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迤萨古镇——马帮驮出来的“小香港”

2021-06-04 08:00:08

飞飞古镇游之迤萨(图文攻略)


迤萨古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是一个带着传奇色彩,中西建筑风格并存的欧式古镇。迤萨,是彝族卜拉语“干旱缺水”的地方,当地就有民谣唱到:“高高山上是故乡,左有河来右有江;山高难把五谷出,水大难作救命汤。”这个建在红河南岸山梁上的小城,没有土地可供耕种,且向来缺水,按说是不适合人生存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贫瘠的地方,却建起了数百栋中西合璧,欧式风格的房屋。



在明代以前,这里的主要居民是彝族(卜拉),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逐渐有汉族人口迁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在迤萨发现了铜矿,于是,汉族商人们纷纷汇集到了这里投资开采铜矿。后来,由于冶炼铜矿的材料稀缺,这里的铜矿便渐渐关闭了。伴随铜矿业兴盛的商业、手工业也随之衰落。缺田少地的迤萨地区没有办法进行农耕,迁入这里的汉族生活自然极其困苦。为了在这个建在山梁上的小镇上生存下来,居住在迤萨的人们开始组建马帮“下坝子”。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01
“下坝子”——闯出国门的迤萨马帮
清咸丰三年,为了寻找新的生财之道,迫于生计的新迤萨人便相约合股走马帮。“下坝子”其实就是从山上下来,往迤萨镇南边那些更原始落后的国家走商,类似于当今的物流行业。他们将曾经用来拉矿的骡马集结起来,驮上本地的土布、丝线、衣服等日用百货开始往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深入,进行贸易;然后再从国外采购棉花、象牙、鹿茸、熊胆等名贵药材回国销售,这就是有名的“下坝子”。在当时,用一根缝衣针就能换得一块兽皮、一只熊胆甚至象牙的故事屡见不鲜。而在将这些山货药材运回中国内地时,丰厚的利润也令迤萨人为之疯狂。




即使每次往返都是生命的赌博,也挡不住人们开辟商道的脚步,迤萨人克服各种艰难打通的商路使得这个古镇又恢复了曾经的辉煌。从清咸丰初期至宣统末年的60年间,迤萨马帮先后打通了缅甸、泰国、越南莱州、老挝琅勃拉邦和腹地川圹的马帮路。1912年开始,迤萨马帮“下坝子”、“走烟帮”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02
“走烟帮”——一本万利的烟土生意驮出一座城
“下坝子”开通了迤萨人的致富路,而迤萨马帮则是因“走烟帮”才真正进入鼎盛时期。民国初年,,政府的禁令更是使得烟价在黑市暴涨。当时的鸦片是从英国殖民地——印度——经缅甸走私过来的,在缺乏法律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加上曾经“下坝子”所获得的经验,迤萨马帮走私鸦片更是得心应手。于是,迤萨人开始扩大合股,全力投入烟帮生意。由于当时局势动荡,一本万利的烟土生意令本省的军阀也插手其中,聪明的迤萨人便自发的组织成“帮子”,并实行股份制。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没钱没枪的就带马开始“走烟帮”,以防被官家敲诈或者被土匪劫道。



有史料记载,1918年的某个夜里,迤萨马帮从老挝回来的途中,在思茅勐七坝宿营,遭到了一个营的官兵的埋伏,双方发生激烈的枪战,从夜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两点,迤萨马帮弹尽粮绝,为了保全性命,只得丢下骡马和钱财边打边撤。据说此次被兵匪劫了30余万银圆,骡马无数。被官兵一次便抢劫了30余万银圆,可以想象得到当年迤萨马帮“走烟帮”有多大的利润,虽然这是一条一本万利的发财路,但也是一条用生命做赌注的险恶之路。平安回来的,自然发了财,娶亲、盖楼、开商号……。男人们不是穿马褂,就是身着洋气的西装,时髦的穿着完全不输大城市里的富豪。古镇里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便是到过国外,开过眼界并且资产丰厚的明证,甚至有些更是建起了碉堡楼,以防被人闯入抢劫。直到现在,在那些墙上还能看到当初为防御图谋不轨之人入侵而留下的枪孔和风口。


03
最初的股份制——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员工持股激励制度
迤萨马帮能经百年而不衰,要得益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基本内容分为三点:一是各路马帮都设有领帮人(马锅头)、财务、护卫、物管、帮工、伙夫等职位,可以以钱入股,也可以人力(把人力折算为股份)入股,盈亏均摊,按股分红;二是只要参与帮队的人员,枪支弹药、资金、马匹乃至于物资都可以作价入股,并登记在册;三是工钱、人员伙食、骡马的草料等费用,一律由帮队统一支付,马夫、帮工的工钱则按月支付。这种股份制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在迤萨古镇几乎是全民入股。




04
迤萨马帮——“三怕与三多”
迤萨赶马哥有三怕:一怕半夜虎虫咬;二怕兵匪抢劫;三怕疟疾把命夺。在遥远的经商路途上,许多赶马哥不是死在兵匪的手里,就是死于恐怖的疟疾,“赶马哥哎赶马哥,赶马阿哥苦难多;吃的野菜锣锅钣,睡的荒山草皮坡;衣裳穿成莲花片,裤子穿成吊吊线;为儿为女去奔波,背井离乡走外国;跋山涉水路坎坷,一趟烟帮半年多。”这首歌谣就充分说明了走烟帮的艰辛与磨难,多少人随着马帮前往发财路,却无命回乡途。




迤萨小镇有三多:金子多、寡妇多、出门汉子多。虽然走烟帮富了迤萨人,可由于需要去到国外,往往走一趟“烟帮”最少都需要半年时间,不少赶马哥都客死异乡。妇人们从青春年华枯等到苍苍白发,却再也没有见到自家的男人。




后记

迤萨马帮灿烂的历史背后,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曾有一首《迤萨赶马哥》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马帮“下坝子、走烟帮”的苦难经历:“赶马哥哎赶马哥,赶马哥哥苦难多;吃的野菜锣锅钣,睡的荒山草皮坡;赶马哥哎赶马哥,离乡背井下坝子,爬山涉水路坎坷;衣裳穿成莲花片,裤子穿成柳条线;豺狼虎豹无所惧,染上瘴疾把命夺;风吹雨淋日头晒,铤而走险命换钱。”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而建筑之门是走进文化的通道。当我走在迤萨古镇的深长的古巷道里,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扇扇门的时候,弥漫在我周身的,是想象中古镇“嘚嘚”的马蹄声,是古镇昔日的繁华和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沧桑。

红河县城迤萨在云南边疆近代史上曾经声名遐迩,历史上,人们把红河县城迤萨镇老城区称为马帮古城,走进马帮古城,就可以通过古城老建筑的风貌,一睹当年侨乡辉煌的历史痕迹。细心游览一下那些既古朴又豪华的中式或森严幽静的中西合璧式古堡,仿佛走进中西建筑博览园,感觉中西交汇的旧时光在这里凝固,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1928年至1947年,红河迤萨地区“下坝子”(外出东南亚经商)者甚多,出国经商者侨居18个国家和地区。艰辛的马帮商队换来了迤萨地区经济的繁荣,迎来了民房建筑的高潮,中西合璧的楼房拔地而起,青砖白瓦的房子鳞次栉比,山城的轮廓初现,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一度被誉为“江外小香港”。


1949年以前,迤萨具有中西合壁风格和中式风格、建筑用料考究、建造精细的欧式风格房屋达500多栋,古城有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等街道。几经历史的变故,到目前,但此类风格的古民居仍保留近百栋,这近百栋老宅所处地形不一,设计不同,门庭各有千秋。

穿过古宅的大门,只见百年老宅庭院深深,马灯无声的悬挂在屋檐走廊,马蹄的痕迹若隐若现,一扇扇紧闭和敞开的大门,弥漫着浓浓的近代历史韵味,似乎可以看见20世纪上半叶迤萨马帮队伍浩浩荡荡出国或归来的身影。

东门城楼始建于民国36年(1947年),占地面积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是民国时期由东进入迤萨古镇的唯一通道,由迤萨的乡绅捐资新建。迤萨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处城门,东门楼为为现存唯一城门,该城门采用斗拱设计,上下三层。东门楼雄踞迤萨东面坡,登临此楼远眺,红河县东部群山和山下波涛滚滚的红河峡谷一览无遗。

紧连东门楼的姚初基大院的大门墙壁由雕刻精细的石块建成,突出了红河的石文化,这有别于内地的砖木结构,在全国的住宅设计中也极为少见。走在红河迤萨古镇,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都与石材防水、防火等特性相关,与红河人充分把石材运用到建筑上密不可分。


中国人讲究风水,而大门最为重要,“钱二官迷宫大院”的大门设计在运的旺风方,因为大门是用来收风的,只有收到每个运的旺风,才能使家人平安、顺利、财源茂盛。


东门楼后的一栋栋中西合璧临街民宅,散发着浓浓的民国风,拨开那段远去的马帮历史,这里演绎了数不尽的小城往事,其中有悲、有喜,有马帮人家说不清说不尽的悲欢离合。

迤萨古镇传统的大门与其他地方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里指的不是建筑风格,而是门联不同。迤萨门联反映的是一种怀旧情结,一种追怀北方族源的独特门联文化。西门街杨姓的家族大门对联横联为“清白传家”,原来的上下联分别是“三相家声千古垂,四知雅范百年新”,而其他姓氏也各不相同,如安邦马姓上联为“伏波堂”,上下联为“伏波事业铸千秋,铜柱家声辉万古”, 白姓为“文坛诗韵昭百代,香山世泽著千秋”, 赵姓上联为“天水郡”,上下联为“传家自有连城壁,佐国全凭半部书”……

安邦村仅存的一道城门“马家城门”建于1914年,因为紧邻安邦村最大的家族马氏家族而得名。除了大门被拆除外,“马家城门”门楼的屋瓦和椽子还保留得十分完好。1938年,威振滇南的大马帮老板,元江咪哩王李和才走进这道城门,迎娶了安邦马家秀外慧中的小女儿马云柳,二人的结合打破了哈尼族和汉族之间通婚的界限,成为了红河和元江的民间美谈……

红河侨乡迤萨人是开放的,他们同时具备了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品质。大山和鸿沟阻不断迤萨人的脚步,他们走得很远,分布在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但无论走多远,绝不把根拔掉,因为他们心中有着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古镇情结,而这丝丝缕缕的情结,就网在了这古镇的一道道门楣之上,留在了这门口的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