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光的故事:波粒二象性的终极秘密(新科学革命降临东土)

2020-11-03 06:17:05


现在我们说修行的人可以称之为光之工作者。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光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都在思考月亮是否看的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会思考如此简单的问题,里面是否存在着石破天惊的秘密。正所谓大道至简。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年轻时候的作品,后半生都在致力于物理学的大统一。牛顿晚年似乎也沉迷于---神秘学。霍金感叹说哲学已死,无法指导物理学。我们国家的在最高科学大会上说过,当今科学前沿问题包括了意识问题的突破。

我们如果要破解物理学终极问题,先恭敬请出物理学的古圣先贤们,让他们加持我完成这篇神来之笔吧。

本文的作者正式出版了三本专著:《庄子素解》王阳明《传习录素解》《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已经内证了真理之光,所以能够破解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难题。如果您认为本文对您有帮助,那就顺手转发吧,让大家一起来参与大统一理论的讨论,完成爱因斯坦未完成的事业吧,也是他老人家多年的心愿,让物理学的天空从此美丽,让真理之光照耀人间。


01



从《物理学遇到意识》说起


,他曾经说过,把这本书拆分成一页一页仔细地进行研究阅读。而我所做的事情是类似于注解《庄子素解》《传习录素解》等古圣先贤的经典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了阐释。


1.新的东西

【原文】物理学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有待发现了。剩下要做的就是愈加精确的测量。

【解释】这是一位物理学家于1894年说的话,话音刚落下,就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现在物理学发展至今,围绕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

中国新生代哲学家查惠心讲过:“在我眼中裹夹在集体无意识中的人就如皇帝的新衣一样,自己无明的轮转不说,还要拉着周围的人认同其价值观、面子观、恐惧意识观、虚伪观、家庭观、金钱观、亲戚观,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种自欺欺人的阵营,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意识、彼此间又互相限制和束缚,在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限制之网。人们一直忙碌着争名夺利,赚钱、生存、养家、娱乐、美食、娶妻生子、争吵、互相伤害、互相限制、互相束缚、互相指责,然后又继续凑合在一起生活,并且苦中作乐的自我安慰说这就是生活。然后让下一代的子女和自己一样继续无明的沉沦于这种无觉知、无独立自由意识的模式中。却没有人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世世代代的人类如此反复循环而无法停下来,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另外一种活法了吗?难道人类就要活成这种标准模板和满足集体标准认知的生活才是正常的吗?问问你们自己都能100%满足自己的人生吗?没有苦吗?没有烦恼吗?对了,好像人们停不下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源于恐惧。人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担心老无所依,担心没有钱,担心没有住的地方,担心没人爱,担心被抛弃,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工作没钱,担心未来没有依靠,担心老了没钱得多买些房存些钱,担心自己没钱会饿死,担心死亡,担心疾病。”

我们反思一下物理学领域有无存在类似的情况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量子理论的秘密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一不小心就被说破了。

从事是物理学研究的人们,被裹夹在集体无意识当中。在西方众多诺贝尔奖量子物理学家的光环的照耀下,在众多权威的碾压下,后来的人们不被允许去提不同的见解。在集体意识里,量子理论不能被理解,只能停留在计算和应用上。如果要问为什么,会被告诉马上闭嘴。

从事是物理学研究的人们,被裹夹在集体无意识当中。前面我们讲过,突破量子理论的秘密,需要能够得道,掌握真理。然而掌握真理的人是少数的,少数人去说服一个庞大的集体,谈何容易?

研究物理学的人,自己无明的轮转不说,还要拉着周围的人认同其对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观点。自从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种自欺欺人的阵营,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意识、彼此间又互相限制和束缚,在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限制之网。相对论的时钟变慢、长度缩短和空间弯曲等都是停留在现象时空。而真相的秘密藏在自在时空当中。赵国求教授的双四维时空对此解释相当精辟。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象时空如同哈哈镜,而自在时空为实相。所谓的实验证明,也只是停留在现象时空。实验证明只是用谎言验证谎言罢了。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们,似乎忘记了物理学的初心,而且是集体忘记了。忘记了不畏权威、追求真理、探求真相。所谓物理,是穷尽万物之理的学问。现在学问划分越来越细,人们迷失在物理学的泥潭当中,耗尽毕生的精力。人们一直忙碌着争名夺利,赚钱、生存、养家、娱乐、美食、娶妻生子、争吵、互相伤害、互相限制、互相束缚、互相指责,然后又继续凑合在一起形成物理学的生态圈,并且苦中作乐的自我安慰说这就是物理学。

然后让下一代的子女和自己一样继续无明的沉沦于这种无觉知、无独立自由意识的模式中。前面一代的物理学家去世以后,再也无人敢去质问为什么了。当年爱因斯坦和波尔之间关于量子理论曾经爆发过激烈的争论。后来者从学习之初,就被灌输了量子理论的集体意识,很难跳出量子理论而看量子理论。反而我们通过阳明心学跨界看,也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却没有人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世世代代的物理学研究者如此反复循环而无法停下来,难道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就注定是无法理解的吗?物理学是注定不能统一的吗?难道物理学研究者就要活成这种标准模板和满足集体标准认知才是正常的吗?

问问你们自己都能100%满足自己的研究生涯吗?没有苦吗?没有烦恼吗?是不是曾经为了想不通某个物理学问题而夜不能寐?对了,好像人们停不下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源于恐惧。人们恐惧权威,人们害怕因为提出不同意见而被鄙视。

人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担心老无所依、一辈子研究物理学到白头了,如数家珍的东西,被全盘颠覆否定了。担心没有钱,担心触动学术权威而失去研究岗位。担心没人爱,假如面对真理,可能会被许多人攻击和诋毁。科学网中罗教明教授一个人勇敢坚持真理,面对许多不同意见和声音。担心被抛弃,担心用阳明心学等哲学思想处理物理学问题,不被理解,被人为是唯心主义。人们只是停留在计算和应用上,不敢提为什么。




02


光的故事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古圣先贤的智慧引领下,我们要突破物理学领域的集体意识,进入无限制的光的新时代。真正的科学思想、科学革命、基础科学革命将降临在东土这片福地上,科学技术根植于基础科学,如果根好了,才能枝繁叶茂。


【原文】牛顿断定,光是微粒流。…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但牛顿的绝对权威意味着,他的微粒说-光是一连串的微粒-主导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长达100多年他强烈坚持偏好粒子说。而牛顿的支持者实际上比牛顿本人更加笃信牛顿的微粒说,直到大约1800年,当托马斯.杨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了光的波动性之后,这一局面才告终结。在19世纪初,杨给出了光是一种波的有说服力的证明。在一块经过发黑处理的玻璃板上,杨刻画了两条相隔很近的平行线。光线通过这两条狭缝后投影到墙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条纹。我们称之为干涉条纹。我们会看到,这种条纹表明光是一种扩展的波。

【解释】在《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一书中我们已经详细探讨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以观察粒子的方式,在时域空间中观测光,就可以得到光的粒子性。正如阳明先生所说,意在于孝顺,孝顺为一物。同样道理,意在于电子的实相,电子为一物。意在于光,光子为一物。意在于中微子的实相,中微子为一物。

以观察波的方式,在频域空间中观测光,就可以得到光的波动性。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光的粒子性进行描述,在频域空间中可以用数学点描述光子的位置,但是数学点不能代表光子本身。同样很好地解释光的干涉条纹产生过程。在频域空间中,单电子同样可以形成干涉条纹。在理想状态下,在频域空间,用子弹或者石头代替光子、电子,同样可以得到干涉条纹。由此可见,简单地说光具备波动性,这是不太科学的。光的这个波动性停留在频域空间,这是概率波。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在时域空间,光体现为粒子;在频域空间,光体现为概率波。正如公孙龙子关于石头的论述,石头的本质具备坚白二象性。康德说我们无法知晓物自体,光的物自体,石头的物自体我们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我们对光是无法完全知晓的,甚至我们司空见惯的石头,如果离开观察,离开感官也是无法知晓的。所谓知晓实际上也是创造现象实体的过程。我们观察光的同时,在一瞬间创造了光子这个现象实体。这是符合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

“杨时一个早熟的孩子,据说他两岁就能流利地诵读。他受的是医学教育,靠行医养家糊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象形文字翻译大师,但他的主要兴趣是物理学。”然而杨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物理学家的集体意识作用下,人类集体失忆了两百多年。人们对光的本质认识出现了偏差,而且把这些偏差教育下一代。像我这种听话的孩子,一开始就记住了光是具备波粒二象性的,从来都未曾质疑过。现在到质疑的时候了。

我们发现牛顿是对的,然而也不完全对。因为光的现象实体是粒子,然而光的自在实体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动。如此光的故事该划上圆满的记号了。



03


石头记

《六祖坛经》中讲,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中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甚至整个物理学理论而言,也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也许有人会质问,怎么这么狂妄呢?只是上天赋予我的神来之笔,像皇帝的新衣那个小孩子一样,我只是说真话罢了。请容我慢慢道来,正如佛祖所说,我法妙难思,不可思议。虽然如此说,并不是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错误的,而是说,并不代表真实的实相,只能停留在现象时空,只能停留在应用和计算上。而道可以从上至下兼容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正如明明知晓觉后空空无大千,然而我们可以以游戏体验的方式逍遥游于人世间。对于物理学也是如此。不能笼统地以对错来评判。


知一世可以知万世,知一心可以知万心,知一物可以知万物,知一理可以知万理,知一石可以知万石。可以说天下一指,天下一石,天下一鸡,天下一马。


    中国古代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子,惠施和庄子是至交好友。公孙龙子有著名的白马非马、石头离坚白的精辟论述。我完整地注解了公孙龙子的六篇文章用于物理学,写完后感觉自己完全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是受上天的启示写出来的。

    

  我们对一个小小的石头足够了解吗?我们还有那么多信心去研究夸克和中微子?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只有手,用手去摸石头的一瞬间,就创造了石头的坚。请注意,摸的一瞬间同时创造并知晓了石头的坚,并不是事先就存在一个坚。这个坚就像是显示器里显示一样,不触摸的时候,坚是保存在实相当中的。现代物理学中,物理实在论就说观察创造实在,这里的实在并非自在实体,而是现象实体。这些现象实体都是如梦如幻的,正如《》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摸的同时有行,创造了坚这个现象实体。同时知晓。不要小看这一点,需要得道明心见性,内证真理之光才可以真正体悟。不过不要紧,先完整有个概念。另外一个人只有眼睛,用眼睛去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也知晓了石头的白。当这两个人互相沟通的时候,一个说石头的坚是如何的坚,另外一个无法理解。一个说石头的白是如何的白,因为没有内证体验过,无法理解。


这两个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频道当中,就像男女一个理性一个感性,在不同的频道,无法沟通一样。


波粒二象性,波这个现象实体和粒子这个现象实体,是否和坚白类似,在不同的频道呢?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能同时出现,正如石头的坚和白不能同时出现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波动性在一个频道,粒子性在另外一个频道。

然而是什么样的频道阻隔我们了呢?正所谓咫尺天涯,正法眼藏。请听我娓娓道来。


    在量子理论中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淆了,把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混淆了。所以我们无法突破物理学中的瓶颈,无法实现物理学的完美统一。然而此刻在我心里,物理学是完美的,是至简至易的,可是我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表达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一起探讨。


    因为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发现了物理学终极的秘密,大统一理论,需要第一时间让全世界的人们知晓,并不仅仅是让物理学研究者知晓,因为这代表着上帝的精神。《当物理学遇到意识》的作者也说过,幸好核心的问题不需要高深的物理学知识,所以我们都可以参与探讨物理学的终极问题。


04


波尔互补原理

    


    玻尔受阴阳太极图的启发,提出了互补原理。。我国刘子华受易经的启发发现了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在西方被赋予和哥白尼同样的地位。易经也会在明明之中,在新时代引领东方科学家做出创新的革命性贡献。

   波尔以阴阳太极图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族徽,上面写有拉丁语“对立即互补”,以标示这貌似简单、实为诡秘的互补原理。

    什么是波尔互补原理呢?玻尔的互补原理首先来自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相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我们以波的方式观测光,光就有波动性,也就是在频域空间,就有概率波。以粒子的方式观测光,光就有粒子性,也就是在时域空间,就是粒子。手可以摸到石头的坚,而眼睛可以看到石头的白,手和眼睛在不同的感官频道,两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高的层次又是统一的。按照康德的物自体的理论,石头的实相是无法完全知晓的。光的现象时空中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然而光的自在时空中光的物自体到底是什么呢?需要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进行剥离,做离相的工作,正所谓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就是无上甚深禅,难怪光的本质如此难以突破。光的实相我们也是无法完全知晓的,只能是把不同频道的描述集合在一起,接近于光的本质,但是永远都无法达到光,除非如同古圣先贤那样内在实证真理之光。否则我们的仪器无法追逐真理之光,需要用我们的妙明真心才能追逐真理之光,印证真理之光。


    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动性。这种测量,不仅仅是电子还是光都可以产生干涉条纹。更有甚者,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甚至是子弹和石头都可以产生干涉条纹。如此看来,杨氏干涉实验就无法证明光是波了。概率波不能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波,当然了,在频域空间以概率波的方式来描述进行数学计算,也未尝不可,但是并不是光的实相。万法唯心造,我们只是需要有个波,所以在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一个光波的概念罢了。杨氏小朋友撒了个慌,开了个玩笑,就形成了物理学的集体意识和印记,几百年来都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当然了,谎言编织得太严密了。在数学上计算也符合非常好,实验上停留在现象时空进行验证也非常好,更加印证了这种真实感。就像电脑游戏中的人物,他在游戏中本身想要印证是否真实,在里面做实验,可是电脑工程师都是配合他的需要,不管他如何验证,都是符合实验的。于是游戏中的人物就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它只要告诉别的游戏人物,说光有波粒二象性,别人就不再怀疑了。


   波粒二象性二者不同时出现,因为波动性存在于频域空间或者说概率空间;粒子性存在于时域空间。二者不会在实验中直接冲突。同时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实验时又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是互补的。

 

    玻尔的原话是如此描述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对于石头而言,如果能够听到石头的铿锵声音,不仅仅有坚白二象性,还有第三种相了。波粒二象性外还有其它的相吗?实际上波粒二象性已经足够用了,因为一个是时域、一个是频域,两者实际上是相等的。


    可以说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从数学上表达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在《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中我们一一撼动了不确定原理和物质波两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理论。互补原理则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不确定原理、物质波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都建立在流沙之上,物理学大厦已经摇摇欲坠,我们需要用东方文化的真理进行加固了。


05


打破光的波动性限制,这是假象


    通过研究物理学的历史发现,在牛顿的时代,光的粒子说主宰了长达100多年。直到1800年杨氏搞了个实验,造成了所谓的证明光的波动性以后,这一局面才告终结。难道真的证实了吗?从来没有人提出疑问吗?

    1905年爱因斯坦用量子的概念,把光看成一个一个的光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光的微粒学说。真理总是会发光的。但是光在实验中表象出的衍射、干涉却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让人一时难以捉摸。

    《物理学遇到意识》一书中如此说:杨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据说他两岁就能流利地诵读。他受的是医学教育,靠行医养家糊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象形文字翻译大师,但他的主要兴趣是物理学。在19世纪初,杨给出了光是一种波的有力证明。

     杨受医学教育,和他一样,我也爱医学,所不同的是,我爱中医。受上天的指引,我曾经用张仲景的方子,仅仅花了十几块钱治好了亲人的重病。引领我去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学习张景岳、黄元御、张锡纯、倪海厦、郑钦安等古圣先贤的智慧。建立双四维时空理论的赵国求教授,他是中医方面的专家,我混过去参加苏州全国物理学哲学大会的时候,刚好被安排和他一个房间住。

     杨小朋友不乖乖行医,搞了一个双缝干涉实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令整个物理学界都围绕着转。我们看看如何跳出这个实验给我们的限制,打破这个集体意识。

    

在这里选取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进行解释。因为把电子的行为解释清楚,光子的行为也就可以解释明白了。右图AB为电子1的两朵电子云;而下面为电子2的两朵电子云。电子似乎有分身术,像孙悟空一样。既然电子能够分身,那么就可以分出两朵电子云,相互之间发生干涉,就像周伯通左右手互搏功夫一样,完全可以自己跟自己发生干涉,这就不奇怪了。

电子通过双缝,形成了两个概率半柱,请注意是概率柱,不是概率球,因为双缝是长条的,如果是点就是概率半球。概率半柱的截面是半圆形的。参照上面左图所示。在与圆心等同的距离处,电子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两个半圆交织的地方,电子出现概率最高,所以形成了很亮的干涉条纹。

    所谓的概率波,是在概率空间,也就是频域空间,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波。在时域空间的波,如水波才能称之为波。所谓的物质波只是概率波罢了,不仅仅是电子,子弹和石头等都可以形成概率波。难道石头有波动性吗?这是很荒谬的事情。所以说,波是我们心相所创造出来的。并非光的实相。

   既然电子可以产生概率波,光子也同样可以。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赋予光波动性了。光的粒子说同样可以解释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当然了,保留这个波动性概念也可以。但是必须要明确说明是在频域空间,也就是概率空间中存在波动性。这样就不会存在歧义了。至此,我们就打破了光的波动性这个相,不会受这个波动的限制了。当然,我们在计算和应用上,可以这样做,完全是符合的,并没有错。我们只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光的本质上,强调波动性并非光的本有的东西。

   光仅仅是能量流罢了。我们在频域空间和概率空间的角度进行描述,就有了光的概率波的概念。同样的道理,光子也并非实有的东西,而是观测和描述的方便罢了。观测光的一瞬间,创造了光子一物。意在于电子,就创造了电子一物。


06


打破光的粒子性限制,这是假象


   据说普朗克晚年曾经后悔提出量子说。光的粒子性难道是真实的吗?前面提到光的实相,光的物自体只是能量流。如同光的海洋,能量的海洋。海洋、波浪、浪花、水珠和雾气,本质上并无什么分别。光子只是我们去观测光的实相的时候,心和光的海洋作用一瞬间,所创造的现象实体罢了。因为心念是一闪一闪的,如同佛说的弹指一瞬间,所以就有了一份份的光子。所谓的普朗克时间、空间等都和心相关。我们所说万法唯心造,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例子。你去观察一下周围人的微信头像、微信朋友圈文章、微信好友和微信群,都是自己心的能量所吸引过来的。

    


    (1)王阳明心学如是说:意在于孝顺,孝顺就是一物。意在于光,光子就是一物。意在于电子,电子就是一物。意上面是音下面是心,意为心的影响,心的影子。有个山中之花的公案。王阳明先生不观察花的时候,花和心归于孤寂。观察花的一瞬间,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

    (2)爱因斯坦的月亮。意在于月亮,月亮就是一物。爱因斯坦一直有疑问,是不是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波尔每次都很快点头。让爱因斯坦先生觉得极其郁闷。这里也需要得道内证,破除月亮的相的限制。月亮的物自体是无颜色,无大小的,只有人去观察月亮的一瞬间,创造了月亮的影像。

    (3)公孙龙子关于石头的离坚白言论。前面已经详细探讨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4)庄子的大风吹大树的公案。大树有万种孔窍,有的像耳朵,有的像鼻子。大风吹过去的时候,发出万种声音。大风停止了,万籁寂静。万种孔窍类似于宇宙的实相,万种声音类似于万物,这些万物都是现象实体。万种声音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仁者心动罢了。心归于寂静,万物归于寂静。

    (5)苏东坡的琴诗公案。如果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子里自己不鸣叫呢?手指和琴弦相互作用一瞬间,创造了如梦如幻的琴声,琴声对应于万事万物,包括光子。心和光的实相触碰的一瞬间,创造了光子一物。

    (6)指月之指非明月公案。中国古代有句著名的公案,指月之指非明月。手指指向实相,然而手指并不是实相本身。月亮才是实相本身。手指代表着语言文字等。世人如果没有打破语言文字的限制和束缚,就会把语言文字当成实相本身。把光子,光的波动当成光的实相本身。

    以上列举的公案,大家不可以简单当做一些故事或者语言文字来看待。需要当成禅宗的公案进行参悟,可以说是参话头。顿悟了,就可以明心见性。不可以小看这些公案,爱因斯坦这么超级聪明的脑袋花了一辈子都在琢磨光到底是什么?月亮是否看的时候才存在?记得我参加苏州第二届物理学哲学大会的时候,前辈们在会议上很怀念以前的学者,大家曾经在会上激烈争辩过爱因斯坦的月亮这些话题。

     庄子当中很风趣地谈到大家很难达成共识这个问题。因为得道的人是内证,第一人称内证,这是极少数人,如何能够说服绝大多数自以为是的人达成共识呢?如果已经能够理解,何必我在这里费这么多唇舌去码这多文字呢?正是因为很难,所以只能通过公案,苦口婆心反复地解释给大家听。   

     如此多的东西方,儒释道的公案都共同指向一个方向:离相。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难怪这么难。

      物理学步入禅境,就打破了光子的限制和束缚。当然了,以光子描述也是可以的,并不是说完全不对,但是科学是追求真理和实相的。不可忘记科学的初心。

       

07


打破测不准原理限制,这是假象



在量子力学里,测不准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不可同时被确定。哲学认为,不可能被观测的值相当于不存在,因此,根据量子力学,不存在同时拥有准确的速度和位置的粒子。

前面我们已经解密了电子云得出的过程。电子云并非真实的电子运动轨迹图,而是电子出现的概率图。电子云本质上是在频域空间,是概率空间。基于这一点,测不准原理是理所当然可以得到的了,甚至这个概念是多余的,属于画蛇添足罢了。

(1)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中的电子

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中,可以知晓电子的位置,但是不能知晓电子的速度。在频域空间说时间、速度,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电子运动轨迹示意图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自在时空中,电子围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这个椭圆不是太扁,近似于圆周运动。在各个方向和角度的投影,从一根线段到一个正面的近似圆,都有可能,如上图所示。这就好比是月亮之影的盈缺变化。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有提到,物理学是关于影子世界的学问。王阳明先生有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原子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就觉得电子很小。假如我们缩小钻入原子内部,就可以见到别有洞天了。电子如行星一样围绕着原子核做椭圆运动。



电子频域空间示意图

电子频域空间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在频域空间,没有时间概念,也就没有速度的概念。电子云只是数学上的一个点。量子理论习惯于建立在频域空间,所以都是用质点来表示电子。但是电子实际上有大小,类似于地球,有公转也有自转。简单地用无尺寸的质点来描述电子,这是量子理论遇见瓶颈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频域空间,假如知道了电子的位置,在该位置上各个方向运动的电子进行概率叠加,各方向的速度都有,而且速度大小不同,如何能够知晓电子的速度呢?比如上图中,某个位置由V1V2等不同速度的电子投影叠加而成,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两个速度,只要是投影在那个位置的,就可以给该点增加一分,增加电子在该点出现的概率。

因此,我们说在频域空间,我们可以知道电子的位置,但是不能知道电子的速度。

(2)时域空间中的电子

在时域空间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做近似于圆周运动的椭圆运动。由于原子有震动,从不同的角度观测电子,电子的运动散落在了椭圆球的表面上。电子在椭圆球的表面每一个点都有可能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太阳系外面观测地球,在各个角度来观测,地球也似乎运行在一个大椭圆球的面上。如下图所示,这一点可以想象吧?



电子运动在椭圆球表面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频域空间是概率球,而时域空间只是运行在椭圆球表面呢?那是由于频域空间是各方向投影的叠加,而时域空间中并未投影。我们知道,量子理论中,可以用波函数模方代表电子密度。这其中已经隐含了时域空间中,电子是运动在椭圆球表面的了。如果是运行在整个球体空间,应该用波函数模立方代表电子密度。

在时域空间中,可以用球模型来研究电子,而不是质点模型。也许有人会反驳问,电子表面线速度会超光速了。但请不要担心,高速运转的电子,自转的表面线速度很快,产生了相对论的尺缩效应,半径会缩短,不会超越光速。由此可见相对论可以用于微观世界。同样的从太阳系外观测,也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行星的运行规律,量子理论可以适用于宏观世界。这就统一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在时域空间中,知道了电子的速度,但是在椭圆球的表面,许多地方电子运动的速度都是相同的,都是速度V,如图所示。所以仅仅知道了电子的速度,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许多地方的电子速度都是相同的。

(3)测不准原理是多余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我们可以知道电子的位置,但是不知道电子的速度;在时域空间,我们可以知道电子的速度,但是不知道电子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测不准原理。由此可见,这个概念也没有错,但是的确是多余的。这就破了测不准原理的相。

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谈,如同对牛弹琴的,就好像是鸡对鸭子讲话。用手可以摸到石头的坚,但是得不到石头的白;用眼睛可以看到石头的白,但是不能得到石头的坚。坚和白在不同的时空中,不能同时出现;正如速度和位置在不同的时空中,不能同时出现一样。知道了石头的坚,就不能知道石头的白;知道了石头的白,就不能知道石头的坚,从这个角度来看,石头也是测不准的,这是同样的道理的。要这么说,我们的先祖公孙龙子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测不准原理了,而不待西方科学家发现了。由此可见,我们提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的,是有真凭实据的。

西方科学家太习惯于停留在频域空间计算和思考问题,观测电子的时候,一下子从习惯的频域空间切换到了时域空间,从所谓的非经典切换到了经典时空,不知道如何解释,所以称之为坍缩。量子理论也没有错,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是可以通过数学工具互相转换的,也是等价的。电子在频域空间中展示的不规则轨道,和时域空间中的椭圆轨道是等价的。只是由于西方科学家走的太快太急了,把灵魂落下了一百年,无法知道为什么,无法理解量子理论。我们需要用东方文化去破解量子理论,灵魂就可以跟上来了,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道理有这么简单吗?我就像皇帝的新装故事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就是这么简单。量子理论就是要讲得妇孺皆知。宇宙的真理就是最简单,最简易的。简单到难以置信。

电子真实的运动情况是如同波尔行星模型那样的,电子并不是测不准的,可以精确地预测电子的位置、运行轨道和速度;甚至自转如何都是可以计算的。

教科书里面对测不准原理的解释有失偏颇。如果要想测定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也会越大,对它的速度测量也会越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长较长的波,那就不能精确测定它的位置。这只是在用谎言在验证谎言罢了,我们只是还没有掌握精确测量电子的工具和技术罢了,不能说是测不准的。

从我们分析的结果来看,测不准原理是多余的,反而会误导大家。测不准原理被当成量子理论的公理来看待,如今这一根支柱倒塌了,整个量子理论的科学观必须要重建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东方科学家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08


打破物质波的限制,这是假象


由于前面我们革新了量子理论,动了根本的基础,所以物质波的概念需要重建。在重建之前,我们先来翻翻物质波的历史。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的方程被证实可以用来描述电子的量子行为。汤姆孙将电子束照射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预测的干涉样式。在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将低速电子入射于镍晶体,取得电子的衍射图样,这结果符合理论预测。

然而物质波真的存在吗?也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这只是人为创造了个概念罢了。这个概念也许是多余的。罗教明教授在博文中提出,物质波的概念和薛定谔方程是水火不容的。

薛定谔方程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了,可以用来描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电子。如此看来只有物质波概念值得商榷了。

可是前面科学家已经在试验中证明,电子具有衍射性质,并可以产生干涉条纹。这又是属于用谎言来验证谎言的一种行为。在现象实体中验证现象实体,当然是对的了。

(1)    衍射实验

前面我们讨论过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电子通过缝隙的时候,由于会有不规则的磕磕碰碰,透过缝隙之后,会在各个方向上飞行。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可以用半个电子云柱体来表示。由于电子的衍射就有了两个电子云半柱体。都是概率柱。

(2)    干涉实验

横截面可以用两个概率半圆表示。双缝就有两个电子云半圆。我们知道电子云半圆在概率空间,属于频域空间。对于电子云半圆B1而言,在半径为R的概率面上,电子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电子云半圆B2,在半径为R的概率面上,电子出现的概率也是相同的。严格意义讲,由于是长的缝隙发生衍射,应该是两个概率柱体,而不是球体。在两个概率柱体面上相交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加大,属于概率波的叠加。出现的几率大就会出现干涉条纹。概率柱体中的概率波并不是时域空间中的波,并不像时域空间的水波那样此消彼长。如果每隔相同的距离,画一个这样的概率球面,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投影,就得到了概率波。这有别于时域空间中的波。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

从电子干涉条纹出现的原理,我们知道,电子不需要波动就可以产生衍射,从而产生干涉条纹。假如在宏观世界,我们用子弹来代替电子,如果双缝足够光滑和均匀,我们可以在宏观世界得到子弹的干涉条纹。从以上分析自然而然想到不管是子弹还是石头,都可以产生干涉条纹。翻看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描述,也是如此的,他说甚至石头等都具备这种波动性。

我们再来看看物质波的概念是怎么说的。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即函数为概率波,指的是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

由此可见物质波并非时域空间中的波,而是在频域空间,也就是概率空间中的波。频域空间中的波,还能够称之为波吗?概率波中的那些点,只是数学意义上的点而已。由此可见物质波本质上不是一种波,这个概念纯属多余的。难怪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一开始并不顺利,总共有八位评委,有四位不同意通过,后来还是爱因斯坦帮忙的,才通过了。

前面所做的实验,并不能够证实物质波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跳起来,难道这么简单的事情能够蒙蔽了那么多年吗?

大道至简,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阳明心学是突破量子理论迷雾的利器。

 

09


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是时候收起来了。



从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公式以来,他作为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这个量子现象时空中,薛定谔又提出了波动方程,不断地在形式系统中推进。

牛顿小朋友拿着三棱镜玩太阳光的游戏,后来提出了光的粒子性。然而牛顿小朋友没有看到王阳明山中之花这个公案。不知道光子也只是一种假象。光如果说是粒子也是不对的。杨小朋友玩双缝干涉实验,不好好干医生,跨界整合,搞了光的波动性,这也仅仅是一个假象罢了。前面我们都逐个打破了这些限制。爱因斯坦小朋友玩光电效应,又支持光的粒子说,最后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就说光有波粒二象性。


海森堡在谎言的基础上又说了一个谎言,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请注意,这里虽然说是谎言,但是可以描述现象时空,并不是不对。只是属于实用主义罢了,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电子云图为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产物。电子云图中的点是概率点,并不是真实的电子。所谓知道了电子的位置,是指电子云图中具体的点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物理意义是讲电子出现的概率。这是各个方向上运动的电子的叠加,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所以知道了位置,就无法知道速度。如果知道了电子的速度,这是在时域空间中谈论电子。这两者在不同的频道,当然是测不准的了。但是实际上,电子还是乖乖地按照牛顿的指令运行,不管是位置和速度都是可以精确地预测的。科学家不知道如何解释,又说了一个谎言,造出了坍缩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词语,使得量子理论更加高深莫测。量子理论是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思考问题,觉得电子是测不准的。而观测对应于时域空间,从自在实体生成了现象实体,生成了波动的影子,这是在时域空间。

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德布罗意又说了一个谎言,发现了物质波的理论。我们前面的章节已经详细分析了物质波,这个概念也是多余的。

不同的科学家面对相同的自在实体,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数学理论,如薜定谔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狄拉克的算符理论,但是后来都证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它们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一个自在实体,可以有多个现象实体,但是现象实体是等价的。量子理论越发展越丰富多彩,这个游戏越玩越大,现象实体只是一个幻象罢了,总会有矛盾和破裂的时候。终于发展到了现在,已经发挥到极致了,矛盾出现了,需要东方的心学来破解瓶颈了。之所以量子理论这么让人迷惑,只是由于梦中有真,真中有梦,现象中有自在,自在中有现象。这一切的假象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罢了。

也许周公托梦,昨夜做了一个很清晰的梦。梦见我回海南老家,可是却把单位的公车搞丢了。在梦中想,不对呀,公车是不能开回老家的。公车不能私用,这个逻辑说不过去,肯定是假的,是在做梦吧。这时候突然就醒来了。即使是在梦中说梦,在梦中虽然一切看似真的,但是也有说不通的地方,有无法证明真伪的地方。梦可以说是现象实体,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何尝不是一场大梦,何尝不是更大的现象实体。

大家都清楚哥德尔定理。数学属于形式系统,在小的形式系统之中,也许有更大的形式系统包围着,可以互相推理证明,但是总有证明不了真,也证明不了假的地方。说了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来圆,形式系统就是如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数学也可以当做一个小宇宙,也有数学的时空。如果要获得真相,需要跳出数学时空。量子理论也是如此,都是在现象时空中忙活。从薛定谔方程一个谎言开始,大自然给我们说了越来越多的谎言,几乎可以全部圆了,可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蛛丝马迹,存在着破绽的。

这一切实在太隐蔽了,只能是感叹宇宙的鬼斧神工。现象实体和自在实体互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现象时空和自在实体之间互相转化。当我们去观测原子系统自在实体的时候,一瞬间生成了现象实体,就转化为现象时空了。并不是宇宙的复杂,而是人心的复杂,所以需要恢复本有的良知。乌云散去,真理之光就会显现。

10


恢复物理学美丽的天空。

罗教明语录

1.氢原子模型

【原文】氢原子以固有频率发生共振,由于与外界进行电磁能交换,电子和质子轨道就会变成类椭圆封闭轨道,可以理解为两个带电粒子轨道沿轨道面的法产生的同频振动,振动方向固定指向基态轨道的法向,振幅取决于辐射交换的强度,如图所示。E0为基态电子轨道,E1为共振轨道,E1可分解为E0沿Z轴的同频振动。以上模型可以初步得出,氢原子与外界的能量交换的电磁辐射波可以是定向和定频的结果。

对于共振物理模型,可以选用多种数学的方法进行求解,振动或驻波方法当然是最直接和简单的方式。


【解释】四川大学罗教明教授的论文《氢原子电磁辐射及稳定性》已经成功在国外发表。提出了共振的氢原子模型,与波尔行星模型类似,属于加强版。从此关于原子结构的真实面目返璞归真了,这方面的贡献属于中国人了。

东方的科学家这是在自在时空研究氢原子本来面目,这与西方的研究思路不同。西方是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是在现象时空研究。

本章所引用的原文全部都来源于科学网,特在此郑重声明。

氢原子以固有频率发生共振,由于与外界进行电磁能交换,电子和质子轨道就会变成类椭圆封闭轨道。

电子围绕原子核,也就是围绕质子作椭圆运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着太阳也是作椭圆运动。由此可见宏观和微观是和谐一致的。

由此可以引出几个研究得课题:

(1)将原子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发生共振,可以辐射出引力波。原子发生共振辐射出光波。光波和引力波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既然两者相同,光波也是电磁波,引力和电磁力可以统一。原子内部电子和质子靠电磁力互相吸引,而太阳系行星和太阳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原子系统和太阳系很相似。电磁力和万有引力是可以统一的。

(2)薛定谔方程适用于原子系统,同样的薛定谔方程也适用于太阳系。可以对太阳系进行计算,从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

2.电子真实运动

【原文】在氢原子中,电子和质子作为围绕其质心经典轨道运动,属两体问题,数学上可以通过电子相对于质子运动的描述将两体问题单体化,同时要求采用电子的有效质量代替电子质量,对电子相对于质子的运动的计算分析结果进行修正,这是经典理论对两体轨道运动的标准而准确处理方法。

……从数学方法上讲,电子沿圆形轨道进行周期运动,可以视为波长为,振幅稳定不变的驻波,可通过驻波方程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驻波方程的求解,我们可以获得轨道频率与轨道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通过光谱数据对共振轨道变化(即原子结构的变化)的分析和比较。很显然电子的驻波方程并不代表电子的真实运动,并且对于电子的真实运动的描述是不完整的,正如同其轨道方程只给出了电子运动限制,要知道电子在某时刻的具体位置还需要其它的初始条件。

【解释】请注意,原文是在自在时空用数学工具直接推算电子的真实运动情况,也就是研究自在实体。从真实的运动中,也可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其实并不奇怪,简谐振动对应于椭圆运动。从驻波或者投影的简谐波,都是可以推导薛定谔方程的。具体的推导过程参考其论文《氢原子电磁辐射及稳定性》,英文版本为《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 Atom》。

上一章我们是沿着西方科学家的思路,在现象时空研究电子运动情况。与自在时空进行对比更清晰量子理论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当我们去观测电子的椭圆运动的时候,创造了波动的影子,这是现象实体。可以从波动投影,从现象实体推导出薛定谔方程。量子理论是建立在概率空间、频域空间,现象时空的产物。由于是投影,所以不需要共振的激励,更不需要以太的存在。这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存在矛盾。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描述现象实体的,也属于现象时空。

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家致死都不相信量子理论是终极真理的缘故。量子理论只是在影子世界里面打转,只是在现象时空里面打转罢了。不仅仅量子理论如此,也许令爱因斯坦大跌眼镜的是相对论也是如此。量子理论只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罢了,并非原子系统本来面目。

3.数学上等价

【原文】量子和量子力学是先有数学表述,后进行物理解释的理论。目前有三种公认的表述:薜定谔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狄拉克的算符理论,并且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解释】前面我们探讨过数学的本质,数学只是描述实相的工具罢了。数学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实体,也可以用来描述自在实体。对于看不见的自在实体,数学是科学家的眼睛。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间变慢只是现象实体中的时间变慢。对于自在实体,是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

空间弯曲只是现象实体中的空间弯曲罢了,空间这个概念只是认知的错觉罢了。对于自在实体,并无空间这个概念。

尺缩效应也只是现象实体中的长度变化罢了。既然长度和时间是现象实体,速度为长度除于时间,所以速度也是现象实体。光速也是现象实体。光速与观察者相关,这是观察者所呈现的现象实体的极限。所以光速是最高速度。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光速是不变的。谈超光速是无意义的。

质量随着速度而发生变化。既然速度为现象实体,质量也是现象实体。我们眼中的质量是现象实体而非自在实体,只是现象实体发生变化罢了。

数学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薜定谔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狄拉克的算符理论,并且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原子系统的实相只有一个。薛定谔描述现象实体,用了薛定谔方程;海森伯描述现象实体,用了矩阵力学;狄拉克描述现象实体,描述原子系统的实验现象,用了算符理论。然而这些数学工具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是都属于指月的手指罢了。正如我们用汉语、英语和梵文分别说莲花。语言文字也属于现象实体层次,并不属于自在实体。这些现象实体都指向自在实体。

原子系统类似于太阳系,也是有条不紊地运动的。三种理论只是描述原子系统的影子罢了。五种超弦理论已经被证实是等价的。然而数学描述宇宙实相,描述物自体或者说自在实体,都具有不完备性。在哥德尔定理中已经讲明白了。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自在实体,也具有不完备性。语言文字并非自在实体本身。但是没有语言文字,没有数学工具又无法表达。所以需要于语言文字而离语言文字;于数学而离数学。

4.薛定谔方程的猜想

【原文】薜定谔方程的由来是一个谜。薜定谔方程决不可能是周公托梦的产物。薜定谔一定是在一个具体的物理模型下,进行相关的数学推导获得的。薜定谔保持其方程神密性,同时又对几率波解释持不赞同态度,有其个人必然(难言)的原因,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我个人猜测,薜定谔所用的模型很可能是轨道共振模型……由于当时对于氢原子的电子轨道运动持否定态度,因此该模型就不具备前提条件,即论文要被接受和发表,首先应解决轨道的稳定性问题。

【解释】薛定谔方程历来都被别人当成公理来看待。也许找不到解释的办法就要把这个方程当成公理来看待吧。原文中猜测薛定谔当年也是用这个原子模型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的,只是没有把推导过程公布出来罢了。因为当时经典原子理论不被大家所接受。

但是我有保留意见。西方的薛定谔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研究电子运动规律。而频域空间、概率空间都是属于现象时空。整个量子理论都是建立在现象时空的产物。薛定谔受他老师的指点,看能否用波函数来描述粒子的运动。由此找到了薛定谔方程。前面我们曾经从电子的椭圆运动投影,生成了简谐振动,从而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

东方的罗教明研究思路不同,在自在时空研究电子运动规律。通过数学工具分析看不见的自在实体,分析电子的真实运动。通过找到圆周运动的共振驻波或者简谐振动波,而推导出薛定谔方程。

东西方这两条研究路线都是相通的,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两个都是对的,只是所处的层次不同而已。

首先要肯定的是,原子系统和太阳系是和谐统一的,原子系统的运动就是那么简单。并不是像西方科学家描述的电子云那样,不可捉摸。电子云只是现象实体,只是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产物,并不是自在实体。原文中所坚持的模型是对的。但是,也许发生共振还需要外在的激励和条件的。如果认为是由于外在的能量激励以太,以太产生共振的波动,同频刺激原子系统而产生共振,这一点就不敢苟同了。以太应该是不存在的。其实要产生简谐振动很简单,只是原子系统三维到二维的投影罢了,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只是观测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椭圆运动的投影,推导计算出薛定谔方程。正如量子纠缠并非一个量子传递信息给另外一个量子,仅仅是由于量子之间互相有关联,所以能够瞬间知晓另外一个量子的信息。

不必把这个功劳让给西方人,也许的确没有从原子模型推导的。这是中国科学家做出的创造性的工作,也是让真正的科学回归的工作。

5.真理如此简单

【原文】氢子结构和光谱是量子力学解决原子结构和光谱最为成功的例子,由于计算出的氢原子光谱的精确程度已经超过了实验测量的结果,因此被誉为目前最精确的理论。量子力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基础之上,但对于原子分子的基态不能进行“物理”的说明(或证明),更不能解释带电粒子的电磁性质。因此,我认为量子力学并不是原子结构的终结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采用已知的经典物理理论,对氢原子的轨道结构及共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辐射耦合状态下的氢原子基态,及其共振的数学表述,并经相关的数学变换,推导获得了与目前量子力学中的普朗克量子假设和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完全一致的数学方程。

【解释】氢原子结构就是如此简单,这是氢原子的自在实体结构。之前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属于描述现象实体的,所以人为搞复杂了。薛定谔方程、电子云图等都是现象实体的产物。宇宙是如此的简洁和完美。这也是爱因斯坦毕生所追求的。大道至简,有时候简单得不可思议,让人不敢相信。真理并不是刻意去迷惑世人,而是世人自己迷惑自己罢了。真心自性并非刻意去迷惑世人,而是世人自己迷惑自己罢了。只是由于现象实体迷惑了世人的眼睛罢了。只需要作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恢复本有的良知,找到本心原来的面目,不忘初心。只需要回归简洁的原子行星模型,就会找到真理。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量子理论争论不断呢?量子理论是建立在现象实体,现象时空的产物。电子椭圆运动的投影生成了波动影子。从各个角度形成波动的影子。我们想象电子围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从各个角度来看电子运动轨迹。从椭圆逐步变扁,有无数个视图,这些椭圆视图投影而形成波动的影子。

波动的影子也是现象实体,是由观察者和电子的真实运动综合作用生成的。从这些影子叠加而有了叠加态。从这些影子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也是描述现象实体的,也是现象时空的产物。而电子云图是薛定谔方程的解,也是现象实体的产物,也是现象时空的产物。经过这一些列的变换,已经从自在时空变换到了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已经属于现象时空了。本来有规律的运动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所研究的电子,也是属于现象实体,而电子的自在实体是怎么样的,我们还无法去知晓。多少年来,我们习惯性地把这些现象实体研究的成果当成了原子系统的自在实体本身。

罗教授是直接通过数学的眼睛描述看不见的原子系统。而这里是沿着西方的现象实体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西方科学会被蒙蔽了这么多年。请注意,秘密就在这里。电子云图、薛定谔方程等并不是描绘自在实体,而是描绘现象实体。我们所有的实验都在现象时空中进行,所以理所当然的,也是在验证薛定谔方程。梦中验证梦,梦中说梦,当然也绕不出梦。实验只不过是用谎言来验证谎言罢了。从薛定谔说了第一个谎言开始,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大家一窝蜂上去了。得到了测不准原理谎言、物质波谎言。测不准原理更是具有迷惑性,把大家带到了不归路。认为非经典就是测不准的。但是总有梦醒的一刻,真理之光就显现出来了。

在我遇见物理学困惑的时候,曾经多次请教赵国求、罗教明、甘永超和王志佳教授,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丝毫不逊色西方科学家。他们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和耐心的解答令人感动,也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内物理学的主阵地在东方。

11


赵国求教授划时代的双四维时空理论

赵国求教授引入双四维时空,分别描述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康德的物自体对应于赵国求教授的自在实体。叔本华的表象和意志,西方的现象和本体,这些概念差不多,总之就是把现象和本体分离。

传统物理学里把现象时空等同于自在时空。把手指等同于月亮。这样造成了许多的困难。

不要小看这一步,这是在做离相的工作,许多物理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赵国求教授主导的武汉量子理论学术圈子已经开枝散叶,影响深远。在国内外发表了许多文章。

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划分,这是做离相的工作。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难怪把无数物理学精英挡在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大门之外。

离相不仅仅是理论,而是要得道,要开悟,要明心见性,内在印证。得道的人未必对物理学感兴趣,未必会进行物理学研究。对物理学研究的人,往往对玄学,形而上学这些东西嗤之以鼻。即使像我这种人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也很难说服受物理学集体意识,物理学权威限制的人们。

然而随着东方文化的复兴,东西方科学人文的大融合,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研究这一块了。是时候把秘密公诸于世了。


许多物理学家穷其一生,也许内心深处都想得知真理,不为名利。不知大家有没有和我同样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就感觉很困惑,感觉很不爽。如果有高人点播一下,豁然开朗,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极其爽的一个事情。

前面我们破解了光的波动性的限制,而现在的物理学家走入迷途了。单单围绕着波动进行研究,搞了一个高深无比的超弦理论,自己把自己给搞死了。

1.东方新阵地

东方一批研究物理实在论的物理学家,正在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开辟了量子力学研究的新思路。在科学的源头开辟了中国人的阵地。可以预见,第二次量子革命的主战场在东方,而传统文化正是突破物理学研究的利器。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罗教明和赵国求等。

赵国求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代表著作为《物理学的新神曲—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等。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评论《物理学的新神曲—量子力学曲率解释》曾说:“作为联系科学与哲学的纽带,赵国求提出了相互作用实在论,关键在于区分了现象实体与自在实体这两个层次。在微观领域,观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观察到的已不是作为自在实体的‘电子’,而是作为观察作用与自在实体综合产物的现象实体。”关键点在于区分现象实体和自在实体这两个层次,一语中的,这一点的确是很最重要的。东方新思路已经在逐步逼近真理,逼近宇宙实相了。为了和科学界对接,我们用科学家的语言来表述。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将语言文字当成实相本身,当成自在实体本身;习惯于将白马等同于马的实相本身,然而马的自在实体并非等同于马的现象实体,可以说白马为现象实体。爱因斯坦的月亮现象实体是有颜色、有形状的,是离不开观测的。只有被观测的一瞬间,同时创造了月亮的现象实体。阳明的山中之花只有被观测的时候,才创造了花的颜色和形状。如果不观测的时候,花归于寂静,归于自在实体,归于物自体。观测公孙龙的石头的时候,才能够创造石头的白;如果不观测,石头又归于自在实体,归于寂静。去摸公孙龙的石头的时候,才创造了石头的坚;如果不去摸,石头又归于自在实体,归于寂静。量子纠缠也是如此,只有一个量子被观测,被测量的一瞬间,创造了量子的一种状态,生成了现象实体。同时由于量子自在实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一瞬间就可以知道另一个纠缠量子现象实体的状态。请注意,观测的同时,产生并知道现象实体,这是知行合一的。

现象实体为观察作用与自在实体综合的产物。阳明的山中之花为观察作用与花的自在实体综合的产物。爱因斯坦的月亮是观察作用与月亮的自在实体综合的产物。请注意,月球并非月亮的自在实体。月亮的自在实体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是观察作用与光的自在实体综合的产物。光的自在实体并不是波粒二象性的,只是观测创造了罢了。我们一直以为电子是客观实体,然而电子却是现象实体。手指触碰琴的一瞬间,产生了琴声。琴声对应于现象实体,而琴对应于自在实体。,如同琴声一样如梦如幻。我们眼中原子系统的波动,只不过现象实体罢了,也就是原子系统从三维到二维的投影罢了。薛定谔方程把这些现象实体、影子进行叠加。

桂起权教授还说:“我认为,相互作用实在论的价值在于(由赵国求提出基本框架,他的合作者们进一步完善了它),一方面肯定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能动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坚持了科学实在论。从而与‘机械唯物主义与不可救药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我觉得相互作用实在论并不孤立,它与罗嘉昌及胡新和的关系实在论、成素梅的《论科学实在》相互呼应,并组成相似族。”区分自在实体和现象实体,这可以说是科学实在论,并非机械唯物主义。由此可见,阳明心学并非不可救药的唯心主义,心物一元并非不可救药的唯心主义。禅宗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给大家说,指月之指非明月。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代表着月亮本身。手指指向月亮的现象实体,现象实体有颜色,有形状;而现象实体并不等于月亮的自在实体。为什么这么难突破这一点呢?这一点就是禅宗所提出来的破除相的执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将现象实体和自在实体剥离,这是在做离相的事情,也就是无上甚深禅。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思考月亮这个问题几十年没有能够得到答案的缘故。而谜底就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文化当中。

2.自在实体

【原文】指未经观察的“自然客体”。“自在实体”不同于康德的“物自体”,更强调了其客观实在性及经验上的可理解性。它不是形而上,是形而中,可以认知、建构。观察可以使“自在实体”从未知变成已知。“月亮在不看它时作为月球照样存在”,“月球”就是我们所称的“自在实体”,不是观察后的呈现物,观察后的呈现物是“月亮”。

【解释】关键点在于区分了自在实体和现象实体两个层次。共振氢原子模型中电子围绕质子做椭圆运动。这是在自在时空研究电子的真实运动规律。

当我们去观测这个自在实体的时候,椭圆运动变成了简谐振动了,三维投影成了二维的波动了。这个波动的影子属于现象实体。无数个波动的影子的叠加,就得到了薛定谔方程。这个推导过程在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

爱因斯坦一直思考月亮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数学来描述月球的自在实体。但是如果靠近了,看到圆圆的大圆球,这个也是属于现象实体。在地球上看月亮的一瞬间,心和月亮自在实体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现象实体,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月亮。

3.现象实体

【原文】现象实体是“自在实体”通过观测信号作用,由人的感官或感官的延伸,感知并与大脑神经系统综合作用引起的系统的、稳定的、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物。既与“自在实体”本身有关,还与中介信息和人的视觉识别能力及观察环境有关。“月球”通过观察转化成为“月亮”,转化成“为我之物”。“月亮”就是“现象实体”。现象实体作为物理学研究对象时,就构成物理实体。现象实体概念的提出,在我的论文和著作中已有近20年的历史,也曾在相关的合作论文中追溯了康德哲学的起源,并在核心期刊发表。

【解释】现象实体为自在实体与观察者综合作用的产物。虽然将现象实体与自在实体分离,似乎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实则是科学的一大步,实则是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具有革命性的一步。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阳明心学中离相的概念,离相就是将现象时空与自在实体分离。不仅仅是在道理上讲明白,还需要我们在内在实证。而内在实证的结果却无法用语言跟别人讲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像唐玄宗所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言文字也是小宇宙,有自己的时空,要离语言文字相,就是脱离这个时空;数学语言也是小宇宙,也有自己的时空,要离数学语言相,也要脱离这个时空。量子理论是建立在现象时空的产物,也要离量子理论相,也要脱离这个时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具体的宇宙当中是看不清楚的,需要跳出那个时空。

量子理论是建立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产物,需要跳出这个时空,转化到时域空间就好理解了。

4.道可道

【原文】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持续性和广延性的量度。自然界既没有脱离物质的时空,也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道可道,非常道,哲学中的“时空”是常道。人类通过感性经验认知的时空,称作经验时空。以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指导认知的时空是科学时空。牛顿时空,狭义相对论时空,广义相对论时空,量子力学时空,是经验时空的科学提升和科学发展,称作物理时空。物理时空是科学时空。描述现象实体的时空是现象时空。经验时空、物理时空均是现象时空。而未经观察的“自在实体”所在时空,称为“本体时空”。“本体时空”是复数的,因此,人类实质生活在复数时空中。实时空是人类对时空认识的简化。

【解释】关于时空问题,这里有点不同的见解。

以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指导认知的时空是科学时空。科学时空是通过数学的眼睛描述看不见的自在实体。比如电子的椭圆运动属于科学时空。但是科学时空并不等于物理时空。当然数学工具也可以描述现象时空。

物理时空中最基本的概念,比如时间、空间、长度、速度、质量和能量都属于现象时空,而非物理时空。在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当中,我们曾经探讨过,物理学是关于影子的学问。物理时空即是影子世界,即是现象世界。

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变慢的效应,也是在现象时空中变慢。如果离开现象时空,是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

狭义相对论中的尺缩效应,也是在现象时空中变短。

电子真实运动为椭圆运动,生成波动的影子,这是现象实体。从简谐振动的现象实体,可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现象实体,可以描述影子的叠加,描述叠加态。而薛定谔方程的解就得到了电子云图。电子云图也是描述现象实体的。

量子理论可以说是在现象时空发展起来的理论,而实验又是在验证现象时空。如同梦中说梦,自己验证自己。用谎言验证谎言。薛定谔方程、电子云图等都是在现象时空里面做文章的,搞得高深莫测,都是搞的假象,误导了世人。而罗教明教授的共振氢原子模型,则是直接勾勒出了自在实体,描述了电子的真实运动。

当然现象实体相关的理论并不是没有用,相反是最有用的。因为实验都是在现象实体中进行的,当然实用了,也很符合。只是真正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并非实用主义就可以。科学需要回归,回归到追求真理的大道上来。

前面我们已经知晓,根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现象实体不代表自在实体,这个谎言总会有破绽的。即使在现象实体内部不断地推理,也有不完备之处。所以就有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不可调和的矛盾。

经验时空、物理时空均是现象时空。其实并不存在着这么多的时空概念,只是人为的一种划分罢了。仅仅需要有自在时空和现象时空就可以了。自在时空虽然说有时空两个字眼,但是实则无时空的概念的,只能通过数学的眼睛来描述。时间是现象实体,空间也是现象实体。

电子本身也是现象实体。是的,不要惊讶!观察者和电子自在实体的共同作用,而生成电子这个现象实体。观察者属于高级测量工具,最小的测量时间为普朗克时间。每隔一刹那就可以测量电子自在实体一次,测量的一瞬间,就产生了电子现象实体。由于是不连续的,所以电子也是跳跃的,也是不连续的。

玄学在《道德经》中有明确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一起来探求真理,一起进入众妙之门。天地万物本身是无名相的。这里所说的名代表着相,语言文字也是属于名相。语言文字也是一个小宇宙,也有自己的时空。理解真相,需要脱离语言文字的时空,也就是离语言文字相。我们眼中的月亮影像也是名相。电子椭圆运动的投影是名相,波函数也是名相,薛定谔方程也是名相。如果要追求万物的实相,需要破除语言文字相,破除名相。名相用科学语言来描述,等同于现象实体。

有了名相,可以说这是万物之母,万物都离不开名相,万物即是名相本身。万事万物本身包含着主体的信息,包含着观察者的信息。所以要去除名相,才能观察到大道的要妙。但是也不能完全去除名相,如果去除名相又没有任何的依托。去除了语言文字,又无法载道。万物都离不开心灵。如果离开了指向月亮的手指,又无法知晓月亮的方向。万事万物当中都可以观察到大道的行迹,万事万物之中都存在理。随时随地都可以体认天理。无名和有名,这两者是互为阴阳的,本来都是一个事情,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罢了。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屏障,正如万物和心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阴阳合起来称之为玄。互相纠缠的两个粒子也是互为阴阳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这就是玄之又玄,这是天下玄妙之门。如果能够内证至此,就是得道了,就是明心见性了。这也是西方哲学家中的真理,真理即是道。

阴阳的推移,循环往复,如同电子的椭圆运动。周而复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一个循环,又不忘初心。玄之又玄也可以解释为这种阴阳推移的椭圆运动的。观测电子的椭圆运动,可以分化出许多的投影,得到许多的影子视图,得到本征态,这个是分。而把许多的影子视图恢复起来,就得到了薛定谔方程,这个是合。时域空间的任意波形这个是合,可以用傅里叶变换成频域空间的正弦波叠加,这个是分。然而再高深的数学工具,也只是描述的工具而已,只是指月的手指,都无法代表着电子的实相本身。薛定谔方程已经留下了观测者斧凿的痕迹了,电子云图中主体信息是注定不能排除的。


12


打破相对论的限制,相对论如同假象


    相对论由爱因斯坦所创立。然而相对论仅仅是停留在现象时空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本身。在现象层面如同照哈哈镜一样,空间可以弯曲,时间可以变慢,长度可以变短。一切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会发生,而且可以扭曲地发生,令人不可以理解。

    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恢复了物理学美丽的天空。就知晓相对论只不过是假象。在物理学研究的集体意识里,我们畏惧权威,不敢提为什么。然而是恢复真正科学思想的时候了。当然相对论并没有错。可以在应用和计算层面,可以进行实验验证。然而实验也只是在用谎言验证谎言的过程罢了。


1.相对论的秘密

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会变慢,有钟慢效应。时间只是现象实体。在自在实体中,无时间这个概念。

狭义相对论中,长度会变短,有尺缩效应。长度也是现象实体。在自在时空中,无长短的概念。

速度等于长度除于时间,所以速度这个概念也仅仅存在于现象时空。不仅仅是速度,连动静的概念,也仅仅存在于现象时空。风动幡动公案、飞鸟之影公案、飞矢不动公案都存在着同样的秘密。启发我们要脱离现象时空。

速度离不开观测者,光速也离不开观测者。观测者是超级测量工具,有一定的测量精度。观测者所能测量的最高速度就是光速。所以在观测者眼里,光速是不变的。

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有直接的关系。既然速度是现象实体,质量也是现象实体。质量与观测者直接相关。

相对论的质能方程中,质量和能量有一定的关系。质量是现象实体,能量也是现象实体。普朗克发现在微观世界能量是一份一份地发送的。这也是现象实体的产物,由于观测者是一刹那一刹那地观测自在实体,而得到现象实体的,所以有不连续性。

在微观世界,假如电子的运行速度接近光速,就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相对论也是可以用在微观世界的。同样的道理,量子理论的原理,也是可以用在宏观世界的。假如从太阳系外面观测太阳系,太阳系就非常的小,这时候就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规律了。这样就统一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并无本质的矛盾。

但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也都是建立在现象时空的产物。


13


无字天书


1.无字天书

鬼谷子有一部无字天书。语言文字是一个小宇宙,有语言文字时空;数学是一个小宇宙,有数学时空;量子理论是一个小宇宙,有量子理论时空,也是属于现象时空。如果跳出语言文字的束缚,这叫离语言文字相,也就是鬼谷子无字天书的深层含义。

如何读懂量子理论这部无字天书呢?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这几天冥思苦想的时候,今天心情豁然开朗了。几个星期以来,压抑在心头疑问几乎都烟消云散了。正所谓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也许思虑过多,和女儿有心灵感应的缘故。昨天刚好是我的生日,七岁的女儿突然走到我的跟前,送给我一个小礼物。她说她在学校写的,送给我。我猛然一看,心中惊喜,怎么这么巧合。原来看到一张纸条上面,顶端写着一个“字”字,下面全部都是波浪式的简单图形,似乎是很多的简谐波。我开始相信亲密关系有类似于量子纠缠那样的事情了,相互之间是心心相印的。

我数了一下,从上到下,总共有十七个波形。我好奇地问她,这是什么。她告诉我是字。我问为什么这是字呢?一点规律都没有。她很认真地说,这的确是字。她跟我讲了,比如第一个代表鸡,第二个代表马……。我心中很高兴,在量子理论领域,我就像女儿一样,也是说真话的孩子。只是把皇帝的新装这个谎言给说破罢了。至于大人们信不信就不管了。

女儿这是说的真话,也跟鬼谷子的无字天书是相通的。说白了,在女儿那里,是破了语言文字相的,也就是跳出了语言文字时空了。当然随着世俗学习的深入,又会有所知障,很快以后她会拿到本科的文凭,就失去了说真话的能力了。她也会跟着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用谎言来验证谎言了。她不止这次说过这样的真话。之前她突然跟我说,药片为什么放在舌头上面就有苦味,吞在喉咙就没有苦味了。正所谓有苦就有甜,无苦就无甜。无善亦无恶,无大亦无小,无动亦无静。这是需要内心实证的,并不是道理上理解这么简单。内心实证就需要顿悟。

我们可以用不同形状的符号来代替现实世界的自在实体。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本质所在。自在实体在语言文字也有无穷的投影。投影在阿拉伯世界就是阿拉伯语;投影在古代印度就是梵文;投影在中国就是汉字。一个自在实体对应于万种文字,万种文字都是描述一个自在实体。正如一万个人指向同一个月亮实体,但是指月之指非明月。

一个自在实体可以对应于万种数学工具。比如目前有三种公认的表述:薜定谔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狄拉克的算符理论,并且在数学上是等价的。经过观测原子,从自在时空一下子坍缩变成了现象时空,产生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也产生了波动这个现象实体。把时域空间中的波动进行叠加,进行数学运算,可以得到频域空间的电子轨道,电子云图。从波动影子的合成,可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电子云图和电子轨道本质上都是在现象时空,都是在频域空间。

超弦理论的五种数学理论已经被证明是等价的。如果要破解量子理论,需要跳出数学时空,跳出语言时空。数学也是一个世界,语言文字也是一个世界。也就是所谓的离数学相,离语言文字相。这当中有浓浓的禅意。西方有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的思考只是在语言文字里打转罢了,只是在语言文字时空,并没有能够脱离语言文字相。

当物理学步入禅境,一切皆有可能。

2.叠加态解密

叠加态就是有几种本征态叠加在一起的粒子状态,就好像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时这个状态是不确定的,只有当进行一次测量的时候,才会呈现一个被测量到状态,可能是它的任何一种本征态。可以说,测量的同时,创造了量子的一种状态,创造了一个投影视图。而叠加态就是多个投影视图的叠加。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对应于频域空间,也就是概率空间。请注意,这个是量子理论最大的秘密,虽然很简单,但却是破解的关键所在。无穷个本征态,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变换到了频域空间,用电子云模型来进行描述。当我们去观测电子的运动时候,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来时域空间。同时从自在实体,生成了现象实体。正是由于这些假象混合在一起,造成了量子理论的困难。而波动状态的叠加,本质上是概率的叠加,并不是像时域空间中,波的互相消长。这当中蕴含着量子理论最高的秘密。

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时域的波形都可以分解为振幅不同的正弦波的叠加,这个就是傅里叶变换。而薛定谔方程是将时域无数多个波动进行叠加,形成了频域空间中电子运动轨道,形成了电子云图。一可以变成无穷,无穷可以变成一。

一缕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出七色。未经过三棱镜之前,可以称之为光藏。一心面对外境,可以分出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然而喜怒哀乐未发可以称之为中,可以称之为心藏。一根竹管未开孔的时候,可以作为定音器使用,看似只有一个音,可是其中蕴含着五音,可以称之为音藏。对于量子也是如此的,在没有测量之前,如同喜怒哀乐未发,如同在于中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量子叠加态,还没有坍缩。量子叠加态,可以称之为态藏。一旦测量,量子坍缩了,同时就创造了量子的状态了。测量就好比是三棱镜,可以将量子的叠加态分离,创造出量子的特定状态,创造了投影视图,得到了波动影子。观测是在时域空间,所谓的坍缩,本质上是从概率空间、频域空间转换成了时域空间;从自在实体生成了现象实体。

波动的投影。每一次测量可以得到一个波动投影,不同的波动投影可以线性叠加。叠加的过程,就是从时域空间变成频域空间的过程。薛定谔方程具有线性形式。态叠加原理是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它说明了波函数的性质。如果ψ1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1,ψ2也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2,根据薛定谔方程的线性关系,ψ=C1ψ1+C2ψ2也是体系一个可能的存在状态。我们从傅里叶变换那里知道,再复杂的波动都可以由频率不同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爱因斯坦的月亮可以投影在塞纳河,也可以投影在秦淮河。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把所有的月影线性叠加,这类似于量子态的叠加。然而月影并非月亮实相本身,月影是二维的,而月亮是三维的。同样的道理,原子系统是三维的,而量子态是二维的。在时域空间中的一,可以变成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中的多;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中的一,可以变成时域空间的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时一句话顶一万句话,有时一万句话不如一句话。一语兴邦,一语亡国。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处。

量子态的叠加本质上并非量子实相本身,而是量子运动影子的叠加罢了,是从时域空间变成频域空间的过程。而我们却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电子云当成了电子运动的实在,这是最大的谬误!这是最大的骗局!大道至简,我只是像个孩子,面对皇帝的新装,不小心说了实话罢了。也许如同飞瀑下鱼鸣,闹市中人语一样,人微言轻,无法唤醒沉迷于量子理论的人们。请注意,为什么这么艰难呢?第一,观测的时候,观测者和电子自在实体综合作用,产生了现象实体,这是从自在时空向现象时空的转换;第二,电子云图、薛定谔方程都是在频域空间,也就是概率空间,观测所获得现象实体是在时域空间,我们把两个空间等同了,给搞混淆了。

其实教科书中所说的电子运动轨道,实际上并非真实的轨道,而是在概率空间,也就是频域空间中的轨道。电子真实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时域空间中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现象时空中,如果以宏观世界为参照系,原子也在运动当中,电子的运动是螺旋运动,但是螺旋运动并非实相。请注意,电子轨道是频域空间,也是概率空间,只能通过质点来描述。如果把电子当成一个自转的小球,这就不对了。在时域空间才有意义。概率空间、频域空间中波动的干涉,并不是像时域空间那样此消彼长的,而是概率的叠加罢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当中,秘密也就在于此。正如费曼所说的那样,这是量子理论的心脏所在。

14


所有人参与讨论大统一理论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往真理的顶峰去爬,最终大家都会在那里会合的。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大统一理论,也就是寻找霍金所说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此书能够对霍金先生所说的理论有所启发。可以说是抛砖引玉吧,让更多的人沿着这条路去寻找真理的。


本文的作者正式出版了三本专著:《庄子素解》王阳明《传习录素解》《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已经内证了真理之光,所以能够破解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难题。如果您认为本文对您有帮助,那就顺手转发吧,让大家一起来参与大统一理论的讨论,完成爱因斯坦未完成的事业吧,也是他老人家多年的心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