明确的说辞,宋喜信引用《金史》上的资料作为旁证。

    

金代,开封称南京路。《金史》卷25588页讲“南京路,国初曰汴京,贞元元年更号南京”,书中叙述开封“都城门十四——正殿曰大庆殿——隆德殿左曰东上阁门,右曰西上阁门,皆南向,鼓楼在东、钟楼在西”。《金史》中“鼓楼在东、钟楼在西”这8个字,也许是指金皇宫里的钟、鼓楼而言,因为明代以前,皇宫里是建有钟、鼓楼的。而金在开封的皇宫,就是利用宋皇宫原址整修复建的。那么,这种皇宫里“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格局实源于宋。

    

到明代以后,皇宫里都不再建钟、鼓楼。原宋、金皇宫遗址成了周王府,肯定更不会再建钟、鼓楼。试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开封在城里新建钟、鼓楼时,按宋、金皇宫“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模式,反而是“吉利”的风水。

    

虽然笔者不能断定明代“鼓楼在东,钟楼在西”,就是宋、金皇宫里钟、鼓楼布局的“重演”。但《金史》中“鼓楼在东、钟楼在西”这8个字,很能说明开封的城市布局历来有独到之处。

 


没有钟楼古人怎么计时



只要超过两个人,就会有统一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当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低头看下手表、打开手机屏幕,就能知道准确的时间,再精确一些,有GPS和北斗授时。


可古代人没有这些啊,不过,也不用担心,那时的人们都很聪明,他们有各种通信手段进行授时,从晨钟暮鼓到午炮报时,再发展成为落球报时,都是古代人传递时间的手段。  

 

宋代的天文钟

 

200522日上午10时,北京市仿制的古代报时工具铜刻漏,准时击出八声铙响,随后,鼓楼上的二十五面更鼓,钟楼上的明代永乐年间大铜钟,一起敲响了108下钟鼓声。 这是自1924年钟鼓楼停止报时后,北京城第一次全面再现钟鼓楼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场景……

 

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繁复无比的仪器,和宋朝苏颂创造的水运仪象台比起来,就像夜市上卖的电子表遇到了神舟飞船上的天文钟一样。


复原的水运仪象台(来自网络)


苏颂22岁时与王安石同榜进士,后来奉调到京城开封,只是负责编订书籍。在任职的九年里,苏颂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宋哲宗登位后,他先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官至宰相。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苏颂的水运仪象台研制成功,被置于京城西南部。为什么置于西南呢?因为西属金、南属火,将水运仪象台置于西南是为了取“镇水”之意,可见朝廷对此“水运”还是相当忌讳的。

    

就在“水运仪象台”正式置于京都合台后的三十四年,即靖康元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北宋宣告灭亡。金兵掠走了水运仪象台,最后在金被蒙元吞灭的战争中,水运仪象台终告毁亡。


宋室南迁后,想要再造仪象台,先后找了苏颂的助手袁惟几和苏颂之子苏携,后来又让秦桧、朱熹等进行研制,都没能成功。

 

清末明初:午炮报时

 

北京午炮(来自网络)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鼓的声音,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

    

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西洋高招: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


 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下午1点整,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大航海时代的蓬勃发展,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对于海员,“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东方今报记者 薛晨飞/文 李诚/编辑


“深悦读”是东方今报新近开辟的栏目。这里有最意想不到的冷知识,有最轻松可读的海量信息。你心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想找到答案,只要在微信公号留言或加入深悦读点题群。我们会给你最“生”“猛”“海”“鲜”的解答。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群↓↓↓

您看此文用 


|“时话实说”声明|

  1. 本公号由东方今报编辑部出品,原创文章版权归东方今报所有,媒体、自媒体如转载,务必正确标明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2. 合作或投稿:dfjbbjb@126.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时话实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