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日本手表为什么没有瑞士的好?

2020-11-25 14:41:56

日本手表曾经比瑞士好,但是现在日本手表没有瑞士好,并且以后也难以超过了日本手表曾经比瑞士好

钟表诞生之初的作用就是用来读取时间,判断钟表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走时是否准确。自1866年开始,瑞士Neuchatel纳沙泰尔的天文台开始每年举行比赛,各个钟表品牌将自己的产品送交到这里来进行为期45天的测试,历经五个方位和冷.热.常温的变化。最后按精准度排名,成绩靠前的品牌自然获得荣誉,市场销量大增。

直到1963年,Seiko精工才作为日本钟表品牌的代表第一次参加瑞士纳萨泰尔的天文台竞赛。第一年的比赛里面,Seiko带去了石英钟(不是手表),只赢得了小型石英计时器项目的第10名。1964年,Seiko又去了,这一次带的是机械手表,不过最后的成绩比较悲催,只拿到了第144名和第153名

此时的瑞士人沾沾自喜,认为日本钟表的质量并不优秀。结果到了1968年,一切都改变了。在这一年的瑞士纳萨泰尔天文台突然宣布停办了!原因在于,Seiko精工的手表居然一下子把第2.第4.第8名全都给拿下了(比赛的结果直到第二年才敢公开)。为了顾及国家以及品牌的面子,纳萨泰尔天文台只能不陪Seiko继续玩了,再玩下去脸都都要丢光。

没有办法,Seiko于是转到了隔壁的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继续比赛。这个时候,瑞士人感觉事态严重,很可能重演纳萨泰尔天文台的比赛悲剧。于是他们开始玩套路了,当时Seiko拿到瑞士比赛的是机械表,瑞士日内瓦天文台改变比赛的规则,让石英表和机械表可以放在同一组比赛。石英表由于先天性的优势(振动频率高),所以肯定会比机械表更精准。虽然比赛最后的结果是瑞士CEH电子钟表中心的石英表Beta21拿到了前3名,但是第4到第10名全都是日本Seiko的机械表。这脸打的太疼了!1969年12月25日,Seiko成功将石英机芯小型化,在东京推出了品牌首枚石英腕表“Seiko Quartz Astron”,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卓越性能。平均每月的误差在5秒以内,比当时任何其他腕表都要精确100倍以上,且能持续工作一整年,是大多数机械表的250倍。

石英腕表面世而产生的技术剧变,导致瑞士行业规模大为缩减∶员工总数从1970年约90000人下跌至1984年仅超过30000人。与此同时,公司总数从1970年1600间下跌至572间,同时世界机械制表业也受到惨重打击。

这一时期,日本表在国际市场上是横着走,瑞士制表业被打得半死不活。瑞士手表脱胎换骨,反败为胜

在当时,低成本、高科技、富有艺术美感、令人心动的“第二只腕表”(second watch)斯沃琪Swatch已经成功抵抗日本.美国石英表的冲击。海耶克开始着手更重要的第二步,准备解决欧米茄和浪琴这两个品牌。而海耶克提出的设想是提升欧米茄,降低浪琴。明确各自产品定位,提高品牌忠诚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将手表原来的日用品定位向奢侈品转移。

接着,海耶克就开始玩讲故事了。他创立了“Louis Brandt”手表品牌,这当年可是Swatch斯沃琪集团的头牌,没有之一。Louis Brandt本来是欧米茄品牌的创始人,他创立欧米茄那年刚好是1848年,这年瑞士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海耶克于是利用这一名字推出高端品牌以迎合市场,推出的万年历在1984年就售价16700瑞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牌子显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鲜有人买单,所以就失败了。于是乎,才有了后来海耶克花3000万瑞郎买宝珀,3亿瑞郎买宝玑的故事......海耶克花了巨资买这些品牌就是为了要品牌的形象,对于消费者而言,奢侈品必须要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卖出高价,只能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为什么日本手表没有瑞士的好?

为什么说日本手表没有瑞士的好?那是因为评定手表好坏的标准已经改变了。

判断钟表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走时是否准确,但这已经半个世纪以前的标准了。日本人革新了石英表技术,凭借先天性的优势可以轻轻松松在精度上打败机械表。瑞士制表业无法违背基本的科学常理(石英表比机械表准),所以导致在“好表就是走得准”的标准下,被日本表打得半死不活。

而瑞士手表之所以能够脱胎换骨,反败为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海耶克提出了比石英表更精准的技术手段,而是他尝试改变人民对于“好表”的标准定义。手表不再只是用来看时间的工具,而是一种装饰品,一种彰显身份的奢侈品。虽然在此之前,传统机械表里面也有部分也是走的奢侈品路线。但是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而海耶克则成功地宣传了这一标准并且让大家都信以为真甚至还乐在其中。这一点,就是海耶克最牛逼的地方。

这个就是常说的“一等人制定规则,二等人利用规则,三等人遵守规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