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瑞安日报
倒退数十年,钟表匠这个职业远比今天热门。他们往往在大商铺旁或是巷口找个显眼的地方,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个玻璃柜,柜子里放着一些待修钟表和配件。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看时间,坚守在这个老行当中的人也越来越少。72岁的钟表匠刘光展,因为舍不得这门老手艺,独自坚守在不到10平方米的钟表修理铺,甘愿做“时间的守望者”。他的钟表店开在老塘路鲍五段。与那些装饰富丽堂皇、灯光耀眼的大钟表店比起来,这家小店并不起眼,甚至显得有些寒碜: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铺子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风格,木质边框的展柜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店门口没有门牌甚至没有招牌。17岁学艺,27岁开店,他的钟表店几度易址,也从来没在门口打广告、挂招牌。他坚信精湛的手艺和对行业的坚守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刘光展修理钟表的手艺源于舅舅。他的舅舅是有名的钟表匠,技艺精湛。17岁时,他跟着舅舅学了一年多时间,出师后没有马上从事这门行当。成家立业之后,家里的经济负担随之加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曾被列为结婚“三大件”,因此钟表匠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当时别人一天的工资才1元钱左右,而钟表匠的收入是他们的两倍。
刘光展拾起手艺,租了一间小店营业。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刘光展跟舅舅学的大多是修理钟表的理论,实践操作得靠自己的经验积累。
修理钟表是细致活。他生性喜欢钻研,又耐得住性子,几年下来,手艺越来越精。在他手里,手表的100多种毛病总能“药到病除”。
40多年前的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年,鲍田一位富人买了一款罗西尼品牌机械手表,价值两三百元,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不过没多久,手表出了问题,富人跑到温州市区找资深钟表匠修理。从2月到6月,他在鲍田到温州市区之间来回跑了很多趟,钱花了三四十元,可手表还是没修好。
有一天,他听说刘光展手艺高超,于是慕名前去。了解了手表的“症状”,刘光展表示可以试一试。不过,富人打量了一番后,心里半信半疑,说:“我还是再送到温州市区修一下,如果仍然修不好,就让你试试。”
2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富人再次找到刘光展的家,把手表送上门来修。刘光展接下了这笔单子。
一个星期之后,刘光展将修好的手表“完璧归赵”。接过手表,富人还是将信将疑,担心过几天又出毛病。于是,他只给了2元钱,说:“这是礼金,如果手表真没问题,我不会赖着修理费。”
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年底收账的时候,刘光展的父亲到富人家里结账。富人竖起大拇指,夸赞刘光展的手艺:“你儿子有真本事,手表修好了,果然没有再出毛病。”说着便赶忙把余款付清。
这段经历让当时年纪尚轻的刘光展信心大增:“我的手艺不比温州市区的老师傅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瑞安大地,人们的腰包慢慢鼓起来,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钟表店也非常红火。
“那段时间,仅仅鲍田就一下子开了13家钟表店。”刘光展告诉记者,他的店铺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人慕名来当学徒。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价格较高的机械表渐渐被电子表、石英表所取代。电子表坏了,更换电池就可以,十分方便,这也导致钟表修理业走下坡路。彼时,不少钟表匠纷纷改行,几年时间内,鲍田13家钟表店就关掉了10来家。
1998年,刘光展把店铺搬到了老塘路鲍五段。那时,电子表非常流行,销售情况火爆。有人建议刘光展不要守着钟表修理手艺,干脆转行卖电子手表。
可是刘光展觉得,大家信任他的手艺,店里的生意也比别人好,而且自己也没有更多精力转行做生意。就这样,他一直默默守着钟表修理行当,在那张陪伴了他20多年的老木桌上,用一柄尖嘴镊将细如发丝的手表零件一一恢复原样,然后重新定位指针、粘胶、装上表盖、核对时间,再用绒布擦拭手表,动作如行云流水。这一干又是20多年。
如今在塘下,从事机械钟表修理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由于修理钟表收入有限,但技术要求很高,没有多年的苦练难成高手。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刘光展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耐得住这份寂寞,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钻研这门手艺,我过去带过的10多个徒弟也纷纷转行了。这个苦行当可能要后继无人啦。”
事实上,近20年来,刘光展已经明显感觉到,钟表修理生意正在逐渐冷清。可是他舍不得丢掉手艺,依然坚守在店铺里。他的钟表店铺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他像过去40多年一样早出晚归,守着老店,日子就在时钟的“滴答”声中,悄然而逝。
“年纪大了,为什么不在家里享清福呢?”记者问道。
他感慨地说:“闲在家里没有事情,偶尔有人来找我修表,我的手艺还能派上用场。况且,我这里还有上百块表没有卖掉呢!”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款手表向记者展示,“这些都是好表,可是现在被淘汰咯,别人都看不上了。”无奈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许期待。
觉得有用,猛戳下面大指吧!
瑞安百晓在线联系方式
⑴ 小编微信号:wzadcm5【←长按复制】
⑵ 广告投放电话(微信号):1885770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