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清华美院绘画系与香港浸会大学开展学科交叉、国际合作教学改革实验课程

2020-09-12 09:59:16

20182月,清华美院绘画系与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合作开展的实验教学课程在香港举行,绘画系12名师生与浸大师生在香港开展了为期两周密切而紧凑的深入互动和交流。该课程由美术学院绘画系、香港浸大人文及创作系、香港人文学院共同举办,是20176月在北京举办的「艺术与创意:在绘画与书写之间」工作营的延续与深化。



此次课程以“对倒Ÿ香港”(TÊTE-BÊCHE Hong Kong)为主题,以学科交叉的方式,通过创意训练营、课堂教学和创作展览等多种手段,将图像(绘画)与文字(创意写作)相结合,力图拓宽绘画系的专业教学思路,加快提高学院美术类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


此次课程由绘画系助理教授封帆、浸大人文及创作系系主任陈锦荣教授、助理教授谢晓虹、唐睿及James Shea共同担任教师。本次课程受到浸大校方的高度重视,浸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周伟立教授出席了课程的欢迎晚宴并致辞,浸大人文学院院长潘明伦教授出席了课程汇报展开幕式。


师生合影


绘画系教师封帆(右)为浸大人文学院院长潘明伦教师介绍展览作品


在此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绘画系封帆为浸大师生做了题为《Vilhelm Hammershøi: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Emptiness》的开放讲座,借德国诗人里尔克就20世纪早期丹麦画家的作品所展开的关于绘画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来启发同学们对图像与文字之间关系的思考;清华的同学还参与到了浸大的“文学散步”、“创意写作”和“英文诗歌写作”三门课程中,体验了纯英文与开放讨论式教学的课堂。


封帆为浸大师生做开放讲座


在工作营环节中,课程特别邀请了香港着名艺术家、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美术奖得主黄仁逵先生、关注社区文化与环境保护议题的设计师Michael Leung与参与同学座谈,同时安排了本土题材纪录片展映暨导演见面、牛棚艺术区参观等活动,让清华同学对本港文化、地方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著名艺术家黄仁逵座谈


在港岛湾仔探访、参观香港文学馆


清华与浸大的同学在该课程中通过跨专业合作的方式,根据两周来对香港文化、历史不断深入认识、结合自己各自的专业所长创作出了富有探索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并在2月7日在浸会大学展出。


其中由张杨、黄颂贤、罗浩云创作的《香江遛弯儿图》取材自明朝的《粤大记》,以时间流动作为概念,透过一幅两层香港地图,底层勾勒出香港从前的面貌,同时在表层呈现出现在香港的景物。两层的地图把地区以前和现在的名字并置,令走过的人同时踏上历史和现在的香港,同一个地方,名字不同隐藏的秘密在呈现之中重构。


《香江遛弯儿图》


由周凯斌、周全、侯懿恩、刘盛丰创作的《PLZ》以香港建筑物表面铺装的马赛克为灵感,选择圆形保护贴将地面包裹,让地板不再冰冷,让人愿意坐下,鼓励以平和、开放的心态,通过沟通来解决现实矛盾。


《PLZ》


马晓君、赵恩雅、刘嬿钰的作品《绽放》用公共艺术的概念,用染色的卫生纸在浸大教学楼的外立面拼写出香港常见的女性英文名,讨论了姓与名在男权社会中之于女性的种种束缚,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日下热议的“♯ Me Too”运动。



《绽放》


张晋、陈得自、陈家朗创作的《窥看》用回收的旧物料创作了一个私密的环境,讨论教育与个人成长等议题。


《窥看》


葛华灵、叶慧璇创作的《深水布》则涉及香港本土历史与社区文化消失的讨论,利用本地材料手工制成“毛笔”,在开幕现场用水在地面写书法,字迹的最终消失让人思考香港本土性的去与留。


《深水布》


张锦婷、黄璨、李晓琪的新媒体作品《浮城一丧》,以西西的小说《浮城志异》作为创作起点,试图以具互动性的网页呈现香港年青人在现时代下特有的焦虑,旨在促进两地青年的相互理解,以及鼓励青年对社会现况做深入的思考。


《浮城一丧》


黄舒婷、郭彤、迟程元、林小日创作的《讲嘢乾淨D!》和《从自到由》利用展场及周围现成的材料,并用书写的方式对其加以改造,在语言、文字、空间关系等方面讨论了现成物的物质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讲嘢乾淨D!》


《从自到由》


本项目作为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研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尝试将「创意写作」课程引入美术专业的教学之中。香港浸会大学是亚洲首个提供创意写作学士课程的大学,具有丰富的经验。绘画系为确保改革的教学成效,进一步提升本系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特邀浸大人文及创作系的作为合作伙伴,互相借鉴、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图、文:绘画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