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我,在“身份迷失”中成长的女孩

2018-06-09 00:46:06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芷渊

► 凤凰卫视高级记者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一九九六年七月,滑浪风帆运动员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中为夺得第一面奥运金牌,英国国歌奏响,港英殖民地旗帜徐徐升起。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记住这历史一幕,因为从下一届奥运开始,如果运动员夺金,升起的将是特区区旗,播放的将是中国国歌。于是我带着疑问牢牢记住了。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对即将要回归一事一知半解。只知道突然有一段时间,身边很多同学不见了,后来听说他们跟爸爸妈妈移民了。

李丽珊夺金使我第一次发现,于我而言是那么的不同和重要,尽管当时我还不懂,骨子里有一种叫“本土意识”的东西正在酝酿当中,让我对这片土地有着不一样的归属感。

一年之后,回归。

那是一个雨夜,,家里的电视一直开着。那晚,维港上空烟花绽放,整个就像过节一样。

七月一日一觉醒来,港督府的英女王王冠徽号被拆除了,所有政府机构都改为悬挂中国国旗和区旗。再后来,钱币的样子变了,英女王寿辰假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特区成立纪念日、国庆日、佛诞等公众假期。

我就读的小学那几年在翻新重建,我们租用了另一座学校大楼。回归那年,我们开始学普通话。老师当时是这样讲的:

是个特别行政区,和内地其他城市不同,但她与内地其他城市都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就像你们学的普通话课是个特别课程,和中、英、数等科目不同,但都是你们要学习的课程。

老师说,待学校大楼翻新完成我们就会搬回去,就像英殖民地租期到了,。

我是人VS我是中国人


初中之后我们开始接触中国历史科,详读了鸦片战争和沦为英殖民地的来龙去脉,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身份的迷思。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中学时几乎都有辩论过这样的题目:“我是人VS我是中国人”。

支持“我是人”的同学认为,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人就要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中国人”的则反驳,“人”这种本土认同的前提是国家认同,就好像有些人说“我是北京人”、“我是上海人”,前提是他们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人”和“中国人”的身份在我们心中相互拉扯,国家队在比赛中胜出时,我们以身为中国人自豪,但当内地有一些负面新闻,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时,人的本土身份又会变得更强。

那个年代,“本土”不是敏感词,我们都视之为对的一种归属感、自豪感,更不知道什么叫“港独主张”。因为我们的身份本来就存在所谓的“二元认同”,也就是我既是人,也为中国人。

回归后特区政府大力推广德育及国民教育。在我读高中时,当时的教育统筹局举办《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班》,透过选拔选出每团一百多名学生,到北京参观学习和与内地学生交流,了解内地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当局设下一个规定,每团每间学校只能录取一名学生,于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对被选中参团的我们都羡慕不已。那时候,我们学习的国情内容深入全面,包括国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交流开放坦诚,两地媒体的报道很积极正面,学习国情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好像在其他国家一样。

凡事诉诸血缘、地缘、历史渊源。长辈们经常说,以前的是一座经济城市,,。

只不过回归后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的痛。庆过回归就爆发亚洲金融风暴,楼价暴跌;刚平静一些就遇上二零零三年的SARS,经济跌入谷底,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愁云惨雾……

本文作者凤凰卫视高级记者黄芷渊

没有硝烟的战争


SARS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经历了这一疫,却令人更为团结。

非典型于二零零二年在广东顺德首发,短时间内扩散到东南亚及全球多国。二零零三年的春天如约而至,然而事情并没有随着花儿萌芽变得美好,只有更差、更坏。

三月,SARS病毒快速在扩散,威尔斯亲王医院,淘大花园超过三百人患病,死神无情地夺走一个又一个生命。港府史无前例地把淘大花园E座隔离十天。

那一年我读中四,中五会考准备得如火如荼中。那段日子我们要戴口罩上学,老师每天早上在校门口为学生量体温,校园处处都是消毒洗手液。

因为疫情严重,学校让我们自行选择是否回校上课。来上课的同学越来越少,四十人的班级试过只有三四人来上课。

整个就像打仗一样,坐车有人打个喷嚏,附近所有人都会闪开,学校陆续停课,医护人员相继染病甚至过世,世卫对发出旅游警告,社会经济全面萧条……谁也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去。

我们这一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崇尚个人主义,生于物质富裕的年代,原本根本无法体会七十年代“狮子山下”精神那种逆境自强、刻苦奋斗和所谓的本土集体意识。

但因为一场SARS,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新的反思。黑暗之中我们看到人性善良的光辉;失望之中我们看到人守望相助的价值;逆境之中我们看到这个文明社会的优秀素质。

尽管当时狮子山下不再只有贫民区,但狮子山下的精神仍常挂在我们嘴边。而我所说的挂在嘴边,不仅仅限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还包括在生活的少数族裔新一代,甚至在成长的内地新移民。如果要说本土意识,相信SARS时社会融合团结、共同奋斗的本土意识比什么时候都来得强。

SARS是一场磨炼,却让爱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反观今天的社会沉浸在谩骂斗争文化之中,那段日子就像沙漠中的甘泉,滋养着人的心房。

内地-“矛盾”背后


过去数十年,的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的繁盛期。但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令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减少,从前拥有的一些相对优势也渐失。加上当年SARS之后内地以CEPA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观察者网注及赴港自由行协助经济复苏,内地高消费族群纷纷赴港消费,人较内地人优越的感觉日渐消沉,排外心理不然而生,内地-“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内地赴港自由行的规模不断扩大,与内地的民间“矛盾”也逐渐升温。

二零一二年一月,国际名店D&G阻止人在店外拍照,并称“如果是内地人就可以”。事件在引起极大回响,有网民发起万人集会,内地与骂战更一触即发。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反映了人因难以接受在本地受到歧视而激起的强烈本土意识。

再后来,从双非孕妇涌港产子到本土内地游客并称之为“蝗虫”,从反水货客的“光复行动”到针对内地游客的冲击行为,两地“矛盾”不断加剧。

以水货客问题为例,这原本涉及社会政策的问题,却成为内地-“矛盾”的根源。为了从多方面了解水货活动的影响,那几年我多次走访新界北区,采访水货客及当区居民。

记得有一次,,,,。

作为记者,我们总希望能尽可能地平衡两边的意见。我先走向内地人一边进行采访,,。

怎料我还没开口征求采访,:“大家不要接受她采访,我听到她刚刚用普通话采访对面的‘蝗虫’!她不是人!。

我用纯正的广东话回应道:“不好意思,你误会了!我是人,我是记者!,。正当我心里庆幸终于顺利完成採访之际,内地人一边又开始起哄。有人指着我说:“原来你是他们的人,怎么可以利用我们对你的信任!”

那一幕,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我至今历历在目。

变质的“本土”


今天的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还是右,都爱说自己支持“本土”。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争拗?“本土”的真正定义又是什么?

是一座移民城市,国共内战时还是广州文化的一部分,当时并没有所谓的“身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婴儿潮”后在土生土长的一代成为社会人口主要结构主流。

经济腾飞,缔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神话,粤语流行文化优势掘起,社会福利普及化,港人独特的身份认同逐渐成形,本土的优越感也开始萌芽。

那时候,处于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内地的改革开放还处于初期,所以人的本土意识有两重意义,一是“比中国其他城市优越的特殊性”,另一层面则体现为“爱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思想与主张。

七十年代,专上学联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周”,并兴起以“反殖”和“认识祖国”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所以在那个年代,“本土”就是“中国的”。

回归后,、长于斯的年轻人。对他们而言,“本土”指的就是“”本身。

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政府在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基建,渐渐催生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保卫文化或集体回忆而发起的社会抗争,例如保护海港运动、保卫利东街行动、守护天星码头、反高铁保菜园村运动等等。这种围绕土地发展、旧区重建等的议题,触动着人的本土意识。

另一方面,人对于不熟悉的外来文化一般都会心存排斥,如果这种排斥感不妥善处理,无法融合就会导致分歧,甚至从纯粹的排斥变为对一切异见存有不信任与怨恨,从而走上偏激之路。内地赴港自由行开放后,,连串突显内地-“矛盾”的事件更加深了部分人“”的情绪。

二零一四年的政改风波,激发了持续近八十天的“占领行动”,走上街头的尽是九零后的稚嫩脸孔,他们有些人不再依规行事,要透过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去争取。一些年轻人的本土意识高涨,。

随后的几年,一股变质的“本土”势力浮现,“伞后”纷纷成立,一些打着“本土”旗号的,不仅仅针对内地人,甚至以外来族群或异见者为“敌人”,港独、自决、自治的意识在政经及社会议题上发酵。

《我们是真本土》论坛及新书发布会,左一为本文作者

本土不是港独


“本土派”的出现不足为奇,可是现在不少人将之与“港独派”混为一谈,我觉得这并不恰当。

近年,我一直为一个社区网络平台撰写小文,介绍一些怀旧老店、一些历史古迹、一些感人故事。穿梭在不同地区大街小巷,倾听有着不同背景的人诉说他们的故事,我诧异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多元性。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问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你会对这些老店、老人、老故事感兴趣?”

我说:“时代变迁,很多老店逐渐被淘汰,有些行业渐渐式微,我希望在它们消失前,用我的文字留下一个印记,写下一段见证。”

老奶奶回应道: “这些是本土的价值,你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啊!”

“真本土”,我顿时感觉这个身分有点沉重。

也许,一些标榜“本土”的“港独派”人士,,强调“人不是中国人”,。但真正“本土派”主张的是保护的文化风貌、维护的核心价值、推动宣扬的传统价值观念,,深知是隶属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他们没有分离意识的倾向,甚至强烈反对港独。

我们常说的“本土主义”,英文叫Localism,原本只是相对全球主义(Globalization)下的在地认同。这种“本土意识”与“国民意识”本该和平共处,唯独当“本土意识”发展成鼓吹自治运动时,变质的“本土”则成为与“国民意识”对立的碰撞。

我是在国民身份迷失中成长的一代。

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个城市都需要重新定位,不例外,人更不例外。我们在相互排斥、争拗、怨恨的时候,能否停一停、想一想,我们崇尚的真“本土”到底是什么?

别忘了,真正的国民身份认同,除了有对国家的认识,更重要的还有我们本土的核心价值认同,包括狮子山下的“精神”。面对众多挑战和变幻莫测的未来,但愿人仍能“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大公报》刊文,认为“真本土是建设非破坏”,《我们是真本土》一书揭示了对立的“假本土”

*本文原载于《我们是真本土》一书,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刊发,部分内容有删节

猜你喜欢

警惕!这几个来自韩国的邪教
哈佛教授盛赞中华民族的一个特征,却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
“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标准答案来了!原作者的得分惨不忍睹……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