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90后都已经自己来香港投保了,他们懂得“趁早”

2020-07-05 16:17:52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90后小孙,今年刚接了一个来自香港的品牌新客户,客户问大家最近有没有去香港玩,小孙笑笑说,就在上个月刚刚去过,但目的既不是游玩,也不是买 iPhone,而是要为自己购买一份重疾险。


广告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加班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小孙的体质不算太好,在保险代理人的带领下,小孙辗转了两家健康机构,才完成了签约前的体检,代理人解释说最近很多人赶着在保费优惠期截止前买保险,许多体检中心都预约不上了,只能把体检流程拆分开来。


现如今内地游客去香港,除了购物外,还有不少人是冲着打 HPV 疫苗去的,像小孙这样专程前往香港购买大额保险的人也不在少数。


(图片来自:搜狐)


最近两年,内地保险业在互联网的助攻下,高歌猛进,从性价比到产品丰富程度,都有了一个改头换面式的跃升,让我国的保险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的保险意识大幅提高。近几年被人津津乐道的“中秋赏月险”“扶老人险“都是热议的话题。


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对接了众多保险业务,做起了保险平台:

但是国人对保险还是存在一些抵触心理,大概还是与多年来吃够了各种返还型保险、万能险的亏有关,好在与追求回报、多把保险当投资的父辈们不同,年轻一代的中国消费者对保险的观念已经大为改观。


因病致贫、朋友圈血泪众筹,这些于平静中掀起波澜的个案,让新信息时代的年轻一代们在朝九晚五的日子里也突然心生警兆,惶惶不安,唯恐生活哪天就对自己下了手。他们更愿意将保险作为对未来的保障,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也要强于上一代。


但是为什么文中的小孙还要专门打飞的去香港买保险呢?


虽说赴港买保险的热潮是在近几年愈发明显,但实际上这股风气已经持续了有十几年之久。


香港保监局从 2005 年开始在业绩统计报告中披露内地访客购买保险的数据,当年来自内地居民贡献的保单保费还只有 18 亿港元,仅占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 5%,随后这些年,内地游客逐渐成为香港保险的重要推力,跃升到接近40%。


(图表根据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整理而成)


2015 年,由于人民币持续贬值,香港面向内地居民的的保险业务迎来了大爆发,并在 2016 年达到了顶峰,当年内地居民贡献了 726 亿港元的新增保单保费,占了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四成以上。


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和年金是最受内地居民青睐的险种,这些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以重疾险为主的保障型医疗保险和以投资为目的的储蓄分红险。


不过,相比于 2016 年的爆发式增长,2017 年内地访客的保单金额出现明显下滑。

银联卡在 2016 年开始受到的支付保费单笔不超过 5000 美元的限制,随后限制进一步扩大,如今香港绝大分部保险公司已经全面禁止了银联通道的缴费方式,只允许刷万事达、Visa 等多币卡或双币卡。


香港的保费低、保障广、收益高,且比内地更有保障,如果你决定去香港买保险,以下内容可能是你需要了解的。


香港保险一定比内地好?


香港保险有一个内地保险目前无法企及的优势,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香港保险中对人的价值评估远远高于内地,人更值钱。这么说很抽象,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买重疾险,保额买到100万甚至200万,在香港是不用体检的;而国内重疾险不用体检的门槛大多设在50万保额,如果保到100万元还不要求体检,这种产品在互联网上都很难找到。

在内地,即便是寿险,想买到比较高的保额,也需要分多几间公司购买才能满足保额需求。

所以,如果保障需求在300万元以上,去香港买保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价格差不多,但是程序上简洁很多,不费心

香港保险能够受捧这么多年,必然是有其理由的。真要说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重疾险大多带有分红性质,每年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这一点内地的保险受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暂时还无法做到;


2. 对重疾轻症的认定较为宽松,大多数能覆盖原位癌,但也不是绝对的;


3. 储蓄分红险收益高,年收益率复利通常在 6%-7% 左右,远高于内地 3.5% 左右的回报率;


4. 多为美元或港元保单,适此外,往返香港的成本、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资产贬值等,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


综合来看,香港保险确实有其优点,至于政策风险,倒是不必过于担忧,从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将投诉受理范围扩大至内地投保人,,赴港投保是属于政府部门允许并有保障的行为。


当最早一批90后都开始买保险了,有人感叹说:“想买商业保险那一刻,你就真正进入中年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