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媒体转型的出路及命门所在

2021-08-31 07:05:38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媒体的转型,我今天也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从未来来看,媒体的转型主要有这样几条出路:

        

第一个是以内容为核心,通过更优秀的内容获取价值。

比如上海的界面,他们现在大量地招新闻记者,未来的路径显然就是要做强内容,再以此来抓广告、收版权费,做付费阅读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就是会员供养,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罗辑思维。        

这个模式的生产需要大量能写好文章的人,就像大规模制造的石英表、电子表发展起来之后,瑞士机械手表依然还是纯手工一样,但是把内容做到极致,把内容做成奢侈品,再来获取它的价值的回归,这是它的大路径。       

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这个模式面临几个大的问题。中国的版权现在维护还是一个巨大的环境缺失,包括从立法、从产业环境、到过去的既有的历史。在美国,付费阅读做得相对好很多,这是它们从电子化开始就有强烈的版权意识,而中国传统媒体过去的短视,让它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战略纵深空间,要再重新建立一个版权的市场环境,是很困难的。        

同时,内容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价值天花板。因为内容是很难估值的,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对内容的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是模糊的,而且是普遍低估的,它带来的价值,难以支撑一个足以庞大的产业体系。        

比如一篇很好的文章,可能掀翻一批,可以影响一个公司的上市,不管是促成也好、阻碍也好,、商业产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带来的实际市场波动可能数以亿计、十亿计甚至更大,但是他这篇稿件值多少钱呢?很难去量化,可能这篇稿件实际上最终作者也就只有几百块钱的稿费,对媒体机构来说,在市场上需要转化的时候,也很难转化的。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十几年的积累,中国做得最顶尖的财经媒体之一了,到现在估值也就20亿,和电子商务、游戏、社交网站比,甚至新闻网站比,都远远不及。

        

第二个模式就是以渠道为中心。

典型例子的是过去的各大门户,现在的微信公众平台、百度、今日头条等等,它自己生产内容很少甚至不生产内容,通过提供信息渠道,把用户抓在手里面,把规模做大,通过渠道再来反向抓内容、抓价值。        

它有各种模式,比如说像微信公众平台、虎嗅、钛媒体、知乎这样的UGC,让大家去自发生产,他做的就是说我建立一个渠道之后,让大众来生产内容。还有通过内容整合或是爬虫抓取、数据自动生产——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国外通过机器自己写财报稿件等等,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模式。        

但是不管哪种模式,他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与内容不同,渠道最终会走向寡头。        

内容可以是大量的垂直细分,彼此之间竞争很小,我做好我的内容和你做好你的内容是不冲突的。但是渠道的特征是占用用户的时间,谁占用时间多就是强渠道,我占用的时间多了,你占用的时间自然会变少,所以渠道的模式不仅是在媒体内部竞争,而且还在媒体外,而且一旦一个强渠道形成,会对其他所有渠道都会形成压制,所以像这种渠道是高度搏杀的环境。        

而且,要完成强渠道模式的话,需要很强大的技术和整合能力,但对传统媒体来讲,他们的转型很难,因为他们并不懂技术。它们过去的渠道力量集中在线下,在物理层面,比如我有多少个派送点,有多少送报员,在邮局有多少发行等等。它们很多都不知道基于信息网络的媒体生存需要怎样的要素与规则,比如怎样做SEO,怎样做PC和手机不同浏览形式的自适应,怎样吸引流量和流量变现,甚至它们连网站都没有。

第三个模式是以服务为核心。

这是未来很多媒体可能最能够体现价值的一个方向。        

媒体集聚了大量的细分用户,实际上可以为这些细分用户提供非媒体的行业服务,但这方面过去是传统媒体的弱项,因为传统媒体以前更多是依靠广告来生存,但是服务做得很少。而未来当渠道价值被替代之后,广告总量的下滑,将逼迫它们更多地向服务转移。        

这里我再补充一下,虽然脱媒是一个大趋势,但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也依然需要渠道,只不过渠道的功能更多地转向整理、细分、搜索等等,但这方面将更多地寡头化,就像过去投向传统媒体的广告,现在实际上越来越多地投向了百度、微博、微信等,而且它们的聚合作用会越来越强,包括线下的资源也会不断被吸附到新的渠道体系里边来。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不管是强内容也好、强渠道也好、强服务也好,再怎么转型,未来媒体都需要有一个业务核心,就是大数据库。        

过去,可能都市报最核心的资源是线下有大量的派送体系、营销体系,我能够很快速地达到用户,但你并不知道你的每一个用户,每天什么时候看新闻,看什么新闻,看了多久?而且传统媒体过去的内容,是一个新闻易碎品,今天生产的内容今天读者消化了,明天就没用了,明天的新闻后天就没用了,很难形成新的价值。        

但现在,新技术在带来脱媒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就是大数据挖掘的可能性。       

一方面,媒体已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自己的用户数据库,知道这些用户关心什么,在做什么,喜欢看什么内容,以及背后代表的用户取向,他们的价值诉求,然后你再通过对这些诉求的整理、挖掘、分析,抓取用户和客户的痛点,提供更好的渠道整合,或是更多的增值服务。        

另一方面,媒体过去累积的内容,也能构建成为一个大的数据库,通过历史文献数据的深度积累以及挖掘,这些在过去传统媒体模式下价值无限趋近于零的历史数据,在新的数据服务体系下,会因为它的历史参考价值重新焕发青春。        

当然,媒体的数据大多都是非结构性数据,它的提取、它的分析挖掘或者说它的价值,还有待完善。但只要它的数据累积一旦充分,基于自己的模式和场景构建好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模式,把媒体和服务之间的这样一个价值打通,它会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在新的媒体时代,大数据库的构建、维护、分析挖掘与价值变现,将成为媒体转型的关键。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媒体首先需要做的,是寻找自己的核心定位。        
媒体有的是行业的、有的是面向公众的,有些是面向财经的,或者说有的是做服务的,大家的定位不一样、特点不一样,模式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是哪个模式,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自己的内容、渠道、服务模式以及我的价值怎么去实现,再根据这些来确定自己的业务框架,然后确定我线下的资源怎么去累积,大数据库怎么去构建等等。        

归根结底回到一句话,媒体现在是面临大转型的时代,过去传统的媒体商业模式和它的生产模式,都已经面临淘汰,或者说面临着彻底的颠覆,而颠覆的情况下,它要转型的核心都必须依托于大数据来构建自己的模式、体系和应用场景。


来源:记者论坛(ID:reporterbbs)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