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第五十六章:升级孔德《老子全文解说》

2021-06-08 13:41:02



当他进入到孔德的临界半径里面以后,他所发的信息就被和黑洞类似的孔德给限制住了,从而无法发到处在外围的我们这里。尽管他说了,但等于没说。因此,对于上德升级为孔德的过程,见证人是“知者不言”。

面对上德升级孔德的过程,尽管我们“不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描述所见所闻,我们要做一个“言者”。因此,相对于见证人的“知者不言”,我们就是“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升级孔德

 

经历了几年的运行,在四十八章升级成“上德”的“德容器”迎来了再次升级。在四十八章里,我们见证了自身系统在面对新问题时如何经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过程,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到“无为”。同时,又进一步将遇到新问题而启动上述训练过程的操作也训练到“无为”,从而达到系统中“无事”。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标志“上德”特征的“无为而无以为”。现在,系统将升级至“孔德”,我们还会像上次那样看到它是如何升级的吗?

“孔德”这个概念出现在《道篇》的第二十一章,与“孔德”相类似的物质蓄积形式是黑洞。有了这样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借助黑洞的形成过程来看看“德容器”升级至“孔德”时都发生了什么。下面一段摘自《时间简史》第六章:

 

当你观察一个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时,为了理解你所看到的情况,切记在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由于恒星的引力场,在恒星上某人的时间将和在远处某人的时间不同。假定在坍缩星表面有一无畏的航天员和恒星一起向内坍缩,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钟发一信号到一个绕着该恒星转动的空间飞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时刻,譬如11点钟,恒星刚好收缩到它的临界半径,此时引力场强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号再也不能传到空间飞船了。当11点到达时,他在空间飞船中的伙伴发现,航天员发来的一串信号的时间间隔越变越长。但是这个效应在10点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点59分58秒和10点59分59秒发出的两个信号之间,他们只需等待比一秒钟稍长一点的时间,然而他们必须为11点发出的信号等待无限长的时间。按照航天员的手表,光波是在10点59分59秒和11点之间由恒星表面发出;从空间飞船上看,那光波被散开到无限长的时间间隔里。在空间飞船上收到这一串光波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长,所以恒星来的光显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淡,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

 

上一段中有一个无畏的航天员,他会随着恒星一起崩塌为黑洞。之所以霍金要想象这样一个无畏的航天员,不过是想从主观视角,看一看恒星崩塌成黑洞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和我们现在面临的“德容器”升级有着完全类似的需求,我们也想知道“上德”是如何升级成“孔德”的。现在,我们就看到了观察黑洞形成的两个视角。一个是身处恒星外围飞船上的我们,一个是随着恒星崩塌成黑洞的航天员。显然,我们和航天员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我们只会看到恒星收缩成一个尺寸极小的点,而航天员却看到了崩塌的全过程。为了了解恒星崩塌成黑洞的过程,航天员就需要将他看到的一切不停地通过信号发送给在飞船上的我们。他每隔一秒钟发出一个信号,在11点时他随着恒星的崩塌进入了黑洞,专业术语叫做抵达临界半径。然而,由于黑洞会将临界半径之内的一切事物,包括光都控制在其中无法逃逸。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处在飞船上的我们一直到105959秒还能收到航天员的信号,但11点的信号就收不到了。之后,我们只能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但是这绝不是航天员所看到的东西,从巨大的恒星崩塌为一个比针尖还小很多的高密度黑洞,一定是波澜壮阔的。显然,那样的波澜壮阔航天员看到了,他也发送信号了,但是黑洞把包括他发送的信号在内的一切都拦截在临界半径之内。也就是说,那个航天员说出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是没有人能够接收到他发送的信息。处在飞船上的我们自然不会知道恒星崩塌成黑洞时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描述我们的所见所闻:“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然而,我们描述的对吗?显然不靠谱,我们根本不知道恒星崩塌成黑洞时发生了什么。对于黑洞的形成,我们能描述,我们是“言者”,但是我们描述的不准确,我们是“不知”。而那个航天员呢?他看到了恒星崩塌成黑洞的全过程,对于黑洞的形成,他是“知者”。他也将他看到的说出来了,但是没人能接收到他发出的信息,他说了等于没说,他是“不言”。因此,对于恒星崩塌为黑洞这件事情,总结航天员和我们两个不同视角,其结果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上述的恒星崩塌为黑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上德”升级为“孔德”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像霍金那样,准备两个视角,一是处在外围的我们,另一个是要跟随上德“崩塌”为孔德的人。这个人就如同观察黑洞形成的航天员,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见证人。显然,对于上德升级孔德,见证人是了解整个过程的,他是“知者”。当然,他也可以不停地给我们发信息,告诉我们他所见到的一切。但是,当他进入到孔德的临界半径里面以后,他所发的信息就被和黑洞类似的孔德给限制住了,从而无法发到处在外围的我们这里。尽管他说了,但等于没说。因此,对于上德升级为孔德的过程,见证人是“知者不言”。而处在外围的我们就如同在恒星轨道上观察黑洞形成一样,我们显然不了解孔德的形成过程,因为我们无法收到见证人发出的信息。对于上德升级孔德的过程,我们是“不知”的。然而“不知”不等于我们什么都不说,上一段观察恒星崩塌为黑洞的我们也是“不知”的,但我们还是对所见所闻尽可能地进行了描述:“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现在,面对上德升级孔德的过程,尽管我们“不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描述所见所闻,我们要做一个“言者”。因此,相对于见证人的“知者不言”,我们就是“言者不知”。

对于“不知”的我们,又要做一个“言者”,我们能说些什么呢?当我们在恒星轨道上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该恒星变得……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而现在,我们也能从外围看到上德升级孔德时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原本犹如大海一样的“德容器”逐渐关闭了所有与外界相连的通道,即“塞其兑”;而后“德容器”收缩至临界半径,里面的任何东西都无法逃逸出来了,这叫做“闭其门”。再接下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道篇》的第四章出现过,我们将第四章相关的解说引用出来:

 

和深渊不同,黑洞里面流动的可不是水,而是比水密度大得多的基本粒子。当物体进入黑洞后,其后果比潜水器被压碎要严重得多。无论多么复杂的物质进入黑洞都会被分解和简化,我们将其简称为“解其纷”。黑洞分解和简化了进入它的所有物质,都分解成什么了呢?现代物理学给出了答案,都分解为和黑洞原有的物质完全一样的东西。黑洞里没有我们宇宙中复杂的物质构成,只有光(或者说是能量)和基本粒子。进来的物质所化成的能量汇入到原有的能量中,这是“和其光”。而化成的基本粒子与原有的粒子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是“同其尘”。说到这里我们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会完全进入黑洞吗?老子说不是,道并没有完全接受被它分解的物质,而是将一些组成这个物体的信息分割出来,并扔掉了,这叫作“挫其锐”。这样的说法获得了物理学家的证实,霍金在2004年修改了他的黑洞理论,他说:最新计算结果表明黑洞的表面存在起伏和波动,给信息逃逸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黑洞吞噬的物质不可能完全没有痕迹地消失,它们将最终被一点儿一点儿地释放出来,并携带着原来物质的一些信息。黑洞没有“完全”将物体吸入,而是在吸入时,将部分物体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挫”掉,而后又给吐了出来,这不正是“挫其锐”吗。于是,物体进入黑洞后的境遇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可见,这四句是身处外围的我们在尽可能地说明黑洞形成时都发生了什么。显然,这样的描述对于上德升级为孔德也是适用的。在“德容器”急剧收缩,关闭所有对外通道后,收缩为一个点的孔德对原有的“德容器”进行了处理。首先是“锉”掉了原来容器所拥有的特征信息;而后为了可以将其压缩进很小的尺寸并将其分解;而后在将所有的一切都化为道的组成部分,光和最为基本的元素。经历了这些步骤后,我们就如同看到恒星崩塌为黑洞的过程一样,看到了“上德”变得如此之朦胧(由于“塞其兑”),以至于从外部再也看不见它(由于“闭其门”),所余下的只是人文空间中的一个“孔”。

以上的崩塌过程中存在这一个明确的界限,就是临界半径。恒星崩塌、收缩至临界半径时,半径以内的东西就再也跑不出来了。而上述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在何处发生的呢?是在临界半径以内,还是以外。霍金在《时间简史》第六章里说的清楚:

 

在恒星还未收缩到临界半径而且形成事件视界之前,这力差就已经将我们的航天员拉成意大利面条那样,甚至将他撕裂。

 

显然,将物质分裂(解其纷),分解为与黑洞中完全相同的光(和其光)和基本粒子(同其尘),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临界半径之外,接近于临界半径的地方。如若不然,处在外围的我们是不可能描述临界半径之内的事件的。霍金将临界半径以内的事件无法描述称为“形成事件视界”,也就是说,事件有个界限,出了这个界限我们就看不到了。于是在事件视界两端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现在我们就看看,将物质撕裂成与黑洞中完全一致光和基本粒子的位置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9:玄的作用

 

上图说明了黑洞与外部宇宙的关系。临界半径以内在我们的事件视界之外,属于“无”;常态的宇宙属于“有”。在“无”和“有”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物质进入黑洞前就是在这里被“挫其锐,解其纷”的。图中逃逸的粒子就是物质被黑洞挫掉的信息。在这个区域,物质完全被同化成与临界半径以内完全一样的光和基本粒子。而这个区域又在我们的事件视界之内,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这个区域是“有”吗?不是,因为这个区域里存在的东西,常态宇宙里不存在。这个区域是“无”吗?不是,因为它还在我们的事件视界之内,我们还可以观测到。可见这个区域即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一个“有”和“无”的混合体。我们知道,这样分不清“有”还是“无”的有无混合状态叫做“玄”。任何物质在进入到黑洞的过程中,都要先在这里进行同化处理,将物质的信息挫掉,将物质分解,分解成与黑洞里的光和基本粒子完全一样的东西。这种在“玄”区域进行同化处理的过程叫做“玄同”,而“玄同”在我们的事件视界之内,可以被我们观察到。“上德”升级至“孔德”也是一样,在进入“孔德”之前要进行“玄同”处理。

由“上德”升级至“孔德”对于人文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上一章,我们看到了已经升级为“上德”的“德容器”在具有大量使用者的情况下,依然有将容器中所蓄积的道用尽而导致调出系统内部平衡之气的风险。如今,当“上德”升级至“孔德”后,这样的风险就没有了。如同物质世界的黑洞,“孔德”对外的输出是绵长而有节制的。正是由于它可以将临界半径之内一切事物都控制起来,不使其逃逸,因此,还寄希望像“上德”那样从“孔德”中无节制地获取道是不可能的了。既然“孔德”可以将临界半径以内的所有东西都限制在其中,那么它又是如何输出道的呢?还是来看一看黑洞,尽管黑洞要将临界半径内的一切都限制起来,但它还是会通过引力来影响它周围的物质。

 

40:黑洞拥有巨大的引力

 

不仅如此,黑洞还是宇宙乃至万物的起始点。也就是说“孔德”具备创生万物的能力。因此,“上德”至“孔德”的升级无论是对正在升级的人文系统,还是即将受惠于此次升级的使用者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件。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升级,一个“孔德”级别的“德容器”呈现在眼前。面对一个新生事物,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询问:这个东西与我有关吗?会给我带来好运?还是会带来麻烦?还是看看黑洞,它有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拥有了它,是否就可以使用它的能量了呢?显然有问题。对于黑洞,我们都无法接近,因为会被吸进去;我们也无法远离,因为它有着巨大的引力。“孔德”就如同黑洞一样,使用者无法靠近,因为会被吸入;同时也无法远离,因其巨大的引力。使用者对于“孔德”级别的能量源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的。

由于“孔德”有着巨大的能量,但又被控制在临界半径之内,其对外的输出是有力而绵长的。对于这样的输出,使用者无法像拥有某样东西那样随心所欲的使用。但这样的输出,由于可持续而变得弥足珍贵。这叫做:“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科幻电影里经常描述人们总是在争夺能量源,那个能量源通常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石头,当一个人拿到后,放到自己的身体里,他从此无敌于天下。而作为一个可以创生万物的“孔德”应该比那些晶莹剔透的石头更有力量。然而,任何一个使用其能量的人,甚至包括拥有“孔德”容器的那个人,都无法像电影里获得石头的人一样,可以将“孔德”装进怀里,从此天下无敌,从此成为创生万物尊贵的上帝。对于“孔德”而言,是“不可得而贵”。同时,由于“孔德”的输出没有“上德”那么汹涌,它的输出恒久绵长,但并不剧烈。获得“孔德”能量的人在对比获得泛流之道的人而言,是否就差一些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常识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有着持久耐力的人,尽管在龟兔赛跑的路上可能会落后,但他总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拥有“孔德”的人在路程中的暂时落后并不代表他就羸弱,这就是“不可得而贱”。

就是这样一个不会给人带来亲疏,不会给人带来利害,不会给人带来贵贱的“孔德”在此刻升级成功了。尽管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它,但它却能在人遭遇挫折、抵御寒冬时依然送去恒久绵长的生命活力。像风险投资追逐“势成”阶段的项目那样,将超量的道供给黄金年龄段的人们是“上德”所为。而“孔德”却是冬日的暖阳,雪中的炭火。它就像是一个合格的政府,总是可以关注市场资金不会光顾的地方。在社会大网之中,尽管需要像“上德”那样的风险投资人,也需要像“孔德”一样合格的政府。可以确保天下在道缺乏的时段度过危机的“孔德”,可以从“无”中创生万物的“孔德”,尽管人们无法肆意地挥霍它,但它却由于其特殊的功效而成为天下最为“尊贵”的能量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前面各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或关注本平台,在屏幕正下方获取各章链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