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我城:我所爱的香港

2020-09-13 07:07:36

悲报,实在是很惨...排了半天雷也不知道这篇不痛不痒的书评哪里踩到红线了...正常版本会通过某某社交平台发出,不改了,就这样吧,这也删我真的没办法【。 

2018年读完的第三本书,前两本分别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因为root倾情推荐买的,真的好好看啊!)和《语言风格的秘密》。近期还在读有英文版的悲惨世界(这个也很想写感想...可是,咳,水平不够,而且实在不知道要读到猴年马月...),《溺水》和一本说名字会被和谐的俄罗斯文学作品...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八辑-小说香港》

  这本书是我在翻我一个内容巨大的文包的时候翻到的,看到的时候正好也在想“作为一个很爱香港的人,每年看的与之相关的书都不过夕爷的新书,既然真的爱香港,不如加一本实实在在讲香港的书到书单里好啦。”

  结果是十分惊喜的,这是本十分用心的书,谢谢作者赵稀方先生,旁征博引,从开埠早期的资料,到英,大陆台湾各种著作都有所知晓,作者学识真是让人叹服而且逻辑很清晰,话讲得清楚,一本书读下来十分舒畅,且留下许多思考空间。

  讲真,这种书就应该摆在网站/书单最显眼的地方拿着喇叭吆喝啊居然还不好买,多么心酸

【中原叙事,英国殖。民者,与香港之本土意识】

书的前半部分都在讨论香港文学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历史,归根结底是这三股力量消涨的故事。

不管英国还是大陆方面,都在以自己的视角讲述香港的历史,港人讲述的历史在很晚之后才出现,之前只有两大国角力的遗音:英国人认为香港是自己伸张正义应得的奖励,刻意越过侵略的事实;中原心态傲慢地俯视香港,认为自然“自古以来为中国所有”,香港是七子之歌笔下受尽蹂躏渴望回到祖亲怀抱的苦命人,忽略了殖民者给这个一直被中原遗忘的小渔村带来的文化上,经济上,地位上的飞升。于是有本土文人发问:两个大人争论中襁褓中孩子的归属,为什么不问问那个一直不出声的孩童呢?为什么没有人询问他的感受?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

在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一个问题“绝对自由真的好吗?”

香港的文学是几乎不受限制的,想写,当然什么都可以写,但是所有人最终都会选择通俗文学,几乎没有严肃文学刊物能在这座城市生还,不然,作家就得饿死。商业化的运作注定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会成为主流,香港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导致了高屋建瓴的困难,港英政。府并不乐意见到具有批判性,揭露现实的严肃文学力量强大起来,袖手旁观不出面扶持——这就注定了香港严肃文学的命运,只能苟活在通俗刊物里的一方豆腐块。

以上是(我认为的)作者的观点。

我自己还是有些不认同的,可能08年以后香港意识又一次觉醒,“生于乱世,有种责任”,许多文艺工作者开始履行自己的这份责任,一方面民众的的“我城”意识也对他们的行动有所支持,另一方面香港的严肃文学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且进化了,形成现在我最喜欢的香港文学在嬉笑怒骂中睿智地探讨问题,分享所得的场面,它的沉重是裹在云朵里的,毕竟快节奏的生活已是如此沉重,我们要发展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可能讨论的见地,提出的问题还不够深刻,但我总觉得比起大陆明显的zheng治管。制思想,它还是很有希望的

【城市化与乡土情结的冲突】

  城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与土地的分离,人的异化与分裂。第一批香港作家都来自大陆,从一亩三分田的生活突然来到城市,感到不适,迷茫,缺乏安全感,在这里,他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简单善意的关系在追名逐利的商业社会中消弭,于是作品中也透出这样那样的思考。作者也联系了和香港几乎同时进入工业化的台湾的同时期小说作品作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性。诶,那是一段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经历过的故事了,我可能连共情都很难做到,但还蛮好奇的,说不定以后会找相关题材的作品来看看。

【张爱玲】

  我就是想单独把张爱玲列出来写~嘿嘿

  事实上作者几乎整本书都在时不时提起张爱玲,我很有理由怀疑这是位张迷了。首先说爱玲先生在写香港时所站的位置,可以说是比很多大陆或台湾文人深刻不少。

  “黄谷柳的《虾球传》告诉我们,殖。民性是外在的,可以通过回到大陆而加以摆脱;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则告诉我们,殖民性是内在的,难以摆脱的。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分析殖民性难以摆脱的原因,只是简单地说薇龙后来无力摆脱她一开始在梁宅里所看到的Strangeness(陌生性,奇妙性)。依我看来,这种Strangeness的魅力正来自殖民性与现代性的混合她看到了香港的殖民性,现代性及民族性关系的复杂微妙,故而没有对其作简单的处理。”但作者也批评了《赤地之恋》《秧歌》这两部拿了别人钱写的作品,目的明确,“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供作者发挥呢?”同时这类题材中作者未经历过的农村人与事,与作者凄利忧郁的文风放在一起格外别扭,又因为别用用心,用处明确,根本无法发挥以往作品中对人物复杂性的把握。

  在讲小说的现代性时也提到张爱玲。出身名门,张爱玲是现代性与过去的过渡,而不是完全现代化的,都市化的。

【武侠小说的最后阵地】

  中国武侠小说的历史很长,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这许多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作品,但从某时候开始,由于某些原因,武侠小说作品被视为封建遗。毒加以遏制。“直到1980年,大陆竟没有出版过一本正儿八经的武侠小说。那些解。放前声名显赫的武打小说家,被迫转变了题材和风格”

  50年代初,台湾当局以戒严法的名义查禁一切‘有碍民心士气’的作品”,至此两岸一家亲,曾经鼎盛一时的武侠题材销声匿迹。

  彼时的香港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因为zheng府对文化产业撒手不管,任由其自生自灭,一向为市民阶层津津乐道的武侠题材终于找到一片可存活的土壤, 它繁衍生息,并且发展出新的意义来。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打破了原武侠小说“官派”(追求正统,拥护zheng权),情节简单,善恶分明,血腥暴力的旧套。新武侠小说家站在香港这个中西方思想交汇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恶人,是否只有杀之而后快这一种方法呢?比如对于复仇,杀戮会引发新的仇恨,那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呢?“梁羽生,金庸对于伐恶复仇这一古老观念的质疑,无疑是武侠小说史上的一次ge·命。在海。峡两。岸暴力斗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一‘gee·命’尤具意义。”

【其它】

  附录有香港小说的编年表以及书中提到一系列香港作家的介绍,可以对着抄书单了。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informativecomprehensive的书呀要是哪天能收到实体版就好咯,嘿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